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間的真心話大冒險

025學生就是會犯錯 教師與學生一同成長


Listen Later

🎙️《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的真心話大冒險》
📍來賓:羅彥傑教授(文化大學新聞學系)
📍主持人:全威
📅 訪談日期:2025年7月23日

🎓 從新聞業走入大學教學現場
全威:羅教授您好,您原本在新聞界有多年的記者、編輯經歷,當時為什麼會轉入學界呢?
彥傑:其實新聞人很多都「好為人師」,我們常採訪學者、寫專欄,也跟學術界互動多,加上做國際新聞的同事學歷都很高。我自己也想更深入學習,後來就進入教職,現在在文化大學教書也13年半了。

📱 學生的改變:從背書包到只帶手機
全威:那您覺得這十幾年來,學生在學習態度上有什麼變化?
彥傑:確實有些差異。2012年剛開始教書時,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也比較願意手寫筆記。現在不少人只帶手機就進教室了,連包包和紙筆都不帶。他們的數位能力強,但專注力相對下降。

📚 一心多用與教師的角色轉變
全威:那您怎麼看學生一心多用的能力?對學習有幫助嗎?
彥傑:其實很兩極。一心多用如果是用來查資料、核對老師講的內容,那當然是進步。但更多時候,學生是拿來通訊、滑社群,那就真的會剝奪他聽課的機會。所以老師的角色也轉變了,不再只是知識傳授者,而是陪讀者、輔助者,要在學生「剛好感興趣」時介入。

👥 分組報告與課堂互動
全威:您有沒有一些課堂設計,是讓學生可以更投入的?
彥傑:我一直都會安排分組報告,題目給學生自由選,只要跟課程有關就好。這樣能引導他們查資料、整理想法。我也會抽問、加強課堂參與的比重,讓同學彼此互動。有時還指定下一組報告的同學當提問人,增加參與度。

📰 實習課帶著做:老師陪在學生身邊
全威:我知道您也親自帶學生做媒體實作,能分享一下這部分嗎?
彥傑:以前的實習課,老師多半讓學生自己去採訪。但我後來做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自己帶著學生到陽明山附近的社區採訪里長或耆老。我在旁邊觀察、即時給建議。學生說,以前被拒訪也不懂原因,現在有人陪、有信心,也真的學到禮貌與技巧。我相信學生來學校就是來犯錯的,只要不是惡意的錯,都值得原諒,因為錯誤才能學習。

🏕️ 社會運動時期:師生一起淋雨的記憶
全威:您剛剛有提到太陽花學運時期,您也陪學生去現場?
羅彥傑:是啊,那時他們去立法院外紮營、報導新聞,我也去陪。他們淋雨,我就帶點心去。老師可以給予學生信任與安全感。這些實體的陪伴,才讓我們建立了革命情感。

🌐 社群媒體的距離感
全威:不過現在社群媒體這麼普及,這種實體的關係還能存在嗎?
彥傑:我反而覺得社群媒體讓人有了「薄膜」的距離。雖然方便,但誤解更多,也阻擋了深層情感。像LINE的貼圖,有時是結束話題的暗示,但學生可能解讀不到。疫情期間我用訊息回學生,有人誤以為我在生氣,其實是開玩笑。

🤖 AI寫作與新聞教育
全威:那AI現在這麼普遍,您在課堂上怎麼運用?
彥傑:我會融入AI應用,但最重要的還是強調「使用的倫理界線」。像股市、地震、氣象這種數據新聞,AI處理很合理。但人物專訪、深度報導這類,就還是需要記者自己來處理,不然文章都變得一模一樣,就沒有價值了。

✍️ 寫作要「真」還是「美」?
全威:我也常糾結要不要讓AI幫我修稿。有時寫得快,但不太像「自己」。
彥傑:這要看你追求的是「求真」還是「求美」。求美的話,AI當然能幫你潤色得更好看。但如果你是記錄自己、表達意志,那就還是得靠自己寫,因為AI不會有你過去的生命經驗。那才是你的「真我」。

👨‍🏫 教師是陪伴者,不只是專業傳授者
全威:最後您覺得,AI與社群媒體時代下,老師還有什麼不可取代的價值?
彥傑:我認為是「情感」與「生命經驗」。現在的大學生心理壓力大,老師除了教學,更要關懷、陪伴。能不能解決學生的問題是一回事,至少要陪在他們身邊。他們不是來聽講而已,而是來找一個能走在一起的「夥伴」。

🌱 教學的未來:以人為本,百花齊放
全威:所以您對未來的大學教育,悲觀還是樂觀?
彥傑:我是樂觀的。有了科技,教學更百花齊放,不再只有一套標準答案。老師可以發展自己的風格,只要不被科技控制、保持熱情,我們可以做得更好。畢業之後,學生會把你當朋友,那種關係才會長久。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8bhztgn08kf01y795rhhtrd/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大學生不想學?從教室到職場間的真心話大冒險By 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