《荡马路》是由小脑和旧馆长发起的一个社会声音艺术项目。
*我们想记录无锡这个城市的文化和人。“你带我荡马路,我听你讲故事”是《荡马路》的slogan。
*SoundWalk的形式是指:录音师和漫步者两人共同从漫步者熟悉的地方出发,漫步者边走边讲述,录音师进行收声记录。
*我们目前在做的是荡马路第一张音频专辑。
*我们定了一个小目标,在这张专辑中邀请100
By 是小脑呀
《荡马路》是由小脑和旧馆长发起的一个社会声音艺术项目。
*我们想记录无锡这个城市的文化和人。“你带我荡马路,我听你讲故事”是《荡马路》的slogan。
*SoundWalk的形式是指:录音师和漫步者两人共同从漫步者熟悉的地方出发,漫步者边走边讲述,录音师进行收声记录。
*我们目前在做的是荡马路第一张音频专辑。
*我们定了一个小目标,在这张专辑中邀请100
4.7
33 ratings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50 episodes available.
VOL.50 陆区老街(阳山)
讲述者:高嘉鸿
记录者:YZJ
摄影:小钱
大家好,我是阳山高嘉鸿。现在,我们阳山镇陆区老街,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来聊一聊阳山的历史文化。这条老街很有文化历史底蕴。为什么有这条老街呢?汉朝的时候有个大夫叫陆端,他看阳山的安阳山出产的石头,适合用来做石制品,采石筑器,就在我们后面的陆墟港,逐渐形成交易之地。古时候把集市称为“墟”,阳山人民不忘陆端教百姓采石筑器,故而得名——陆墟。后来到了宋朝的时候,有个人叫陆灿,他在我们陆墟港的大成河上造了一座桥,这个桥后来命名为陆墟桥。这座桥是我们无锡仅有的三座宋朝年代的桥之一,建于南宋宝庆三年,也就是公元1227年。另外两座一个是无锡锡惠公园的金莲桥,还有一个是我们江阴的紫金桥。
陆墟桥是完整的用阳山石建造的一座石拱桥。我们现在脚下踩着的也是阳山石的石板。在没有开发和修整之前,从北到南这样的石条一共有787块。从这个石条上面可以看出来,早先的老街它就这么宽,1米多,这条老街承载了阳山人民的历史后颂。
6:07
这个陆区老街啊,在这个地方,1937年11月25号,中共地下党指导了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就是从这个地方出发的。这里早先是原陆区桥小学。2018年的时候,我们阳山镇把它改造成了一个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纪念馆,这里就是当年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集中出发的地方。80余名无锡爱国青年在集合后,向溧阳出发。其中阳山陆区这个地方参加“锡流”(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简称“锡流”)的人员达到了10个人。副团长周秋野——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秘书长、副会长,是我们阳山人。
18:38
阳山种植水蜜桃的历史也有将近800年了,墙上的东西都跟桃子有关。这个是1953年,有一个桃园——红星桃圃,它的桃笼。这个桃笼是用来装桃子的。它旁边的是桃(dao四声)栈,用于防止桃子滚落,周边把它圈了一圈,桃子就不会滚出去了。写作“桃栈”,实际读dao第四声。早先农村养小鸡小鸭,也是用这个圈的。另外一面墙上的是筛,是用于筛麦子和稻粒。旁边的是笆斗,还有的地方叫kelao(音译方言),用于装麦子和桃。
石文化和桃文化一样是阳山的著名文化。这边的猪槽、牛槽都是用阳山石制成的。我们阳山的安阳山,它是1.4亿年前地壳运动,地壳断裂以后形成的一座火山。因为是火山岩,汉朝时候的陆端看到阳山石,于是教百姓采石筑器。
明初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到过阳山,他远远地看到阳山,也情不自禁赞叹阳山的美景。
23:41:
目前就是阳山水蜜桃上市的时候,马上要的看的陆虚桥跟阳山水蜜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陆虚桥上有副桥联,上面是这么写的:“鹰齿云排红迷桃岸,鸭头春涨绿浸柳堤”。阳山种植的水蜜桃是2.3万亩,居住在阳山的居民几乎家家都在种植水蜜桃,。今年因为黄梅天的影响很大,桃农的损失很大,下雨的时候很多的桃子都被打落。
35:34
陆墟桥这座小桥就是阳山历史的见证之一,造桥所用的材料都是阳山地区的安阳山上面采下来的,看上去非常小巧玲珑。桥下面的河道原来是可以通往山脚下的。这幅桥联“鹰齿云排红迷桃岸,鸭头春涨绿浸柳堤”也就说明了阳山有很久的种植水蜜桃的历史了。阳山大规模末年种植水蜜桃是从清朝开始的。桃子是我们国家的原生作物,但是很多桃的品种不具备商品性,是毛桃,比较酸看起来也小。直到清朝末年的时候,李鸿章的幕僚从浙江引入了新品桃种“玉露水蜜”;清末无锡第一批留日学生—阳山人钱六箴、殷植等从日本带回了当时最先进的“绿林”等水蜜桃品种。 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一群有识之士去开垦土地,广泛种植水蜜桃。种植之后,水蜜桃在质量和数量上有了质的飞跃。到30,40年代,他们纷纷注册商标,远销上海。
在阳山种植桃子是有优势的。安阳山是一座火山,当年火山喷发,土壤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非常适合水蜜桃的生长,所以水蜜桃的品质是独一无二的,很快阳山水蜜桃就占领了上海市场。在二十年代的时候,培育一种新的水蜜桃品种,开花的时候呈现了白色的花瓣,因此命名白花桃。之后便成为了无锡水蜜桃品种中非常有名的一种类型。它长期成为了无锡水蜜桃、阳山水蜜桃的主打品种,也是白花桃打出了阳山水蜜桃的名气。
阳山水蜜桃真正的发展时期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阳山水蜜桃迎来了真正的春天。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阳山水蜜桃从单一的几个品种发展到十几个品种。1970年的时候,无锡地区出口的水蜜桃总共是160吨,当时的阳山农场占了60%。也说明了阳山水蜜桃的好质量。
改革开放以后,水蜜桃也分到了每家每户经营,但取消了统一收购,阳山水蜜桃也经历了艰难时期。但阳山人民是勤劳勇敢的,决定自产自销。从阳山至无锡市区还没有柏油路,广大的阳山人民不畏艰难,甚至骑车把水蜜桃运到无锡市里面。那个时候无锡火车站旁边有一个水蜜桃销售处,是无锡水蜜桃集中的销售地。也正是阳山人民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再次打响了这个阳山水蜜桃的品牌。
九十年代的时候,阳山桃农有的坐车、有的开车去上海、苏州、常州、镇江、南京等地去卖过桃子的。我本人最远的地方,骑车去过东亭去卖桃子。到1997年的时候,阳山镇党委政府看到了广大桃农风餐雨宿,到外地叫卖非常辛苦。于是建造了阳山水蜜桃市场,也在1997年举办了第一届桃花节。
现在阳山水蜜桃从辛苦售卖到一箱难求。2009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品尝了阳山水蜜桃之后写了一篇文章,称赞阳山水蜜桃是“世上最美味的桃子”。
VOL.49 瓦屑坝
讲述者:YZJ
记录者:小钱
摄影:包子船长
我今天来的时候发现现在这边已经变样了,后面这边原来是没有路的,都是农田,给这边的居民种田用的。现在后面全拆了,造成了新的路,还蛮美的。
这边呢就是我原来外婆家里,现在都是废墟了。旁边还有几户人家没有完全拆迁掉,就把这边已经拆迁掉的废墟地耕成了农田。
后面那边原来是金南驾校的地址,但应为拆迁,驾校就移到里面去了。那个高高的牌子呢从我有记忆开始一直在那边。
1分35秒
这条老路呢也是我以前到外婆家来的必经之路,我乘公交车做到旅游商贸,然后就走这条路来到我外婆的老家。
这条路的右边是平民住房,左边呢就是老的厂房。以前这里面有:服装厂,铜牌厂,水泵厂,还有以前的菊花牌电扇厂。这边的厂给瓦屑坝老百姓提供了工作的岗位。
像我姑婆就在这里的电风扇厂工作的,她有一辆三轮车,平时就负责运输电扇的任务。那时候电扇都是铁做的,所以很重,姑婆就开着三轮车给每家每户的人送过去,还甚至送到市里面去买。
在走过去,那边一片有着旅游职中的后门,在后门那边有几个小卖部开在那边给老百姓购买,我记得后门那边有个可以进去的篮球场,小的时候,我跟我朋友打完篮球就会到小卖部那边去坐坐,买点水啊什么的。
4分04秒
这个前面是一条河,在我记事起,河水就已经非常浑浊了,但在在我外婆年轻的时候,这个水是比较干净的,村名们在里面淘米洗菜,洗拖把,还有的把痰盂里的粪水倒进去。我小时候就在想,一定是大家把这些脏东西倒进去才导致河水越来越浑浊的。其实是旁边工厂里面流出来的污水。
这个河岸边有一个像大炮一样的东西,我一开始以为是打仗用的东西,那个时候我就在想你们南北两面是多么不太平,尽然还要打仗。其实这个东西是排污水用的,当雨量特别大的时候,这些农田会有被淹掉的风险,于是村名们就通过这个铁质的管子把田地里面多余的水往外面的河里排。
这边的“垃圾房”让我比较有影响,这一路上有非常多的这样的建筑。这些垃圾房就是民众丢垃圾的地方,这些垃圾时常可以堆到很高,我都怀疑没有人来收这些垃圾。以前还有很多收垃圾的人,会来这边捡捡翻翻,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塑料瓶什么,然后装在麻袋里面来卖钱。之前还有骑三轮车的买旧货的人在这边转来转去,来收取家里和这些“垃圾房”的垃圾,老一辈的人只有通过这些卖旧货的人把这些旧货卖出去。
12分19秒
这边就是为书不多没有被拆迁掉的几家。旁边是大队里提供给居民休息娱乐的地方。这里面是瓦屑坝里最好玩的地方。这边还是有很多童年回忆的,我们在这边捉过蝴蝶、蚂蚱,基本啥昆虫都抓过。傍晚的时候外公外婆都会来这边走走散散步,聊聊天,顺便做做这边的器械。
这边是两个蘑菇一样的亭子,上面还有碗筷什么的。我听我妈妈说,八十九十年代,一些制冷电器欠缺,所以没到傍晚的时候会端菜到场上面去吃,有时候太阳大的时候还会来这边蘑菇亭吃,毕竟这个太阳有时候还是蛮大的,这个蘑菇亭还能够遮住太阳。
在大队楼下有一个小卖部,这是这边西边附近唯一的一个小卖部,生意非常的火爆,但现在也全部拆迁拆掉了。
14分31秒
这个河边上的安全保护措施是非常的差的,所以曾经也有小孩子淹死在这个河里面的传闻,所以一些大人为了不让小孩子靠近水边,就编造出来一则故事:在这个河里面曾经住着水怪,专门抓那些独自在河边上玩的小朋友。那个时候听着非常的吓人,就减少了去河边的频率。
再往前面走就到了老房子的地方,这边的老房子比较的窄,面积相对于新房也没有那么大。老房子再过去就是一个水闸,控制洪水的地方。这边这个铁门上还写着“瓦屑坝”的拼音。
这边有一条小路,这条路非常的窄,走到最里面的话可以看见运河。我妈妈小的时候还到河边上来游泳。可我对瓦屑坝这边水的印象都不是很好,我父母为了不让我往这边跑,就跟我说这个运河边上有很多的人贩子,如果小孩子一个人来的话会被这些人贩子给拐卖掉。我那个时候,还是会跟我朋友一起过来“探险“。当年“探险”是看到的船都是比较小的,甚至还有人用竹杆划船。
25分02秒
这边南方的房子我觉得都比较的老旧,这边的房子还基本上没有拆,还可以看到居民的一些生活习性,像用竹竿撑着晾衣服鞋子啊,在场上看报纸啊、晒太阳什么的。这边还有口井,井水可是村名们的首选,就算家里通了自来水,还是喜欢用井水,尤其是夏天,主要原因是清凉。
南边靠近(火车)轨道,在这边能够清楚地听到轨道的声音。这边的房子都是用手来造房子,没有什么装修大队,主要也请不起。
从我姐姐的房子这边绕过去就可以走到轨道,当时可还没有高铁,就只有下面的普通绿皮火车,后面也都是一块菜田。那时候我真的有够爱冒险的,以前还和朋友一起去里面探险,看看能否找到火车的铁轨,但最后以失败告终,那边有栅栏和水沟过不去。
VOL.48 杨图里(阳山)
讲述者:小吴
记录者:小钱
摄影:包子船长
大家好,我是小吴,我们现在阳山镇桃源村杨图里,我的外公外婆在这里种了51年桃子,从结婚开始。这边一片竹林以前还中了一些甜竹。要先把外面的一层硬硬的啃掉,里面的部分非常的甘甜,像甘蔗一样。
1:00 老宅里的回忆
杨图里77号就是我外公外婆的老家。现在这个房子改造了,以前我们就是拿灶头,吃饭还要烧柴火,饭烧出来特别香,在锅底还有锅巴,锅巴特别特别香,现在就只是用锅烧,没有灶头了。
这边是卫生间,以前这边旁边是个猪圈,里面有几头猪,上厕所的时候,那边地上都是蛆跟虫子,恶心得不得了。小时候上厕所简直就是噩梦,我在这边上厕所,猪在旁边叫着。
(以前的房子就特别的长,楼梯也有点窄。)我小时候特别喜欢来这边玩,这边有个天井,在这边晒个太阳,特别爽。这个桌子旁边还挂着小时候的照片,现在已经没有人住了。
5:26 放满孔明灯的夏天
现在可以往田里面去了。我们吃饭的时候,每个人搬个小板凳小桌子出来,喜欢串门吃饭,看到这家做了红烧肉夹一点,看到那家吃馄饨夹一点。现在大家都在家中吃了,没有那个感觉了。
有一年,村里的人在场上一起放孔明灯,那天特别漂亮,几百个孔明灯一起在天上。现在国家禁止放孔明灯了,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景象。
以前还有人在这边劈柴,小时候,外公外婆在那边烧饭,我就在这边劈柴,很好玩。
现在就是往桃园里面走,桃源村是这边最早种植阳山水蜜桃的。从我外公的爷爷开始就已经在种植桃子了,所以要将近100年种桃子的历史。因为下雨,桃子全部落下来,地上全是桃子,今年的产量肯定会减。
现在有电瓶车,他们就可以开着电瓶车从桃园里面去运桃子了,以前我记得都适用扁担背在肩上运回来。
这边桃源100多亩,都是我们村里人种的,现在种的基本都是七八十岁的人了,有的人颤颤巍巍还在坚持种桃子,年轻的人都出去打工了。
现在的人还特别喜欢吃桃胶,一棵树上只能产一斤多桃胶,人们从树上取下来还要用手剥开,有的人剥到手指甲都裂开了。本以为桃胶最近才流行,但在我外公外婆那个年代就已经开始用于与蔬菜一起炒了,现在的桃胶基本上都制成甜品。
为什么阳山的水蜜桃大?那是因为阳山水蜜桃的树枝上面就只结1-2个水蜜桃,不像其他桃子能在一个树枝上结三四个。所以一棵阳山水蜜桃的树也就只能结100个桃子左右,这导致它果形大,营养含量高,水分充足。之前华尔街日报还报道过阳山水蜜桃是世界历史上最好吃的桃子。
16:08 桃园里的小破房
这里的小破房就是我阿公阿婆年轻的时候种桃子住这里的。那会晚上会有小偷来田里偷桃子,所以就只能住在田里看着。小破房里面有个小木床,是有几个木板搭起来的。这个房间是外公自己搭的,我小时候特别喜欢捡起这些瓦片,然后带到河边上去打水漂。旁边的渠里面以前还可以钓龙虾。
这便是新插进去的小苗,要到第四年才会试结果,第五年才正式可以采摘。一棵树的寿命也就10-15年,前面四年属于“栽培期”,到后面只有10年左右(有的都不到十年)的时间能产桃子。
现在用的肥料都是有机的(黄豆渣等),以前都是用鸡粪鸟粪来充当肥料的。这些桃子都是用网网起来的。这个都是用黄袋子套起来,防止被鸟啄然后也不能进行过长时间的暴晒。每次到四五月份都是要套袋子的时候,袋子需要一个一个套,所以十分繁琐。
阳山水蜜桃的品种有点多,有雨花露,朝阳桃,白凤桃,湖景桃等。白凤桃果形十分大,但湖景桃十分的甜。我外公外婆还自己嫁接出来的,叫晚湖景色,差不多要到七月底八月初的时候才上架。这个品种十分的脆,甜度非常的高,有雪梨的口感,又有很浓重的桃香气,那个是我最喜欢吃的水蜜桃。
小时候有个德国人来,专门到我们家采桃子,他十分开心,说从来没有吃到这么好吃的桃子。他还带了一个桃苗回家,说要去德国种阳山水蜜桃。
桃树枝还是可以辟邪的,还可以求幸福的婚姻,单身可以捡个桃树枝、缠个红绳、放在枕下,可以招来爱情。
32:37 卖桃子的艰辛
前面我记得有口井,小时候喝的水、烧饭用的水都是井里面的水。那个时候有一个桶挂在一个钩子上,要取水就把绳子松下去,然后拉上来,那时候的井水非常的凉爽,可惜的是,现在这口井没有了。但另外一口在,只可惜现在也不用了。
这旁边有一条河,小时候河里面游泳呢,小时候的河水特别干净,现在里面全是垃圾肯定不能游了。前面有一家小卖部,我曾经喜欢去小卖部里面买一点滑炮什么的玩,那时候只要五毛一块。我记得有一年过春节的时候,因为烟火触碰到了电线杆,然后就燃烧起来了,小时候还特别激动,当然不是因为火灾,而是因为从来没有见过消防员,现在想想小时候有点过分了。
现在农村里面都是瓦片房子,都是家家户户自己漆的。虽然现在阳山周围的这些人都在种阳山水蜜桃,但核心产区也就三万两千亩左右。
前面那座桥给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有一次放学回家,桥上面有一条大蛇还有一只特别大的刺猬,两个都想咬死对方,但最后都死了,可能是互相咬死了对方。这桥下面的河以前是人们洗菜淘米的地方,现在肯定是不行了。
以前外公外婆买桃子都是要拿到上海去卖,因为上海人喜欢吃桃子,而且在那边卖的价格高点,他们之前还是坐船和车去上海。有一次去到一块市场,一段有人摆摊子,空了一段,另一段也有人在卖桃子,还满神奇的;于是就去中间摆了摊位。因为到那边已经大半夜了,所以就睡着了,第二天起来发现自己睡在太平间门口,真是吓死了。还有一次去上海卖桃子,他们装在板上,睡觉的时候会有人去偷;之后他们就用绳子缠上,把桃子绑在腰间,那个时候卖桃子还是很辛苦的。现在阳山水蜜桃比较知名,全国各地也比较认可,所以很多人会慕名而来买桃子,包括现在阳山水蜜桃也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在加拿大超市里面都能看见阳山水蜜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全球知名品牌。
VOL.47 新龙路(马山)
讲述者:Ye
记录者:小钱
摄影:包子船长
讲述语言:无锡话(马山方言)
0份27秒 田园生活下的西村
我们站的这边是西村的东头,左手边原来是一个锅炉厂,当时在里面上班的有很多我们西村的本地人,当时是集体制的厂,后来转制成私人厂。我们可以看到大家在门口中的各种果树。这边沿着我们村的一条河,河对面就是一些大家种的农作物,像玉米、芋头、橘子之类的。现在有些人也开始把自家改造成民宿了,往前走一点就能看到各种风格的民宿。河边现在也有不少人搭一个小棚子钓钓鱼。老阿公没啥事情,就会在亭子这边坐坐乘凉。我们这边老年人生活就是去田里走一走,干会农活。
这边大家把门口的园子围起来,种点竹子、花花草草之类的。以前大家都是种些菜,以吃的为主。现在大家生活条件上来了,也开始往高雅路线走了,包括我们现在走的路,以前都是泥巴地里的路,现在都是柏油马路。小的时候我同学来找我玩,没有公交车,都是坑坑洼洼的泥路。
我们村还算是保留了原有的田园山村的风貌,基本家家户户都有一块田,地里也基本都有人在打理。很多都是祖祖辈辈就是在这里种田为生的,以前我们还要插秧、收稻子、割小麦,养鸡养鸭养猪之类的。因为西村往那边走就是灵山,往另一边就是拈花湾,也能招揽点生意。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喜欢换一个环境,感受下田园风光。
06分13秒 西村虽小 五脏俱全
这边已经到西村的中段,这边有个村委会和一个小店。再往前走就是西村的小菜场,卖卖粮油、肉和蔬菜之类的,基本也能满足村里的需求。我们这条河还上过央视,因为我们是最早开始施行河长制试点,后来无锡市也开始推行这种治理方式。
现在又到了采杨梅的季节,基本每家每户都会在门口摆一个牌子:上山采杨梅。这里门口晒的都是村民种的一些豆,晒干了当作零食给上门的客人吃。你看这边就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象征。你看这边墙上,会有这种宣传画,讲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前就会画一些计划生育之类的口号。
现在我们来到了西村的菜场,前面是西村站的公交站台。这个公交也是近几年才有的,我以前上学都是靠骑车,要骑将近半个小时。菜场一般上午就收摊了,因为大家都是早起买的多。
西村的西头就是靠近和平村,在往西就到拈花湾了。现在大家住的房子都已经翻新过了,以前因为要放地里干活的农具,所以就会尽量多留空间出来,现在这种杂物放得少了,所以现在的房子就做成一间一间有格调的那种。
10分50秒 连通整个村的西环线
我家就住在西村的西头,小时候这条路一直走的,因为要跑到东头的小店,买点好吃的零食。西村这里的民宿也开始变多了,因为大家现在也有这个理念了,因为老一辈的会留守在村子里,年轻一辈都会呆在市里,所以有些年轻人就把自家的房子翻新成有风格的民宿,然后老一辈在家里看看。
前面那个公交车就是西环线。这个公交基本就联通了我们整个村到群峰四号桥。这个西环线每个班次之间隔的时间很长,错过一班可能就要等半个小时以上。
村子里面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 都还是保留村子里比较传统的邻里关系,就像乡土中国里面提到的,那种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关系。就像我今天回家了,我家里没烧饭,隔壁家阿姨就会喊我去她家里吃饭。
16分45秒 我家后山的杨梅园
现在我们就到了我家的后山了,我平常吃完晚饭都回来山上转一会。现在山路这里的水泥都是后来铺的。这个是我自己种的小菜园,这里面的菜不光是自己吃的,也会分一点给乡里邻居。现在是吃杨梅的最好时间,几乎每家都有种了一点杨梅树的,像这个品种我们叫它“小黑炭”,果形比较小,黑紫黑紫的,今年的果子都长得比较多。这里一棵树是“家杨梅”,这种就比刚刚的大,他的刺是圆圆的,水分也比较足。今年杨梅的产量比往年多很多,但是受到疫情影响,所以销量也不算特别高。
这种发红带点紫的杨梅是最好吃的,外面卖的全紫基本都快烂掉了。杨梅树都是老一辈的人在打理,年轻人基本就是帮忙卖一卖,发个快递之类的。杨梅树越老结的果子越好吃,像这边都是十几年的树。杨梅也经不起放,所以基本都是吃一个新鲜。今年马山杨梅也是评上了国字号,所以希望马山杨梅还是要多靠靠年轻人往外面宣传,像电商、抖音啊多卖出去。
25分03秒 珍稀品种“水晶杨梅”
马山杨梅还有一种白杨梅,是我们邻居家种的。昨天下了一场雨,地上都是刮下来的杨梅。这个杨梅就是杨梅中很稀有的“水晶杨梅”,看上去白白透透的,这个就像杨梅中的“爱马仕”,吃起来水分也很甜、很足。有很多人好奇,我们平常买的杨梅里面垫着的草是啥,其实是我们吃的菊菜,长大了就是这种草。杨梅比较娇嫩,用这种草垫一层,就不会刺破杨梅。从我们祖祖辈辈开始传下来的就是用菊菜草来包杨梅。现在的杨梅树都是拿钢管架起来,采杨梅能爬着钢管,爬树上说不准可能就吃不住重量摔下来。以前每年马山都会有因为采杨梅而摔伤的人,所以杨梅采摘还是件很辛苦的事情。
现在基本村里人都在忙着采杨梅,卖杨梅,要把忙活一年的劳动成果能销出去是最好的,也算是我们马山的杨梅季,今天马山也有一个杨梅节的活动,所以大家也趁这段时间,来马山多多买杨梅,吃杨梅。
VOL.46胜利门(工运路|书院弄|中山路)
讲述者:一团和气
文字:小钱
摄影:包子船长
大家好,今天是5月11日,我们荡马路小队现在从泰山饭店出发。我们现在方位是在通惠路和工运路的交接处,就是在火车站通惠桥的下面。为啥选择从这里开始呢,因为这里一块是无锡市的门户。我现在背靠泰山饭店,正对火车站,现在前面是有条小路穿进去,以前是周山浜火车平面桥,不叫立交桥,因为它是公路和铁路交叉的。火车要过来了,铁栅栏就放下来,等火车过去了,一放开全是自行车冲过去,像洪流一样冲过去。为啥这里会成为一个交通要道口呢?因为铁路的北面,那会有庆丰桥,有丝厂、纱厂等等,还有化工区。像大众化工厂,以前都在那一片。所以这边上下班的人特别多,还有那会周山浜的长途汽车站也在这里,所以这里特别繁忙。
1分28秒 蒸汽火车的乐趣
以前那会火车站特别小,只有我们现在看到的维也纳酒店那一幢楼的面积。火车站门口的广场也特别小,驾驶员开着公交车进去调个头,真的是考验技术了。那会无锡有句老话叫“南长街上开公交”,在这里开车一点也不输给南长街。以前在铁路平面桥旁边有个过街天桥,它的样式现在在肺防所的对面还能看的到。这顶桥主要是给行人用的,自行车也推不上去的,只能扛着车上天桥,一般人都是走上去的。我家当时就住在这附近,平常就会来这个天桥上玩,我们就在那等火车过来冒蒸汽,小时候觉得呆在蒸汽里,云里雾里有种像仙境的感觉。
2分42秒曾经的无锡第一高饭店
我们现在往通惠桥这个方向走,这个泰山饭店历史非常悠久。现在看看比较旧了,也不营业了。泰山饭店是90年代初造的,28层。那会也是无锡第一座突破上海国际饭店24层的建筑,像现在造一座20几层的高楼都是“毛毛雨”了。这个泰山饭店其实解放以前就有了,它最早是在工运桥底下,路面高饭店底。外观上看是木结构,两层楼高,里面的装潢也全是用的实木,在当时也是有点身价的人才可以住。虽然说叫饭店,但是里面其实没有餐饮的,只有客房住人。
4分42秒 工运桥的来历
我们现在来到工运桥上了,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工运桥名字的来历。说到工运这两个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工人运动,这座桥也确确实实是因为工人运动而得名的。有一年这边附近的一个纺织厂,女工集体为了待遇闹罢工。听老一代人讲,当时这座桥还是一顶小木桥,当时罢工的时候就在这个小木桥上,那会政府就派警察来镇压的,当时就有不少女工掉河里。淹死的倒没听说,但是也有不少人受了伤。后来这个事情结束后,不少女工就发动起来,说我们一起捐点钱重新造个桥吧,据说当时自发的一个人捐一个月的工资。在当时这么贫困的社会,捐的工资原本也是养家糊口用的,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一起造了这个水泥桥。旧社会把水泥叫“洋灰”,所以无锡土话里喊这座桥叫大洋桥。后来为了纪念这次工人运动,而且这个第一笔建设资金是工人捐款出来的,所以就改名叫工运桥。
这个工运桥以前是夜生活的地方,以前那会特别是大热天,住在附近的居民河里打一桶水往地上浇,铺个长椅坐着乘风凉,要么直接把凉席铺在人行道方向了。来卖艺的也有,拍拍胸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卖点假药什么的就在这附近。还有些人在这里摆摊卖旧鞋,白天出门去走街串巷收旧皮鞋、套鞋,那会这里晚上也没啥灯,很昏暗。有些人刚从火车站出来,或者要去坐车的,想换个行头又不舍得花钱,就在这里2元3元,买双旧皮鞋。这也算是无锡的特色,别的地方基本没看到过。这桥上除了打拳的,还有些说书先生,讲到一半不讲了,然后冒出来一个卖梨膏糖、卖五香豆的,卖了一段时间说书先生又出来再讲一段。那会出来卖拳的都会一手“白沙写字”,有一个字是必写的,三个手组成一个“品”字形,高喊“当心三只手,你们看热闹归看热闹,小心自己的钱包不要被偷走了”。我们无锡人把小偷叫“三只手”的。
9分29秒航班码头的历史
我们现在从桥上往下看,这里就是大运河,在那边就是无锡航运公司,是开船的。无锡当时分三个航运公司,这边是开省内班次,往苏北方向。一到过年前后,这里是悲悲惨惨戚戚切切。我们无锡人到苏北农村去插队,一年要回来了,坐的就是大舶船。这个船不是那种客船,是像拖水泥黄沙那种的船,上面用油布搭个棚。那会也没电话,基本提前好几天家属就要在这里等,如果碰上特殊情况,船延误就是好几天。在广电后面运河饭店那,也有个航运公司,他那个是开省际班次的。从这里绕过去,那个烂尾楼的旁边,也有个航运公司,专门开市内班次,那会到洛社、玉祁都是要坐船的,不像现在十几分钟就到了。
左手边就是以前无锡第二百货公司,一楼是卖服装。我当时参加工作穿的第一件中山装就是二百买的。二楼就是一些百货类,但是没有食品类。那会北面从乡下进城的人,都是要经过这里,买买衣服、百货,所以这里生意也特别好。
16分40秒绝无仅有的“中国”饭店
二百过去就是我们的中国饭店,这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国家命名的饭店。除了这在日本也有一个中国饭店,那个中国饭店就是我们无锡人开的。那会中国女排出去打比赛也在那里下榻的。中国饭店虽然主要以本帮菜为主,当时他们的馄饨、小笼馒头也是比较有名气的。因为靠得离火车站近,有些赶火车的图方便省心,都会到这里大饭店买。因为这个字号是从旧社会就延续下来的,放到现在如果重新注册肯定不会通过的,所以无锡能把这个老字号保留下来也是挺不容易的。
中国饭店前面这条路的路口以前有个回民饭店,门口竖块牌子“本店清真,他菜勿入”。这边有道招牌菜葱爆羊肉我印象特别深。这边还有个浴室叫新乐泉,无锡最早的两家浴室,一个无锡浴室在中山路,还有一个就是这家。一般的浴室都是没有莲蓬头的,只有高端浴室才有。还有一点就是他进去要买球,有3角、5角。他那个卖球的桌子上,有一包包用报纸包起来的油炸豆瓣、油炸黄豆。一般人都会在这里拿一包豆瓣、要一杯茶,洗完澡喝喝茶,吃吃豆瓣,很惬意。
胜利门这里原先是有两条河的,以前这里有座吉祥桥,后来到了80、90年代才被填掉的。当时河两边的每户人家家门口都有个小码头,早上可以去河边刷刷马、洗洗衣服,到了夏天,还会有人摇着船过来卖西瓜。
27分56秒书院弄的来由
胜利门是我们无锡的老北门,无锡北面是长江,所以这个老北门又叫控江门,后来为了纪念抗战胜利才改名“胜利门”。沿着前面农业银行的这条弄堂叫书院弄,书院弄据说在清朝是一个姓严的人家办了一个书院在这。旁边那会有个金匮衙门,也在这办过官方的书院,聚集了一堆读书人,类似现在的沙龙。
32分11秒“接力式”的赶场电影
前面就是和平电影院,可以说是无锡保留的最完整的电影院了。里面还有老的30mm胶片放映机。当时电影不像现在都是数字化,都是靠“跑片”来放映的。当时一部电影要靠十几盘放映盘。比方说我这个电影院放前几盘,放完就要准备把盘传到下一家电影院,然后下一家放完了再传给下下家,像接力一样。有时候放电影放到一半,这边放完了,下半部的片子还没送过来,就只能干等着。和平电影院当时也是蛮有噱头的,他把电影的音响接在外面,当时电影票很难买,买不到的人就只能在外面听听声音,急得要死。我记得70年代那会,在放新版的《渡江侦察记》,就只能在外面听“长江长江,我是黄河”。当时电影票也不贵,我记得学生票好像只要5分。
37分18秒无锡首家“小资”冷饮店
以前一百这里有个转角口,就是现在的茂业这,开了无锡第一家冷饮店。当时普通人家里是没有冰箱的,里面装修也特别有品味,店面外有个玻璃柜里放着酸梅汤、橘汁等冷饮,里面卖酸奶、冰牛奶、光明冰砖、光明三色冰激凌等等。几个人在里面吃吃冷饮也要好几块,在当时算是一笔大开销。
胜利门算是无锡的重要节点,这一头联通市区的商业圈,像老的崇安寺、三阳、一副、东方红商城、三凤桥熟食店等等。过了莲蓉桥,就到了江阴巷商业区,江阴巷当时的繁荣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中山路。江阴巷因为很多江阴人来这做布匹生意而被命名的,在江阴有条无锡巷,也是因为无锡人去江阴那做生意而得名。说到莲蓉桥,当年乾隆皇帝第一次游江南,正好碰上发大水,水位高了船过不了莲蓉桥,所以只能把桥拆了。
VOL..45 南下塘
讲述者:郝东
文字:小钱
摄影:包子船长
现在是1月17号上午10点。我们现在在跨塘桥桥底下,上面就是南下塘的牌坊,我们今天要荡马路大概的街道就是这里。南下塘这里是我小时候一直住的地方,从1989年到2002年一直到老房子拆迁,我们才从这里搬走。
现在沿着河岸这边很多老房子都已经搬场(拆迁)了,前面很多都是改成门面,左手这也变成文化艺术园之类的。这边以前是泰昌丝厂的旧址,但是在我小时候这个丝厂已经没了。我小时候在这里认识的邻居也基本都搬走了,现在很多都是出租户了。左手这里已经变成南长的中心幼儿园了,以前这里是跨塘桥小学。当时南下塘包括清明桥还是有很多小学的,那会这里住的人也多,小孩也特别多。这个跨塘桥小学应该是98、99年的时候,当时我还在上三、四年级,跨塘桥小学和花园弄小学合并了,所以不少跨塘桥的学生都搬到花园弄这的小学了。
4分13秒 古运河边数货轮
在往前走就是大码头弄,我爷爷奶奶那一辈对这条路应该印象比较深,这条弄特别窄,以前这边有人可以走到运河边去坐轮船的。运河边以前也可以经常看的到船,运的也大多都是货物,不像现在都是观光游船,我以前小时候就喜欢来这边上看船来船往的情景,也是蛮有特色的。包括古运河以前也因为水葫芦,水质变得比较差,那段时间也天天在喊“要治理古运河”的口号,因为我们学校就在古运河旁边,所以学校经常会组织我们去参加一些“呼吁保护母亲河“的活动,这也是我童年比较有趣的记录了。
现在这里铺的路都是石板路,以前更像路边那种用青砖铺成的路。这个石板路也是因为这里成了景区后才重新铺的路。再往前走几步路有一座桥,叫铁树桥。铁树桥相对应的,在南长街上的那座桥叫石灰桥,旁边以前是个幼儿园。以前和我童年的小伙伴都是在这个石灰桥托儿所上的。铁树桥以前是平的,直接自行车就能骑过去。
在这边惠山泥人老字号这家店下面以前是个老虎灶,无锡人都知道老虎灶是以前泡热水的地方。到了点,我们就会拎着热水瓶去泡热水。老虎灶也是因为外面的建筑长得像老虎,有个大烟囱,像老虎尾巴,所以才叫他老虎灶。
8分43秒 澡堂里扯老空
这边就是我家以前在的地方,拆迁完后这里变化很多,这边往前走有个以前有个水站,那会我们上学回家就会经过那里。有时候河滩边也会停几个小船,也是这里的原住民会撑船出去摸鱼。
这边转过来有个大桥洞就是金塘桥,这里连着太湖大道好像是90年代初开始造起来的。我们老家那边集体拆迁就是为了造这座桥,当时桥洞这里刚造好的时候还没这么大,以前这里还有些零零碎碎的加工厂在这里。靠着我们东面的桥洞,以前有个非常大的浴室叫金塘桥浴室。我们小时候附近的邻居到了冬天都会在这里泡澡的。洗完澡大家躺着一起扯扯老空,蛮热闹的,金塘桥浴室两边也有不少店,像剃头店,馄饨面店,小吃店之类的。等洗完澡就能在旁边吃点东西,也是蛮有生活气息的。现在两边就只剩下涂鸦了,包括一些无锡话方言的土语。
12分44秒 老压缩机厂的变迁
我们现在站的桥是有名字的,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前面右手边的桥叫大公桥,这边这座叫小公桥,这边的亭子以前是个大饼油条店,开了不少年了,在我爸妈那个时候就在了。平常除了大饼油条,还卖我们无锡比较有特色的鸡子大饼,生意一直蛮好的,一直到这边改造成古运河景区,这些大饼油条店才慢慢消失了。这边古运河的老式牌楼下有个茶馆店,以前是个小饭店,生意也特别好,主要都是以前离这不远的老压缩机厂的人来这里吃饭。以前老压缩机厂现在也变成文化艺术园了。以前压缩机厂特别热闹,一到饭店,就有工人骑着自行车到饭馆吃饭。
从金塘桥桥洞到前面清明桥,这一段路在我小学的时候每天至少要走四躺。早上上学走一趟,中午吃饭来回一趟,下午放学和同学一起走回来,所以这条路我特别熟悉。我们现在左手边就是老压缩机厂的旧址,这算是压缩机厂的正门,压缩机厂也算是以前无锡市区比较大的一个厂了。我记得我们小学的时候搞艺术活动,有会来压缩机厂的活动区、礼堂办。
19分07秒 外国人也爱逛南长街
在我上小学时候,这条路上经常可以看到有外国人组团到这里参观,当时也不明白为啥外国人对我们清明桥这里感兴趣,那时候外国人也少,所以我们也感觉挺稀奇的,还会主动和他们打招呼。虽然也不会几句英语,就“hello”这些简单的单词。这些外国人也喜欢对我们小孩拍照。
刚刚我们路过的是海宁救熄会,这个救熄会相当于消防的一个组织,因为这边以前都是木制结构的房子,左手这边有个小弄堂,往里走就是我以前上小学的旧址,现在还能看到有幢比较高的楼,那是我们以前的教学楼。这条路现在看上去很窄,以前是我们上下学的必经之路,一到放学还是很挤的。我记得小时候这边小摊特别多,我们老师还会防着我们在小摊瞎买东西。我们学校以前叫花园弄中心小学,现在也已经搬到通扬路上了,名字也改成花园弄实验小学了。我记得教学楼是94还是95年建好的,我96年刚好进去上一年级。02年我家搬走以后,我每天骑着自行车从新家到这里来上学。
小时候为了防止放学太拥挤,我们都会在校园口排队,当时有专门的执勤老师,分批喊我们出去,我们就按照班级在这里排好队,老师就会每隔几分钟放出去一波,然后我们住在一起的再回结对回家。
24分10秒 每年学校组织的清明桥清扫活动
我们现在走到了清明桥这里,这个清明桥几百年过去了依旧是这个样子,铺的花岗岩,。这个清明桥我印象最深的,我们学校每年最大的义务活动,就是来这里打扫活动,一径一径的往下扫。后来这个清扫活动越搞有名气,我记得当时还经常有无锡电视台、广播台来对这个事情进行采访。我那会印象深刻的就是我也接受过采访,当时我也比较激动,不知道说啥好,有些话还是我们老师和大队辅导员跟我们交待的。
我们现在在往伯渎桥方向走,现在这边叫清河楼位置的,以前是粮油店。这个清明桥转角的地方,这边住户多,各种小摊小店也特别多。小时候我们老师跟我们讲清明桥历史,也说过在清明桥这个转角的地方,历史上也的确是个茶馆,现在算是一个返璞归真。
以前伯渎桥对面,大窑路上也有个小学,那个大窑路小学也合并的很早,后来也是并到我们花园弄小学,所以相当于花园弄小学经历过两次大合并。
VOL.44 槐古路|顺兴弄|槐古支路
讲述者:卡肉
记录者:包子船长
文字:2.9.69
讲述语言:无锡话(城区口音)
大家好,我们现在在槐古新村,今天我跟大家讲讲我小时候住的地方的市井吧。咱们现在往前面走,在我的走手边就是我以前住的两幢楼,槐古二村34号35号,这两幢楼蛮特别的,像槐古新村里的两座孤岛,所以也比较难找。
(我住的地方)是当时八零式的单间,我们就住在里面那幢的六楼,在我们家里是客厅朝西,阳台朝东,因为我们住在六楼,在那个时候这周围还没那么多房子,我们在客厅里可以直接看到二茅峰的电视塔,在阳台上可以一直看到羊腰湾那边的柴油机厂,在我们的厨房间,因为朝北正好可以看到这边一大排的房子,那时候都没有的,都是私房和农田。所以我们是看好他从农田、私房慢慢造出来。也属于老小区了。
3分53秒 放假去居委会敲图章
我妈妈说这边的是七九式的房子,就是那时候还要倒马桶的,每户人家没有自己的卫生间的,有个公共的厕所间,给他们倒马桶,这就是七九式的房子,我记得清楚的是,那时候我们槐古新村的居委就在这一排的某一幢楼里面,每次到了暑假、寒假的时候,都有社会实践的,就会拿着小本本到居委里来敲图章的。
这条路还要和大家提一提大事件,就是1991年的时候无锡发大水的时候,我们这边也是受灾区,那时候的水位一直到自行车后面书包架的位置,我记得蛮清楚的是(那是我只有五岁吖)我躲在我爸爸书包架里面,我爸爸一路推着我回去。
06分01秒 公家的馄饨店
咱们现在这边走出去的右手边就是我刚刚说的卖酱油、醋的杂货店吧,现在是卫生服务站。这边以前是一个杂货店,我总归会过来帮我妈妈买酱油、醋的。在杂货店旁边是当时蛮吃香的槐古馄饨店,可能有的小伙伴不知道,那时候不少的人会老远过来特意打碗馄饨吃的。我妈妈说那时候馄饨店是公家的。我小时候总归拿着搪瓷盆、搪瓷杯到这边来吃馄饨,总归是一两馒头、一两馄饨。
07分52秒 残留在记忆的街心小公园
在鸡汤馄饨店对面,我现在的斜对面可以看见郁郁葱葱的香樟树,老早以前是一家粮面店,我小时候还是用粮票的油票的,自己带着粮米袋、油瓶到这边来量米、舀油的,房子还在但是现在已经变成小吃店了。
这条路走出去就是解放南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什么呢,这两边原来都是非常高大的梧桐树,而且当中是有个街心公园的,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我在网上查一直没有找到,也是凭我小时候的记忆。我妈妈说这个街心公园一直可以通到东林广场的。但是我的记忆是什么,是小时候还是幼儿园里,我自己骑着小三轮车到公园里来玩,我印象中有两个小山坡,但是昨天跟我妈妈说起来,她说那明明就是两个小墩墩,但是我很开心的是我每次都可以在里面上坡下坡,非常之开心,其他我就不记得了,那个地方对我来说就是小时候的天堂,但是后来全拆掉了,而且我也没有找到任何关于那街心公园的记录。如果有小伙伴听到的话也可以分享一下。
10:10 这个位置有很多鸡的灵魂
咱们现在就往这条叫顺心弄里面走,这边的故事比较多。
昨天跟我妈妈复盘的时候,她跟我说解放南路、解放东路原来都是河,叫环城河。后来填了造的路,当中造了街心公园。
咱们现在顺心弄转过来,往前面走大概20米有两个小吃店的,一个是鸡子大饼还有一个是萝卜丝饼,就在这边一带的,流动摊贩。在他们对面是一个杀鸡摊头,以前这边一带其实是一个开放式露天菜场,小时候我妈妈过来买菜的时候,假如人太多或者忙不过来的时候,她就把我放在这个杀鸡摊头的对面,买个鸡子大饼给我吃吃,我就在这看杀鸡。就是这一块地方,有很多鸡的灵魂。
12分53秒 容易被忽略的顺心弄
这条路我一直会走的原因就是我亲戚基本都住在这条路上,我住在34、35号,我小阿姨就住在顺心弄,所以一直是从小区里窜出来的。刚刚忘记说的一点就是从槐古二村34、35号出来的那条槐古路,往北走可以一直通到绿塔路,绿塔路再穿过槐古大桥一直可以到现在的东林广场。所以这种小路也是四通八达。
在我右手边我记得以前有一棵非常大的槐树,开花的时候非常漂亮,一串一串白色的小花朵,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看东西都那么小,不知道还是不是那棵,但是我小时候就觉得这棵树很漂亮。
14:30 小学去的最多的电影院——蓓蕾电影院
两边的住宅楼基本没什么变化,二三十年过去了还是这样。往前面走马上就会到一个挺有历史的地方,叫蓓蕾电影院,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小时候来这看过,革命教育的电影。就在这边左手边,隔壁就是教育电视台,不知道还在不在了,还在的你看,“蓓蕾电影院售票处”,真的是非常有历史的地方了,从我小时候在这边看电影然后到教育电视台去表演,到我现在工作了以后(我在学校里工作)还要带小朋友过来参加表演,录视频。非常有历史了,在这边很久了。
在蓓蕾电影院对面就是以前的私房,这边有个门牌“顺心弄”弄堂穿过去就是可以到解放南路的,四通八达的。不认识的人可能不清楚,但是像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没一条路都可以穿到解放南路。
再往前面走,就是非常热闹的朝阳市场了,但是我很清楚这边有两个店。一个在左手边是消防大队,在右手边出去就是解放南路。我记得很清楚的是我爸爸每次带着我放学回家经过消防大队门口,有两个墩墩,我爸爸总归跟我说马上就要吃个大馒头吃一个小馒头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要我站起来,害怕我坐在自行车后面颠的屁股痛,所以他说要吃个大馒头吃小馒头的时候我就站起来了。
17:34 我在妙光塔上背书
右手边过去就是南禅寺了,对于南禅寺的印象呢(因为离家比较近,所以也一直去玩的),我妈妈比较喜欢收集那种老的钱币、古玩,所以会一直去转转玩玩。南禅寺里面还有一个地方叫妙光塔,现在可能是要买票进去的了,但是那时候我记得每次要是学校里放的早,我爸爸就会带着我去妙光塔上面背书,我记得最清楚了,不是去玩是去背书的。所以我爸爸为了让我好好学校也是费尽了心思啊~
VOL.43太康路-梁溪路-万千巷
讲述者:顾沁然
记录者:2.9.69
摄影:包子船长
讲述语言:无锡话(城区口音)
大家好,我现在在泰康菜场的门口,泰康菜场正好前两天刚装修好,前半年这边全部都是摆摊,现在总算清爽点了。这边对面有一家梅花糕店,这家店以前就开在河埒口的老街上,开了也好多年了,这个店主阿公我还是印象比较深的。他们家梅花糕一个是肉馅的,一个是豆沙馅的,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吃肉的。虽然外面都传无锡人喜欢吃甜的,但是我从小真的不喜欢吃甜的,所以我出去都要澄清这件事情。
2分01秒 心疼我的第一只鸡腿面包
往前面就是菜场入口和蠡溪路的路口交叉口,再往前就是万达了么。以前小时候从东面高架桥那走到这边泰康菜场感觉远得不得了,现在万达把整个路弄通了,现在走过来也蛮近的。往喜来登这边传过来,就到了梁溪路,梁溪路的南面已经完全变了,以前有车管所,还有厂之类的。我记得蠡溪路右转到梁溪路之后的路上有一家面包店,小时候的面包(不是烤的,不对)是烘焙出来的,它是放在油里炸出来的,做成一个像大鸡腿的形状,里面夹了一根火腿肠的面包,在那会这家也算是网红店了,排队排的也很多。我记得我第一次吃的时候太烫了,一不小心把那根香肠掉在地上了,心痛得不得了
5分30秒 考完试的奖励——KFC
往梁溪路东面继续走,有一个新华书店。那会新华书店也很小,但是感觉能在里面泡好久。在新华书店斜对面有一个老的肯德基,那家也算是无锡开的比较早的一批了,九几年开的,那会考完试去吃顿肯德基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但是我在肯德基不怎么喜欢吃零碎的,只喜欢吃土豆泥,它那会还会办很多活动,组织小朋友去画画,过生日。在肯德基旁边有个蛋糕店,名字我不记得了,但是那个蛋糕店以前卖的蛋糕,上面是一层硬梆梆的奶油。我想起来了叫稻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开门进去,一股面包和奶油的香气,很温暖的感觉。
11分30秒 公交车站也曾是人气最旺的地方
这一片河埒广场开了这么久,感觉就一直没兴旺过,也是蛮奇怪的,现在只有晚上跳跳广场舞的人了。在以前那块地方还是人气挺旺的,因为那边过去有个10路车的终点站,还有27路,以前河埒口去市里都是要坐10路车,可以乘到商业大厦。我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去商业大厦,改名叫大东方百货之前,他把所有到商业大厦门口的公交线路免费包掉了,大家可以免费坐公交车到商业大厦,后来过了几年就开通了27路,小时候到八佰伴,到市里面上学上课要坐27路的,就是往太湖大道绕的,小时候坐27路感觉很远,可能要坐个40多分钟才能到八佰伴,现在那边的公交车站也搬走了。
继续讲讲终点站的故事,这边的十字路口,梁溪路和高架交接的地方,以前也是非常中心的地方,除了这边交通比较发达,还有很多店、摊位。我记得印象最深,转角处有个百业超市,现在还开着。百叶超市旁边有个烧烤店,我还是有点印象,那个烧烤店老板据说现在还开着呢,搬到奥林花园去了。终点站那里还有一些小摊,卖鸡蛋灌饼、牛肉粉丝汤,以前坐车的人要在这里等车,蛮热闹的。我印象还比较深的是这条路上以前都是种的老的梧桐树,现在全部都拆掉了,以前梧桐树长得很茂盛,所以一到五六月份,梧桐树就开始飘毛毛球,那个时候就觉得很烦,会粘在衣服上、有些人还会过敏,现在想想这个场景印象还是蛮深的,现在很可惜这些梧桐树都没了。
15分55秒 泡澡加羊汤 温暖加倍
过了高架,前面有一个小公园,那个公园我记得也一直去玩的,虽然里面也没多少娱乐设施,但是也算是小时候的一片净土吧,会去滑滑梯上滑滑。这边就是万达广场东边一边的广场了,这边前身是江南商场的楼。后面有个河埒新村是公房,公房后面有片私房,我以前就是住在那边私房里。以前万千巷那条路,它以前是条小河,这条河我有印象开始就污染特别严重,水黑得不得了,还泛着一层油光,当时也不知道为啥这么臭,后来这条河完全填掉了。这条河边上也没有栏杆,小朋友经过的时候都会绕远点走。河对面有个澡堂和羊肉店,我们女孩子不泡澡堂的么,我就记得小时候我爷爷每次泡完澡堂回来说舒服的,还说你要是男孩子我就带你去泡了。泡完之后再吃碗羊汤简直不能再舒服了。我澡堂没泡到,羊汤还是吃到的。
南门对面咖啡店那边的一条小路往溪北新村,我以前托儿所就在这条路上,就相当于现在的学前班,以前的小路绕来绕去不像现在那么直的,那边还有几个老房子,我们小时候就当作鬼屋进去探险。以前还有馄饨摊的小车子推到这边小路上,还有挑着卖豆腐花的人。
VLO.42 界泾桥路
讲述者:二小姐
记录者:小钱
摄影:包子船长
大家好,大家可以叫我小白,咱们现在的位置是在南长街的后面这一片,就是咱们西边的一块。现在咱们的东面就是我们的南长街,西边是通扬路,我的北面是太湖大道,右边(南面)是清名东路。今天我就带大家逛一逛这边非常知名的南长街,但是是不为人知的后面这一片,现在这么繁华南长街的一个居民囤居区,也是我小时候长大的地方。
01:38 无锡的打工潮
咱们这边往东走,慢慢走过来,这边基本上大家都知道的就是“清明桥中学”。那时候这边一片居民(要追述到五六十年代,这边几片学校,还是我父母跟我说的了,那时候一个迁移潮,就是苏北那边的人往无锡、南方这一片的一个打工潮。基本上迁移的地区就在这一片。)所以说咱们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人住在这一片的有无锡人也有外地人,外地人和无锡人会结婚或者说只是过来打工的就在这边。
03:30 文具店老板的生意经
咱们继续往前走,这条街上(那时候)现在能看到车可以两辆并行交汇。那为什么叫界泾桥弄呢,那个弄堂的意思你是想象不到的。虽然说可能有点宽但是一辆车你是开不过去的,所以叫弄堂,就算你开过去可能也是mini coupe那种size才能经过,交汇是不可能的。而且为什么会这么挤呢,因为这条街上左右两边全部都是满足这一片居民所有的生活起居到用的,所有的生活日常都在这条街上。
早上你只要大概六点半、五点钟的时候,朦朦胧胧,人就全部起来了。不管是肉摊头、卖菜、修皮鞋、买小笼馒头、吃早饭、弄中饭、还有人家送小孩去上课。这条街上就是熙熙攘攘都是人,汇聚了早上做生意、买菜、跟早上去送小孩的,全部都是人。
我们那时候清明桥中学的对面,就有两家比较知名的文具店,所有的小孩基本上要买什么文具用品都去清明桥中学对面的,他们是开在面对面的,然后这两家就一直比生意了,基本上你只要看哪家的学生多,基本上那家店最近肯定新进了什么好看的橡皮、铅笔类似这样的。
06:16 承包我早饭的“运河饮食店”
咱们继续往东走,像这边的小吃瓜子店基本上也没怎么变。我现在说的基本上没变过的店至少开了有三十年了(不小心暴露了年龄)。那时候这条街上两边全部是摊头。
咱们这边可以看见一家“运河饮食店”,这家店说出来还有点故事,可能我跟我爸妈吃的也比较多。那时候我舅舅来找我妈,那时候应该是冬天,我说我妈妈出去了,我妈正好去我舅舅家了,我舅舅就说“啊,那正好错过了哇”,我说“她可能在那吃馄饨呢,你要不去找找看,应该刚刚走没多久,不知道走没走”后来我就和我舅舅一起到这家“运河饮食店”问老板娘我妈有没有过来吃馄饨了,她说“我也不知道,她刚刚好像是坐在这张桌子上吃了碗馄饨的”我灵机一动就摸着馄饨的碗说“嗯,这个碗还是热的,说明我妈刚走没多久,舅舅你快去追她”我舅舅就往西边去追她了。
这家店我是感触最深的,因为我从小到大,我妈来不及准备早饭什么的,就会拿着(那时候)那种搪瓷的杯子到这边来打一碗馄饨,打回去给我吃,那时候可能我赖床没有起床,要么就是我自己起床以后到这家“运河饮食店”自己买点馄饨。它这边的拌馄饨我印象是最深的,是属于那种老无锡偏甜的口味,老板娘也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包括前两年的时候我也往这条街上回来逛逛的,那时候老板还在,现在过来咱也不敢问,咱也不敢说老板还在不在,但是老板娘还是那个老板娘,小时候我一直觉得她长得很漂亮的,现在明显皮肤也黄了、年纪也大了、而且有点微胖了。
她旁边的那只铁皮罐头,我不知道我们这一辈有没有印象,那时候做生意我记忆很深刻的就是,老板娘也不会直接问你要钱,就说“吃好了,喏旁边罐头。”意思就是自己付钱,付钱付在铁罐头里就可以了,那只铁罐头我印象非常深的,三十年那只铁皮罐头没有换过,咱们马上可以去看看那只铁皮罐头。
09:28 捡到巨款的我选择了上交
这边对面,门面已经关掉了,也是原来卖早饭点心的。好吃的东西真的多的一塌糊涂,(就是咱们那时候的)包括那时候的玉兰饼,其实玉兰饼咱们那些小区弄堂里面基本都有的,但是每个小区我相信都有那么几家特别好吃的,做那种玉兰饼、点心小吃的店的。
这家店主要是一个薄饼,里面加的是荠菜肉,菜猪油肉的薄饼,特别的好吃,因为它是当时油锅里直接现烙好捞出来,热的以后就是脆的、靠边上的那一圈又是韧韧的,又韧又脆,那里面的菜猪油又符合我们无锡甜的味道,特别的好吃。
那时候这边的老板,我唯一从小到大,这么多年下来第一次捡到钱也是这家已经关门的店了。那时候激动死了,捡了五十块,小时候五十块是很多钱了,我踏出店以后,往前走了三步,心里面走不下去了,然后我就一个回头回到店里跟老板说“老板我捡了五十块,你问问看是谁的吧”老板二话不说接了下来“哦,我给你问问看吧”。
但是我现在想想真的我们当时人很简单,老板回过头就拿起我捡到的五十块“谁掉了五十块钱,那个女孩捡到了”。底下真的有一个人翻了下钱包是他丢了五十块钱。所以这个事情真的印象很深刻的,当时的人真的是淳朴,包括早上我过来吃早饭,我没带钱或者没带够(他有时候也会调调价钱,往上调一块、五毛钱)老板也会算了算了,无所谓的,街坊邻里过去吃,甚至有些老阿公他们过来吃馄饨不给钱也没事的,老板娘也总归给他一碗馄饨吃。
11:41 老阿公的“后花园"
咱们现在右拐进这条弄堂,这条弄堂就是我小时候放学回家之路,因为我的老家就是在这条弄堂前面。这条弄堂等到天热的时候,那时候的夏天基本上是没有人的,但是一到四五点钟,学生下课什么的都开始回来了,包括吃饭吃得早的就开始在门口吃点粥搭搭菜,就开始门口乘风凉了。
这户人家就是现在把门口改成了花花草草,也是老居民了。我们再往前面走,,这边左右两边其实在地图上你明确地去找这个叫什么路,是找不出来了的,这边一段全部都叫界泾桥弄。那时候这条小路就是我爸爸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在弄堂里穿来穿去,有一次还把我摔了下来,被我妈说了一顿。
小时候,像暑假什么的我们也不怎么出去玩,就在弄堂里找邻居、同学穿来穿去玩,这边穿到那边,像这边院里的邻居我们都认识的,(基本上)也蛮奇怪的,好像这边户户都是会养只狗养只猫。
13分43秒 偷看电视靠的是耳力与手速
我小时候就在这院子里长大的。这边前面可以还可以看见院子里的一口井。
包括这边的楼梯,小时候(我给你们听听这个声音)就是这个楼梯,基本上只要听到楼梯声音、我爸妈的脚步声,好,快点电视机“啪”一下关掉,跑去做作业,而且这个楼道小时候很黑,但是对我来说不用开灯了,因为这个从我房门踏出来几步,楼梯下几阶,其实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有没有灯都无所谓了。
这个就是以前我的老邻居,我家楼下的一个阿公,包括他去世的一个相现在还挂着,因为毕竟是属于他的一个老房子,但是现在已经经历了那么久,二三十年过去了,这边的人也已经更新换代,包括现在这边的房子你可以看出来,它是土生土长的,纯木头的,木头架构的,顶上用的全是那种瓦片)。
那时候南长街造步行街的时候,其实它的瓦片都是翻新的、再制作的瓦片,这边的你可以看其实都是有一定年代的,你可以拍一拍看一看。
那时候我记得小时候一到黄梅天,这个瓦片其实结构已经老化了,我们有个桶就凑在楼上的房间里(也不是房间就是边上,门那边),特别容易漏水,就一直凑在那,“滴滴答答”一晚上过去基本上就满了。
就听着那个漏水的声音入眠。那时候条件不好,这一片的居民会有几个公共厕所,家里基本上人人都有痰盂、马桶的,爷爷辈、妈妈辈一大早,要起早去倒痰盂。
这边就是院子里的一口井,这个井说出来的故事就很多了。冬暖夏凉,完全实实在在体验用过的,这个井的水我一直在想和清明桥那边河里面的水,不知道干净程度怎么样,但是我记得小时候很早的时候大概五六年纪,到清明桥那边河边上,我还看见有人在那洗衣服,捉鱼的。清清楚楚我记得还能看到河边的鱼。
这里面的井水包括我小时候十几岁的时候,洗西瓜、冰西瓜,我们都是直接把井水摇上来,放在桶里面,西瓜泡泡,“啪”一下弄开来,到外面院子里(咱们这个院子里)或者外面梧桐树下开始乘风凉、大家在门口听旁边宿舍开始吹牛逼了。
20:15 比我辈分还大的金银花树
咱们现在往东面走,这边一片都是我们的邻居。这边记忆很深刻,那时候暑假玩的时候,门口会有很多(我不确定是梧桐还是杨桐)树,开的花是一串一串的,底下有白色带紫色的。
那时候我们会把花捡起来,里面会有一包蜜,很甜很甜,大家可能知道一串红是甜的,其实不知道是(梧桐还是杨桐)树的花中间也很甜。
包括那时候我们乘风凉,我们这边一排你可以看八个门面门口,大家会坐在门口开一个西瓜吃吃,或者今天没有烧晚饭,我就跑到隔壁邻居家里吃饭。
这边可以看到一棵金银花树,这棵金银花树是我邻居(也是我同学),他爷爷奶奶种的,在我最早的记忆中就一直在,他爷爷奶奶估计有七八十岁了,这棵树应该是这一排,包括旁边的这一棵杨桐应该是在我所知的年龄里已经八九十岁了。那时候夏天偷偷过来采点金银花,他爷爷就“几个死小孩怎么又来采我的花”很宝贝这棵金银花树。
21:49 过去式的泡水房与查无此人的旧瓦房
咱们再往前面走,这边路口还有陆陆续续那时候几个泡水的店,两毛钱、一毛钱一瓶,去泡热水。这边一片有个泡水,咱们刚刚走过来的主街上也有几个。有时候这几家店会竞争,大家都知道今天南边的店只要一毛五一瓶,就一窝蜂往那边去泡。然后一会会我们乡间邻里会传嘛“那边后面只要一毛钱哇”我们就一窝蜂再跑到那边去。但是有一个问题,泡的人那么多,水不可能是百分之一百度的,就不开了。
我父母大概十几二十年前,也搬离这边了,所以现在这一片的房子,咱们可以看见会有一个现代和以前破旧的鲜明对冲,一直住在这边的人他的房子会跟着时代更新,但是不住在这边的人房子就是破旧的,保持原来的样子,也没有维修什么的,以前的瓦砖还是。
23:43 只送到窗台前的牛奶
咱们这边左走,带大家穿穿这种小弄堂,正宗的弄堂只能大概两个人(一个半人吧)并排走过去,也有可能只能一个人。这边就是当时上小学的时候天天穿来穿去的小弄堂,所谓的抄近路。
这边所有的街道基本上在地图上是看不到的,这种弄堂基本上也标不出来了,但是这上面有时候也能看得见门牌。这边门上的春联还都是手写的,可以看得出的。基本上可以看见人人家都有只狗。
这边人家基本外面都有牛奶箱,现在有的都拆掉了。这边的窗台,那时候送牛奶的都直接放在这边的。我们那时候也很皮,路过要是看到牛奶在这里,就偷偷地偷一瓶,有时候被别人发现“小兔崽子原来就是你过来偷牛奶”。
26:04 放学也是仪式感满满
再往前面去弄堂走出来,就是以前的小学—清明桥小学,就是我的小学。现在清明桥小学已经拆掉了,搬迁了,和其他学校合并了,现在这边是清明街道的一个办事处。当时进去分左边一块和右边一块,左边是一二年纪的两层楼的教学区域,中间隔着一个大的操场,右边的建筑就是三四五六年纪的一个主教学区。
那时候我印象蛮深刻的是,每当放学了,老师就会在门口喊每个班级的人到学校门口集合,分成三队,刚刚咱们过来可以看见有三条路嘛,左边是往南长街去的,右边是往通扬路去的,一直的就是往界泾桥弄那一片去的。分成三个小队,每队有一个小组长,带着大家,要负责把那么多学生一起排着队,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因为毕竟这边人也很杂,老师也要负责把我们送到那边的路口,每当路过这个学校路口的时候,这一排街道上。就是咱们那时候(现在)的绕绕糖,棉花糖、包括那时候门口有炸鸡腿,那时候的零花钱大概是每个礼拜五块、两三块,你如果要吃鸡腿,那没办法一个礼拜只能买一两次,如果你要吃糖,那门口那些绕绕糖五毛、一块钱,如果你要买大点的,图案好看点的,那就要一块、两块,基本上一个礼拜要买的话就三四次。每个礼拜五的时候我最开心,因为礼拜五总归看看自己手上还剩多少零花钱,我肯定去买鸡腿的。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50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