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大学语文课

《西湖七月半》Part 2:群氓的心理逻辑


Listen Later


先从两个故事讲起:


1、卢旺达饭店:《卢旺达饭店》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故事发生的背景是1994年发生在非洲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这部电影的主角是卢旺达饭店的老板,他努力去拯救躲进卢旺达饭店的难民,让他们摆脱被屠杀的命运,所以也有人把这部电影看作是非洲版的《辛德勒名单》。其实,在卢旺达大屠杀中互相杀伐的双方原本就是一个部族,但之后卢旺达被比利时人殖民后以长相不同等等极其荒唐的理由强行将他们分裂成胡图族与图西族。比利时人在卢旺达时,他们让图西族作为自己的附庸去统治胡图族,但当他们撤离时,又把卢旺达的统治权让给了胡图族。就这样,原本一个部族的人就这么开始在彼此之间埋下血海深仇。1994年胡图族总统飞机杯不明来源的飞弹击毁,胡图族认为这是图西族干的,于是对图西族实施了大规模的屠杀。在这场屠杀中,很多无辜的人被牵连,血腥与暴力甚至也席卷了很多宗教场所等等的中立地点。


《卢旺达饭店》海报


2、红色高棉大屠杀:1975年到1979年,在柬埔寨也爆发过一场血腥的大屠杀。当时激进的“红色高棉”妄图在一夜间建成共产主义,就开始对国内其他种族进行大屠杀,但是这场屠杀并非仅仅只是针对其他种族,因为在死亡的170万人之中,其中100万人都是高棉人自己。为什么?因为“红色高棉”认为你想存活下去,只证明自己是高棉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得证明自己的“正确的高棉人”。当时“红色高棉”认为政府官员、知识分子、技术工人都是走资派,不属于“正确的高棉人”。那么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正确的高棉人”呢?那就是看你戴不戴眼镜。在“红色高棉”看来,戴眼镜的人肯定读过书,是属于走资派的,必须要除之而后快。很多无辜的人就因为这么个荒唐到极点的评判标准而失去了性命。


在“红色高棉屠杀”中被屠杀者的尸骸


2 盲目群众的心理逻辑:从众效应


在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是有责任的。


1、大众可以是很善良的,但同时也可以是盲目、残忍的。在明末清初,袁崇焕力抗关外的清军,但却因反间计被中原人士冤枉。当时的百姓也因误会对袁崇焕恨之入骨,更是在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之时,用钱买来从他身上割下来的肉,放到嘴里使劲咬,以此来解恨。多年后,袁崇焕被平冤,但群众也会把自己当时所作所为的责任推向统治当局,以一句“那是因为皇帝被骗了”就这么草草结束。当然明末清初关内的暴民也是受时代背景影响,但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很多暴民的逻辑都源于从众效应的副作用。



2、暴民、群氓的心理逻辑——从众效应:


深陷“从众效应”泥潭的大众拥有以下的心理逻辑:


没有自己的原则:大部分时候人们会为了集体归属感而主动放弃自己的原则。没有原则的人群最容易被驱使作恶,用利益,用危险,用激情,用随便什么东西。有时,没有原则是从儿童就被训练好的,有时,则是个人为了集体归属感而主动放弃的。


没有自己的尊严:自居弱者的人堕落最快,起初只是愤愤不平,下一步就允许自己跟着别人不假思索地做事。他们以为别人都会对自己投来同情,却不知道外界的舆论和他所处的群体内部,已经大相径庭。每个朝代末期的暴动兵变,自然有官逼民反的自然因素,但参与者常常觉得自己既然受委屈受欺辱在先,便什么都敢做,甚至乱刀相向,向更弱者拔刀。


没有自己的道德约:对自己做道德约束,这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责任。但是也有不乏把它视作负担的,觉得索性交给比自己更高的集体意志得了。以杀害无辜为荣的心理变态者是罕见的。实际情况是,暴民队伍解散后,多数参与者都不会理直气壮,如果有人追问,便会矢口否认,或者简单回答说自己受了蒙蔽。他们认为既然身在集体中,那么必定会有一个比自己更高级的存在去承担责任。



这部分讲解可能会异常沉重,同时我们在《西湖七月半》里也不会见到如此极端的例子,但这种盲目从众的从众心理负作用往往带来的后果是很恶劣的,所以为了不让自己成为这类无逻辑一员,切记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蜜蜂的大学语文课By 守望的蜜蜂1990


More shows like 蜜蜂的大学语文课

View all
掌间之声丨一时半刻大语文 by 半盏清茶煮春秋

掌间之声丨一时半刻大语文

0 Listeners

岩中花述 by GIADA | JustPod

岩中花述

332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