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系列的传记文笔真的是差的可以。难道不需要文笔来吸引读者吗?
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方法之一:情感激荡法-血的主线。中国近代史有2个关于血的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第一个是:谭嗣同赴死所说的,“各国变法,未闻有不流血而成的。今当从吾始。”第二个是鲁迅先生《药》里写的,“来,吃了这个馒头,这是沾了革命党的血的馒头,吃了病就好了。”第一个关于血,情感主题为昂扬;第二个关于血,情感主题为悲愤。现在介绍第一个。
一直以为国人对于任何事情表现的都是麻木的,凡事总想守旧。那个时代我们有没有可能像日本一样迅速强大,我认为是有的。历史的关键点在袁世凯的身上,从后面来说他做出了中国历史最黑暗的选择。但是这也正说明了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只是表面上的热闹,并未有深入人心,那时的袁世凯我认为是非常值得争取的,也是有一定爱国主义情怀的,至少思想认识应该高于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可惜,可叹,可恨。能够触动麻木神经的东西,只有血了。个人以为这是革命比维新思想认识高的地方,也是后面能成功的原因。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带有侠风的七君子头被砍,一曲热血高歌,让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与旧政府彻底决裂,麻木的神经开始充血,觉醒的过程开始。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黄花岗起义给热血高歌加上了激情,触动了所有人的神经,这以后的故事便不同。
这之后孙中山先生举“三民主义”大旗,共产党人举“共产主义大旗”。理想的思考开始加入行动,选择开始决定命运。
日本侵占上海后,淞沪会战中,谢晋元带领800战士依靠四行仓库的血战,告诉世人,我们不会简单的投降,“宁死而战”是我们的选择。于是全中国都奏出中国不会亡,中国一定强的音符。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在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的时候,流血牺牲是最应该的事情,热血主题进入高潮。
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以数倍于日军牺牲的量杀敌两万人,给国人的精神带来了极大振奋,我们有什么?我们有枪有炮有大刀,更有巷战肉搏无所畏惧的精神。故我们必定能胜。
后面的每次会战都有许许多多先烈死去,每一次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哪一天“你若战,我便战,血战。”成为信念的时候,我们的国家会重回世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