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坛

在虚拟币世界里抓螃蟹的数学博士(下)


Listen Later

· 本期嘉宾 ·

Alex Yang,VSYS首席执行官


· 本期BGM ·

Sunset Chaser, Ragamuffs


· 本期内容 ·

今天对谈的嘉宾是一位脑容量比我大两倍以上的数学大牛。他身上集合了我感兴趣的所有的点:数学,量化交易,虚拟币,创业,和天大的脑洞。


Alex 杨博士,北大数学系学霸,美国西北大学数学博士。15年前就在高频交易界的耶路撒冷——Jump Trading做量化工程师;后来在野村证券和UBS这些投行里IQ最高的地方——衍生品模型交易台做了十多年交易。


几年前,杨老师义无反顾地扎进了币圈,开始了虚拟世界的精彩冒险。他创办了FundV,香港最早专注于区块链的基金之一;还联合创办了Beam VC,CyberCarrier Capital 和 TIG,在 TMT 行业投资了超过 30 家企业,包括两家独角兽。现在的杨博士是VSYS的CEO。VSYS是由传奇的区块链开发者PoS共识算法之父——Sunny King主导的第三个区块链项目。


对于币圈,今年似乎是个转折点:那些曾经唱空比特币的意见领袖们,观念似乎瞬间改变了。连Ray Dalio老师也说自己可能对比特币“忽略掉了什么”(missed something)。作为一位数学天才、高智商的交易员、又对虚拟币世界非常了解人,小跑很好奇:杨博士会怎么看?


这篇对谈的信息量非常大,杨老师不小心秀出了天量的专业英文单词。我尽量在文字版shownotes里注释清楚。如果大家就某些问题深入了解,欢迎在我们的微博、公众号、和喜马拉雅留言。


点击回顾(上集)


06

给crypto赋予这么神圣的使命,它其实还扛不起


小跑:我很想了解您在做的事情,以及为什么您觉得现在是个机会?


新冠会不会是一个契机?其实在新冠之前,这个世界在很多层面上,包括金融已经走到一个极端了—— 不管是货币政策架构,还是整个金融架构,都已经出现了非常大的弊端,我们现在卡在了这里。这就像一起“集体犯罪事件”,整个社会体系机器被卡住,除非我们把机器全都拆了,才能重新来过。比如重新进行财富分配。


这件事情也许是一定要做的,但必须有一个契机,必须有个原因或有个机会就能让我们这么做。它可能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的体系、新的经济形式、或者是像比特币一样新的货币或者价值传输方式。这样新的东西出来,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大家就可以借着这个东西催枯拉朽,一切重来。


COVID也许就是这个机会。比如它把所有人都同时赶到了线上,赶进了虚拟经济。虚拟币或者比特币,也许正式撞到了这个时点上。


杨博士:我非常希望你说的都是真的。


我们现在的确正在一个“new normal”(新常态)的形成中,它肯定正在改变很多人的行为——从来没有一个时候,如此大规模的人群都希望能够“不在线下”完成交易。但是,给crypto赋予这么大、这么神圣的使命,它其实还扛不起。


我觉得还是因为技术提前到来了:为什么中国的移动支付、线上经济推得这么快?是因为我们没有信用卡。我们的高铁为什么这么牛?因为我们是新的,不像美国,地铁修了那么多年,懒得换了,成本太高。所以还是稍微要冷静一点,我永远不觉得任何一个技术或者一个“single phenomena” (一个现象级),会起一个绝对重要的角色——它只是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冲击。


我依然非常尊重传统金融的人,他们虽然出了各种毛病。我们最近看到的危机之后,弱的政府就真的只能印钱,强的政府还能动点“大棒”;大家也开始试图往新的方向寻找解决方案,但这个“新的方向”还没有那么大的体量。


我们上次聊的时候,整个crypto的市值加起来可能还不到一个大型科技公司,传统机构的人不会太当回事儿(take you very seriously),所以它要走的路还是很长。这不代表它不能有一席之地,我们肯定不能忽略;但也不能给它赋予太多,否则又会像当年ICO一样——没有监管的话,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对新兴行业短期是热闹,但长期确实是伤害。


所以,我倒觉得应该“守正出奇”:先得“守正”,先面对直接风险,比如今年的主题是活下去;在识别风险的前提下,再想能做出点什么,比如做出一些show case (案例)。所以在实际做事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地面上。我觉得不妨浇点冷水,要淡定一些。比特币今天涨到2万,明天可能跌到1万;但不能说它跌了我们就不做了,应该能够see through the circle(穿越周期);自己要有一个内核,不管外面怎么变。


07

用智能合约把衍生品民主化


小跑:您现在在做的事情:一个每个人都有机会做的、基于smart contract智能合约基础上的金融服务,一个金融的权利。比如,我可能不再需要依靠投行,就可以发一个期权 option;想借贷给别人,不再通过银行这个中介。


您很尊敬传统金融的人,但为什么又想做不依靠传统金融的创新呢?


杨博士:尊重对手是最起码的金融战场规则。


金融为什么会被监管?因为利太大,它离钱很近,它会对国运、对民众都有重大的影响;所以要非常谨慎。但从另一方面,要怎么同时去解放大家的创造力?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未来一定要靠钱吗?或者一定要靠货币吗?其实可以打一个很大的问号——这个我觉得是可以去探讨。


传统金融显然还是主流,是解决世界大部分问题的一个工具,它自己也有修复能力。所以你应该问的问题是:传统金融里的那些机构们,它们是不是应该赚那么多钱?Margin是不是高了点?为什么没有竞争了?


很多这样的问题应该问一下:这里有很多套娃,每层都要赚点钱。本来一个挺好的金融工具,却做的那么复杂;投资人也是一样,我又要AAA,又要收益率;我要马儿肥又要马儿不吃草。这里面有人性的问题,技术和科技会带来人性一定程度的转化,但它也会把人性好的和坏的都放大。


所以我觉得,不用给区块链赋予一个很大的使命;就像刚才我们讨论的“0”和“1”:也许从“1”这边走会更顺一点。至少我现在看来,还是应该有更多的机构、更多人才参与进来,它才可以做的更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0”这边做一些创新,只要不去碰监管的红线。


“人人发币”的概念听上去super sexy,但显然“人人”里面好人和坏人都在;所以还是在前人的经验上创新——交易需求还是需求,但对接的通道可以更透明化。我相信有一天一定会出现“分布式的淘宝”。


小跑:您能举个具体例子吗?比如怎么利用区块链实现“去掉不应该有的中介”?如果我现在自己想发一个金融产品,比如期权?


杨博士:期权定价是建立在诺贝尔奖级别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上。投行们为什么能做这件事情?是因为有人要持有,有人要用杠杆,需求其实没有直接对接。它的定价要通过各种模型,是nonlinear(非线性)的,背后跟波动率相关;而我们普通人的思维基本上是linear(线性)的。但这一套东西很复杂,中间要用到很多数学,包括我们在香港的中资机构,很多都是做不出来的。


小跑:杨老师说的有点专业,我来解释一下。其实我们在聊怎么把“期权”这件事情“民主化”。我们知道期权的定价,背后有一个非常复杂的数学模型,这也就导致了虽然期权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人人都可以交易的东西,但实际上背后需要大量的数学模型、和专业的系统。


现在这个“系统”牢牢掌握在一群特殊经营投行的手里,甚至我们中资银行,可能都不了解怎么做定价。这就是为什么衍生品这些东西,一直不能够“民主化”。


杨博士: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是非常复杂的。投行们之所以能做成这件事情,除了模型之外,还因为它们有各种信息,有系统的process(流程)。


比如一个420美金持有特斯拉股票的人,他有一个心理价位,大概涨20-30%就退了。如果他想变现,或者套现,投行有需求和信息的集合,保证它可以把所有客户的需求融合在当时的定价里——这是金融机构最赚钱、最核心的作用。


现在,如果这种需求被打破,比如持有特斯拉的人承诺在550美金的时候卖出——你今天要花多少钱来买?这样就把未来的卖出价锁定住了:420进去550出来,今天还有人为此给我20块钱(期权费);将来万一没涨到550美金,对方不交割,这20块钱稳妥白赚。


这个利润现在会被投行通过技术手段赚到,比如25美金跟你对冲。但是,如果我可以把特斯拉股票用智能合约和“token”锁在那里,到时候你拿550美金就可以把它取走——也就是说我直接对这笔交易产生一个“表达”,我不用懂所谓的B-S方程,不需要一个黑盒子,就能把投行最有技术含量的那部分工作实现。


我觉得这会是一个创新,这就是“covered call”(备兑认购期权)——“cover”的意思就是我一定能够“settle”,能够兑付。它未来的意义是——传统金融市场里面那么多产品,如果把好的种类提炼出来,通过smart contract智能合约的形式实现,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使需求双方能够直接表达。


08

改变你,跟你无关


小跑:就像您讲的,现在金融市场上大部分的金融服务,最肥的那块肉都是被投行赚走的,其实是因为它们掌握着整个体系中的关键螺丝。


比如买一张股票,这么一个简单的行为背后,我需要托管、需要清算中心、需要交易所、需要银行、经纪商......很多中间机构帮我完成。原因就是没人认识我,不知道我的账户是否有效;买这张股票,我的权利谁认证?这是不是我的?还能卖吗?......中间一大堆架构规矩、流程法律法规——也就导致中间一块巨大的肥肉被中介机构吃掉了。


而实际上,如果能解决我的身份问题,我的承诺问题,我买了这张股票他就得交割给我,或者我卖了得在什么价位、什么样的方式来交割——如果这些问题都可以放在明明白白的一个“token”里面,放在链上谁也不能改,我就不需要那么多律师经理人经纪人,也可以完成同样的效果,很大的提升效率。


杨博士: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合逻辑的做法。香港有那么多金融机构,它们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是根据当时的技术条件决定。而今天这些技术条件都有提升,这种改变就是“你的改变跟你无关”。套用三体中一句很恐怖的话:我灭了你,跟你无关。


这种改变很难感知到。现在区块链里都已经有成熟的方案了。投行有流量,这个要记住,但是如果新的游乐场建起来了,传统金融不应该去忽视;监管也许是保护墙,但技术永远不会被阻挡的,它只能被delay或者提前。


小跑:或者不是说谁取代谁,只不过是一个技术服务一代人,新的一代人需要新的服务方法。


杨博士:我相信最终有一个好的区块链,它非常用户友好,便宜高效,能实现很多功能。它只解决它需要解决的部分,不需要的部分还是慢慢来。我肯定很看好区块链这个方向,把自己都投进去了,已经是最大的commitment。


在这个方向上怎么去“守正出奇”,把该做的东西做好,做好各种准备,机会来的时候,我在那里。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传统金融凭什么要赚那么多钱,这样就有机会被升级。


上次我们提了虚拟经济,还有另外一种新经济叫做“programmable economy”(可编程经济)。我可以在 Smart contracts上面执行永动机一样不停歇的、不依赖于任何人的个人决定、用一套博弈论以及数学来治理的(governed by mathematics)经济体。在这个逻辑下,总有一天它会给我们提供新的价值,可能会对传统、特别是大的金融机构产生冲击。


09

第四产业:给人类未来的精神世界搭梯子


小跑:我们上次聊过虚拟经济。聊了斯皮尔伯格的电影“Ready Player One”。


电影大概是说:在不远的未来,人们每天的生活是靠戴上一个VR眼镜,来到一个虚拟的世界里。虚拟的世界里有不同的身份,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可以去打怪兽赚钱,有虚拟的货币,虚拟的经济体。当一天的工作完成之后,把VR眼镜摘下来,我们就又回到现实的世界。在现实世界只是吃睡,但所有的精神产出都是在虚拟世界。


于是我们就想到了现实。现在人类的物质生活越来越能满足了。甚至我在想,如果说因为COVID这件事,政府慢慢变成大政府,直升机撒钱,照顾所有福利;当我们不用再为生存奋斗的时候,大家就需要找很多事情来做——可能大量的时间或者精神生活都要在虚拟世界里填补。


就算我不跟现实世界的金融机构产生关系,一样可以在虚拟世界里参与经济。比如我挣了一个token,然后在虚拟世界里花掉了——这就变成了一个跟传统金融完全分离的另外一层世界,一个是法币的世界,大家用dollar用美元,一个是虚拟世界,我可以用token,虚拟币;大家两不相干,我甚至不用从虚拟世界回到现实,只要我现实世界有足够的基本物质生活保证。这样的话想象空间岂不是很大。


杨博士:上次聊我们聊了好多,但是我觉得也还没有大开脑洞。


从虚拟世界得到的东西比现实中多,我们可能最后都是Matrix里的一个药丸。时代在前进,这些思想产生有背后的原因:有技术的推动,有对这个世界本质的认识提升。


我觉得还有个现实问题:未来需不需要那么多工作?有没有那么多工作?今天机器人和AI可能会干掉一大拨人的工作;以后用Drone送东西,可能快递行业上千万人又没有工作了。怎么办?这是个社会问题。


这次美国民主党候选人Andrew Yang的口号:Universal Basic Income(全民基本收入)已经非常受推崇了——给你基本生活需求,保证你不会去闹事。人一旦吃饱闲下来,马斯洛需求大了,就开始去想一些天花乱坠的东西。该怎么去消化这部分需求?


我觉得虚拟世界就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去消化这些东西。打游戏其实是人的天性,游戏里面其实是有经济的。现在大部分的游戏经济是长尾模式:就是大概有顶层少数付费用户支撑了整个游戏产业,其他人只是在里面让这些人付费的时候觉得很爽。


我们想想:人类社会的进化,工业文明可能就400年,之前是农业,种菜;再之前我们的工作就是摘果子,爬树、捕鱼。人类的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加速度发展的阶段,技术带来了这些改变。所以对“工作”这件事情的理解要改变:打游戏未必不是工作。


再仔细想想,其实这个世界就是想象出来的,不过就是几个神经元的碰撞,人类的体验。我们现在对这个世界的要求,比当初在树上挂着的时候多多了,当初不下雨就好,现在下雨根本不是个事儿。所以再往前发展出新的需求,也许是今天的人无法想象的,需要有更多聪明的人和技术去拓展。


在虚拟经济里面,我们用crypto来治理。其实回头想想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私有权,未来如果在一个比较公平的虚拟世界里面,我们每个人的private property都被自己大脑的记忆保存——才是最安全的。这就是刘慈欣对抗三体人的最后一招:看不明白了的东西是最安全的。所以这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监管得跟上,技术会一直往前走,我们必须要有更多的精力去面对挑战。


所以未来,我觉得“第四产业”即将出现。“第四产业”到底怎么定义,由经济学家们决定;但这一定是个巨大想象空间。今天已经出现了很多现象级的虚拟经济:我们每天在手机里面花的时间海量,手机不就是进入虚拟世界里的门吗?我们已经进去半条腿了。


小跑: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您脑洞比马斯克要大。他去火星是基于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地球上资源不足了,把人类搬上火星去。但也许肉身不用离开地球,精神哪里都能去。


杨博士:如果说在有生之年,要去更多地方体验,我觉得虚拟世界是一个好去处。甚至以后我们的思想也可以被存在链上,就变成永生了。嗯,说的太过了,这就要讨论什么叫生命了。


不管怎么样,今天在虚拟世界里面大家得到了满足,而这个比重在未来只有越来越大,电脑上的场景会越来越贴近现实。但是虚拟世界跟现实世界之间,还要有个梯子——这个梯子可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想做的事情就是搭这个梯子。虚拟世界谁来创造没关系,但是我得把梯子修出来,便宜便捷地让大家上上下下。比如我们刚刚做了一套“micro payment”的方案,就是用数学(下次我们专门聊聊如何用数学来四两拨千斤,很好玩的)。


一定要有一个工业级别的应用,一定要足够便宜,耐用,稳定。所以希望我们能成为第一批把实验室的idea变成工业级别的应用。依赖现有的能源,把我们的精神世界打开。如果从技术上能把这些东西慢慢实现,我觉得显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有机会见证咱们的文明从“现实”到“虚拟”的迭代过程。


小跑:这一天一定会来的,我非常相信。




墙裂坛是由几位被金融耽误了的文艺青年发起的一个实验项目。我们试图撞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探讨跨界的意义,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读金融。您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墙裂坛。还可以在喜马拉雅FM(搜索:上海墙裂坛)收听我们的节目。


更多音频在喜马拉雅FM(搜索:上海墙裂坛)。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墙裂坛By 墙裂坛

  • 3
  • 3
  • 3
  • 3
  • 3

3

2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墙裂坛

View all
疯投圈 by 黄海、Rio

疯投圈

109 Listeners

雪球·六点半热评 by 雪球

雪球·六点半热评

2 Listeners

钱粮胡同FM by 住在胡同里的野人

钱粮胡同FM

20 Listeners

商业就是这样 by 商业就是这样

商业就是这样

272 Listeners

晚点聊 LateTalk by 晚点 LatePost

晚点聊 LateTalk

23 Listeners

起朱楼宴宾客 by 大卫翁

起朱楼宴宾客

51 Listeners

麦子店圆桌Night by 麦子店小二

麦子店圆桌Night

5 Listeners

高能量 by 李翔李翔

高能量

30 Listeners

三点下班 by 李永浩,星辰

三点下班

18 Listeners

中金研究院 by 中金研究院

中金研究院

10 Listeners

知本论 by 知本论

知本论

4 Listeners

截胡不截财 by Jeff

截胡不截财

3 Listeners

面基 by 面基

面基

21 Listeners

厚雪长波 by 雪球官方账号

厚雪长波

8 Listeners

投资实战派 by wong永庆

投资实战派

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