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親友這麼難溝通,甚至否認自己錯誤?為何許多人沉迷於網路與遊戲無法自持?為什麼孩子被罵了還嘻皮笑臉?拖著疲累的身軀下班後,總忍不住對孩子或貓狗破口大罵……
這些生活中常遇到的情境,雖然看似獨立事件,但可能都來自同一種叫做「防衛機制」的心理運作模式,幾乎所有人(沒錯,品皓心理師也在這集分享自己的防衛機制)都可能在生活中,為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而採取這套方法,來讓自己心裡舒適一點,但是長此以往,卻可能忽略了解決、溝通真正的潛在問題,也讓人際關係變得緊繃與敏感!
本集節目邀請了《心理防衛》一書作者洪培芸心理師來跟大家分享,這種人人都可能發生卻不易察覺的心理機制,當你能發現自己的防衛機制,甚至「看懂」別人的防衛機制,就有機會用全新角度,來看待那些「不可理喻」的行為,並且更懂得照顧自己情緒,自然的改善溝通及相處。
本集重點
1/認識什麼是「心理防衛」?
培芸心理師舉出幾個生活常見的情境,例如:「我是為你好」、「遊戲成癮」等,教大家認識我們常使用的心理防衛機制有哪些,進而了解到《心理防衛》書中所言:「心理防衛機制是:不成熟的生存策略,也就是:用錯誤的方式保護自己。」我們可以從這些例子中,發現那些促使問題拖延惡化、無法真正解決的癥結。
2/覺察自己常使用的防衛機制。
要如何發現、突破自己不那麼成熟的防衛機制呢?心理防衛是人為了順應環境而發展的能力,而我們很容易「習慣成自然」,一但太常使用這套機制,反而無法去意識到這件事,培芸心理師提出簡單的判斷方法,讓我們可以在生活中練習「意識」到自己的心理防衛,在傷人與傷己的行為發生以前,就可以在心中提醒自己「先暫停」。
3/面對他人的防衛機制。
心理防衛的概念,其實不只能用來理解自己,也可幫助我們更深入的了解他人狀態。本集節目我們分享一位聽友Jessie的留言,說孩子被罵時會嬉皮笑臉,培芸心理師透過分析與回覆這一則留言,來與父母或老師分享,當我們發現孩子立起「心牆」,除了氣惱與無力之外,我們可以做些什麼?真正了解衝突背後的核心問題,讓彼此的溝通更為順暢。
想了解更多心理防衛內容,歡迎閱讀培芸心理師的《心理防衛》一書,以及關注粉專「洪培芸的心理觀察」
**歡迎蒞臨關係相談所,一起加溫家庭心關係**
節目許願池,邀請你一起來許願** http://reurl.cc/GdK7ov**
到許願池告訴所長你的困擾,分享「家的心關係」練習成果!
訂閱收聽親子天下Podcast** https://cplink.co/1739xAOQ**
追蹤主持人粉專由此進→
鄧惠文:http://facebook.com/fate.or.character
陳品皓臨床心理師:http//facebook.com/antisocialphobia
親子天下Podcast 好讀推薦** https://cplink.co/BmbBFuqJ**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