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台灣的媒體人、專欄作家,也是企業經營者童文薰律師。
根據中國的媒體三月底報導,中國的公安部已經準備發放第三代身份證。報導說,「由於目前IT(人工智能)和網絡技術發展太快,很多新技術都可以集成在第三代身份證當中,使它實現一卡通的功能,減少發卡與管理成本,減少持卡數量,結束目前各部門發卡的混亂。」
根據4月9號多家中國的媒體報導,現在中國民眾使用的身份證基本都是第二代身份證,只有身份證的最基本功能,也就是驗證身份。而第三代身份證正在進行的概念設計,包括有一些新的功能已經得到了曝光。其中包括:增加定位功能,當身份證遺失的時候,公安部門可以找到身份證的位置。此外,新增集合銀行卡、信用卡、社保卡、購物卡功能。更令人注意的是,第二代身分證已經有了個人的指紋,而第三代身分證製作時,還要采集個人的血液樣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之後,一直到1984年才開始有居民身分證件。2004年,開始換發第二代居民身分證。2013年1開始,中國公安部開始逐步推進身份證登記指紋信息工作,全面蒐集民眾的指紋資料。隨著人工智能和人臉辨識等監控技術的發展,加上「行動支付」的快速普及,還有實名制的推動,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行動,受到掌握的程度也越來越高。加上實施居民的社會信用評等制度,有評論者認為,中國的數位極權時代已經成型了。而第三代身分證的發放,可以說是進一步是這種監控技術的進一步推行。
除此之外,在採集全民指紋的前提下,進一步採集全民的血液樣本。如果說為了犯罪的偵查,其實沒有必要花這樣大的成本。中國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器官買賣市場。過去之所以能夠運用死刑犯的器官,是因為所有的犯人入獄之前,都被採集了血液,可以進行比對。現在連一般人都要採集血液,它背後的動機讓人感到懷疑。
今天節目訪問一直持續關心中國人權問題的童文薰律師,來談談他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