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有缘人,你可能经常听到身边的修行人谈论什么“业障”啊,“障碍”之类的东西。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活中的业障,以及被障碍住的感觉呢?
让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你是否无数次想要早起,但就是起不来?想要把一本书念完,可是念个三两页就困了,或者买回来的书啊,连一页都翻不了。仿佛你给自己计划了很多任务,可是就是缺乏行动力。
你心中向往的那个自己,你知道那是真正的自己,可是怎么样你都没有办法做到。你向往的是那样的生活,你觉得你应该是这样,可是你过的是这样,你没有办法接受。甚至你会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你有没有这种情况呢?
其实,从修行人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业障的显现。业障显现最深的一个特点就是:你时常感觉到不开心,每天起来心里头都是发闷的,不管是身体的原因还是心理的原因,反正就是高兴不起来。
业障就是指那些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或人的罪孽。具体来说,业障是由于人们的身、口、意所造作的恶业,这些恶业能够避障正道。人们的行为、思想和语言如果不善良,即使是无意识的,也都会为自己积累恶的业力与能量,这些恶业可能立即产生不良后果,也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候显现出来。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遭遇的不顺利的事情,如疾病、困境等,都可能是由个人的业障导致的。业障深重的人往往身上有着七个征兆,即使发现一个也要注意了。
一、疾病缠身,业障深重的人往往身体不好,疾病缠身。有时候去医院检查,也查不出什么病来,但身体就是感觉不舒服,一会儿这里难受,一会儿那里难受,吃不下、睡不香,即使家里很有钱,也享受不了。
二、心神昏沉,有的人还很年轻,正是精力旺盛、年轻力壮的时候,却整天无精打采、昏昏沉沉,提不起精神来,甚至记忆力下降得还很厉害,年纪轻轻就跟老年人一样,无论是做事还是读书,转头即忘,这也是业障深重的表现。
反倒是很多真正有修行的老年人,即使到了八九十歲,还神采飞扬,记忆力很强。
三、妄念纷飞,业障重的人无论是在做事还是在读书的时候,很难保持专注,心里总是胡思乱想,妄念纷飞,看着他好像在看书或者听课,但是心思早就飞到天边去了,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总是定不下来。
四、无事而生烦恼,本来没事,但他总想事,想过去,想未来,一天到晚想这些,后悔过去,担心未来,无事而生事,这也是业障。
其实过去的已经过去,还想做什么?未来的还没到,担心又有什么用呢?想也是白想,全然地安住当下,才能达成精神上真正的自由。
五、见君子而怵然消沮,怵然就是难为情、羞愧的意思,消沮就是沮丧、萎靡而不能够振作。业障深重的人,一见到正人君子,就有点不好意思,精神沮丧,总觉得很羞愧。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如果一个人心地纯正、光明磊落,不管见到什么人,他都不会有这种态度。
六、闻正论而不乐,就是不喜欢听古圣先贤的教导,不喜欢听闻大道妙法。一听到这些,心里就感觉不舒服,想要回避,这也是业障现前的征兆。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说到他的痛点了,引起他内心的排斥了,所以不愿面对。
七、失慧而忍反怨,这种现象现在也不少,就是帮助了别人,给别人恩惠了,别人不但不领情,反而还怨你,甚至背地里骂你。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不要气馁,不能因为别人误会就不做善事了。要相信善有善报,只要做了善事,就像种下一颗善的种子,迟早会得善果。
遭到别人误会,一定有我们自己的原因要好好反省。如果有以上这些现象,就是业障深重的征兆,就要赶紧认真忏悔,奋发改过了。生活中不怕一个人有缺点,就怕一个人有问题而不自知。如果还是阴薰苟且,不肯改过,那人生的前途就真没有了。
佛教有句話,“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业是根植於我們心識田中的習氣種子,只要遇到適宜的溫度、陽光、濕度等,種子就會發芽、生根、成長。但在生命輪迴中,每完成一個生命的周期,也會因無明而產生新的業因。因果輪迴注定了無法跳脫生生世世的輪轉之苦。
當業障現前時有兩種方式:第一,欣然地走過這個過程;第二,強力對峙,強力對峙是我們前面跑,讓業障後面追。如果業障來了,好,我們就努力修,努力去做好事,努力地跑,這樣業障追不到我們,這也是一種方法。
当然,每个人都是带着没有完成的功课来到人世间的。业就是我们多生多劫不愿意完成,或者拼尽全力还未完成的功课。而障又是什么呢?障就是我们完成不了的功课,后来变成解脱的障碍。
所以我们也不要太害怕所谓的业障现前,我们应该用一种功课终于来了,“总算等到你了”的态度看待它,功课来了,代表我们进步成长的机会来了。如果用一个更正向的态度去看待功课的时候,会发现它其实没有那么可怕。但是因为我们的內心对它产生了恐惧,它才有持续膨胀的力量。当我们正视它的时候,会发现它原来只不过如此而已。
以下分享几个日常修行中消除业障的方法:
一、学会赞美、尊重他人。在《妙法蓮華經》中记载了常不轻菩萨的故事。他是一位始终不轻视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萨。每逢见到出家或在家修行之人,不管其行为如何,他都会恭敬礼拜,并对他们说:“我非常尊敬你们,不敢有所轻视,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都行菩萨道,将来都要成佛。”
在佛教中,有一个词叫“随喜赞叹”。我们要经常随顺别人的欢喜,直到赞叹他人。这样不仅能助于别人修行得道,也利于我们自身的修行。赞叹、随喜他人的功德也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修行方法,很容易为我们积累功德资粮。因为我们在赞叹、随喜他人功德的时候,心静心就生起了,内心的污染与杂念也就消除了。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的过程。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你对被人好,别人不会对你坏。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学会赞美、尊重他人,就能得到别人的赞美和尊重,相得益彰。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是一种积极的助力。
二、学会宽容,懂得忍辱。据佛经记载,佛陀有位堂兄弟叫提伯达多。因嫉妒佛陀,几次欲加害佛陀。然而佛陀知道提伯达多一直企图伤害自己,并未对其产生憎恨之心,反而一再帮助他。即便是提伯达多最后因犯无逆重罪而堕入地狱,佛陀依然感念他在过去的世前曾帮助过自己,并在《法华经》中为其授记,说提伯达多在地狱果报结束后,将来会成就佛道,佛号天王如来。
这就是佛陀的宽容与忍辱情怀。明代高僧憨山大师曾作醒世咏《诗谒记》,其中写道:“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众生安分度时光。”忍辱柔和被他尊为为人处世的妙方,足以见出宽容忍辱的重要性。
这同样是在告诫我们要学宽容,懂得忍辱。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若能多一分宽容便会少一分纠结;若能多一分忍辱便会少一分烦恼。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只有学会宽容,懂得忍辱,我们的生活才会风平浪静,少些许狂风暴雨。
三、成事千功,正直厚道。菩萨有四法得离诸恼,直无难处,直以不失,能修佛法。何等似?一者,菩萨谦逊,其心柔软,凡见众生常言善哀,何言悦色先一问训,与之共语,言长函小。从中可以看出,菩萨以谦逊待人,心地柔软,何言悦色,大众愿意接受菩萨说法不道。
敬人者,人恒敬之。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想别人能对自己诚实谦逊,这样才好相处,才好共事。诚实谦逊和正直厚道一样,都应该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如果对人不诚实,对人不厚道,很难与人交心,建立起深情厚意。
佛陀在经中,一再告诫弟子要诚实守信,厚以待人。要求佛弟子们要言行如一。我们不仅要在行为上诚实谦恭、正直厚道,还要在言语上诚实守信,一诺千金。且不可造口业,如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
四、常思己过,莫论人非。十恶业中,有四种与口业相关,包括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种都是在论人非,常常给别人带来诸多烦恼,也给自己带来种种麻烦。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俗世之人而言,犯口业是常见的事情。但很多人却并不清楚造口业的罪业是深重的。佛菩萨们一直劝诫弟子们要说赞美的话,要随喜赞叹他人的功德,目的就是让大家成就清净之心、清净之口。
真正的修行之人,不会去关注他人的是非,而是会一念不生、一念不起,精进地用功办道。清戴戈延蓮碧云,竟作长思几过,闲谈莫论人非。在工作与生活之中,我们若能像佛菩萨那样,不去关注人我是非,不去搬弄是非,绞舍根子,而是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自能正气充盈,无畏无惧,随缘自在。
五、广结善缘,乐于助人。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
在佛教中,建立关系称之为结缘,彼此曾有过接触的关系称之为有缘,自利利他的关系称之为善缘,不涉及私欲的关系称之为净缘,结下众多的善缘与净缘称之为广结善缘。正是因为佛菩萨广结善缘,乐于眾人的慈悲情怀才成就了正果。
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要想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样需要广结善缘,乐于助人。很多人觉得自己平时修行做的也比较多了,那如何才知道业障消除了没有呢?当你出现下面五种征兆时,说明你的业障消除了。
一、生起出离心。以前我们对名利、物质、情感的执着很强,一直在苦苦追求,什么都想抓到自己手里。修行后,我们对世间的这些东西看淡了,能够坦然面对,能够从容放下了。现在不再想着怎么去获得,而是想着怎么去施舍。以前得不到就感觉痛苦,现在舍出去了,反而觉得很快樂。这说明我们的出离心生起了,业障消除了。
二、智慧增长。六祖慧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自性里什么都具足,也有和佛一样的智慧德能,但是被妄想和执着所蒙蔽,不能显现出来。所以说智慧不是外来的,向外去求是没有用的。不管你读多少经,看多少书,如果只是做研究,而不是在心性上下功夫,也只能学到一点皮毛,跟修行完全不相干。
如果我们修行后,发现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清静了,智慧生起了,说明我们走对路了,业障消除了。
三、慈悲心增长。慈悲心也是自性本有的,但因为强烈的我执、我见,障碍我们慈悲心的显现。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对别人的痛苦视而不见。如果我们修行后,能够觉悟到我们和天地万物本是一体,就不会再执着自我。就会明白利益别人就是利益自己。慈悲心就会自然生起。这也是业障消除的表现。
四、生起恭敬心。越是俗世凡夫,越觉得自己了不起,看别人都是凡夫;越是菩萨,就越觉得自己是凡夫,看别人都是菩萨。所以业障深重的凡夫,很难对人生起恭敬之心。即使表面上恭敬,也往往是装出个样子而已,心里还是自高自大。修行后,如果能够真正从心里发起对众生的恭敬之心,那就表示业障消除了。
五、生起菩提心。凡夫只希望自己过得好,别人好坏与自己不相干;但菩萨就不一样了,不忍众生受苦,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愿意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菩萨所做的一切事业,都是为了帮助众生脱离苦海。这种愿心就是菩提心。这种心不是嘴巴上说说而已,而是真正的发自內心,真正的付诸行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当我们生起菩提心的时候,也是业障消除的一种体现。
感谢您看到最后。如果今天的分享对您有所帮助,请按个赞给我响应。回复一句“业障消除”,愿你发菩提心,清净緣障,业障消除,离苦得乐。
还没有订阅频道的,请请点击屏幕右側的订阅按钮,与我建立连结。随缘加入会员,共修福报,随席转发,功德无量。
By 來自香港的河馬叔叔有缘人,你可能经常听到身边的修行人谈论什么“业障”啊,“障碍”之类的东西。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活中的业障,以及被障碍住的感觉呢?
让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你是否无数次想要早起,但就是起不来?想要把一本书念完,可是念个三两页就困了,或者买回来的书啊,连一页都翻不了。仿佛你给自己计划了很多任务,可是就是缺乏行动力。
你心中向往的那个自己,你知道那是真正的自己,可是怎么样你都没有办法做到。你向往的是那样的生活,你觉得你应该是这样,可是你过的是这样,你没有办法接受。甚至你会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你有没有这种情况呢?
其实,从修行人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业障的显现。业障显现最深的一个特点就是:你时常感觉到不开心,每天起来心里头都是发闷的,不管是身体的原因还是心理的原因,反正就是高兴不起来。
业障就是指那些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或人的罪孽。具体来说,业障是由于人们的身、口、意所造作的恶业,这些恶业能够避障正道。人们的行为、思想和语言如果不善良,即使是无意识的,也都会为自己积累恶的业力与能量,这些恶业可能立即产生不良后果,也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候显现出来。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遭遇的不顺利的事情,如疾病、困境等,都可能是由个人的业障导致的。业障深重的人往往身上有着七个征兆,即使发现一个也要注意了。
一、疾病缠身,业障深重的人往往身体不好,疾病缠身。有时候去医院检查,也查不出什么病来,但身体就是感觉不舒服,一会儿这里难受,一会儿那里难受,吃不下、睡不香,即使家里很有钱,也享受不了。
二、心神昏沉,有的人还很年轻,正是精力旺盛、年轻力壮的时候,却整天无精打采、昏昏沉沉,提不起精神来,甚至记忆力下降得还很厉害,年纪轻轻就跟老年人一样,无论是做事还是读书,转头即忘,这也是业障深重的表现。
反倒是很多真正有修行的老年人,即使到了八九十歲,还神采飞扬,记忆力很强。
三、妄念纷飞,业障重的人无论是在做事还是在读书的时候,很难保持专注,心里总是胡思乱想,妄念纷飞,看着他好像在看书或者听课,但是心思早就飞到天边去了,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总是定不下来。
四、无事而生烦恼,本来没事,但他总想事,想过去,想未来,一天到晚想这些,后悔过去,担心未来,无事而生事,这也是业障。
其实过去的已经过去,还想做什么?未来的还没到,担心又有什么用呢?想也是白想,全然地安住当下,才能达成精神上真正的自由。
五、见君子而怵然消沮,怵然就是难为情、羞愧的意思,消沮就是沮丧、萎靡而不能够振作。业障深重的人,一见到正人君子,就有点不好意思,精神沮丧,总觉得很羞愧。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如果一个人心地纯正、光明磊落,不管见到什么人,他都不会有这种态度。
六、闻正论而不乐,就是不喜欢听古圣先贤的教导,不喜欢听闻大道妙法。一听到这些,心里就感觉不舒服,想要回避,这也是业障现前的征兆。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说到他的痛点了,引起他内心的排斥了,所以不愿面对。
七、失慧而忍反怨,这种现象现在也不少,就是帮助了别人,给别人恩惠了,别人不但不领情,反而还怨你,甚至背地里骂你。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不要气馁,不能因为别人误会就不做善事了。要相信善有善报,只要做了善事,就像种下一颗善的种子,迟早会得善果。
遭到别人误会,一定有我们自己的原因要好好反省。如果有以上这些现象,就是业障深重的征兆,就要赶紧认真忏悔,奋发改过了。生活中不怕一个人有缺点,就怕一个人有问题而不自知。如果还是阴薰苟且,不肯改过,那人生的前途就真没有了。
佛教有句話,“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业是根植於我們心識田中的習氣種子,只要遇到適宜的溫度、陽光、濕度等,種子就會發芽、生根、成長。但在生命輪迴中,每完成一個生命的周期,也會因無明而產生新的業因。因果輪迴注定了無法跳脫生生世世的輪轉之苦。
當業障現前時有兩種方式:第一,欣然地走過這個過程;第二,強力對峙,強力對峙是我們前面跑,讓業障後面追。如果業障來了,好,我們就努力修,努力去做好事,努力地跑,這樣業障追不到我們,這也是一種方法。
当然,每个人都是带着没有完成的功课来到人世间的。业就是我们多生多劫不愿意完成,或者拼尽全力还未完成的功课。而障又是什么呢?障就是我们完成不了的功课,后来变成解脱的障碍。
所以我们也不要太害怕所谓的业障现前,我们应该用一种功课终于来了,“总算等到你了”的态度看待它,功课来了,代表我们进步成长的机会来了。如果用一个更正向的态度去看待功课的时候,会发现它其实没有那么可怕。但是因为我们的內心对它产生了恐惧,它才有持续膨胀的力量。当我们正视它的时候,会发现它原来只不过如此而已。
以下分享几个日常修行中消除业障的方法:
一、学会赞美、尊重他人。在《妙法蓮華經》中记载了常不轻菩萨的故事。他是一位始终不轻视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萨。每逢见到出家或在家修行之人,不管其行为如何,他都会恭敬礼拜,并对他们说:“我非常尊敬你们,不敢有所轻视,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都行菩萨道,将来都要成佛。”
在佛教中,有一个词叫“随喜赞叹”。我们要经常随顺别人的欢喜,直到赞叹他人。这样不仅能助于别人修行得道,也利于我们自身的修行。赞叹、随喜他人的功德也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修行方法,很容易为我们积累功德资粮。因为我们在赞叹、随喜他人功德的时候,心静心就生起了,内心的污染与杂念也就消除了。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的过程。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你对被人好,别人不会对你坏。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学会赞美、尊重他人,就能得到别人的赞美和尊重,相得益彰。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是一种积极的助力。
二、学会宽容,懂得忍辱。据佛经记载,佛陀有位堂兄弟叫提伯达多。因嫉妒佛陀,几次欲加害佛陀。然而佛陀知道提伯达多一直企图伤害自己,并未对其产生憎恨之心,反而一再帮助他。即便是提伯达多最后因犯无逆重罪而堕入地狱,佛陀依然感念他在过去的世前曾帮助过自己,并在《法华经》中为其授记,说提伯达多在地狱果报结束后,将来会成就佛道,佛号天王如来。
这就是佛陀的宽容与忍辱情怀。明代高僧憨山大师曾作醒世咏《诗谒记》,其中写道:“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众生安分度时光。”忍辱柔和被他尊为为人处世的妙方,足以见出宽容忍辱的重要性。
这同样是在告诫我们要学宽容,懂得忍辱。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若能多一分宽容便会少一分纠结;若能多一分忍辱便会少一分烦恼。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只有学会宽容,懂得忍辱,我们的生活才会风平浪静,少些许狂风暴雨。
三、成事千功,正直厚道。菩萨有四法得离诸恼,直无难处,直以不失,能修佛法。何等似?一者,菩萨谦逊,其心柔软,凡见众生常言善哀,何言悦色先一问训,与之共语,言长函小。从中可以看出,菩萨以谦逊待人,心地柔软,何言悦色,大众愿意接受菩萨说法不道。
敬人者,人恒敬之。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想别人能对自己诚实谦逊,这样才好相处,才好共事。诚实谦逊和正直厚道一样,都应该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如果对人不诚实,对人不厚道,很难与人交心,建立起深情厚意。
佛陀在经中,一再告诫弟子要诚实守信,厚以待人。要求佛弟子们要言行如一。我们不仅要在行为上诚实谦恭、正直厚道,还要在言语上诚实守信,一诺千金。且不可造口业,如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
四、常思己过,莫论人非。十恶业中,有四种与口业相关,包括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种都是在论人非,常常给别人带来诸多烦恼,也给自己带来种种麻烦。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俗世之人而言,犯口业是常见的事情。但很多人却并不清楚造口业的罪业是深重的。佛菩萨们一直劝诫弟子们要说赞美的话,要随喜赞叹他人的功德,目的就是让大家成就清净之心、清净之口。
真正的修行之人,不会去关注他人的是非,而是会一念不生、一念不起,精进地用功办道。清戴戈延蓮碧云,竟作长思几过,闲谈莫论人非。在工作与生活之中,我们若能像佛菩萨那样,不去关注人我是非,不去搬弄是非,绞舍根子,而是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自能正气充盈,无畏无惧,随缘自在。
五、广结善缘,乐于助人。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
在佛教中,建立关系称之为结缘,彼此曾有过接触的关系称之为有缘,自利利他的关系称之为善缘,不涉及私欲的关系称之为净缘,结下众多的善缘与净缘称之为广结善缘。正是因为佛菩萨广结善缘,乐于眾人的慈悲情怀才成就了正果。
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要想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样需要广结善缘,乐于助人。很多人觉得自己平时修行做的也比较多了,那如何才知道业障消除了没有呢?当你出现下面五种征兆时,说明你的业障消除了。
一、生起出离心。以前我们对名利、物质、情感的执着很强,一直在苦苦追求,什么都想抓到自己手里。修行后,我们对世间的这些东西看淡了,能够坦然面对,能够从容放下了。现在不再想着怎么去获得,而是想着怎么去施舍。以前得不到就感觉痛苦,现在舍出去了,反而觉得很快樂。这说明我们的出离心生起了,业障消除了。
二、智慧增长。六祖慧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自性里什么都具足,也有和佛一样的智慧德能,但是被妄想和执着所蒙蔽,不能显现出来。所以说智慧不是外来的,向外去求是没有用的。不管你读多少经,看多少书,如果只是做研究,而不是在心性上下功夫,也只能学到一点皮毛,跟修行完全不相干。
如果我们修行后,发现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清静了,智慧生起了,说明我们走对路了,业障消除了。
三、慈悲心增长。慈悲心也是自性本有的,但因为强烈的我执、我见,障碍我们慈悲心的显现。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对别人的痛苦视而不见。如果我们修行后,能够觉悟到我们和天地万物本是一体,就不会再执着自我。就会明白利益别人就是利益自己。慈悲心就会自然生起。这也是业障消除的表现。
四、生起恭敬心。越是俗世凡夫,越觉得自己了不起,看别人都是凡夫;越是菩萨,就越觉得自己是凡夫,看别人都是菩萨。所以业障深重的凡夫,很难对人生起恭敬之心。即使表面上恭敬,也往往是装出个样子而已,心里还是自高自大。修行后,如果能够真正从心里发起对众生的恭敬之心,那就表示业障消除了。
五、生起菩提心。凡夫只希望自己过得好,别人好坏与自己不相干;但菩萨就不一样了,不忍众生受苦,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愿意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菩萨所做的一切事业,都是为了帮助众生脱离苦海。这种愿心就是菩提心。这种心不是嘴巴上说说而已,而是真正的发自內心,真正的付诸行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当我们生起菩提心的时候,也是业障消除的一种体现。
感谢您看到最后。如果今天的分享对您有所帮助,请按个赞给我响应。回复一句“业障消除”,愿你发菩提心,清净緣障,业障消除,离苦得乐。
还没有订阅频道的,请请点击屏幕右側的订阅按钮,与我建立连结。随缘加入会员,共修福报,随席转发,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