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間的真心話大冒險

003 清大特殊選才生 專案製作 不斷探索自我潛力的可能性(在學)


Listen Later

清大特殊選才生 專案製作 不斷探索自我潛力的可能性

全威:非常謝謝你今天來接受我們的訪問。可以先請你簡單自我介紹一下嗎?
育寧:大家好,我是張育寍,目前就讀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大一。不過我已透過特殊選才錄取清華大學學院學士班,未來將轉往人文社會領域繼續深造。我覺得自己是一個隨性但主動的學習者,對有興趣的事會花很多時間去嘗試,也想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

從世新到清大:探索學習的轉折
全威:你已經進入世新,為什麼會轉而申請清大?這個轉折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張育寍:我本來對傳播很有興趣,尤其是表達與影像創作。但進入大學後,我發現我更在乎影像背後的故事與議題。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在人文與研究面還有很多不足,因此想要在清大深化這方面的能力。我覺得人文社會與傳播並不衝突,這一年在世新幫助我在技術上有了提升,而未來希望能結合兩者,去傳達更多想說的事。

高中經驗與特殊選才
全威:那你能被清大錄取,是否有什麼特別的背景?為什麼是選擇清大,而不是其他學校?
育寧:我高中讀的是綜合高中,高二主修廣告設計。老師鼓勵我們多參與比賽與取得證照。我曾參加教育部反霸凌比賽獲全國第二名,也參與繪本、設計比賽,並在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南方影展擔任青少年評審。此外,我參加了許多營隊與由台中市政府舉辦的「優遊台中學」,學習到學校之外接觸不到的資源。
選擇清大的原因是它提供大一不分系的制度,與我高中階段探索多元學習的經歷很相似。我希望能先實際體驗各科系課程,再做更合適的選擇。

學習動機與自我探索
全威:你參與了許多比賽與營隊,也曾走訪不同的場域學習。是什麼樣的動力讓你這麼積極?
育寧:其實一開始是因緣際會,老師規定我們要參加「優遊台中學」,我一開始有點排斥,覺得為什麼要假日去外面上課。但嘗試之後發現,那些活動讓我開了眼界,也發現原來我可以接觸到學校之外的資源,像是專業師資、劇院、文學館,甚至錄音設備等。
這些經驗帶給我很多成就感,也讓我知道自己還有很多可能性。我一直對自己抱著一個問號:「我還能做到什麼?」這股好奇心推動我往前,也讓我越來越積極。
我反而是那種閒不下來的人,只要沒有活動或任務,反而會思考:「我今天做了什麼?」有時只是走在路上看到一個畫面,也會開始想很多。我也常常焦慮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這種焦慮反而成為一種推動自己的動力。
我覺得這樣的習慣也來自於高中時老師「逼著」我們踏出去。一旦跨出那一步,看到這麼多資源與可能性,就不會想錯過什麼。我甚至覺得自己有點「貪心」,知道外面一直有事在發生,所以不想錯過,也希望自己能多參與、多看一點。
我會盡量抓住每個機會,這是我覺得在充實過我的十八歲。我不想浪費,也常提醒自己:「我今天還能多做一點什麼嗎?」像是擠牙膏一樣,每天再多一點。
其實我也知道自己是一個會內耗的人,如果不逼自己出去看世界、接觸人,會很容易陷入焦慮。但只要走出去,透過互動與觀察,就會激出一些新想法,然後我也會意識到自己正在做些有意義的事情,這會給我更多能量。

高中到大學的學習差異
全威:那你如何適應從高中到大學課堂的改變?畢竟從熟悉的小班制到現在的大班授課,應該差別很大。
張育寧:真的有很大的差異。在高中,我和同學很熟悉,彼此瞭解分工,效率很高。但到了大學,大家來自不同地方,彼此不熟,每次分組都要重新建立默契。而且大學老師不像高中老師那樣會花很多時間去認識學生,大多數時候是我們自己要去主動爭取。
我也發現大班課程常會出現老師講得太快、太廣,學生有的覺得太簡單、有的又聽不懂,學習效果參差不齊。這會讓人產生疏離感,有時會懷疑這樣的學習方式是否適合自己。
大學的上學期我幾乎是時間到就跟著大家跑班上課,沒太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適應。後來才開始意識到,這和高中很不一樣,也開始想自己是不是在逃避什麼,或者正在找一個新的學習方式。我知道未來還是得面對與老師、同學的交流,這些是無法避免的。
高中有跟我志同道合的同儕一起努力,但大學就變成需要自己一個人面對很多事。我覺得自己好像還沒有真正處理好這種學習樣態的轉變,一直都是「走一步算一步」。老師剛剛提出這個問題,我真的很感謝,提醒我要開始認真思考,該怎麼找到平衡,不再那麼任性。
因為體制短期內不太可能改變,我得自己調整步調,回到一個可以持續學習的狀態。

理想的學習型態
張育寧:我最喜歡的學習方式是自己主動找題目,然後與老師互動。例如做專案、參賽、研究報告等,都是我們先動手,老師再用他的專業給我們指引。這種雙向互動的過程,讓我更有成就感,也更能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我並不認為一對多的講授課不好,但這真的很取決於學生自己的學習心態。如果只是想要拿學分、交作業,那當然聽課就好。但如果想學到更多,就得自己走出去,主動學習。

自我動力的來源
全威:你的這種學習動力真的很強,這背後是什麼影響了你?家庭?朋友?還是個人性格?
張育寧:我覺得有兩個很重要的因素。一是家庭影響。我父母不是學術背景出身,所以我知道如果想看到更大的世界,要靠自己去爭取。
另一個是同儕影響。我在高中遇到兩位很棒的朋友,我們常一起參賽、創作。其中一位現在就讀交大百川,當他錄取時,我很震撼,也開始想:「我是不是也可以?」這種身邊榜樣的刺激很重要。再加上我自己也是一個很容易焦慮未來的人,總會想:「我是不是可以再多做一點?」這樣的性格驅使我不斷往前。

全威:謝謝育寍的精彩分享,祝你在清大的學習旅程一切順利!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間的真心話大冒險By 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