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读记

0507-僖7-郑国下齐-周惠王崩


Listen Later

进入到鲁僖公七年

1 鄭国下齐

僖公七年

1

七年春,人伐

左传

僖公七年

1

七年春,人伐孔叔言於鄭伯曰:「諺有之曰:『心則不競,何憚於病?』既不能彊,又不能弱,所以斃也。國危矣,請下以救國。」公曰:「吾知其所由來矣,姑少待我。」對曰:「朝不及夕,何以待君?」

3

殺其大夫申侯

左传

2

夏,申侯以説于,且用 轅濤塗之譖也。

初,申侯出也,有寵於楚文王文王將死,與之璧,使行,曰:「唯我知女。女專利而不厭,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後之人將求多於女,女必不免。我死,女必速行,無適小國,將不女容焉。」既葬,出奔,又有寵於厲公子文聞其死也,曰:「古人有言曰,『知臣莫若君』,弗可改也已。」

4

秋七月,公會齊侯宋公 世子款 世子華盟于甯母

左传

3

秋,盟于甯母,謀故也。

管仲言於齊侯曰:「臣聞之: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德禮不易,無人不懷。」齊侯脩禮於諸侯,諸侯官受方物。

郑伯使大子華聽命於會,言於齊侯曰:「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實違君命。君若去之以爲成,我以爲内臣,君亦無所不利焉。」齊侯將許之。管仲曰:「君以禮與信屬諸侯,而以姦終之,無乃不可乎?子父不奸之謂禮,守命共時之謂信,違此二者,姦莫大焉。」公曰:「諸侯有討於,未捷;今苟有釁,從之,不亦可乎?」對曰:「君若綏之以德,加之以訓,辭,而帥諸侯以討將覆亡之不暇,豈敢不懼?若揔其罪人以臨之,有辭矣,何懼?且夫合諸侯,以崇德也。會而列姦,何以示後嗣?夫諸侯之會,其德刑禮義,無國不記。記姦之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記,非盛德也。君其勿許!必受盟。夫子華既爲大子,而求介於大國以弱其國,亦必不免。叔詹堵叔師叔三良爲政,未可間也。」齊侯辭焉。子華由是得罪於

4

冬,鄭伯使請盟于

①孔叔之言

〖笺曰:〗前以诸侯之师伐郑,郑未服,而释以救许,故此复伐之。这是首止逃盟的后果,纵使有楚国策应,但终究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所以孔叔才直言进谏,劝郑文公认清形势,向齐国臣服。郑国在春秋早期郑庄公时代是强国,现在跟人服软,文公心理上放不下身段。孔叔“心則不競,何憚於病?”的意思是说如果撑不住,还不如早点服软装熊。郑国如果还是“既不能彊,又不能弱”,强不足以御敌,弱又不想放下姿态,这样下去一定会摔跟头。所以才引出杀申侯以取悦于齐。

②杀申侯以悦齐

申侯跟齐侯的关系不错,之前出卖辕涛涂而得到了齐侯的封地。那为什么杀掉他反而会取悦齐侯呢?这里给出了申侯的来龙去脉。原来申侯是楚国的大夫,在楚文王死后来到了郑国,应该是楚郑两国联系的纽带。因此,郑文公斩断这条与楚国的“纽带”,向齐侯示好。子文是楚国的令尹,听到申侯被杀的原因,也不过就是感慨了一句。借楚文王之口表达了左传作者的观点,申侯之死完全是因为其“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前面辕涛涂事件也是为了强调这一点。这些其实都是文学手法,是《左传》的破绽,所以《左传》不应算作信史。〖笺曰:〗申侯殆,柳宗元所谓永之鼠,以饱食无祸为可恒之也。虽然,申侯之祸,未必是因为“永之鼠”的观念,但是“永之鼠”的道理我们还是要重视的,生活工作要勤勉上进,不能贪图安逸。

③宁母之盟

取悦齐侯成功之后,双方在鲁国的宁母会盟。齐国的态度有管仲表述了,说“招攜以禮,懷遠以德”,携,离也,携贰之国,指的是不十分信任你的人;收服人心难,所谓“招携怀远”,应该不离德礼二字。这应该管仲版的“领导力”理论。但是反观郑文公,仍存犹疑,自己不敢参加会盟,而是派出了太子,代为试探。结果这个太子却不是个省油的灯,他以郑国为卖点向齐侯提出了一些要求,让齐侯干涉郑国的内政、铲除异己帮他上位。齐侯动了心,却被管仲制止。强调“礼信”,面对诱惑,要经得住考验。

管仲坚持以德服郑,不钻空子。以德服,既难且慢,因为最难降伏的就是人心,但是也正因为降伏的是人心,所以效用既久且固。以威服,见效快,效用明显,但是难以持久。最后,郑文公心服,“使请盟于齐”。

插播两条新闻:

2

夏,小邾子來朝。

6

公子友


2 周惠王崩

左传

5

閏月,王崩。襄王大叔帶之難,懼不立,不發喪,而告難于

靠死周惠王,有时候事业必须靠健康和寿命去达成目标。郑国降服,惠王又崩,齐桓霸业即将冲顶。正好王室将内乱,给了齐桓一个由头,那就是辅助襄王上位,匡正王室。

插播一条新闻:

5

曹伯班卒。

7

冬,葬曹昭公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春秋左传读记By 刘立勋


More shows like 春秋左传读记

View all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by 书生大漠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1 Listeners

天真不天真 by 杨天真本真

天真不天真

275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