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四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四 直金工作室

Ig: di_king246
《大般󠇡涅槃經》 (般的音同波ㄅㄛ)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四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四
復次善男子
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
成就具足第二功德
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
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昔所不󠇡見而今見之
昔所不聞而今聞之
昔所不󠇡到而今得到
昔所不知而今知之
云何名為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所謂神通
昔所不得而今乃得
通有二種
一者內 二者外
所言外者與外道共
內復有二
一者二乘󠇡 二者菩薩
菩薩修行大涅槃經所得神通
不與聲聞辟支佛共
云何名為不與聲聞辟支佛共
二乘所作神通變化
一󠇢心作一不得眾多
菩薩不爾於一󠇢心中
則能具足現五趣身
所以者何
以得如是大涅槃經之勢力故
是則名為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又復云何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所謂身得自在心得自在 何以故
一󠇡切󠇡凡夫所有身心不得自在
或心隨身或身隨心
云何名為心隨於身
譬如醉人酒在身中
爾時身動心亦隨動
亦如身懶心亦隨懶
是則名為心隨於身
又如嬰兒其身稚小
心亦隨小大人身大心亦隨大
又如有人身體粗澀
心常思念
欲得膏油潤漬令軟
是則名為心隨於身
云何名為身隨於心
所謂去來坐臥修行施戒忍辱精進
愁惱之人身則羸悴
歡喜之人身則肥鮮
恐怖之人身體戰動
專心聽法身則怡悅
悲泣之人涕淚橫流
是則名為身隨於心
菩薩不爾
於身心中俱得自在
是則名為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所現身相猶如微塵
以此微身悉能遍至
無量無邊恒河沙等
諸佛世界無所障礙
而心常定初不移動
是則名為心不隨身
是亦名為昔所不󠇡到而今能到
何以復名昔所不󠇡到而今能到
一󠇡切󠇡聲聞辟支佛等
所不能到菩薩能到
是故名為昔所不󠇡到
而今能到一󠇡切󠇡聲聞辟支佛等
雖以神通不能變身如細微塵
遍至無量恒河沙等諸佛世界
聲聞緣覺身若動時心亦隨動
菩薩不爾
心雖不󠇡動身無不至
是名菩薩心不隨身
復次善男子
菩薩化身猶如三千大千世界
以此大身入一塵身
其心爾時亦不隨小
聲聞緣覺雖能化身
令如三千大千世界
而不能以如此大身入微塵身
於此事中尚自不能
況能令心而不隨動
是名菩薩心不隨身
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以一音聲
能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聞
心終不念令是音聲遍諸世界
使諸眾生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而是菩薩亦初不言
我令眾生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菩薩若言因我說法
令諸眾生不聞聞者
當知是人終不能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眾生不聞我為說者
如此之心是生死心
一󠇡切󠇡菩薩是心已盡
以是義故
菩薩摩訶薩所有身心不相󠇡隨逐
善男子
一󠇡切󠇡凡夫身心相隨
菩薩不爾
為化眾生故雖現身
小心亦不小何以故
諸菩薩等所有心性常廣大故
雖現大身心亦不大
云何大身
身如三千大千世界
云何小心
行嬰兒行
以是義故心不隨身
菩薩摩訶薩已於
無量阿僧祇劫遠酒不飲而心亦動
心無悲苦身亦流淚
實無恐怖身亦戰慄
以是義故
當知菩薩身心自在不相隨逐
菩薩摩訶薩唯現一身
而諸眾生各各見異復次善男子
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
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菩薩摩訶薩先取聲相
所謂象聲馬聲車聲
人聲貝聲鼓聲簫笛等聲
歌聲哭聲而修習之
以修習故能聞無量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獄音聲
復轉修習得異耳根
異於聲聞緣覺天耳
何以故
二乘所得清淨耳通
若依初禪淨妙四大
唯聞初禪不聞二禪
乃至四禪亦復如是
雖可一󠇢時得聞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音聲
而不能聞
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世界音聲
以是義故
菩薩所得異於聲聞緣覺耳根
以是異故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雖聞音聲而心初無聞聲之相
不作有相
常相
樂相
我相
淨相
主相󠇡
依相
作相
因相
定相
果相
以是義故
諸菩薩等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言
若佛所說不作定相不作果相
是義不然
何以故
如來先說
若人聞是大涅槃經一句一󠇡字
必定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於今云何復言無定無果
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是定相即是果相
云何而言無定無果
聞惡聲故則生惡心
生惡心故則至三塗
若至三塗則是定果
云何而言無定無果
爾時如來讚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能作是問
若使諸佛說諸音聲有定果相者
則非諸佛世尊之相
是魔王相生死之相遠涅槃相
何以故
一󠇡切󠇡諸佛凡所演說無定果相
善男子
譬如刀中見人面像
豎則見長橫則見闊
若有定相云何而得
豎則見長橫則見闊
以是義故
諸佛世尊凡所演說無定果相
善男子
夫󠇡涅槃者實非聲果
若使涅槃是聲果者
當知涅槃非是常法
善男子
譬如世間從因生法
有因則有果無因則無果
因無常故果亦無常
所以者何
因亦作果果亦作因
以是義故一󠇡切󠇡諸法無有定相
若使涅槃從因生者
因無常故果亦無常
而是涅槃不從因生
體非是果是故為常
善男子
以是義故
涅槃之體無定無果
善男子
夫󠇡涅槃者
亦可言定亦可言果
云何為定
一󠇡切󠇡諸佛所有涅槃常樂我淨
是故為定
無生老壞是故為定
一闡提等犯四重禁
誹謗方等作五逆罪
捨除本心必定得故
是故為定
善男子
如汝所言
若人聞我說大涅槃一󠇡字一句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汝於是義猶未了󠇡了
汝當諦聽吾當為汝更分別之
善男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大涅槃一󠇡字一句
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不󠇡作聞相
不󠇡作佛相不󠇡作說相
如是義者名無相相
以無相相故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如汝所言聞惡聲故到三塗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非以惡聲而至三塗
當知是果乃是惡心
所以者何
有善男子善女人等
雖聞惡聲心不生惡
是故當知非因惡聲生三塗中
而諸眾生因煩惱結惡心
滋多生三惡趣非因惡聲
若聲有定相 諸有聞者
一󠇡切󠇡悉應生於惡心
或有生者有不生者
是故當知聲無定相
以無定故雖復因之不生惡心
世尊
聲若無定
云何菩薩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善男子
聲無定相
昔所不聞令諸菩薩而今得聞
以是義故 我作是說
昔所不聞而今得聞善男子
云何昔所不󠇡見而今得見
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
修大涅槃微妙經典先取明相
所謂日月星宿󠇢
燎燈燭珠火之明藥草等光
以修習故得異眼根
異於聲聞緣覺所得
云何為異
二乘󠇡所得清淨天眼
若依欲界四大眼根不󠇡見初禪
若依初禪不󠇡見上地
乃至自眼猶不能見
若欲多見極至三千大千世界
菩薩摩訶薩
不修天眼見妙色身悉是骨相
雖見他方恒河沙等世界色相
不作色相 不作常相
有相物相名字󠇡等相
作因緣相不作見相
不言是眼微妙淨相
唯見因緣非因緣相
云何因緣 色是眼緣
若使是色非因緣者
一󠇡切󠇡凡夫不應生於見色之相
以是義故
色名因緣非因緣者
菩薩摩訶薩雖復見之不生色相
是故非緣
以是義故
菩薩所得清淨天眼
異於聲聞緣覺所得
以是異故一󠇢時遍見
十方世界現在諸佛
是名菩薩昔所不󠇡見而今得見
以是異故能見微塵
聲聞緣覺所不能見以是異故
雖見自眼初無見相
見無常相󠇡見凡夫身
三十六物不󠇡淨充滿
如於掌中觀阿摩勒果
以是義故
昔所不󠇡見而今得見
若見眾生所有色相
則知其人大小乘󠇡根
一觸衣故亦知是人
善惡諸根差別之相
以是義故
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以一見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以此知故昔所不󠇡見而今得見
復次善男子
云何菩薩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菩薩摩訶薩雖知凡夫貪恚癡心
初不作心及心數相
不作眾生及以物相
修第一義畢竟空相
何以故
一󠇡切󠇡菩薩常善修習空性相故
以修空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云何為知
知無有我無有我所
知諸眾生皆有佛性
以佛性故一闡提等捨離本心
悉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此皆是聲聞緣覺所不能知
菩薩能知
以是義故
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復次善男子
云何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念過去世一󠇡切󠇡眾生
所生種姓父母兄弟
妻子眷屬知識怨憎
於一念中得殊異智
異於聲聞緣覺智慧
云何為異
聲聞緣覺所有智慧
念過去世所有眾生
種姓父母乃至怨憎
而作種姓至怨憎相
菩薩不爾
雖念過去種姓父母乃至怨憎
終不生於種姓父母怨憎等相
常作法相空寂之相
是名菩薩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復次善男子
云何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
微妙經典得他心智
異於聲聞緣覺所得
云何為異
聲聞緣覺以一念智知人心時
則不能知地獄畜󠇡生餓鬼天心
菩薩不爾
於一念中遍知六趣眾生之心
是名菩薩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復次善男子
復有異知菩薩摩訶薩
於一󠇢心中
知須陀洹初心次第至十六心
以是義故
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是為菩薩修大涅槃
具足成就第二功德
復次善男子
云何菩薩摩訶薩
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三功德
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
修大涅槃捨慈得慈
得慈之時 不從因緣
云何名為捨慈得慈
善男子
慈名世諦
菩薩摩訶薩捨世諦慈得第一義慈
第一義慈不從緣得
復次云何捨慈得慈
慈若可捨名凡夫慈
慈若可得即名菩薩無緣之慈
捨一闡提慈犯四重禁
慈謗方等慈作五逆慈
得憐愍慈得如來慈
世尊之慈無因緣慈
云何復名捨慈得慈
捨黃門慈無根二根女人之慈
屠膾獵師畜養雞豬如是等慈
亦捨聲聞緣覺之慈
得諸菩薩無緣之慈
不󠇡見自慈不󠇡見他慈
不󠇡見持戒不󠇡見破戒
雖自見悲不󠇡見眾生
雖有苦受不󠇡見受者
何以故
以修第一真實義故
是名菩薩修
大涅槃成就具足第三功德
復次善男子
云何菩薩摩訶薩
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四功德
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
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四功德
有十事
何等為十
一者根深難可傾拔
二者自身生決定想
三者不觀福田及非福田
四者修淨佛土
五者滅除有餘
六者斷除業緣
七者修清淨身
八者了󠇡知諸緣
九者離諸怨敵
十者斷除二邊
云何根深難可傾拔
所言根者名不󠇡放逸
不󠇡放逸者為是何根
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根
善男子
一󠇡切󠇡諸佛諸善根本皆不󠇡放逸
不󠇡放逸故諸餘善根轉轉增長󠇡
以能增長󠇡諸善根故
於諸善中最為殊勝
善男子
如諸跡中象跡為上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諸善法最為殊勝
善男子
如諸明中日光為最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諸善法最為殊勝
善男子
如諸王中轉輪聖王為最第一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諸善法為最第一
善男子
如諸流中四河為最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諸善法為上為最
善男子
如諸山中須彌山王為最第一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諸善法為最第一
善男子
如水生花中青蓮花為最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諸善法為最為上
善男子
如陸生花中婆利師花為最為上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諸善法為最為上
善男子
如諸獸中師子為最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諸善法為最為上
善男子
如飛鳥中金翅鳥王為最為上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諸善法為最為上
善男子
如大身中羅睺阿修羅王為最為上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諸善法為最為上
善男子
如一󠇡切󠇡眾生若二足四足
多足無足中如來為最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善法中為最為上
善男子
如諸眾中佛僧為上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善法中為最為上
善男子
如佛法中大涅槃法為最為上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諸善法為最為上
善男子
以是義故
不󠇡放逸根深固難拔
云何不󠇡放逸故而得增長󠇡
所謂信根
戒根
施根
慧根
忍根
聞根
進根
念根
定根
善知識根
如是諸根不󠇡放逸故而得增長󠇡
以增長󠇡故深固難拔
以是義故
名為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根深難拔
云何於身作決定想
於自身所生決定心
我今此身於未來世
定當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器
心亦如是不󠇡作狹小不󠇡作變易
不󠇡作聲聞辟支佛心
不󠇡作魔心及自樂心樂生死心
常為眾生求慈悲心
是名菩薩於自身中生決定心
我於來世當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器
以是義故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
於自身中生決定想
云何菩薩不觀福田及非福田
云何福田
外道持戒上至諸佛是名福田
若有念言
如是等輩是真福田
當知是心則為狹劣
菩薩摩訶薩
悉觀一󠇡切󠇡無量眾生無非福田
何以故
以善修習異念處故有異念處󠇡
善修習者觀諸眾生
無有持戒及以毀戒
常觀諸佛世尊所
說施雖四種俱得清淨報
何等為四
一者施主清淨受者不󠇡淨
二者施主不󠇡淨受者清淨
三者施受俱淨
四者施受二俱不󠇡淨
云何施淨受者不󠇡淨
施主具有戒聞智慧
知有慧施及以果報
受者破戒專著邪見無施果報
是名施淨受者不󠇡淨
云何名為受者清淨施主不󠇡淨
施主破戒專著邪見
言無慧施及以果報
受者持戒多聞智慧知有惠施
及施果報是名施主不󠇡淨受者清淨
云何名為施受俱淨
施者受者俱有持戒多聞智慧
知有惠施及施果報
是名施受二俱清淨
云何名為二俱不󠇡淨
施者受者破戒邪見
言無有施及施果報
若如是者云何復言得淨果報
以無施無報故名為淨
善男子
若有不󠇡見施及施報
當知是人不名破戒
專著邪見若依聲聞
言不󠇡見施及施果報
是則名為破戒邪見
若依如是大涅槃經
不󠇡見惠施及施果報
是則名為持戒正見
菩薩摩訶薩有異念處以修習故
不󠇡見眾生持戒破戒
施者受者及施果報
是故得名持戒正見
以是義故
菩薩摩訶薩不觀福田及非福田
云何名為淨佛國土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度眾生故離殺害心
以此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
願諸眾生得壽命長
有大勢力獲大神通
以是誓願因緣力故
於未來世成佛之時
國土所有一󠇡切󠇡眾生
得壽命長有大勢力獲大神通
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度眾生故離偷盜心
以此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
願諸佛國土地所有純是七寶
眾生富足所欲自恣
以此誓願因緣力故
於未來世成佛之時
所得國土純是七寶
眾生富足所欲自恣
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度眾生故離婬欲心
以此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
願諸佛土所有眾生
無有貪欲瞋恚癡心
亦無飢渴苦惱之者
以是誓願因緣力故
於未來世成佛之時
國土眾生遠離貪婬瞋恚癡心
一󠇡切󠇡無有飢渴苦惱
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度眾生故離妄語心
以此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
願諸佛土常有花樹果樹香樹
所有眾生得妙音聲
以是誓願因緣力故
於未來世成佛之時
所有國土常有花樹果樹香樹
其中眾生悉得清淨上妙音聲
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度眾生故遠離兩舌
以此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
願諸佛土所有眾生
常共和合講說正法
以是誓願因緣力故
成佛之時
國土所有一󠇡切󠇡眾生
悉共和合講論法要
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度眾生故遠離惡口
以此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
願諸佛土地平如掌
無有沙礫瓦石之屬荊蕀惡刺
所有眾生其心平等
以是誓願因緣力故
於未來世成佛之時
所有國土地平如掌
無有沙礫荊蕀惡刺
所有眾生其心平等
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度眾生故離無義語
以此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
願諸佛土所有眾生無有苦惱
以是誓願因緣力故
於未來世成佛之時
國土所有一󠇡切󠇡眾生無有苦惱
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度眾生故遠離貪嫉
以此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
願諸佛土一󠇡切󠇡眾生
無有貪嫉惱害邪見
以此誓願因緣力故
於未來世成佛之時
國土所有一󠇡切󠇡眾生
悉無貪嫉惱害邪見
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度眾生故遠離惱害
以此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
願諸佛土所有眾生
悉共修習大慈大悲得一子地
以是誓願因緣力故
於未來世成佛之時
世界所有一󠇡切󠇡眾生
悉共修習大慈大悲得一 子地
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度眾生故遠離邪見
以此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
願諸佛土所有眾生
悉得摩訶般󠇡若󠇡波羅蜜
以是誓願因緣力故
於未來世成佛之時
世界眾生悉得受持摩訶般󠇡若󠇡波羅蜜
是名菩薩修淨佛土
云何菩薩摩訶薩滅除有餘
有餘有三
一者煩惱餘報
二者餘業
三者餘有
善男子
云何名為煩惱餘報
若有眾生習近貪欲
是報熟故墮於地獄
從地獄出受畜󠇡生身
所謂鴿雀鴛鴦鸚鵡
耆婆耆婆舍利
伽鳥青雀魚鱉彌猴獐鹿
若得人身受黃門形
女人二根無根婬女
若得出家犯初重戒
是名餘報
復次善男子
若有眾生以殷重心習近瞋恚
是報熟故墮於地獄
從地獄出受畜󠇡生身
所謂毒蛇具四種毒
見毒觸毒齧毒歔毒
師子虎狼熊羆貓狸鷹鷂之屬
若得人身具足十六諸惡律儀
若得出家犯第二重󠇡戒
是名餘報
復次善男子
若有修習愚癡之人
是報熟時墮於地獄
從地獄出受畜󠇡生身
所謂象豬牛羊水牛
蚤虱蚊虻蟻子等形
若得人身聾盲瘖啞癃殘背瘻
諸根不具不能受法
若得出家諸根闇鈍
喜犯重戒乃至五錢
是名餘報
復次善男子
若有修習憍慢之人
是報熟時墮於地獄
從地獄出受畜󠇡生身
所謂糞虫駝驢犬馬
若生人中受奴婢身貧窮乞丐
或得出家常為眾生
之所輕賤破第四戒
是名餘報
如是等名煩惱餘報
如是餘報菩薩摩訶薩
以能修習大涅槃故悉得除滅
云何餘業
謂一󠇡切󠇡凡夫業
一󠇡切󠇡聲聞業
須陀洹人受七有業
斯陀含人受二有業
阿那含人受色有業 是名餘業
如是餘業菩薩摩訶薩
以能修習大涅槃故悉得斷除
云何餘有
阿羅漢得阿羅漢果
辟支佛得辟支佛果
無業無結而轉二果
是名餘有
如是三種有餘之法
菩薩摩訶薩修習
大乘󠇡大涅槃經故得滅除
是名菩薩摩訶薩滅除
有餘云何菩薩修清淨身
菩薩摩訶薩修不殺戒有五種心
謂下中上上中上上
乃至正見亦復如是
是五十心名初發心
具足決定成五十心是名滿足
如是百心名百福德
具足百福成於一相
如是展轉具足成就三十二相
名清淨身
所以復修八十種好
世有眾生事八十神
何等八十
十二日
十二大天
五大星
北斗馬天
行道天
婆羅墮跋闍天
功德天
二十八宿
地天
風天
水天
火天
梵天
樓陀天
因提天
拘摩羅天
八臂天
摩醯首羅天
半闍羅天
鬼子母天
四天王天
造書天
婆藪天
是名八十
為此眾生修八十好以自莊嚴
是名菩薩清淨之身
何以故
是八十天一󠇡切󠇡眾生之所信伏
是故菩薩修八十好其身不󠇡動
令彼眾生隨其所信各各而見
見已宗敬各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以是義故
菩薩摩訶薩修於淨身
善男子
譬如有人欲請大王
要當莊嚴所有舍宅極令清淨
辨具種種百味餚膳
然後王當就其所請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欲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輪王故
先當修身極令清淨
無上法王乃當處之 以是義故
菩薩摩訶薩要當修於清淨之身
善男子
譬如有人欲服甘露先當淨身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欲服無上甘露法味般󠇡若󠇡波羅蜜
要當先以八十種好清淨其身
善男子
譬如妙好金銀盂器
盛之淨水中表俱淨
菩薩摩訶薩其身清淨亦復如是
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水中表俱淨
善男子
如波羅奈素白之衣易受染色
何以故
性白淨故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以身淨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義故
菩薩摩訶薩修於淨身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知諸緣
菩薩摩訶薩不󠇡見色相
不󠇡見色緣不󠇡見色體
不󠇡見色生不󠇡見色滅
不󠇡見一相不󠇡見異相
不󠇡見見者不󠇡見相貌不󠇡見受者
何以故
了因緣故
如色一󠇡切󠇡法亦如是
是名菩薩了󠇡知諸緣
云何菩薩離諸怨敵
一󠇡切󠇡煩惱是菩薩怨敵
菩薩摩訶薩常遠離故
是名菩薩壞諸怨敵
五住菩薩視諸煩惱不名為怨
所以者何
因煩惱故菩薩有生
以有生故
故能展轉教化眾生
以是義故不名為怨
何等為怨
所謂誹謗方等經者
菩薩隨生不󠇡畏地獄畜󠇡生餓鬼
唯畏如是謗方等者
一󠇡切󠇡菩薩有八種魔名為怨家
遠是八魔名離怨家
是名菩薩離諸怨家
云何菩薩遠離二邊
言二邊者
謂二十五有及愛煩惱
菩薩常離二十五有及愛煩惱
是名菩薩遠離二邊
是名菩薩摩訶薩
修大涅槃具足成就第四功德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言
如佛所說若有菩薩修大涅槃
悉作如是十事功德
如來何故唯修九事不修淨土
佛言
善男子
我於往昔亦常具修如是十事
一󠇡切󠇡菩薩及諸如來
無有不修是十事者
若使世界不󠇡淨充滿
諸佛世尊於中出者
無有是處󠇡
善男子
汝今莫謂諸佛出於不󠇡淨世界
當知是心不󠇡善狹劣
汝今當知我實不出閻浮提界
譬如有人說言此界獨有日月
他方世界無有日月
如是之言無有義理
若有菩薩發如是言
此佛世界穢惡不󠇡淨
他方佛土清淨嚴麗
亦復如是
善男子
西方去此娑婆世界
度三十二恒河沙等諸佛國土
彼有世界名曰無勝
彼土何故名曰無勝
其土所有嚴麗之
事皆悉平等無有差別
猶如西方安樂世界
亦如東方滿月世界
我於彼土出現於世
為化眾生故
於此界閻浮提中現轉法輪
非但我身獨於此中現轉法輪
一󠇡切󠇡諸佛亦於此中而轉法輪
以是義故
諸佛世尊非不修行如是十事
善男子
慈氏菩薩以誓願故
當來之世令此世界清淨莊嚴
以是義故
一󠇡切󠇡諸佛所有世界無不嚴淨
復次善男子
云何菩薩摩訶薩
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具足成就第五功德
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
修大涅槃具足成就第五功德
有五事 何等為五
一者諸根完具
二者不生邊地
三者諸天愛念
四者常為天魔沙門
剎利婆羅門等
之所恭敬
五者得宿命智
菩薩以是大涅槃經因緣力故
具足如是五事功德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言
如佛所說若有
善男子善女人修於布施
則得具成五事功德
今云何言因大涅槃得是五事
佛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如是之事其義各異
今當為汝分別解說
施得五事不󠇡定不常不󠇡淨不勝󠇡不󠇡異
非無漏
不能利益安樂憐愍一󠇡切󠇡眾生
若依如是大涅槃經所得五事
是定是常是淨是勝是異
是無漏
則能利益安樂憐愍一󠇡切󠇡眾生
善男子
夫布施者則離飢渴
大涅槃經能令眾生悉得遠離
二十五有渴愛之病
布施因緣令生死相續
大涅槃經能令生死斷不相󠇡續
因布施故受凡夫法
因大涅槃得作菩薩
布施因緣能斷一󠇡切󠇡貧窮苦惱
大涅槃經能斷一󠇡切󠇡貧善法者
布施因緣有分有果
因大涅槃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分無果
是名菩薩摩訶薩
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具足成就第五功德
善男子
云何菩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具足成就第六功德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
得金剛三昧安住是中
悉能破散一󠇡切󠇡諸法
見一󠇡切󠇡法皆是無常
皆是動相恐怖因緣
病苦劫盜念念滅壞無有真實
一󠇡切󠇡皆是魔之境界無可見相
菩薩摩訶薩住是三昧
雖施眾生乃至不󠇡見一眾生
實為眾生故精勤修習尸波羅蜜
乃至修習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
菩薩若見有一眾生
不能畢竟具足成就檀波羅蜜
乃至具足般󠇡若󠇡波羅蜜
善男子
譬如金剛所擬之處󠇡無不碎壞
而是金剛無有折損
金剛三昧亦復如是
所擬之法無不碎壞
而是三昧無有折損
善男子
如諸寶中金剛最勝
菩薩所得金剛三昧亦復如是
於諸三昧為最第一 何以故
菩薩摩訶薩修是三昧
一󠇡切󠇡三昧悉來歸屬
善男子
如諸小王悉來歸屬轉輪聖王
一󠇡切󠇡三昧亦復如是
悉來歸屬金剛三昧
善男子
譬如有人為󠇡國怨讎人所厭患
有人殺之
一󠇡切󠇡世人無不稱讚是人功德
金剛三昧亦復如是
菩薩修習能壞一󠇡切󠇡眾生怨敵
是故常為一󠇡切󠇡三昧之所宗敬
善男子
譬如有人其力盛壯人無當者
復更有人力能伏之
當知是人世所稱美
金剛三昧亦復如是
力能摧 伏難伏之法
以是義故
一󠇡切󠇡三昧悉來歸屬
善男子
譬如有人在大海浴
當知是人已用諸河泉池之水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修習如是金剛三昧
當知已為修習其餘一󠇡切󠇡三昧
善男子
如香山中有一泉水名阿那婆踏多
其泉具足八味之水
有人飲之無諸病苦
金剛三昧亦復如是具八正道
菩薩修習斷諸煩惱瘡疣重病
善男子
如人供養摩醯首羅
當知是人已為供養一󠇡切󠇡諸天
金剛三昧亦復如是
有人修習當知已為
修習一󠇡切󠇡諸餘三昧
善男子
若有菩薩安住如是金剛三昧
見一󠇡切󠇡法無有障礙
如於掌中觀阿摩勒果
菩薩雖復得如是見
終不作想見一󠇡切󠇡法
善男子
譬如有人坐四衢道
頭見諸眾生來去坐臥
金剛三昧亦復如是
見一󠇡切󠇡法生滅出沒󠇡
善男子
譬如高山有人登之
遠望諸方皆悉明了󠇡
金剛定山亦復如是
菩薩登之遠望諸法無不明了󠇡
善男子
譬如春月天降甘雨
其渧微緻間無空處󠇡
明眼之人見之了󠇡了
菩薩亦爾得金剛定清淨之目
遠見東方所有世界
其中或有國土成壞
一󠇡切󠇡皆見了󠇡了無障
乃至十方亦復如是
善男子
如由乾陀山七日並出
其山所有樹木叢林一󠇡切󠇡燒盡
菩薩修習金剛三昧亦復如是
所有一󠇡切󠇡煩惱叢林即時消滅
善男子
譬如金剛雖能摧破一󠇡切󠇡有物
終不生念我能摧破
金剛三昧亦復如是
菩薩修已能破煩惱
終不生念我能壞結
善男子
譬如大地能持萬物
終不生念我力能持
火亦不󠇡念我能燒物
水亦不󠇡念我能潤漬
風亦不󠇡念我能動物
空亦不󠇡念我能容受
涅槃亦復不生念言
我令眾生而得滅度
金剛三昧亦復如是
雖能滅除一󠇡切󠇡煩惱
而初無心言我能滅
若有菩薩安住如是金剛三昧
於一念中變身如佛
其數無量遍滿十方
恒河沙等諸佛世界
而是菩薩雖作是化
其心初無憍慢之想
何以故
菩薩常念
誰有是定能作是化
唯有菩薩安住如是
金剛三昧乃能作耳
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金剛三昧
於一念中遍到十方恒河沙等
諸佛世界還其本處
雖有是力亦不󠇡念言我能如是
何以故
以是三昧因緣力故
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金剛三昧
於一念中能斷十方恒河沙等
世界眾生所有煩惱
而心初無斷諸眾生
煩惱之想 何以故
以是三昧因緣力故
菩薩住是金剛三昧
以一音聲有所演說
一󠇡切󠇡眾生各隨種類而得解了󠇡
示現一色一󠇡切󠇡眾生
各各皆見種種色相
安住一處󠇡身不移
易能令眾生隨其方面各各而見
演說一法若界若入
一󠇡切󠇡眾生各隨本解而得聞之
菩薩安住 如是三昧
雖見眾生而心初無眾生之相
雖見男女無男女相
雖見色法無有色相
乃至見識亦無識相
雖見晝夜無晝夜相
雖見一󠇡切󠇡無一󠇡切󠇡相
雖見一󠇡切󠇡煩惱諸結
亦無一󠇡切󠇡煩惱之相
雖見八聖道無聖道相
雖見菩提無菩提相
雖見於涅槃無涅槃相
何以故
善男子
一󠇡切󠇡諸法本無相故
菩薩以是三昧力故
見一󠇡切󠇡法如本無相
何故名為金剛三昧
善男子
譬如金剛若在日中色則不󠇡定
金剛三昧亦復如是
在於大眾色亦不󠇡定
是故名為金剛三昧
善男子
譬如金剛一󠇡切󠇡世人不能評價
金剛三昧亦復如是
所有功德一󠇡切󠇡人天不能評量󠇡
是故復名金剛三昧
善男子
譬如貧人得金剛寶
則得遠離貧窮困苦惡鬼邪毒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得是三昧則能遠離
煩惱諸苦諸魔邪毒
是故復名金剛三昧
是名菩薩修大涅槃
具足成就第六功德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四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四
#吸引力法則
#吸引力法則練習
#吸引力法則向宇宙下訂單
#吸引力法則 愛情
#吸引力法則音樂 愛情,
#吸引力法則 #財富
#吸引力法則音樂 金錢
#吸引力法則感恩
#吸引力法則 例子
#信望愛
#直金
#直金工作室
#diking,心想事成
#心想事成有着数
#心想事成肯定句
#心想事成的音乐
#心想事成法则
#心想事成 占卜
...more
View all episodes
By 嘎嘎烏拉拉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四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四 直金工作室

Ig: di_king246
《大般󠇡涅槃經》 (般的音同波ㄅㄛ)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四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四
復次善男子
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
成就具足第二功德
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
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昔所不󠇡見而今見之
昔所不聞而今聞之
昔所不󠇡到而今得到
昔所不知而今知之
云何名為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所謂神通
昔所不得而今乃得
通有二種
一者內 二者外
所言外者與外道共
內復有二
一者二乘󠇡 二者菩薩
菩薩修行大涅槃經所得神通
不與聲聞辟支佛共
云何名為不與聲聞辟支佛共
二乘所作神通變化
一󠇢心作一不得眾多
菩薩不爾於一󠇢心中
則能具足現五趣身
所以者何
以得如是大涅槃經之勢力故
是則名為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又復云何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所謂身得自在心得自在 何以故
一󠇡切󠇡凡夫所有身心不得自在
或心隨身或身隨心
云何名為心隨於身
譬如醉人酒在身中
爾時身動心亦隨動
亦如身懶心亦隨懶
是則名為心隨於身
又如嬰兒其身稚小
心亦隨小大人身大心亦隨大
又如有人身體粗澀
心常思念
欲得膏油潤漬令軟
是則名為心隨於身
云何名為身隨於心
所謂去來坐臥修行施戒忍辱精進
愁惱之人身則羸悴
歡喜之人身則肥鮮
恐怖之人身體戰動
專心聽法身則怡悅
悲泣之人涕淚橫流
是則名為身隨於心
菩薩不爾
於身心中俱得自在
是則名為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所現身相猶如微塵
以此微身悉能遍至
無量無邊恒河沙等
諸佛世界無所障礙
而心常定初不移動
是則名為心不隨身
是亦名為昔所不󠇡到而今能到
何以復名昔所不󠇡到而今能到
一󠇡切󠇡聲聞辟支佛等
所不能到菩薩能到
是故名為昔所不󠇡到
而今能到一󠇡切󠇡聲聞辟支佛等
雖以神通不能變身如細微塵
遍至無量恒河沙等諸佛世界
聲聞緣覺身若動時心亦隨動
菩薩不爾
心雖不󠇡動身無不至
是名菩薩心不隨身
復次善男子
菩薩化身猶如三千大千世界
以此大身入一塵身
其心爾時亦不隨小
聲聞緣覺雖能化身
令如三千大千世界
而不能以如此大身入微塵身
於此事中尚自不能
況能令心而不隨動
是名菩薩心不隨身
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以一音聲
能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聞
心終不念令是音聲遍諸世界
使諸眾生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而是菩薩亦初不言
我令眾生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菩薩若言因我說法
令諸眾生不聞聞者
當知是人終不能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眾生不聞我為說者
如此之心是生死心
一󠇡切󠇡菩薩是心已盡
以是義故
菩薩摩訶薩所有身心不相󠇡隨逐
善男子
一󠇡切󠇡凡夫身心相隨
菩薩不爾
為化眾生故雖現身
小心亦不小何以故
諸菩薩等所有心性常廣大故
雖現大身心亦不大
云何大身
身如三千大千世界
云何小心
行嬰兒行
以是義故心不隨身
菩薩摩訶薩已於
無量阿僧祇劫遠酒不飲而心亦動
心無悲苦身亦流淚
實無恐怖身亦戰慄
以是義故
當知菩薩身心自在不相隨逐
菩薩摩訶薩唯現一身
而諸眾生各各見異復次善男子
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
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菩薩摩訶薩先取聲相
所謂象聲馬聲車聲
人聲貝聲鼓聲簫笛等聲
歌聲哭聲而修習之
以修習故能聞無量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獄音聲
復轉修習得異耳根
異於聲聞緣覺天耳
何以故
二乘所得清淨耳通
若依初禪淨妙四大
唯聞初禪不聞二禪
乃至四禪亦復如是
雖可一󠇢時得聞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音聲
而不能聞
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世界音聲
以是義故
菩薩所得異於聲聞緣覺耳根
以是異故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雖聞音聲而心初無聞聲之相
不作有相
常相
樂相
我相
淨相
主相󠇡
依相
作相
因相
定相
果相
以是義故
諸菩薩等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言
若佛所說不作定相不作果相
是義不然
何以故
如來先說
若人聞是大涅槃經一句一󠇡字
必定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於今云何復言無定無果
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是定相即是果相
云何而言無定無果
聞惡聲故則生惡心
生惡心故則至三塗
若至三塗則是定果
云何而言無定無果
爾時如來讚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能作是問
若使諸佛說諸音聲有定果相者
則非諸佛世尊之相
是魔王相生死之相遠涅槃相
何以故
一󠇡切󠇡諸佛凡所演說無定果相
善男子
譬如刀中見人面像
豎則見長橫則見闊
若有定相云何而得
豎則見長橫則見闊
以是義故
諸佛世尊凡所演說無定果相
善男子
夫󠇡涅槃者實非聲果
若使涅槃是聲果者
當知涅槃非是常法
善男子
譬如世間從因生法
有因則有果無因則無果
因無常故果亦無常
所以者何
因亦作果果亦作因
以是義故一󠇡切󠇡諸法無有定相
若使涅槃從因生者
因無常故果亦無常
而是涅槃不從因生
體非是果是故為常
善男子
以是義故
涅槃之體無定無果
善男子
夫󠇡涅槃者
亦可言定亦可言果
云何為定
一󠇡切󠇡諸佛所有涅槃常樂我淨
是故為定
無生老壞是故為定
一闡提等犯四重禁
誹謗方等作五逆罪
捨除本心必定得故
是故為定
善男子
如汝所言
若人聞我說大涅槃一󠇡字一句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汝於是義猶未了󠇡了
汝當諦聽吾當為汝更分別之
善男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大涅槃一󠇡字一句
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不󠇡作聞相
不󠇡作佛相不󠇡作說相
如是義者名無相相
以無相相故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如汝所言聞惡聲故到三塗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非以惡聲而至三塗
當知是果乃是惡心
所以者何
有善男子善女人等
雖聞惡聲心不生惡
是故當知非因惡聲生三塗中
而諸眾生因煩惱結惡心
滋多生三惡趣非因惡聲
若聲有定相 諸有聞者
一󠇡切󠇡悉應生於惡心
或有生者有不生者
是故當知聲無定相
以無定故雖復因之不生惡心
世尊
聲若無定
云何菩薩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善男子
聲無定相
昔所不聞令諸菩薩而今得聞
以是義故 我作是說
昔所不聞而今得聞善男子
云何昔所不󠇡見而今得見
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
修大涅槃微妙經典先取明相
所謂日月星宿󠇢
燎燈燭珠火之明藥草等光
以修習故得異眼根
異於聲聞緣覺所得
云何為異
二乘󠇡所得清淨天眼
若依欲界四大眼根不󠇡見初禪
若依初禪不󠇡見上地
乃至自眼猶不能見
若欲多見極至三千大千世界
菩薩摩訶薩
不修天眼見妙色身悉是骨相
雖見他方恒河沙等世界色相
不作色相 不作常相
有相物相名字󠇡等相
作因緣相不作見相
不言是眼微妙淨相
唯見因緣非因緣相
云何因緣 色是眼緣
若使是色非因緣者
一󠇡切󠇡凡夫不應生於見色之相
以是義故
色名因緣非因緣者
菩薩摩訶薩雖復見之不生色相
是故非緣
以是義故
菩薩所得清淨天眼
異於聲聞緣覺所得
以是異故一󠇢時遍見
十方世界現在諸佛
是名菩薩昔所不󠇡見而今得見
以是異故能見微塵
聲聞緣覺所不能見以是異故
雖見自眼初無見相
見無常相󠇡見凡夫身
三十六物不󠇡淨充滿
如於掌中觀阿摩勒果
以是義故
昔所不󠇡見而今得見
若見眾生所有色相
則知其人大小乘󠇡根
一觸衣故亦知是人
善惡諸根差別之相
以是義故
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以一見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以此知故昔所不󠇡見而今得見
復次善男子
云何菩薩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菩薩摩訶薩雖知凡夫貪恚癡心
初不作心及心數相
不作眾生及以物相
修第一義畢竟空相
何以故
一󠇡切󠇡菩薩常善修習空性相故
以修空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云何為知
知無有我無有我所
知諸眾生皆有佛性
以佛性故一闡提等捨離本心
悉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此皆是聲聞緣覺所不能知
菩薩能知
以是義故
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復次善男子
云何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念過去世一󠇡切󠇡眾生
所生種姓父母兄弟
妻子眷屬知識怨憎
於一念中得殊異智
異於聲聞緣覺智慧
云何為異
聲聞緣覺所有智慧
念過去世所有眾生
種姓父母乃至怨憎
而作種姓至怨憎相
菩薩不爾
雖念過去種姓父母乃至怨憎
終不生於種姓父母怨憎等相
常作法相空寂之相
是名菩薩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復次善男子
云何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
微妙經典得他心智
異於聲聞緣覺所得
云何為異
聲聞緣覺以一念智知人心時
則不能知地獄畜󠇡生餓鬼天心
菩薩不爾
於一念中遍知六趣眾生之心
是名菩薩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復次善男子
復有異知菩薩摩訶薩
於一󠇢心中
知須陀洹初心次第至十六心
以是義故
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是為菩薩修大涅槃
具足成就第二功德
復次善男子
云何菩薩摩訶薩
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三功德
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
修大涅槃捨慈得慈
得慈之時 不從因緣
云何名為捨慈得慈
善男子
慈名世諦
菩薩摩訶薩捨世諦慈得第一義慈
第一義慈不從緣得
復次云何捨慈得慈
慈若可捨名凡夫慈
慈若可得即名菩薩無緣之慈
捨一闡提慈犯四重禁
慈謗方等慈作五逆慈
得憐愍慈得如來慈
世尊之慈無因緣慈
云何復名捨慈得慈
捨黃門慈無根二根女人之慈
屠膾獵師畜養雞豬如是等慈
亦捨聲聞緣覺之慈
得諸菩薩無緣之慈
不󠇡見自慈不󠇡見他慈
不󠇡見持戒不󠇡見破戒
雖自見悲不󠇡見眾生
雖有苦受不󠇡見受者
何以故
以修第一真實義故
是名菩薩修
大涅槃成就具足第三功德
復次善男子
云何菩薩摩訶薩
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四功德
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
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四功德
有十事
何等為十
一者根深難可傾拔
二者自身生決定想
三者不觀福田及非福田
四者修淨佛土
五者滅除有餘
六者斷除業緣
七者修清淨身
八者了󠇡知諸緣
九者離諸怨敵
十者斷除二邊
云何根深難可傾拔
所言根者名不󠇡放逸
不󠇡放逸者為是何根
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根
善男子
一󠇡切󠇡諸佛諸善根本皆不󠇡放逸
不󠇡放逸故諸餘善根轉轉增長󠇡
以能增長󠇡諸善根故
於諸善中最為殊勝
善男子
如諸跡中象跡為上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諸善法最為殊勝
善男子
如諸明中日光為最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諸善法最為殊勝
善男子
如諸王中轉輪聖王為最第一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諸善法為最第一
善男子
如諸流中四河為最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諸善法為上為最
善男子
如諸山中須彌山王為最第一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諸善法為最第一
善男子
如水生花中青蓮花為最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諸善法為最為上
善男子
如陸生花中婆利師花為最為上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諸善法為最為上
善男子
如諸獸中師子為最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諸善法為最為上
善男子
如飛鳥中金翅鳥王為最為上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諸善法為最為上
善男子
如大身中羅睺阿修羅王為最為上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諸善法為最為上
善男子
如一󠇡切󠇡眾生若二足四足
多足無足中如來為最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善法中為最為上
善男子
如諸眾中佛僧為上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善法中為最為上
善男子
如佛法中大涅槃法為最為上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
於諸善法為最為上
善男子
以是義故
不󠇡放逸根深固難拔
云何不󠇡放逸故而得增長󠇡
所謂信根
戒根
施根
慧根
忍根
聞根
進根
念根
定根
善知識根
如是諸根不󠇡放逸故而得增長󠇡
以增長󠇡故深固難拔
以是義故
名為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根深難拔
云何於身作決定想
於自身所生決定心
我今此身於未來世
定當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器
心亦如是不󠇡作狹小不󠇡作變易
不󠇡作聲聞辟支佛心
不󠇡作魔心及自樂心樂生死心
常為眾生求慈悲心
是名菩薩於自身中生決定心
我於來世當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器
以是義故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
於自身中生決定想
云何菩薩不觀福田及非福田
云何福田
外道持戒上至諸佛是名福田
若有念言
如是等輩是真福田
當知是心則為狹劣
菩薩摩訶薩
悉觀一󠇡切󠇡無量眾生無非福田
何以故
以善修習異念處故有異念處󠇡
善修習者觀諸眾生
無有持戒及以毀戒
常觀諸佛世尊所
說施雖四種俱得清淨報
何等為四
一者施主清淨受者不󠇡淨
二者施主不󠇡淨受者清淨
三者施受俱淨
四者施受二俱不󠇡淨
云何施淨受者不󠇡淨
施主具有戒聞智慧
知有慧施及以果報
受者破戒專著邪見無施果報
是名施淨受者不󠇡淨
云何名為受者清淨施主不󠇡淨
施主破戒專著邪見
言無慧施及以果報
受者持戒多聞智慧知有惠施
及施果報是名施主不󠇡淨受者清淨
云何名為施受俱淨
施者受者俱有持戒多聞智慧
知有惠施及施果報
是名施受二俱清淨
云何名為二俱不󠇡淨
施者受者破戒邪見
言無有施及施果報
若如是者云何復言得淨果報
以無施無報故名為淨
善男子
若有不󠇡見施及施報
當知是人不名破戒
專著邪見若依聲聞
言不󠇡見施及施果報
是則名為破戒邪見
若依如是大涅槃經
不󠇡見惠施及施果報
是則名為持戒正見
菩薩摩訶薩有異念處以修習故
不󠇡見眾生持戒破戒
施者受者及施果報
是故得名持戒正見
以是義故
菩薩摩訶薩不觀福田及非福田
云何名為淨佛國土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度眾生故離殺害心
以此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
願諸眾生得壽命長
有大勢力獲大神通
以是誓願因緣力故
於未來世成佛之時
國土所有一󠇡切󠇡眾生
得壽命長有大勢力獲大神通
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度眾生故離偷盜心
以此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
願諸佛國土地所有純是七寶
眾生富足所欲自恣
以此誓願因緣力故
於未來世成佛之時
所得國土純是七寶
眾生富足所欲自恣
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度眾生故離婬欲心
以此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
願諸佛土所有眾生
無有貪欲瞋恚癡心
亦無飢渴苦惱之者
以是誓願因緣力故
於未來世成佛之時
國土眾生遠離貪婬瞋恚癡心
一󠇡切󠇡無有飢渴苦惱
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度眾生故離妄語心
以此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
願諸佛土常有花樹果樹香樹
所有眾生得妙音聲
以是誓願因緣力故
於未來世成佛之時
所有國土常有花樹果樹香樹
其中眾生悉得清淨上妙音聲
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度眾生故遠離兩舌
以此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
願諸佛土所有眾生
常共和合講說正法
以是誓願因緣力故
成佛之時
國土所有一󠇡切󠇡眾生
悉共和合講論法要
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度眾生故遠離惡口
以此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
願諸佛土地平如掌
無有沙礫瓦石之屬荊蕀惡刺
所有眾生其心平等
以是誓願因緣力故
於未來世成佛之時
所有國土地平如掌
無有沙礫荊蕀惡刺
所有眾生其心平等
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度眾生故離無義語
以此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
願諸佛土所有眾生無有苦惱
以是誓願因緣力故
於未來世成佛之時
國土所有一󠇡切󠇡眾生無有苦惱
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度眾生故遠離貪嫉
以此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
願諸佛土一󠇡切󠇡眾生
無有貪嫉惱害邪見
以此誓願因緣力故
於未來世成佛之時
國土所有一󠇡切󠇡眾生
悉無貪嫉惱害邪見
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度眾生故遠離惱害
以此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
願諸佛土所有眾生
悉共修習大慈大悲得一子地
以是誓願因緣力故
於未來世成佛之時
世界所有一󠇡切󠇡眾生
悉共修習大慈大悲得一 子地
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度眾生故遠離邪見
以此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
願諸佛土所有眾生
悉得摩訶般󠇡若󠇡波羅蜜
以是誓願因緣力故
於未來世成佛之時
世界眾生悉得受持摩訶般󠇡若󠇡波羅蜜
是名菩薩修淨佛土
云何菩薩摩訶薩滅除有餘
有餘有三
一者煩惱餘報
二者餘業
三者餘有
善男子
云何名為煩惱餘報
若有眾生習近貪欲
是報熟故墮於地獄
從地獄出受畜󠇡生身
所謂鴿雀鴛鴦鸚鵡
耆婆耆婆舍利
伽鳥青雀魚鱉彌猴獐鹿
若得人身受黃門形
女人二根無根婬女
若得出家犯初重戒
是名餘報
復次善男子
若有眾生以殷重心習近瞋恚
是報熟故墮於地獄
從地獄出受畜󠇡生身
所謂毒蛇具四種毒
見毒觸毒齧毒歔毒
師子虎狼熊羆貓狸鷹鷂之屬
若得人身具足十六諸惡律儀
若得出家犯第二重󠇡戒
是名餘報
復次善男子
若有修習愚癡之人
是報熟時墮於地獄
從地獄出受畜󠇡生身
所謂象豬牛羊水牛
蚤虱蚊虻蟻子等形
若得人身聾盲瘖啞癃殘背瘻
諸根不具不能受法
若得出家諸根闇鈍
喜犯重戒乃至五錢
是名餘報
復次善男子
若有修習憍慢之人
是報熟時墮於地獄
從地獄出受畜󠇡生身
所謂糞虫駝驢犬馬
若生人中受奴婢身貧窮乞丐
或得出家常為眾生
之所輕賤破第四戒
是名餘報
如是等名煩惱餘報
如是餘報菩薩摩訶薩
以能修習大涅槃故悉得除滅
云何餘業
謂一󠇡切󠇡凡夫業
一󠇡切󠇡聲聞業
須陀洹人受七有業
斯陀含人受二有業
阿那含人受色有業 是名餘業
如是餘業菩薩摩訶薩
以能修習大涅槃故悉得斷除
云何餘有
阿羅漢得阿羅漢果
辟支佛得辟支佛果
無業無結而轉二果
是名餘有
如是三種有餘之法
菩薩摩訶薩修習
大乘󠇡大涅槃經故得滅除
是名菩薩摩訶薩滅除
有餘云何菩薩修清淨身
菩薩摩訶薩修不殺戒有五種心
謂下中上上中上上
乃至正見亦復如是
是五十心名初發心
具足決定成五十心是名滿足
如是百心名百福德
具足百福成於一相
如是展轉具足成就三十二相
名清淨身
所以復修八十種好
世有眾生事八十神
何等八十
十二日
十二大天
五大星
北斗馬天
行道天
婆羅墮跋闍天
功德天
二十八宿
地天
風天
水天
火天
梵天
樓陀天
因提天
拘摩羅天
八臂天
摩醯首羅天
半闍羅天
鬼子母天
四天王天
造書天
婆藪天
是名八十
為此眾生修八十好以自莊嚴
是名菩薩清淨之身
何以故
是八十天一󠇡切󠇡眾生之所信伏
是故菩薩修八十好其身不󠇡動
令彼眾生隨其所信各各而見
見已宗敬各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以是義故
菩薩摩訶薩修於淨身
善男子
譬如有人欲請大王
要當莊嚴所有舍宅極令清淨
辨具種種百味餚膳
然後王當就其所請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欲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輪王故
先當修身極令清淨
無上法王乃當處之 以是義故
菩薩摩訶薩要當修於清淨之身
善男子
譬如有人欲服甘露先當淨身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欲服無上甘露法味般󠇡若󠇡波羅蜜
要當先以八十種好清淨其身
善男子
譬如妙好金銀盂器
盛之淨水中表俱淨
菩薩摩訶薩其身清淨亦復如是
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水中表俱淨
善男子
如波羅奈素白之衣易受染色
何以故
性白淨故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以身淨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義故
菩薩摩訶薩修於淨身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知諸緣
菩薩摩訶薩不󠇡見色相
不󠇡見色緣不󠇡見色體
不󠇡見色生不󠇡見色滅
不󠇡見一相不󠇡見異相
不󠇡見見者不󠇡見相貌不󠇡見受者
何以故
了因緣故
如色一󠇡切󠇡法亦如是
是名菩薩了󠇡知諸緣
云何菩薩離諸怨敵
一󠇡切󠇡煩惱是菩薩怨敵
菩薩摩訶薩常遠離故
是名菩薩壞諸怨敵
五住菩薩視諸煩惱不名為怨
所以者何
因煩惱故菩薩有生
以有生故
故能展轉教化眾生
以是義故不名為怨
何等為怨
所謂誹謗方等經者
菩薩隨生不󠇡畏地獄畜󠇡生餓鬼
唯畏如是謗方等者
一󠇡切󠇡菩薩有八種魔名為怨家
遠是八魔名離怨家
是名菩薩離諸怨家
云何菩薩遠離二邊
言二邊者
謂二十五有及愛煩惱
菩薩常離二十五有及愛煩惱
是名菩薩遠離二邊
是名菩薩摩訶薩
修大涅槃具足成就第四功德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言
如佛所說若有菩薩修大涅槃
悉作如是十事功德
如來何故唯修九事不修淨土
佛言
善男子
我於往昔亦常具修如是十事
一󠇡切󠇡菩薩及諸如來
無有不修是十事者
若使世界不󠇡淨充滿
諸佛世尊於中出者
無有是處󠇡
善男子
汝今莫謂諸佛出於不󠇡淨世界
當知是心不󠇡善狹劣
汝今當知我實不出閻浮提界
譬如有人說言此界獨有日月
他方世界無有日月
如是之言無有義理
若有菩薩發如是言
此佛世界穢惡不󠇡淨
他方佛土清淨嚴麗
亦復如是
善男子
西方去此娑婆世界
度三十二恒河沙等諸佛國土
彼有世界名曰無勝
彼土何故名曰無勝
其土所有嚴麗之
事皆悉平等無有差別
猶如西方安樂世界
亦如東方滿月世界
我於彼土出現於世
為化眾生故
於此界閻浮提中現轉法輪
非但我身獨於此中現轉法輪
一󠇡切󠇡諸佛亦於此中而轉法輪
以是義故
諸佛世尊非不修行如是十事
善男子
慈氏菩薩以誓願故
當來之世令此世界清淨莊嚴
以是義故
一󠇡切󠇡諸佛所有世界無不嚴淨
復次善男子
云何菩薩摩訶薩
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具足成就第五功德
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
修大涅槃具足成就第五功德
有五事 何等為五
一者諸根完具
二者不生邊地
三者諸天愛念
四者常為天魔沙門
剎利婆羅門等
之所恭敬
五者得宿命智
菩薩以是大涅槃經因緣力故
具足如是五事功德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言
如佛所說若有
善男子善女人修於布施
則得具成五事功德
今云何言因大涅槃得是五事
佛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如是之事其義各異
今當為汝分別解說
施得五事不󠇡定不常不󠇡淨不勝󠇡不󠇡異
非無漏
不能利益安樂憐愍一󠇡切󠇡眾生
若依如是大涅槃經所得五事
是定是常是淨是勝是異
是無漏
則能利益安樂憐愍一󠇡切󠇡眾生
善男子
夫布施者則離飢渴
大涅槃經能令眾生悉得遠離
二十五有渴愛之病
布施因緣令生死相續
大涅槃經能令生死斷不相󠇡續
因布施故受凡夫法
因大涅槃得作菩薩
布施因緣能斷一󠇡切󠇡貧窮苦惱
大涅槃經能斷一󠇡切󠇡貧善法者
布施因緣有分有果
因大涅槃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分無果
是名菩薩摩訶薩
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具足成就第五功德
善男子
云何菩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
具足成就第六功德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
得金剛三昧安住是中
悉能破散一󠇡切󠇡諸法
見一󠇡切󠇡法皆是無常
皆是動相恐怖因緣
病苦劫盜念念滅壞無有真實
一󠇡切󠇡皆是魔之境界無可見相
菩薩摩訶薩住是三昧
雖施眾生乃至不󠇡見一眾生
實為眾生故精勤修習尸波羅蜜
乃至修習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
菩薩若見有一眾生
不能畢竟具足成就檀波羅蜜
乃至具足般󠇡若󠇡波羅蜜
善男子
譬如金剛所擬之處󠇡無不碎壞
而是金剛無有折損
金剛三昧亦復如是
所擬之法無不碎壞
而是三昧無有折損
善男子
如諸寶中金剛最勝
菩薩所得金剛三昧亦復如是
於諸三昧為最第一 何以故
菩薩摩訶薩修是三昧
一󠇡切󠇡三昧悉來歸屬
善男子
如諸小王悉來歸屬轉輪聖王
一󠇡切󠇡三昧亦復如是
悉來歸屬金剛三昧
善男子
譬如有人為󠇡國怨讎人所厭患
有人殺之
一󠇡切󠇡世人無不稱讚是人功德
金剛三昧亦復如是
菩薩修習能壞一󠇡切󠇡眾生怨敵
是故常為一󠇡切󠇡三昧之所宗敬
善男子
譬如有人其力盛壯人無當者
復更有人力能伏之
當知是人世所稱美
金剛三昧亦復如是
力能摧 伏難伏之法
以是義故
一󠇡切󠇡三昧悉來歸屬
善男子
譬如有人在大海浴
當知是人已用諸河泉池之水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修習如是金剛三昧
當知已為修習其餘一󠇡切󠇡三昧
善男子
如香山中有一泉水名阿那婆踏多
其泉具足八味之水
有人飲之無諸病苦
金剛三昧亦復如是具八正道
菩薩修習斷諸煩惱瘡疣重病
善男子
如人供養摩醯首羅
當知是人已為供養一󠇡切󠇡諸天
金剛三昧亦復如是
有人修習當知已為
修習一󠇡切󠇡諸餘三昧
善男子
若有菩薩安住如是金剛三昧
見一󠇡切󠇡法無有障礙
如於掌中觀阿摩勒果
菩薩雖復得如是見
終不作想見一󠇡切󠇡法
善男子
譬如有人坐四衢道
頭見諸眾生來去坐臥
金剛三昧亦復如是
見一󠇡切󠇡法生滅出沒󠇡
善男子
譬如高山有人登之
遠望諸方皆悉明了󠇡
金剛定山亦復如是
菩薩登之遠望諸法無不明了󠇡
善男子
譬如春月天降甘雨
其渧微緻間無空處󠇡
明眼之人見之了󠇡了
菩薩亦爾得金剛定清淨之目
遠見東方所有世界
其中或有國土成壞
一󠇡切󠇡皆見了󠇡了無障
乃至十方亦復如是
善男子
如由乾陀山七日並出
其山所有樹木叢林一󠇡切󠇡燒盡
菩薩修習金剛三昧亦復如是
所有一󠇡切󠇡煩惱叢林即時消滅
善男子
譬如金剛雖能摧破一󠇡切󠇡有物
終不生念我能摧破
金剛三昧亦復如是
菩薩修已能破煩惱
終不生念我能壞結
善男子
譬如大地能持萬物
終不生念我力能持
火亦不󠇡念我能燒物
水亦不󠇡念我能潤漬
風亦不󠇡念我能動物
空亦不󠇡念我能容受
涅槃亦復不生念言
我令眾生而得滅度
金剛三昧亦復如是
雖能滅除一󠇡切󠇡煩惱
而初無心言我能滅
若有菩薩安住如是金剛三昧
於一念中變身如佛
其數無量遍滿十方
恒河沙等諸佛世界
而是菩薩雖作是化
其心初無憍慢之想
何以故
菩薩常念
誰有是定能作是化
唯有菩薩安住如是
金剛三昧乃能作耳
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金剛三昧
於一念中遍到十方恒河沙等
諸佛世界還其本處
雖有是力亦不󠇡念言我能如是
何以故
以是三昧因緣力故
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金剛三昧
於一念中能斷十方恒河沙等
世界眾生所有煩惱
而心初無斷諸眾生
煩惱之想 何以故
以是三昧因緣力故
菩薩住是金剛三昧
以一音聲有所演說
一󠇡切󠇡眾生各隨種類而得解了󠇡
示現一色一󠇡切󠇡眾生
各各皆見種種色相
安住一處󠇡身不移
易能令眾生隨其方面各各而見
演說一法若界若入
一󠇡切󠇡眾生各隨本解而得聞之
菩薩安住 如是三昧
雖見眾生而心初無眾生之相
雖見男女無男女相
雖見色法無有色相
乃至見識亦無識相
雖見晝夜無晝夜相
雖見一󠇡切󠇡無一󠇡切󠇡相
雖見一󠇡切󠇡煩惱諸結
亦無一󠇡切󠇡煩惱之相
雖見八聖道無聖道相
雖見菩提無菩提相
雖見於涅槃無涅槃相
何以故
善男子
一󠇡切󠇡諸法本無相故
菩薩以是三昧力故
見一󠇡切󠇡法如本無相
何故名為金剛三昧
善男子
譬如金剛若在日中色則不󠇡定
金剛三昧亦復如是
在於大眾色亦不󠇡定
是故名為金剛三昧
善男子
譬如金剛一󠇡切󠇡世人不能評價
金剛三昧亦復如是
所有功德一󠇡切󠇡人天不能評量󠇡
是故復名金剛三昧
善男子
譬如貧人得金剛寶
則得遠離貧窮困苦惡鬼邪毒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得是三昧則能遠離
煩惱諸苦諸魔邪毒
是故復名金剛三昧
是名菩薩修大涅槃
具足成就第六功德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四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四
#吸引力法則
#吸引力法則練習
#吸引力法則向宇宙下訂單
#吸引力法則 愛情
#吸引力法則音樂 愛情,
#吸引力法則 #財富
#吸引力法則音樂 金錢
#吸引力法則感恩
#吸引力法則 例子
#信望愛
#直金
#直金工作室
#diking,心想事成
#心想事成有着数
#心想事成肯定句
#心想事成的音乐
#心想事成法则
#心想事成 占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