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

冷亲密:为何爱越来越难?


Listen Later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你们是否也曾感到,在这个看似联系无处不在、却又充满矛盾的时代,爱与亲密关系正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甚至透着一丝“冷意”?为何我们渴望联结,却又常常深陷孤独?本期播客,我们将带您深入探讨这一现代情感困境,并揭示其背后不为人知的社会机制。

我们今天将围绕当代思想家伊娃·易洛思的著作《冷亲密》展开,她被誉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继承者,多年来一直深切关注现代人的情感问题。易洛思认为,现代人一方面渴望爱与亲密,另一方面又在现代性的矛盾中徘徊,挣扎于成为情感人还是理性人。她将这一现象置于社会学、心理学乃至文学的学术棱镜下审视,试图理解21世纪当代人所面临的情感困顿和“冷亲密”现象。

易洛思提出一个核心概念——情感资本主义(Emotional Capitalism)。她认为,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情感与经济话语及实践在这里彼此塑造,使得情感生活,特别是中产阶级的情感生活,开始遵循经济关系和交换的逻辑原则。在这一过程中,情感甚至不幸地成为了正在流通的商品,这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

那么,这种“情感资本主义”究竟是如何渗透并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呢?

  • 职场中的情感理性化: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理论,彻底重塑了我们对情感生活的理解,并将其引入了看似冰冷的资本主义工厂。从20世纪初开始,心理学家被企业招募,他们的“人际关系运动”强调,如果工作关系中包含对员工感受的关心,生产力就会提高。他们甚至将情感能力(Emotinal Competence),很多时候被理解为情商(EQ),转化为一种社会资本,甚至能直接转换为货币形式的经济效益。如今,情商高被视为善于管理情感的专业阶层的特权,它不仅是一种社交能力,也是一种职业晋升的优势。
  • 亲密关系的“计算”与“通约”:疗愈性语言不仅治愈着现代人的痛苦,也在某种程度上制造着痛苦。它深度干预婚姻生活,提倡**“沟通”是建立和增进亲密关系的生命线。然而,这种沟通模式在要求自我反省、情感交流和协商的同时,也促成了亲密关系的理性化、量化和“通约”过程。这意味着情感和亲密关系变得可以衡量和计算,甚至沦为一种可替代的物品,可以被买卖和交换。
  • 网络浪漫的“幻想与失望”: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网络交友成为了“冷亲密”现象的典型体现。在线交友平台将自我转化为公开展示的商品,促使个体在寻找伴侣时进行无形盘算和“人比三家”。这种“快餐式情感消费主义”崇尚高效和最大化价值。尽管提供了海量的选择,但大多数用户仍然表示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失望。这种失望源于互联网将浪漫爱情的“自发性”转化为“理性选择”,用文本和认知取代了身体和直觉的吸引力。最终,这可能导致我们变成“过度理性的傻瓜”,在权衡利弊中迷失了直觉和情感判断的能力。
  • 痛苦叙事的“民主化”:易洛思还指出,在现代社会,情感痛苦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身份特征。通过心理治疗和自助文化,人们被鼓励去讲述自己的痛苦经历,甚至将其视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途径。这使得“康复”和“自我实现”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然而,这种看似带来治愈的叙事,却可能在无意中创造并扩大了本应减轻的痛苦领域

易洛思在书中没有给出终极答案。她认为,自我理性化和商品化与自我解放、幸福承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在这个信息爆炸、选择无限的时代,我们正被困在“策略”的牢笼中,难以回归纯粹的情感。

本期播客将引领您思考:如何在充斥着量化和计算的“冷亲密”文化中,重新寻回连接的渴望、真诚的互动,以及爱人的能力?我们是否能审慎运用理性,而不沦为一个“理性过剩的傻瓜”?请锁定本期播客,与我们一同探索,在情感资本主义的浪潮中,如何破除冷亲密的魔咒,收获值得期许的温暖亲密。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By 谢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