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您是否曾在踏入寺庙的静谧时刻,尤其是在仰望佛菩萨像的庄严之际,耳畔响起的阵阵泛音,或是手中三支清香的袅袅青烟,让您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这份泪水,仿佛是我们在见到久别重逢的父母时,所有的委屈、所有的酸楚瞬间涌上心头。您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如果也曾有过这种奇特的经历,请按个赞给我回应。
那么,这样的流泪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尝试解答这种现象背后的因缘。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绝对是一件好事。这表明此人佛缘深厚,前世或曾修行佛道,有着深厚的根基。
其实,不仅仅是流眼泪,当一个人进入寺庙看见佛菩萨像的时候,如果出现以下四种情况:一、慈心清静;二、踊跃欢喜;三、衣帽围起,即身体的毫毛竖起,一副金白颤动;四、流出眼泪,这些都说明他与佛家三宝有着深深的缘分。
所谓衣帽围起,即身体的毫毛竖起,这是一种感应。以上说法并非无根据的编造,其实在佛教经典《无量寿经》和《大悲经》上均有相关记载。
《无量寿经》中说:“若有众生得闻佛声,慈心清静,踊跃欢喜,衣帽围起,或泪出者,皆由前世曾做佛道,故非凡人。”若闻佛号,心中狐疑,于佛经与都无所信,皆从恶道中来,素央未尽,未当赌托,故心狐疑,不信相耳。
而《大悲经》中也写道:“额南,若复有人闻试法门,念佛功德流泪毛疏者,我记彼等,以此善根皆得涅槃。”
可见,正是因为你与佛家三宝有深深的缘分,才会让你在走进寺庙,看见佛菩萨像的那一刻,流下热泪。也许你前世就是个修行人。
其实,眼泪分为三种:欢喜时会流眼泪,悲伤时会流眼泪,感动的时候也是流眼泪。我们走进寺庙流的眼泪,也许是因为生活的不易,也许是因为满身的伤痛委屈,甚至是因为一时的悲天悯人之心生起。但此刻,你终于遇见了一个人,他愿意倾听你,却从来不会指责你流过眼泪。抬头仰望的那一刻,他的那份慈眉善目,祝福着你,包容着你,感动着你。
其实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感情都是脆弱的,所有的感情都有着自己的灵性。眼泪永远都属于感情丰富的人,就因为有了这丰富才有了灵性。
除了看见佛菩萨像的前世修行人,还有两类人也时常会莫名流眼泪,是因为他们灵性很高。
第一类,敞开心扉,深深被爱。什么叫开悟的人?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心永远全然敞开的人,活在本真里的人。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因为生活中的利益得失,不得不早早把心门关闭。表面上左右逢迎,八面玲珑,实际上口是心非,心身分离。
没有觉悟的人,身心总是分离的,头脑里总有无数个妄念嘈杂喧闹。只有身心合一的人才会表里如一,内心的分明,一览无余。那么一个极度渴望被爱的人,在链接到宇宙最高能量时,默默流下了泪水。虽然自己还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但他很清楚的知道这种感觉非常的舒服美妙,这就是深深被爱的感觉。一个灵魂在娑婆世界孤苦无依的漂泊,最终就在等待这一刻被一个人深深的爱着。于是他喜极而泣。
第二类,心开意解,豁然开朗。这一类人其实和上一类非常相似,只是略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低频率机缘巧合之下,一瞬间链接到了高危的频率;一个是灵魂终于历经黑暗迎来曙光,破开迷雾见得青天白云。这一种就是明心见性,开悟觉醒了。他不仅仅是一瞬间链接到了高危,而是能够更加长久的链接,甚至保持在这个状态里。
一个心开意解的人是真正把心敞开,愿意与天地万物合二为一的人。他不再是局限的个体,而是归容于整体后的超脱成为无限。心彻底打开后,人体的整体振动频率也会迈入一个新的阶段,会高于大多数人,甚至在体温上也略高于他人。如同被封印千年,一瞬间打开后,迸发出无限可能。这一刻你心的门户打开了,心打开了,佛光就能照进。所以对你而言,这泪水就是甘露,这一幕就是开光。
有缘人,现在你应该知道了,我们今生看到种种事物,有的让人欢喜,有的让人憎恶。有人听了佛经便心生随喜,有人听了佛经便狐疑不信,这都与过去的因缘有关。今生见到佛经或佛像,以及见到寺庙会觉得并不陌生,反而心生欢喜,这大概可以说明你与佛有缘,甚至佛缘很深。
什么是佛缘?为什么要与佛结缘?所谓佛缘,不是说那些天天守在寺院,守在佛菩萨像前的人,就是佛菩萨庇佑,离佛最近之人了。并非如此。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佛?佛不是我们潜意识当中所认为的具有神秘力量的神灵,佛是觉悟的人,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皆可成佛。凡夫众生皆可通过觉悟修行,明心见性。
修行人信佛学佛,不是为了让佛庇佑,从佛那里满足自身的欲望。学佛也不是让我们变成一个奇怪的人,而是让我们成为一个知因果,心有慈悲与智慧,成为一个圆满,无有痛苦,欢喜自在的人。
所以,佛缘其实就是人心中的善,拜佛就是拜自己心中的良善。与佛结缘就是与善知识结缘,信佛不是要我们天天烧香磕头,精进修学不是作秀,而是要向心内修,改变自己,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乳心头。真正的佛就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从心而觅,感悟不通,把自己的心地修好,胜过一切临时抱佛教。修行就是改变自己,剔除自身恶习,觉悟,清醒。
所以说,一个真正佛缘深厚的人,身上都会有这五大特质:
一、心量大,能忍辱。人人都知道大度佛弥勒佛,关于弥勒佛有句著名的偈语:“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有智慧的人不是斤斤计较,自诛毕较,而是懂得给他人留有余地,宽厚待人。佛门中有句话:“心里放不过自己,是没有智慧;心里放不过别人,是没有慈悲。”你心量太小,容纳不了是非,也必然容纳不下多大的福气。度量越大,越能承载福德。
二、乐善好施,懂得舍。佛家曰:“所谓不失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不失,后必得安乐。”人们都认为不失是吃亏,其实恰恰相反。有句话叫:“三宝门中服好修,一闻施舍万闻收。”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不舍哪有得?
三、心存敬畏,不作恶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尽其益,释诸佛教。”也许我们做不到如佛菩萨般无量慈悲,但至少不要作恶。善恶到头总有报,从来因果不用忙。
四、心无挂碍,内心清静。“佛说一切法,惟多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佛法其实就是心法,诵经念佛也好,烧香拜佛也罢,一切行事,都是在服务于内心。
五、努力精进,不安逸懈怠。“普贤菩萨警众偈”中记:“逝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有缘人,对照以上五个特质来看,你是一个佛缘深厚之人吗?
说到此,我想起曾经一位同修问过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有些修行人一开始也曾迷茫过,那就是修行那么辛苦,到底有没有好处?怎么没感受到呢?
他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回答他:“是没什么好处。”他很惊讶,甚为不解。我说:“因为没什么坏处啊。”追求好处是世人的常态,从生命的初起状态,人们最关心能吃吗?知道生命中期有好处吗?说明了人生需求的变化无常。前者是对生存的基本需求,后者是对生活的各种需求,关系到财富、感情、工作事业、健康寿命等。
对于生命后期的终极需求,少数人会关心或想办法解决:“我从哪里来?我来做什么?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修行者需要解决的终极生命问题。
儒家让我们要转凡成圣,道家让我们要羽化成仙,佛家让我们要觉悟成佛。这是儒释道三家对人生相似,又不同的终极目标和愿景。
大多人知道活着一定要吃饭,只有少数人明白吃饭不仅是为了活着,更要寻觅活着的意义。大多修行者只是为了获取修行的各种好处,只有少数修行者明白修行可以规避好多的坏处。实质上,修行是为了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错误的做法及错误的说法,纯粹是为了给自己纠错的。
修行者如果从坏处着手,改正错误,则会反观内照,改变自我,这是无心之境界。如果从好处入门,就会一心外求,表现自我,最终迷失自我,这是有心之状态。
所以圣人无心以天下人之心为心,凡人有心以自以为是的心为心。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一句修行的密语,更是如何心想事成的秘诀。
有人用心做人,努力做事,反而到老一事无成。有人信马由缰,随心所欲,反而心想事成,吉祥如意。核心的秘密就在有心和无心之上。
所以,穷人的心在求财上,越求越没钱。富人的心在干事上,越干越有钱。有人知道,才供养得财富,于是广修供养,广结善缘,多年后,财富并没有增长,反而事业一落千丈。因为太用心了,就变成了一种执着。这种执着于才供养得财富的妄念,就会堵塞福报和智慧的通道,反而得不到所说的结果。
由此可见,能否做到无心供养,是多么的重要。有人一心想要做个好人,但是又为好人不一定有好报的执念所影响,因此也就失去了做好人的意义。
同样的道理,修行如果是奔着好处而去,一旦得不到所说的好处,或者所说的好处打了折扣,就会心生失落,丧失信心,把自己变成一位标准的利益主义者。
一个人如果把心用在结果上,而不从因上下功夫,这个结果也是很难实现的。当你消除了想要得到好处的贪心,自然就不会招惹上当受骗的果报。当你灭除了自己称讳的习性,自然就不会惹祸上身。当你改变了愚痴的念头,自然就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所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修行不一定有好处,但是肯定没坏处。当你无心无我,照见五蕴皆空,自然灭一切苦厄。当你工于心计,执念不除,利益心太重,也就不可能心想事成,吉祥如意。
感谢您看到最后,如果今天的分享让您有所启发,请按个赞给我响应,回复一句“佛度有缘人”,愿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佛缘,好好修行,一心向善,早日离苦得乐,功德圆满。
还没有订阅频道的,请请点击屏幕上的订阅按钮与我建立连接,随缘加入会员共修福报,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By 來自香港的河馬叔叔亲爱的听众朋友们,您是否曾在踏入寺庙的静谧时刻,尤其是在仰望佛菩萨像的庄严之际,耳畔响起的阵阵泛音,或是手中三支清香的袅袅青烟,让您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这份泪水,仿佛是我们在见到久别重逢的父母时,所有的委屈、所有的酸楚瞬间涌上心头。您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如果也曾有过这种奇特的经历,请按个赞给我回应。
那么,这样的流泪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尝试解答这种现象背后的因缘。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绝对是一件好事。这表明此人佛缘深厚,前世或曾修行佛道,有着深厚的根基。
其实,不仅仅是流眼泪,当一个人进入寺庙看见佛菩萨像的时候,如果出现以下四种情况:一、慈心清静;二、踊跃欢喜;三、衣帽围起,即身体的毫毛竖起,一副金白颤动;四、流出眼泪,这些都说明他与佛家三宝有着深深的缘分。
所谓衣帽围起,即身体的毫毛竖起,这是一种感应。以上说法并非无根据的编造,其实在佛教经典《无量寿经》和《大悲经》上均有相关记载。
《无量寿经》中说:“若有众生得闻佛声,慈心清静,踊跃欢喜,衣帽围起,或泪出者,皆由前世曾做佛道,故非凡人。”若闻佛号,心中狐疑,于佛经与都无所信,皆从恶道中来,素央未尽,未当赌托,故心狐疑,不信相耳。
而《大悲经》中也写道:“额南,若复有人闻试法门,念佛功德流泪毛疏者,我记彼等,以此善根皆得涅槃。”
可见,正是因为你与佛家三宝有深深的缘分,才会让你在走进寺庙,看见佛菩萨像的那一刻,流下热泪。也许你前世就是个修行人。
其实,眼泪分为三种:欢喜时会流眼泪,悲伤时会流眼泪,感动的时候也是流眼泪。我们走进寺庙流的眼泪,也许是因为生活的不易,也许是因为满身的伤痛委屈,甚至是因为一时的悲天悯人之心生起。但此刻,你终于遇见了一个人,他愿意倾听你,却从来不会指责你流过眼泪。抬头仰望的那一刻,他的那份慈眉善目,祝福着你,包容着你,感动着你。
其实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感情都是脆弱的,所有的感情都有着自己的灵性。眼泪永远都属于感情丰富的人,就因为有了这丰富才有了灵性。
除了看见佛菩萨像的前世修行人,还有两类人也时常会莫名流眼泪,是因为他们灵性很高。
第一类,敞开心扉,深深被爱。什么叫开悟的人?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心永远全然敞开的人,活在本真里的人。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因为生活中的利益得失,不得不早早把心门关闭。表面上左右逢迎,八面玲珑,实际上口是心非,心身分离。
没有觉悟的人,身心总是分离的,头脑里总有无数个妄念嘈杂喧闹。只有身心合一的人才会表里如一,内心的分明,一览无余。那么一个极度渴望被爱的人,在链接到宇宙最高能量时,默默流下了泪水。虽然自己还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但他很清楚的知道这种感觉非常的舒服美妙,这就是深深被爱的感觉。一个灵魂在娑婆世界孤苦无依的漂泊,最终就在等待这一刻被一个人深深的爱着。于是他喜极而泣。
第二类,心开意解,豁然开朗。这一类人其实和上一类非常相似,只是略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低频率机缘巧合之下,一瞬间链接到了高危的频率;一个是灵魂终于历经黑暗迎来曙光,破开迷雾见得青天白云。这一种就是明心见性,开悟觉醒了。他不仅仅是一瞬间链接到了高危,而是能够更加长久的链接,甚至保持在这个状态里。
一个心开意解的人是真正把心敞开,愿意与天地万物合二为一的人。他不再是局限的个体,而是归容于整体后的超脱成为无限。心彻底打开后,人体的整体振动频率也会迈入一个新的阶段,会高于大多数人,甚至在体温上也略高于他人。如同被封印千年,一瞬间打开后,迸发出无限可能。这一刻你心的门户打开了,心打开了,佛光就能照进。所以对你而言,这泪水就是甘露,这一幕就是开光。
有缘人,现在你应该知道了,我们今生看到种种事物,有的让人欢喜,有的让人憎恶。有人听了佛经便心生随喜,有人听了佛经便狐疑不信,这都与过去的因缘有关。今生见到佛经或佛像,以及见到寺庙会觉得并不陌生,反而心生欢喜,这大概可以说明你与佛有缘,甚至佛缘很深。
什么是佛缘?为什么要与佛结缘?所谓佛缘,不是说那些天天守在寺院,守在佛菩萨像前的人,就是佛菩萨庇佑,离佛最近之人了。并非如此。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佛?佛不是我们潜意识当中所认为的具有神秘力量的神灵,佛是觉悟的人,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皆可成佛。凡夫众生皆可通过觉悟修行,明心见性。
修行人信佛学佛,不是为了让佛庇佑,从佛那里满足自身的欲望。学佛也不是让我们变成一个奇怪的人,而是让我们成为一个知因果,心有慈悲与智慧,成为一个圆满,无有痛苦,欢喜自在的人。
所以,佛缘其实就是人心中的善,拜佛就是拜自己心中的良善。与佛结缘就是与善知识结缘,信佛不是要我们天天烧香磕头,精进修学不是作秀,而是要向心内修,改变自己,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乳心头。真正的佛就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从心而觅,感悟不通,把自己的心地修好,胜过一切临时抱佛教。修行就是改变自己,剔除自身恶习,觉悟,清醒。
所以说,一个真正佛缘深厚的人,身上都会有这五大特质:
一、心量大,能忍辱。人人都知道大度佛弥勒佛,关于弥勒佛有句著名的偈语:“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有智慧的人不是斤斤计较,自诛毕较,而是懂得给他人留有余地,宽厚待人。佛门中有句话:“心里放不过自己,是没有智慧;心里放不过别人,是没有慈悲。”你心量太小,容纳不了是非,也必然容纳不下多大的福气。度量越大,越能承载福德。
二、乐善好施,懂得舍。佛家曰:“所谓不失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不失,后必得安乐。”人们都认为不失是吃亏,其实恰恰相反。有句话叫:“三宝门中服好修,一闻施舍万闻收。”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不舍哪有得?
三、心存敬畏,不作恶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尽其益,释诸佛教。”也许我们做不到如佛菩萨般无量慈悲,但至少不要作恶。善恶到头总有报,从来因果不用忙。
四、心无挂碍,内心清静。“佛说一切法,惟多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佛法其实就是心法,诵经念佛也好,烧香拜佛也罢,一切行事,都是在服务于内心。
五、努力精进,不安逸懈怠。“普贤菩萨警众偈”中记:“逝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有缘人,对照以上五个特质来看,你是一个佛缘深厚之人吗?
说到此,我想起曾经一位同修问过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有些修行人一开始也曾迷茫过,那就是修行那么辛苦,到底有没有好处?怎么没感受到呢?
他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回答他:“是没什么好处。”他很惊讶,甚为不解。我说:“因为没什么坏处啊。”追求好处是世人的常态,从生命的初起状态,人们最关心能吃吗?知道生命中期有好处吗?说明了人生需求的变化无常。前者是对生存的基本需求,后者是对生活的各种需求,关系到财富、感情、工作事业、健康寿命等。
对于生命后期的终极需求,少数人会关心或想办法解决:“我从哪里来?我来做什么?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修行者需要解决的终极生命问题。
儒家让我们要转凡成圣,道家让我们要羽化成仙,佛家让我们要觉悟成佛。这是儒释道三家对人生相似,又不同的终极目标和愿景。
大多人知道活着一定要吃饭,只有少数人明白吃饭不仅是为了活着,更要寻觅活着的意义。大多修行者只是为了获取修行的各种好处,只有少数修行者明白修行可以规避好多的坏处。实质上,修行是为了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错误的做法及错误的说法,纯粹是为了给自己纠错的。
修行者如果从坏处着手,改正错误,则会反观内照,改变自我,这是无心之境界。如果从好处入门,就会一心外求,表现自我,最终迷失自我,这是有心之状态。
所以圣人无心以天下人之心为心,凡人有心以自以为是的心为心。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一句修行的密语,更是如何心想事成的秘诀。
有人用心做人,努力做事,反而到老一事无成。有人信马由缰,随心所欲,反而心想事成,吉祥如意。核心的秘密就在有心和无心之上。
所以,穷人的心在求财上,越求越没钱。富人的心在干事上,越干越有钱。有人知道,才供养得财富,于是广修供养,广结善缘,多年后,财富并没有增长,反而事业一落千丈。因为太用心了,就变成了一种执着。这种执着于才供养得财富的妄念,就会堵塞福报和智慧的通道,反而得不到所说的结果。
由此可见,能否做到无心供养,是多么的重要。有人一心想要做个好人,但是又为好人不一定有好报的执念所影响,因此也就失去了做好人的意义。
同样的道理,修行如果是奔着好处而去,一旦得不到所说的好处,或者所说的好处打了折扣,就会心生失落,丧失信心,把自己变成一位标准的利益主义者。
一个人如果把心用在结果上,而不从因上下功夫,这个结果也是很难实现的。当你消除了想要得到好处的贪心,自然就不会招惹上当受骗的果报。当你灭除了自己称讳的习性,自然就不会惹祸上身。当你改变了愚痴的念头,自然就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所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修行不一定有好处,但是肯定没坏处。当你无心无我,照见五蕴皆空,自然灭一切苦厄。当你工于心计,执念不除,利益心太重,也就不可能心想事成,吉祥如意。
感谢您看到最后,如果今天的分享让您有所启发,请按个赞给我响应,回复一句“佛度有缘人”,愿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佛缘,好好修行,一心向善,早日离苦得乐,功德圆满。
还没有订阅频道的,请请点击屏幕上的订阅按钮与我建立连接,随缘加入会员共修福报,随喜转发,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