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間的真心話大冒險

005 25年教學經歷 教師像是策展人 讓學生展現知識的風華魅力 (教師)


Listen Later

🎙《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 訪談來賓:宏祺 主持人:全威

全威: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再次來到我們《大學生不想學》的節目。今天我們非常特別地邀請到一位老師,宏祺,他有非常豐富的教學經驗,將與我們分享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教學的轉變。宏祺,歡迎您!
宏祺:各位聽眾好,非常高興有機會參加這個節目。這是我一直關注的主題。
全威:可不可以請您簡單介紹一下自己的教學背景?
宏祺:我在博班的時候就開始教學,第一年做助理,後來第二年第三年就是獨立授課。畢業後我在美國教了6年,包括威斯康辛與中康乃迪克大學。2006年回到台灣後,至今教了19年,加總起來大約有25年的教學經驗。
全威:哇,25年!您在美國教的是哪一類的課程呢?
宏祺:我第一門課就是 public speaking,也就是演講課。在美國這是一門通識必修課,每個學生都必須修,而且每人要上台四次,課程最多只收二十幾個學生,需求很大。
全威:所以你是用英文教美國人演講?
宏祺:對,這聽起來很誇張,但其實是制度安排。我當時也覺得自己英文不夠好,但慢慢發現,教這堂課不在於老師講得多好,而是怎麼安排學生去說、去練習。
全威:所以那是一種「讓學生去演講、老師當促進者」的模式?
宏祺:沒錯。我覺得老師講得再好,不如讓學生自己實際操作來得有用。學生才是主角,老師要的是創造舞台、給予回饋。你要做的是引導他們觀察彼此,理解自己怎麼說可以更好。
全威:我聽你這樣說,讓我想到蘇格拉底的產婆式教學,以及 facilitator(促進者)的角色——老師不是傳授知識的人,而是幫助學生學習的人。
宏祺:對,而且我覺得還有一個觀點很重要,就是「每個人是自己的專家」。這來自心理學中的案主中心療法,認為最了解自己問題的,就是當事人自己。老師的角色就是促發那個對話,幫助學生找回自己的聲音。
全威:您還提到了日本的電視劇《御上老師》,那個強調「Personal is Political」的概念?
宏祺:對,那齣劇把每一集都當作一個人的故事,背後牽涉月經貧窮、霸凌、性別、家庭階級等問題。每個人身上承載的,其實是整個社會的結構。這個概念我覺得在教學上很值得我們借鏡。
全威:我想這跟建構主義的教學觀也有關,知識不是灌輸,而是透過個人的生命經驗所建構出來的。
宏祺:沒錯,而且我進一步覺得,現在老師應該是策展人(curator)。
全威:策展人?
宏祺:對,我們要策劃出一個場域,讓學生把他們的「作品」帶來,彼此交流、比較、理解。像是百樂餐(potluck party),每個人帶一道菜來分享,而不是老師包辦所有料理。
全威:這個比喻太棒了!而且你提到「命名」這件事,學生不只是展現作品,還要能歸納、整合,甚至為整場展演下主題,這就是一種高層次的認知。
宏祺:是的,這樣的設計能訓練學生的思辨、批判與溝通能力。而且我不會直接告訴他們哪一組比較好,我讓他們彼此比較,讓他們自己發現、思考,甚至開始為自己的風格辯護。
全威: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會被激發出來。你剛才提到讓學生彼此比較,這樣是不是也能訓練他們表達意見、學會如何面對批評?
宏祺:沒錯,我們常以為學生會排斥批評,但其實只要方法得當,他們會樂於被挑戰、被理解。我會讓學生排序所有人的作品,並說明排序依據。這個過程讓他們反思自己是誰、做了什麼、為什麼這樣做。
全威:我聽起來更像是一種社會化訓練,也是一種民主實踐。透過課堂這個空間,學生在學的不只是知識,還有怎麼理解他人、說服他人、被說服。
宏祺:完全正確。教育不只是內容傳遞,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個社會互動的場域。讓學生理解「我在這裡不是孤單的,我是參與在一個公共的學習之中」。這種學習方式會留下深刻印象,也會內化成他們未來的能力。
全威:您剛才講得太精彩了,我都不想打斷。今天這集,我真的非常感動也非常受啟發。
宏祺:最後我也要說,全威你真的一直是我的榜樣。我從以前負能量滿滿,到現在能用策展式教學方式重新理解教學的意義,你的陪伴與分享真的很重要。謝謝你今天邀請我來。
全威:謝謝宏祺,也謝謝各位聽眾收聽這一集精彩的節目。我們下次再見!

請告訴覺我們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間的真心話大冒險By 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