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诗节的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这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的季节就要到了。
虽然立秋到了,但天气其实还未真正进入气候上的秋季,甚至每年大热的三伏天还在立秋之后,民间常说的“秋老虎”依然存在。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在周代,立秋这天,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袭此俗,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祭祀五帝。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在揪也,有以石南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名成宋俗。清代立秋这日,玄称称人,以艳夏终之肥瘦。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肃清是为收敛。秋为揪,揪就是敛聚。二候白露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但露尚未凝至,还能在阳光下滚动。三候寒蝉鸣,迟除一河流,相思无终几。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蝉们秋凉后发生困难,至生命将尽得变生妻妾。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此时夜凉枕殿华,秋早已清了。
立秋曾是古代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称立秋节。人们会举行一系列活动来迎接这一季节转换。早在周代,逢立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秋于西郊,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袭此习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阳武之意。周书时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后五日白露降,后五日寒蝉鸣。寒蝉即寒蝉。今年气温高起,蝉鸣还能多叫一段时间。
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立秋立冬,四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带秋叶以应时序,有以石南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名成宋俗。宋代时,朝廷于立秋日要举行报秋仪式。立秋这天,宫内把栽在盆里的梧桐从外边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一夜而至秋,已于报秋之役。
清代在立秋节这天,玄称称人,和立夏日所称之术相比,以艳夏终之肥瘦。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御补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长青奠祖的风俗。炎热还在持续,可是夏季却悄悄地接近尾声。有句名言:“立秋之日凉风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从这一天起,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时令从夏季向秋季过渡的时间段。
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个机会提升我们的运势呢?分享以下开运四法,有缘人得知:
一、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古人就有“悲秋”一说,立秋之后天气多变,冷暖交替,尤其是草枯叶落,花木凋零更能引发情绪变化,极易诱发消沉的心绪。所以我们可以遵循古人的“始治安宁,以缓秋行,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治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也就是说,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处于安宁、祥和、收敛这样一种状态,对一些负面情绪要及时排解,避免因出现烦愁、溢躁或者抑郁等不良情绪而导致不良的后果。
二、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阶段,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涨,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涨的过渡时期。古人认为,养生必须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所以修习养生的原则,务必一切要以养收为要。虽有“贴秋膘”一说,但是过多的食用鱼、肉类食物也会影响身体健康。在饮食方面也要有所调整,这个大家可以多多参考一些养生方面的文章和媒体的介绍。
三、调整好居室的风水。经过一个夏天的高温闷热、潮湿的气候环境,大部分的居住空间环境内都有异味,尽快行动起来,凉晒衣物、家事等等通风换气,保持好居住环境的空气清新,使空气缓慢流通。注意家居环境里面西方属金,修习五行金旺,西方为白虎。明苏学认为,如果白虎方在形式上过于高大或特别,盖过了青龙方位,则会形成所谓的“白虎煞”,对房主或住宅、办公人员不利,就需要化解。所以西面不要特别高,不要特别明显,适合灯光昏暗,可以摆放鱼缸、水生植物来泄金之气,更不要有尖、角等突出的物品出现,也不要放白色的发光物品,不然容易给你构成伤害。家居范围之内,忌放开刃的金属刀具、刃器,因为五行金旺,金属刀具、刃器类的东西不要放在特别明显的地方,特别是非常容易身体接触、碰到的地方,免得散发五行金旺的气场,对我们的身体和运气构成伤害。修添这些刃器的东西,容易乏味伤害到你,尽量注意。
四、根据本人命理调整状态。命理五行金为忌神之人,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更不要借酒浇愁,远离是非之人、是非之地,更不要往西方出远门,也不要在西面居住、办公,因为你命理怕金,修习正好金旺,使你的忌神发威,你在这个时间容易出现运气低落、情绪波动、口舌、破财等问题不得不防。命理五行金为用神之人,入秋之后可是你大展宏图的时间,这个时间段你会贵人得利,运气较好,事业、财运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应当增加信心、广结善缘,该出手时就出手,把握你事业成功的机会,千万不要让你的机会白白浪费。如果你居住、办公在整体环境的西面,其效果可能更好。
以上是根据阴阳五行之理论,给大家在立秋乃至整个秋天的开运参考。不论如何,只要大家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懂得顺势而为,并且多多注意身边环境的五行变化,一定能风生水起交好运的。
谈完大的运势方面,我们再来说说立秋后的养生注意事项。立秋过后雨水渐少、空气干燥、昼热夜凉,天气冷暖多变,人体一时难以适应,稍有不慎,极易旧病复发或引发疾病。因此入秋后必须注意防病保健,只要多加防范就能平稳度过多事之秋。
总的原则来说,立秋有三防:
一防忧郁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悲秋伤春”这个成语。到了秋天,人似乎容易变得伤感。《黄帝内经》记载:“肺在志为悲”,意思是人秋季容易忧郁与肺有很大的关系。秋季是肺易发疾病的时节,如果肺气虚,身体对一些不良刺激的耐受性就会下降,从而更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因此,大家在入秋后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心态,多运动、多交流,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让心情愉悦起来。
二防秋燥
入秋后空气中的湿度逐渐下降,燥气增多。初秋的天气属于温燥,会损害人体的津液,使人出现皮肤干燥、眼干、咽干、尿少、便秘等症状。因此,防秋燥非常重要。可以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蜂蜜等,保持体内的水分充足。
三防感冒
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变大。白天很炎热,但晚上则会凉爽很多。如果你晚上还保持着夏天的习惯,如赤膊着身、吹一整晚空调或者风扇、吃冰镇西瓜、冰淇淋等,晚上就很容易使自己遭受寒气侵袭,从而引发感冒。因此,立秋后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
饮食方面
立秋后饮食应以“减辛增酸”为原则,以收敛肺气。葱、姜、蒜、韭菜、辣椒、胡椒粉等辛味食物应当少吃。乌梅、山楂、橄榄、葡萄、苹果、柚子、石榴等酸性食物能收敛肺气、保养肝脏,可以适当多吃。此外,秋季燥气正旺,容易损伤肺脏的阴气和津液,可以适当食用黑芝麻、枸杞子、百合、糯米、大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制品等柔润的食物,以益气生津、养阴润肺。
运动方面
从中医上讲,秋季人体经气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所以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过多造成阳气损耗。可以选择一些轻松平缓的运动,比如慢跑、太极、快走、瑜伽等,保持适度有度,循序渐进地进行。
精神方面
修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肌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立秋节起,精神调养上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的肃清之气。
起居方面
秋天应早卧早起,顺应自然的变化。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此,着衣不宜太多,春捂秋冻,才能增强肌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避免受凉感冒。
以上是立秋养生的秘笈,总结为以下四字诀:
一、润肺柔肝
养阴清燥。秋季与肺部相对应,《黄帝内经》中也说“秋冬养阴”。秋季应当以润燥之品、清热养阴的食物为主,比如百合、蜂蜜、杏仁等食物,这些可以帮助人体益胃生津,有益于身体健康。除此之外,秋天易燥,要注意多饮水、喝粥、豆浆,或者多吃些莲藕、萝卜等食物润肺生津。
二、调养起居、适量运动
立秋之际,天高气爽,作息时间也应顺应大自然的变化,开始早卧早起,顺应阳气之收敛,使得肺气得以舒展。另外,需注意的是,立秋后湿热并未完全消退,此时要避免过大的运动量以及剧烈的活动,最佳的锻炼时间最好选择在早晨和傍晚。
三、防暑降温、防秋老虎
今年的立秋仍处于三伏天中,暑气难消,养生一定要谨防秋老虎。人们常说“秋后一伏热死人”,此时昼夜温差较大,要注意预防感冒着凉。另外,保证充足的睡眠和水分,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出门时做好防晒工作,在家也要注意不要多吹空调,常用自然风降温。
四、平和心态、养心先行
立秋后,气温燥热,尤其是秋老虎的干扰,很容易让人心烦意乱。此刻,一定要预防情绪中暑,让自己内心平静、神志安宁,切记悲伤忧愁。即使心中烦闷,也要及时排解,最后收敛自己的精气神,帮助冬天更好地封藏。
感谢你看到最后。如果今天的分享对你有所帮助,请按个赞给我响应,回复一句“立秋大吉”,愿你的心情如秋日般清爽,一切美好如期而至。还没有订阅频道的,请点击屏幕上的订阅按钮,与我建立连接,随缘加入会员,共修福报,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By 來自香港的河馬叔叔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诗节的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这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的季节就要到了。
虽然立秋到了,但天气其实还未真正进入气候上的秋季,甚至每年大热的三伏天还在立秋之后,民间常说的“秋老虎”依然存在。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在周代,立秋这天,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袭此俗,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祭祀五帝。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在揪也,有以石南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名成宋俗。清代立秋这日,玄称称人,以艳夏终之肥瘦。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肃清是为收敛。秋为揪,揪就是敛聚。二候白露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但露尚未凝至,还能在阳光下滚动。三候寒蝉鸣,迟除一河流,相思无终几。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蝉们秋凉后发生困难,至生命将尽得变生妻妾。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此时夜凉枕殿华,秋早已清了。
立秋曾是古代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称立秋节。人们会举行一系列活动来迎接这一季节转换。早在周代,逢立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秋于西郊,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袭此习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阳武之意。周书时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后五日白露降,后五日寒蝉鸣。寒蝉即寒蝉。今年气温高起,蝉鸣还能多叫一段时间。
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立秋立冬,四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带秋叶以应时序,有以石南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名成宋俗。宋代时,朝廷于立秋日要举行报秋仪式。立秋这天,宫内把栽在盆里的梧桐从外边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一夜而至秋,已于报秋之役。
清代在立秋节这天,玄称称人,和立夏日所称之术相比,以艳夏终之肥瘦。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御补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长青奠祖的风俗。炎热还在持续,可是夏季却悄悄地接近尾声。有句名言:“立秋之日凉风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从这一天起,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时令从夏季向秋季过渡的时间段。
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个机会提升我们的运势呢?分享以下开运四法,有缘人得知:
一、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古人就有“悲秋”一说,立秋之后天气多变,冷暖交替,尤其是草枯叶落,花木凋零更能引发情绪变化,极易诱发消沉的心绪。所以我们可以遵循古人的“始治安宁,以缓秋行,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治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也就是说,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处于安宁、祥和、收敛这样一种状态,对一些负面情绪要及时排解,避免因出现烦愁、溢躁或者抑郁等不良情绪而导致不良的后果。
二、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阶段,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涨,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涨的过渡时期。古人认为,养生必须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所以修习养生的原则,务必一切要以养收为要。虽有“贴秋膘”一说,但是过多的食用鱼、肉类食物也会影响身体健康。在饮食方面也要有所调整,这个大家可以多多参考一些养生方面的文章和媒体的介绍。
三、调整好居室的风水。经过一个夏天的高温闷热、潮湿的气候环境,大部分的居住空间环境内都有异味,尽快行动起来,凉晒衣物、家事等等通风换气,保持好居住环境的空气清新,使空气缓慢流通。注意家居环境里面西方属金,修习五行金旺,西方为白虎。明苏学认为,如果白虎方在形式上过于高大或特别,盖过了青龙方位,则会形成所谓的“白虎煞”,对房主或住宅、办公人员不利,就需要化解。所以西面不要特别高,不要特别明显,适合灯光昏暗,可以摆放鱼缸、水生植物来泄金之气,更不要有尖、角等突出的物品出现,也不要放白色的发光物品,不然容易给你构成伤害。家居范围之内,忌放开刃的金属刀具、刃器,因为五行金旺,金属刀具、刃器类的东西不要放在特别明显的地方,特别是非常容易身体接触、碰到的地方,免得散发五行金旺的气场,对我们的身体和运气构成伤害。修添这些刃器的东西,容易乏味伤害到你,尽量注意。
四、根据本人命理调整状态。命理五行金为忌神之人,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更不要借酒浇愁,远离是非之人、是非之地,更不要往西方出远门,也不要在西面居住、办公,因为你命理怕金,修习正好金旺,使你的忌神发威,你在这个时间容易出现运气低落、情绪波动、口舌、破财等问题不得不防。命理五行金为用神之人,入秋之后可是你大展宏图的时间,这个时间段你会贵人得利,运气较好,事业、财运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应当增加信心、广结善缘,该出手时就出手,把握你事业成功的机会,千万不要让你的机会白白浪费。如果你居住、办公在整体环境的西面,其效果可能更好。
以上是根据阴阳五行之理论,给大家在立秋乃至整个秋天的开运参考。不论如何,只要大家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懂得顺势而为,并且多多注意身边环境的五行变化,一定能风生水起交好运的。
谈完大的运势方面,我们再来说说立秋后的养生注意事项。立秋过后雨水渐少、空气干燥、昼热夜凉,天气冷暖多变,人体一时难以适应,稍有不慎,极易旧病复发或引发疾病。因此入秋后必须注意防病保健,只要多加防范就能平稳度过多事之秋。
总的原则来说,立秋有三防:
一防忧郁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悲秋伤春”这个成语。到了秋天,人似乎容易变得伤感。《黄帝内经》记载:“肺在志为悲”,意思是人秋季容易忧郁与肺有很大的关系。秋季是肺易发疾病的时节,如果肺气虚,身体对一些不良刺激的耐受性就会下降,从而更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因此,大家在入秋后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心态,多运动、多交流,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让心情愉悦起来。
二防秋燥
入秋后空气中的湿度逐渐下降,燥气增多。初秋的天气属于温燥,会损害人体的津液,使人出现皮肤干燥、眼干、咽干、尿少、便秘等症状。因此,防秋燥非常重要。可以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蜂蜜等,保持体内的水分充足。
三防感冒
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变大。白天很炎热,但晚上则会凉爽很多。如果你晚上还保持着夏天的习惯,如赤膊着身、吹一整晚空调或者风扇、吃冰镇西瓜、冰淇淋等,晚上就很容易使自己遭受寒气侵袭,从而引发感冒。因此,立秋后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
饮食方面
立秋后饮食应以“减辛增酸”为原则,以收敛肺气。葱、姜、蒜、韭菜、辣椒、胡椒粉等辛味食物应当少吃。乌梅、山楂、橄榄、葡萄、苹果、柚子、石榴等酸性食物能收敛肺气、保养肝脏,可以适当多吃。此外,秋季燥气正旺,容易损伤肺脏的阴气和津液,可以适当食用黑芝麻、枸杞子、百合、糯米、大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制品等柔润的食物,以益气生津、养阴润肺。
运动方面
从中医上讲,秋季人体经气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所以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过多造成阳气损耗。可以选择一些轻松平缓的运动,比如慢跑、太极、快走、瑜伽等,保持适度有度,循序渐进地进行。
精神方面
修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肌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立秋节起,精神调养上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的肃清之气。
起居方面
秋天应早卧早起,顺应自然的变化。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此,着衣不宜太多,春捂秋冻,才能增强肌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避免受凉感冒。
以上是立秋养生的秘笈,总结为以下四字诀:
一、润肺柔肝
养阴清燥。秋季与肺部相对应,《黄帝内经》中也说“秋冬养阴”。秋季应当以润燥之品、清热养阴的食物为主,比如百合、蜂蜜、杏仁等食物,这些可以帮助人体益胃生津,有益于身体健康。除此之外,秋天易燥,要注意多饮水、喝粥、豆浆,或者多吃些莲藕、萝卜等食物润肺生津。
二、调养起居、适量运动
立秋之际,天高气爽,作息时间也应顺应大自然的变化,开始早卧早起,顺应阳气之收敛,使得肺气得以舒展。另外,需注意的是,立秋后湿热并未完全消退,此时要避免过大的运动量以及剧烈的活动,最佳的锻炼时间最好选择在早晨和傍晚。
三、防暑降温、防秋老虎
今年的立秋仍处于三伏天中,暑气难消,养生一定要谨防秋老虎。人们常说“秋后一伏热死人”,此时昼夜温差较大,要注意预防感冒着凉。另外,保证充足的睡眠和水分,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出门时做好防晒工作,在家也要注意不要多吹空调,常用自然风降温。
四、平和心态、养心先行
立秋后,气温燥热,尤其是秋老虎的干扰,很容易让人心烦意乱。此刻,一定要预防情绪中暑,让自己内心平静、神志安宁,切记悲伤忧愁。即使心中烦闷,也要及时排解,最后收敛自己的精气神,帮助冬天更好地封藏。
感谢你看到最后。如果今天的分享对你有所帮助,请按个赞给我响应,回复一句“立秋大吉”,愿你的心情如秋日般清爽,一切美好如期而至。还没有订阅频道的,请点击屏幕上的订阅按钮,与我建立连接,随缘加入会员,共修福报,随喜转发,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