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這段文字闡述了佛教的修行理念,指出我們的感官經驗(六根)與外在環境(六塵)互動構成世界,而心境的清淨是理解真實的關鍵。透過放下妄念與執著(退步原來是向前),可以達到六根清淨的狀態,進而看見本自清淨的真如佛性。更進一步,文章強調認識「圓覺自性」的重要性,並以「摩尼寶珠」比喻,指出身心只是不斷變化的表象(五陰),而圓覺自性才是真實的存在。文中提到「菩薩」是一種覺悟的狀態,體認一切法「無我」(人無我與法無我)。最終,文章指出修行的更高境界是「悟無生」,即體悟到一切法本無生滅,而這悟境來自於正確的「見地」,而非單純的修煉。
By 本無這段文字闡述了佛教的修行理念,指出我們的感官經驗(六根)與外在環境(六塵)互動構成世界,而心境的清淨是理解真實的關鍵。透過放下妄念與執著(退步原來是向前),可以達到六根清淨的狀態,進而看見本自清淨的真如佛性。更進一步,文章強調認識「圓覺自性」的重要性,並以「摩尼寶珠」比喻,指出身心只是不斷變化的表象(五陰),而圓覺自性才是真實的存在。文中提到「菩薩」是一種覺悟的狀態,體認一切法「無我」(人無我與法無我)。最終,文章指出修行的更高境界是「悟無生」,即體悟到一切法本無生滅,而這悟境來自於正確的「見地」,而非單純的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