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完整溫暖版重點訪談)
主持人:全威
受訪者:千嫚(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大三學生)
開場白
全威: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
這個節目,希望能夠透過每一次與大學生、畢業生的真誠對談,帶大家看見在學習、成長過程中,那些迷惘、掙扎,還有勇敢前行的故事。
今天非常開心,邀請到的是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的大三同學——千嫚。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她的學習故事,以及她對未來的想像。
訪談內容
全威:
千嫚,歡迎你!一開始可不可以請你簡單跟大家自我介紹一下?
千嫚:
嗨,大家好,我是千嫚,現在就讀於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目前是大三學生。
很開心今天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學習經驗和小小的成長故事。
全威:
謝謝你!那想請問,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念社工系呢?這感覺是一個充滿關懷的專業。
千嫚:
其實是跟我的成長經歷很有關係。國中時期,我看到許多同學因為家庭背景或心理狀態而受挫,當時就有一個念頭,希望將來能用專業知識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世界。
選擇社工,就是想要透過助人來療癒自己,也希望能夠成為別人的支持力量。
全威:
真的很棒。那在這一路的學習與實習過程中,有沒有遇過特別讓你印象深刻的個案或經驗呢?
千嫚:
有的。現在我在萬華的少年服務中心實習,接觸到許多社會上被標籤化的青少年。
曾經有一個在新聞上被描述得很負面的孩子,實際聊過之後發現,他其實只是想要得到同儕的認同。
這種落差讓我深刻體會到,社工不是評斷,而是陪伴和理解。
全威:
你說得很好!那在課程上,有哪些學科或訓練是你覺得特別重要、對你很有幫助的?
千嫚:
除了理論課程,像生態系統理論、情感轉移等等,我覺得最關鍵的還是「實習」。
只有真正接觸服務對象,才能體會理論之外的人性複雜性,也才能練習如何保持同理心又維持專業界限。
全威:
很認同。而且我記得你也有運用AI工具來輔助學習,對嗎?
千嫚:
是的!我有訂閱ChatGPT付費版。
在設計方案、活動的時候,如果自己想得比較僵硬,就會請ChatGPT給我一些不同的啟發,比如藝術療癒、動物輔療、音樂互動等等。
它像是我的「點子夥伴」,讓我學會用更開放的方式去看待問題。
全威:
太棒了,這種應變與創新的精神真的很重要。
那回到我們一開始提到的,現在很多青少年沉迷手機,你作為社工系的學生,怎麼看這個現象?
千嫚:
我覺得,很多大人看到的是孩子們低頭玩手機的行為,但其實手機背後藏著他們「想要被看見」、「想要成就感」、「想要陪伴」的需求。
所以與其責備,我們更應該去理解,並且陪伴他們慢慢找回現實生活中的連結和自信。
全威:
說得太好了。那回到你自己的觀察,你覺得現在的大學生,整體的學習狀態是怎麼樣的呢?
千嫚:
老實說,蠻多人都蠻迷茫的。
有些人發現自己不喜歡所選的科系,但又怕轉系、怕浪費時間,就這樣勉強自己念下去。
我覺得,其實人生很長,大學四年就是探索的時間。多嘗試、多失敗,才會更認識自己。
全威:
非常認同!那你自己在大學這段時間,最大的成長是什麼呢?
千嫚:
學會了「不害怕失敗」。
過去的我,對失敗很焦慮,覺得是不是代表自己不夠好。
但現在我知道,每一次失敗其實都是一次收穫,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
我也學會在挫折中,去找資源、找力量,而不是否定自己。
全威:
聽了真的很感動!那未來呢?你希望自己走向什麼樣的道路?
千嫚:
我希望自己可以持續「跨領域」探索。
社工和藝術、音樂、甚至是AI,這些看似無關的領域,其實可以擦出很棒的火花。
我想持續保持好奇心,用不同的方法去服務更多需要被理解的人。
結尾白
全威:
今天真的非常謝謝千嫚,帶給我們這麼多溫暖而深刻的分享。
從助人的初衷,到面對挫折的勇氣,再到未來跨領域的想像,我相信,不只是大學生,很多正在探索自己方向的人,也都能從中獲得力量。
希望未來,千嫚能帶著這份好奇心和溫柔的力量,走得更遠,看得更廣,也幫助更多的人。
也謝謝各位聽眾今天的陪伴,我們下次節目再見!
千嫚:
謝謝全威老師,也謝謝大家~!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完整溫暖版重點訪談)
主持人:全威
受訪者:千嫚(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大三學生)
開場白
全威: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
這個節目,希望能夠透過每一次與大學生、畢業生的真誠對談,帶大家看見在學習、成長過程中,那些迷惘、掙扎,還有勇敢前行的故事。
今天非常開心,邀請到的是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的大三同學——千嫚。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她的學習故事,以及她對未來的想像。
訪談內容
全威:
千嫚,歡迎你!一開始可不可以請你簡單跟大家自我介紹一下?
千嫚:
嗨,大家好,我是千嫚,現在就讀於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目前是大三學生。
很開心今天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學習經驗和小小的成長故事。
全威:
謝謝你!那想請問,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念社工系呢?這感覺是一個充滿關懷的專業。
千嫚:
其實是跟我的成長經歷很有關係。國中時期,我看到許多同學因為家庭背景或心理狀態而受挫,當時就有一個念頭,希望將來能用專業知識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世界。
選擇社工,就是想要透過助人來療癒自己,也希望能夠成為別人的支持力量。
全威:
真的很棒。那在這一路的學習與實習過程中,有沒有遇過特別讓你印象深刻的個案或經驗呢?
千嫚:
有的。現在我在萬華的少年服務中心實習,接觸到許多社會上被標籤化的青少年。
曾經有一個在新聞上被描述得很負面的孩子,實際聊過之後發現,他其實只是想要得到同儕的認同。
這種落差讓我深刻體會到,社工不是評斷,而是陪伴和理解。
全威:
你說得很好!那在課程上,有哪些學科或訓練是你覺得特別重要、對你很有幫助的?
千嫚:
除了理論課程,像生態系統理論、情感轉移等等,我覺得最關鍵的還是「實習」。
只有真正接觸服務對象,才能體會理論之外的人性複雜性,也才能練習如何保持同理心又維持專業界限。
全威:
很認同。而且我記得你也有運用AI工具來輔助學習,對嗎?
千嫚:
是的!我有訂閱ChatGPT付費版。
在設計方案、活動的時候,如果自己想得比較僵硬,就會請ChatGPT給我一些不同的啟發,比如藝術療癒、動物輔療、音樂互動等等。
它像是我的「點子夥伴」,讓我學會用更開放的方式去看待問題。
全威:
太棒了,這種應變與創新的精神真的很重要。
那回到我們一開始提到的,現在很多青少年沉迷手機,你作為社工系的學生,怎麼看這個現象?
千嫚:
我覺得,很多大人看到的是孩子們低頭玩手機的行為,但其實手機背後藏著他們「想要被看見」、「想要成就感」、「想要陪伴」的需求。
所以與其責備,我們更應該去理解,並且陪伴他們慢慢找回現實生活中的連結和自信。
全威:
說得太好了。那回到你自己的觀察,你覺得現在的大學生,整體的學習狀態是怎麼樣的呢?
千嫚:
老實說,蠻多人都蠻迷茫的。
有些人發現自己不喜歡所選的科系,但又怕轉系、怕浪費時間,就這樣勉強自己念下去。
我覺得,其實人生很長,大學四年就是探索的時間。多嘗試、多失敗,才會更認識自己。
全威:
非常認同!那你自己在大學這段時間,最大的成長是什麼呢?
千嫚:
學會了「不害怕失敗」。
過去的我,對失敗很焦慮,覺得是不是代表自己不夠好。
但現在我知道,每一次失敗其實都是一次收穫,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
我也學會在挫折中,去找資源、找力量,而不是否定自己。
全威:
聽了真的很感動!那未來呢?你希望自己走向什麼樣的道路?
千嫚:
我希望自己可以持續「跨領域」探索。
社工和藝術、音樂、甚至是AI,這些看似無關的領域,其實可以擦出很棒的火花。
我想持續保持好奇心,用不同的方法去服務更多需要被理解的人。
結尾白
全威:
今天真的非常謝謝千嫚,帶給我們這麼多溫暖而深刻的分享。
從助人的初衷,到面對挫折的勇氣,再到未來跨領域的想像,我相信,不只是大學生,很多正在探索自己方向的人,也都能從中獲得力量。
希望未來,千嫚能帶著這份好奇心和溫柔的力量,走得更遠,看得更廣,也幫助更多的人。
也謝謝各位聽眾今天的陪伴,我們下次節目再見!
千嫚:
謝謝全威老師,也謝謝大家~!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