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多與教授聊天 有助於日後職場溝通
主持人:全威
受訪者:項瀚(新聞記者房產線)
受訪日期:2025年6月2日
******
全威: 您目前是擔任新聞記者,但大學念的是經濟系、口傳所,能談談這段求學歷程嗎?
項瀚: 其實我從高三就立志要當記者,但學測國文成績太差,傳播科系都上不了。當時策略是「先進世新再轉」,所以就讀了經濟系。原本想轉系,但大學生活太滋潤,加上忙於其他事,轉系就沒成功。後來發現學校有「五年一貫」制度,我就透過這個方式進入口語傳播研究所,才回到自己真正想走的方向。
記者日常:每天三篇新聞怎麼來?
全威: 那你現在的主要工作內容是什麼?
項瀚: 簡單來說,就是每天交三篇與房地產有關的新聞。如果沒重大事件,就要自己挖題材。可能從實價登錄找特殊案例、參加建商股東會、看網路上大家在討論什麼話題,或訪問業界專家。也會用論壇、趨勢議題等當作靈感來源。
全威: 所以題目來源很廣,感覺要很靈活。
項瀚: 是啊,有時還會靠線人提供內幕,或者看像 NVIDIA 設廠這種大新聞的延伸議題。我也會準備一些非即時性的題目,沒靈感時就拿出來用。
為什麼選擇當記者?談理想與個性適配
全威: 為什麼你那麼堅持要當記者?
項瀚: 一來我個性比較外向,不喜歡坐辦公室,當記者自由度高;二來家庭背景也有新聞人,所以不陌生;第三是我一直希望年輕時就能接觸業界高層。當記者能讓我在二十幾歲就和董事長、發言人對話,這是很多行業做不到的。
研究所比大學更實用:養成「化繁為簡」的能力
全威: 那你覺得大學或研究所的課程,有幫助你現在的工作嗎?
項瀚: 坦白說,大學四年學的對我的工作幫助有限。但研究所的訓練對我幫助極大,尤其是如何把複雜內容濃縮成三分鐘報告。這樣的能力讓我能把一場一小時的演講,轉化為一篇簡潔又吸睛的報導。
AI 與新聞工作:輔助但無法取代
全威: 現在大家都在談 AI,你怎麼看它對新聞工作的影響?
項瀚: 我不會害怕。AI 可以幫我整理表格、生成報告沒問題,但它取代不了記者的價值,因為它不能「發掘新聞」。真正的新聞是「如果不是我寫,這件事就不會出現」。AI 永遠只能從現有資料裡重組,但它沒辦法主動發現新議題。
從課堂到職場:實用技能的延伸應用
全威: 那你覺得有哪些是實際幫助到你工作的?
項瀚: 舉個例子,有一次我沒題材寫新聞,就想到大學時在社群媒體課學的「文字雲分析」,我自己用那個方法整理建案名稱,寫出一篇《一張圖看建案菜市場名》的新聞,還蠻多人看。我覺得,學過的工具會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派上用場。
全威: 那你在大學還學到什麼與職場互通的能力?
項瀚: 跟教授聊天吧。我大學常跑去找教授聊天,這種訓練讓我在職場上能自然和高層互動。訪問能不能順暢,關鍵常常在你有沒有辦法讓對方「願意講」。
打工代替社團:在現場學社交與說服
全威: 那你在大學有參與社團嗎?
項瀚: 老實說,我沒參加社團。我把時間拿去找「特別的打工」,像我曾做過直排輪教練。因為我想透過打工練人際互動能力——怎麼讓家長信任、怎麼讓小孩聽話、怎麼處理陌生人。我認為這比社團來得貼近職場。
給想當記者的學生:認真看、搶先卡位
全威: 如果現在有學生想走記者這條路,你會給什麼建議?
項瀚: 第一,要抓準時機。重要的平面媒體記者有空缺時機不多,機會稍縱即逝,所以要努力關注。第二,要多看新聞。剛開始可能看不懂經濟日報或商周,但就是要看、多問,這些內容是最好的教材。最後,能實習就去實習,像我就是從實習一路轉正職,無縫接軌。
多與教授聊天 有助於日後職場溝通
主持人:全威
受訪者:項瀚(新聞記者房產線)
受訪日期:2025年6月2日
******
全威: 您目前是擔任新聞記者,但大學念的是經濟系、口傳所,能談談這段求學歷程嗎?
項瀚: 其實我從高三就立志要當記者,但學測國文成績太差,傳播科系都上不了。當時策略是「先進世新再轉」,所以就讀了經濟系。原本想轉系,但大學生活太滋潤,加上忙於其他事,轉系就沒成功。後來發現學校有「五年一貫」制度,我就透過這個方式進入口語傳播研究所,才回到自己真正想走的方向。
記者日常:每天三篇新聞怎麼來?
全威: 那你現在的主要工作內容是什麼?
項瀚: 簡單來說,就是每天交三篇與房地產有關的新聞。如果沒重大事件,就要自己挖題材。可能從實價登錄找特殊案例、參加建商股東會、看網路上大家在討論什麼話題,或訪問業界專家。也會用論壇、趨勢議題等當作靈感來源。
全威: 所以題目來源很廣,感覺要很靈活。
項瀚: 是啊,有時還會靠線人提供內幕,或者看像 NVIDIA 設廠這種大新聞的延伸議題。我也會準備一些非即時性的題目,沒靈感時就拿出來用。
為什麼選擇當記者?談理想與個性適配
全威: 為什麼你那麼堅持要當記者?
項瀚: 一來我個性比較外向,不喜歡坐辦公室,當記者自由度高;二來家庭背景也有新聞人,所以不陌生;第三是我一直希望年輕時就能接觸業界高層。當記者能讓我在二十幾歲就和董事長、發言人對話,這是很多行業做不到的。
研究所比大學更實用:養成「化繁為簡」的能力
全威: 那你覺得大學或研究所的課程,有幫助你現在的工作嗎?
項瀚: 坦白說,大學四年學的對我的工作幫助有限。但研究所的訓練對我幫助極大,尤其是如何把複雜內容濃縮成三分鐘報告。這樣的能力讓我能把一場一小時的演講,轉化為一篇簡潔又吸睛的報導。
AI 與新聞工作:輔助但無法取代
全威: 現在大家都在談 AI,你怎麼看它對新聞工作的影響?
項瀚: 我不會害怕。AI 可以幫我整理表格、生成報告沒問題,但它取代不了記者的價值,因為它不能「發掘新聞」。真正的新聞是「如果不是我寫,這件事就不會出現」。AI 永遠只能從現有資料裡重組,但它沒辦法主動發現新議題。
從課堂到職場:實用技能的延伸應用
全威: 那你覺得有哪些是實際幫助到你工作的?
項瀚: 舉個例子,有一次我沒題材寫新聞,就想到大學時在社群媒體課學的「文字雲分析」,我自己用那個方法整理建案名稱,寫出一篇《一張圖看建案菜市場名》的新聞,還蠻多人看。我覺得,學過的工具會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派上用場。
全威: 那你在大學還學到什麼與職場互通的能力?
項瀚: 跟教授聊天吧。我大學常跑去找教授聊天,這種訓練讓我在職場上能自然和高層互動。訪問能不能順暢,關鍵常常在你有沒有辦法讓對方「願意講」。
打工代替社團:在現場學社交與說服
全威: 那你在大學有參與社團嗎?
項瀚: 老實說,我沒參加社團。我把時間拿去找「特別的打工」,像我曾做過直排輪教練。因為我想透過打工練人際互動能力——怎麼讓家長信任、怎麼讓小孩聽話、怎麼處理陌生人。我認為這比社團來得貼近職場。
給想當記者的學生:認真看、搶先卡位
全威: 如果現在有學生想走記者這條路,你會給什麼建議?
項瀚: 第一,要抓準時機。重要的平面媒體記者有空缺時機不多,機會稍縱即逝,所以要努力關注。第二,要多看新聞。剛開始可能看不懂經濟日報或商周,但就是要看、多問,這些內容是最好的教材。最後,能實習就去實習,像我就是從實習一路轉正職,無縫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