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全威:各位聽眾好,歡迎收聽《大學生不想學》,今天邀請到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葉蓉慧老師,一起來談談她怎麼設計課程、觀察學生,以及她帶學生做 Podcast 的心得。老師,要不要先跟大家打個招呼?
蓉慧:要講教學幾年我就略過啦(笑)。我從還沒有PPT的年代開始教,那時候用黑板、透明投影片、幻燈機,甚至還有一張一張的幻燈片要換。當時如果老師想華麗一點,就會用「實物投影機」,可以把實體書頁直接投影到布幕上。
全威:我記得以前論文口試也會問可不可以用投影片,有的教授說要用,有的堅持要「用嘴巴講清楚」。
蓉慧:對,那個年代真的是口語表達訓練(笑)。教室設備從黑板到PPT、無線麥克風,再到現在全班都有投影與擴音系統,整個教學環境變很多。學生也從課本筆記變成手機、平板,有時候還說手機就是他們在做筆記(笑)。
全威:那您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有什麼變化?
蓉慧:我一直在世新教書,這些年來看到他們的共通點是:對自己有期待,但在教育過程中曾經受挫,信心不足。有些人很怯懦、有些人則是自信過頭,但背後其實都跟挫折經驗有關。
全威:這也許是傳統體制太重視背誦與考試,導致有些學生很早就失去學習的成就感。
蓉慧:對,所以我很在意學生有沒有「找到用得上的東西」。像我們教的是傳播,不是只有操作器材,而是要讓學生知道怎麼結合理論與實作。學生會願意學,是因為他知道學了可以用。
全威:所以您開始設計一些「實作型」課程?
蓉慧:是的。有個經典案例是我讓學生辦座談會,要他們自己找講者、安排主題、設計活動流程,還要宣傳、邀請聽眾,至少二十人參加。分組是當場抽籤、不能自己選,因為職場就不能挑同事啊!
全威:我那一屆有做這個!真的很像在模擬辦活動,還要寫腳本、安排主持人與流程。
蓉慧:而且我會要求學生做到「有意義、有影響力」。很多人一開始不喜歡隨機分組,覺得不公平,但事後他們都說學到很多。尤其是原本被邊緣化的學生,因為強迫分組才有機會融入新團隊。
全威:這樣的活動其實也在培養溝通與領導能力。而且,課程中還有預算可以幫忙執行對吧?
蓉慧:有,我會去申請計畫,盡量提供資源。很多時候老師要願意花時間找資源,學生才有好的實作空間。不過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人際合作」。有的學生組員不積極,就會來找我投訴(笑)。
全威:這時候就可以用系統理論來解釋啦~一個人不合作,整組都會受影響,如何讓小組維持平衡,是一種實戰經驗。
蓉慧:我常跟學生說:「你不能fire他,就要想辦法讓他發揮。」每個人總有適合的位置,有的人可以負責剪輯、有人可以聯絡資源,甚至有的說:「我可以出錢。」那也是一種貢獻。
全威:那我們來談談Podcast的課程吧。怎麼開始設計這種形式的實作?
蓉慧:我其實每學期最焦慮的時候就是開學前,要想「這學期要怎麼教、怎麼做」。Podcast是我覺得能結合健康議題、敘事與媒體製作的好方式。學生不能只「聊天」,還要企劃、撰稿、訪談、剪輯,做出一個真正可以公開播出的作品。
全威:我記得您還讓學生聽 BBC 的 Podcast?
蓉慧:對!讓他們聽新聞型節目,像是有旁白、有情緒、有背景音樂,完全不同於台灣的閒聊型。他們一開始會聽不懂,我就做導聽稿,教他們怎麼區分「誰在講話」、「哪裡是敘事」、「情緒怎麼推進」。
全威:學生的反應如何?
蓉慧:有的會說「老師你從第一行打槍到最後一行」,我就說「因為你有潛力啊!」慢慢地,他們開始知道怎麼設計節奏、怎麼安排音效,甚至會回頭修稿,讓故事更有張力。
全威:現在學生會用 AI 協助寫稿,您怎麼看這件事?
蓉慧:我不反對,AI是工具。但問題在於語感。AI寫出來的稿子唸起來很彆扭,因為那是書面語,不是說話語境。學生錄完一聽就知道「這不對」,他們自己會修改,這就是學習。
全威:那學生實際完成的節目是什麼主題?
蓉慧:那個節目叫《身體酸辣湯》,結合健康與情緒,有一組訪問罹患憂鬱症的學生,還特別分析男生與女生表達情緒的不同。像男生可能會說「朋友陪我曬太陽、抽菸」來代替說「我哭了」。這就是故事感。
全威:這個設計不只是在學習技術,更是學習怎麼敘事、怎麼傳遞感受。
蓉慧:是,我常提醒學生:「你做的是作品,不是一次報告。」這個作品會留下來,會被別人聽見,所以要有責任感。
全威:如果有年輕老師也想設計這種課,您會建議什麼?
蓉慧:不要只想著技術,要想:「你想不想跟學生對話?」不管做 Podcast、辦講座,關鍵都是你能不能打開那個溝通的門。如果你願意,學生其實會回應得比你想像中更多。
全威:謝謝蓉慧老師!也推薦大家有空去聽聽學生製作的 Podcast《身體酸辣湯》。
全威:各位聽眾好,歡迎收聽《大學生不想學》,今天邀請到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葉蓉慧老師,一起來談談她怎麼設計課程、觀察學生,以及她帶學生做 Podcast 的心得。老師,要不要先跟大家打個招呼?
蓉慧:要講教學幾年我就略過啦(笑)。我從還沒有PPT的年代開始教,那時候用黑板、透明投影片、幻燈機,甚至還有一張一張的幻燈片要換。當時如果老師想華麗一點,就會用「實物投影機」,可以把實體書頁直接投影到布幕上。
全威:我記得以前論文口試也會問可不可以用投影片,有的教授說要用,有的堅持要「用嘴巴講清楚」。
蓉慧:對,那個年代真的是口語表達訓練(笑)。教室設備從黑板到PPT、無線麥克風,再到現在全班都有投影與擴音系統,整個教學環境變很多。學生也從課本筆記變成手機、平板,有時候還說手機就是他們在做筆記(笑)。
全威:那您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有什麼變化?
蓉慧:我一直在世新教書,這些年來看到他們的共通點是:對自己有期待,但在教育過程中曾經受挫,信心不足。有些人很怯懦、有些人則是自信過頭,但背後其實都跟挫折經驗有關。
全威:這也許是傳統體制太重視背誦與考試,導致有些學生很早就失去學習的成就感。
蓉慧:對,所以我很在意學生有沒有「找到用得上的東西」。像我們教的是傳播,不是只有操作器材,而是要讓學生知道怎麼結合理論與實作。學生會願意學,是因為他知道學了可以用。
全威:所以您開始設計一些「實作型」課程?
蓉慧:是的。有個經典案例是我讓學生辦座談會,要他們自己找講者、安排主題、設計活動流程,還要宣傳、邀請聽眾,至少二十人參加。分組是當場抽籤、不能自己選,因為職場就不能挑同事啊!
全威:我那一屆有做這個!真的很像在模擬辦活動,還要寫腳本、安排主持人與流程。
蓉慧:而且我會要求學生做到「有意義、有影響力」。很多人一開始不喜歡隨機分組,覺得不公平,但事後他們都說學到很多。尤其是原本被邊緣化的學生,因為強迫分組才有機會融入新團隊。
全威:這樣的活動其實也在培養溝通與領導能力。而且,課程中還有預算可以幫忙執行對吧?
蓉慧:有,我會去申請計畫,盡量提供資源。很多時候老師要願意花時間找資源,學生才有好的實作空間。不過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人際合作」。有的學生組員不積極,就會來找我投訴(笑)。
全威:這時候就可以用系統理論來解釋啦~一個人不合作,整組都會受影響,如何讓小組維持平衡,是一種實戰經驗。
蓉慧:我常跟學生說:「你不能fire他,就要想辦法讓他發揮。」每個人總有適合的位置,有的人可以負責剪輯、有人可以聯絡資源,甚至有的說:「我可以出錢。」那也是一種貢獻。
全威:那我們來談談Podcast的課程吧。怎麼開始設計這種形式的實作?
蓉慧:我其實每學期最焦慮的時候就是開學前,要想「這學期要怎麼教、怎麼做」。Podcast是我覺得能結合健康議題、敘事與媒體製作的好方式。學生不能只「聊天」,還要企劃、撰稿、訪談、剪輯,做出一個真正可以公開播出的作品。
全威:我記得您還讓學生聽 BBC 的 Podcast?
蓉慧:對!讓他們聽新聞型節目,像是有旁白、有情緒、有背景音樂,完全不同於台灣的閒聊型。他們一開始會聽不懂,我就做導聽稿,教他們怎麼區分「誰在講話」、「哪裡是敘事」、「情緒怎麼推進」。
全威:學生的反應如何?
蓉慧:有的會說「老師你從第一行打槍到最後一行」,我就說「因為你有潛力啊!」慢慢地,他們開始知道怎麼設計節奏、怎麼安排音效,甚至會回頭修稿,讓故事更有張力。
全威:現在學生會用 AI 協助寫稿,您怎麼看這件事?
蓉慧:我不反對,AI是工具。但問題在於語感。AI寫出來的稿子唸起來很彆扭,因為那是書面語,不是說話語境。學生錄完一聽就知道「這不對」,他們自己會修改,這就是學習。
全威:那學生實際完成的節目是什麼主題?
蓉慧:那個節目叫《身體酸辣湯》,結合健康與情緒,有一組訪問罹患憂鬱症的學生,還特別分析男生與女生表達情緒的不同。像男生可能會說「朋友陪我曬太陽、抽菸」來代替說「我哭了」。這就是故事感。
全威:這個設計不只是在學習技術,更是學習怎麼敘事、怎麼傳遞感受。
蓉慧:是,我常提醒學生:「你做的是作品,不是一次報告。」這個作品會留下來,會被別人聽見,所以要有責任感。
全威:如果有年輕老師也想設計這種課,您會建議什麼?
蓉慧:不要只想著技術,要想:「你想不想跟學生對話?」不管做 Podcast、辦講座,關鍵都是你能不能打開那個溝通的門。如果你願意,學生其實會回應得比你想像中更多。
全威:謝謝蓉慧老師!也推薦大家有空去聽聽學生製作的 Podcast《身體酸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