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00:10 and在朋友圈看到一则招领养启示,详尽罗列了10条要求,客观条件的要求中除了对于领养人地理位置,经济和居住条件的要求以外,还包括强制定期回访和合同签署要求
03:26 cake觉得这不是招领养启示而是理想领养者画像,整条朋友圈的画风透着一丝吊诡——一方面,其好像赋予了流浪猫很高的位置,似乎猫与人是平等的,但是一旦将这里的猫和人进行下调换(就比如说是孩子),这个事情就变得荒谬了起来,如果人们因为各种因素不能抚养自己的孩子,需要他人领养的时候,也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吗?
08:28 cake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本质的矛盾,如果在领养启示中要求对猫不离不弃,那么当自己发现流浪猫的那一刻,没有选择自养而是找领养算不算是一种弃养?伦理之所以是伦理,是因为其普遍性的特征,一个人不能只在自己无需付出代价的时候强调伦理
10:42 为什么流浪猫招领养就可以对领养者理直气壮地提要求?这理直气壮背后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在and看来,只有当领养者对招领者存在亏欠的情况之下,后者才能对前者理直气壮地提要求。那么,问题是,领养者亏欠了招领者什么呢?在这个案例中,无疑就是猫本身,因为你无偿获得了我的猫(我的私有财物),所以从对等的角度来看,你必然对我有所亏欠,这就是赠予者对于被赠者的权力。回归到最起源处,权力是伴随着给予产生的,这一点无论是在马塞尔·莫斯的《礼物》还是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中都会隐或显地提到了。这条朋友圈之所以能够产生,其根本不在于发布者具有动物保护或者“众生平等”的理念,而恰恰是交换的逻辑,而这个交换的逻辑,只有当猫作为物品的时候才能真正成立
14:29 人总是想要做正确的事情,于是当他做了一件事情后必然的下意识行为就是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这有时候看起来就像是一场循环论证的独幕剧表演,从始至终,舞台上都只有自己一个人,也只需要自己一个人
21:03 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之一“道成肉身”,强调了神和人的同一性,伦理也是如此,如果伦理不能和当事人同一,那么就只能变成鞭笞他人的棍棒,伦理本身也就从目的堕落成为了手段。自己在路边看到这只流浪猫的那一刻,就是自己的伦理时刻,伦理时刻是非此即彼的,你或是救或是不救,都不可以转嫁于他人
25:39 现在,似乎领养代替购买已经成为了某种政治正确。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就因为这种政治正确,领养的行为就再难判定是自我和伦理的直接对话,还是仅仅伦理对于自我的意识形态支配。这种正确对于真正的信仰者而言反而成为了干扰。其实如何获得一只猫的形式并不关键,关键的是在获得这只猫的时候自己所遵循的究竟是否还是一种商品交换的逻辑
30:38 养宠物是很沉重的,但我们“不应根据背负的罪孽来选择道路,而应在选择的道路上背负自己的罪孽”。让我们肩负起这种沉重的,不是高高在上的伦理的要求,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P.S.
朋友圈的故事,归根结底是别人的故事,永远没法论证其真实性。与其寻求真实,不如彻底地沉醉在虚构之中,以下是根据上述事作出的六个变奏
变奏一
C在路边发现了两只落单的流浪小猫,当自己因为好奇停下脚步向它们走去的时候,它们的叫声越发地凄厉起来,就像是一个凶暴无比的灵被迫暂时寄宿在了这弱小地肉体里面,试图声音化成针刺进C的脊髓之中。C感到既后悔又害怕,如果自己不回头,就不会被盯上,如果自己不为这两只小猫做点什么,一定会遭到报复,下场凄惨,于是……
变奏二
C在路边发现了两只可怜的小猫,C喜欢猫,喜欢猫的脆弱但独立,C就是基于此去理解为什么虐猫要比虐狗常见的。每每看到流浪猫睁大眼睛,向着你伸出脖子,发出撕心裂肺但是却又纤细到几乎破碎的叫声的时候,C就会由衷地感到愤怒,为什么?难道脆弱和独立就是原罪吗?就应该承受这样的命运吗?C感觉到一种责任感,一种天命昭昭,自己必不会辜负这可怜的生命,于是……
变奏三
C在路边发现了两只流浪小猫,流浪猫,尤其是小猫在野外自然存活率很低,如果想要改变这一点,就必须利用传播学的力量,如果对于流浪猫在自然状态下,能被50个人发现,那受救助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借助社交媒体扩散,那么流浪猫的受救助率将会大幅提升,理论上当扩散得足够充分的时候,其受救助率就会无限逼近100%,当然,必须要把传播扩散的负外部性考虑在其中,普通人如果频繁看到此类信息,救助的意向反而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降低,再考虑到领养人经济代价,对于目标地域范围以外的人来说,这纯粹就是无效信息,基于以上的考虑,C坚信通过这样的一番设计,流浪猫的将会得到救助,自己的这套方法应该固定下来作为一种普遍方案,C一边这么想着,一边编辑朋友圈文案,并选择了目标地域的好友可见……
变奏四
C在路边发现了两只流浪小猫。C在动物保护方面是一个激进主义者,其不仅仅是理念上的激进,在实践上也是毫不含糊。对于C而言,没有行动的理念毫无意义。愚蠢的哲学家只关心解释,而C要做的则是改变。但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对于动物保护的都仅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支持,其实也不完全是动物保护的理念,任何理念都是一样……如果只是凭借这种薄弱的共识是根本不可能去拯救流浪猫的,而这一切必须要由C来改变,由C来宣判弃猫者是有罪的,但是C不是宪兵,没有办法真正意义上执行审判,那么,C要做的就是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弃猫是有罪的,于是C声色俱厉地编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变奏五
C在路边发现了两只流浪小猫,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纷乱地思绪涌过心头,C喜欢猫,经常云上吸猫,在现实生活中也撸过猫,所以看到两只小猫嗷嗷待哺的时候感觉自己心都要融化了。C想要立刻就把小猫收养了,但是只一瞬间就打消了这个想法,自己才来大城市打工不久,如果养猫而且一下就是两只,经济上恐怕也会承受一些负担吧,如果只是猫粮猫砂和绝育还好,但是万一猫猫生病了呢?自己真的能够应对这样的情况吗?还有,自己并非独居,还要考虑室友的态度,还有房东,还有父母,他们会怎么想呢?自己刚工作不久就买了猫,会被看作是玩物丧志吧,对不起了,小猫们,我没有能力负担起你们,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更多人知道你们的情况……
变奏六
C在路边看见了两只流浪小猫。C喜欢猫,而且是那种很自然而然的,在自己还不知道有喜欢猫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已经喜欢上了。C很小的时候父母很忙,经常把自己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很爱自己,但却不是很好的玩伴,C有时候也会非常孤独,好在爷爷奶奶家的院子里经常会来各种猫,于是自己就会和它们一起玩,对于那时的自己来说,猫就像是朋友一样。长大后的现在,自己还是像孩子一样喜欢猫,与之相对应的,猫也喜欢自己,在公园里,甚至是工作的园区里面,各种完全不熟悉地猫猫都会聚拢在自己身边,就是因为这种吸猫体质,自己还被同事和朋友戏称为德鲁伊……C身边的人也会养猫,各种社交媒体上养猫的视频也不胜枚举,但无论是视频里,还是朋友的谈论中,C都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与其说他们是喜欢和猫猫一起玩,不如说是喜欢猫猫做出自己想要的反应,人的反应,这不是说就像是训狗一样,因为这种行为并不是追求猫猫对于命令的精确反应,更像是人通过一系列的指令或者刺激,逼出猫猫类似于人的反应,只有当这种类似于人的反应出现的时候,人才会产生情感上的刺激。C蹲下身子,用指腹轻轻摸了摸小猫的头顶,童年记忆中的玩伴们曾经也是这样的小而脆弱吧,C站了起来,离开了这里……
00:10 and在朋友圈看到一则招领养启示,详尽罗列了10条要求,客观条件的要求中除了对于领养人地理位置,经济和居住条件的要求以外,还包括强制定期回访和合同签署要求
03:26 cake觉得这不是招领养启示而是理想领养者画像,整条朋友圈的画风透着一丝吊诡——一方面,其好像赋予了流浪猫很高的位置,似乎猫与人是平等的,但是一旦将这里的猫和人进行下调换(就比如说是孩子),这个事情就变得荒谬了起来,如果人们因为各种因素不能抚养自己的孩子,需要他人领养的时候,也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吗?
08:28 cake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本质的矛盾,如果在领养启示中要求对猫不离不弃,那么当自己发现流浪猫的那一刻,没有选择自养而是找领养算不算是一种弃养?伦理之所以是伦理,是因为其普遍性的特征,一个人不能只在自己无需付出代价的时候强调伦理
10:42 为什么流浪猫招领养就可以对领养者理直气壮地提要求?这理直气壮背后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在and看来,只有当领养者对招领者存在亏欠的情况之下,后者才能对前者理直气壮地提要求。那么,问题是,领养者亏欠了招领者什么呢?在这个案例中,无疑就是猫本身,因为你无偿获得了我的猫(我的私有财物),所以从对等的角度来看,你必然对我有所亏欠,这就是赠予者对于被赠者的权力。回归到最起源处,权力是伴随着给予产生的,这一点无论是在马塞尔·莫斯的《礼物》还是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中都会隐或显地提到了。这条朋友圈之所以能够产生,其根本不在于发布者具有动物保护或者“众生平等”的理念,而恰恰是交换的逻辑,而这个交换的逻辑,只有当猫作为物品的时候才能真正成立
14:29 人总是想要做正确的事情,于是当他做了一件事情后必然的下意识行为就是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这有时候看起来就像是一场循环论证的独幕剧表演,从始至终,舞台上都只有自己一个人,也只需要自己一个人
21:03 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之一“道成肉身”,强调了神和人的同一性,伦理也是如此,如果伦理不能和当事人同一,那么就只能变成鞭笞他人的棍棒,伦理本身也就从目的堕落成为了手段。自己在路边看到这只流浪猫的那一刻,就是自己的伦理时刻,伦理时刻是非此即彼的,你或是救或是不救,都不可以转嫁于他人
25:39 现在,似乎领养代替购买已经成为了某种政治正确。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就因为这种政治正确,领养的行为就再难判定是自我和伦理的直接对话,还是仅仅伦理对于自我的意识形态支配。这种正确对于真正的信仰者而言反而成为了干扰。其实如何获得一只猫的形式并不关键,关键的是在获得这只猫的时候自己所遵循的究竟是否还是一种商品交换的逻辑
30:38 养宠物是很沉重的,但我们“不应根据背负的罪孽来选择道路,而应在选择的道路上背负自己的罪孽”。让我们肩负起这种沉重的,不是高高在上的伦理的要求,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P.S.
朋友圈的故事,归根结底是别人的故事,永远没法论证其真实性。与其寻求真实,不如彻底地沉醉在虚构之中,以下是根据上述事作出的六个变奏
变奏一
C在路边发现了两只落单的流浪小猫,当自己因为好奇停下脚步向它们走去的时候,它们的叫声越发地凄厉起来,就像是一个凶暴无比的灵被迫暂时寄宿在了这弱小地肉体里面,试图声音化成针刺进C的脊髓之中。C感到既后悔又害怕,如果自己不回头,就不会被盯上,如果自己不为这两只小猫做点什么,一定会遭到报复,下场凄惨,于是……
变奏二
C在路边发现了两只可怜的小猫,C喜欢猫,喜欢猫的脆弱但独立,C就是基于此去理解为什么虐猫要比虐狗常见的。每每看到流浪猫睁大眼睛,向着你伸出脖子,发出撕心裂肺但是却又纤细到几乎破碎的叫声的时候,C就会由衷地感到愤怒,为什么?难道脆弱和独立就是原罪吗?就应该承受这样的命运吗?C感觉到一种责任感,一种天命昭昭,自己必不会辜负这可怜的生命,于是……
变奏三
C在路边发现了两只流浪小猫,流浪猫,尤其是小猫在野外自然存活率很低,如果想要改变这一点,就必须利用传播学的力量,如果对于流浪猫在自然状态下,能被50个人发现,那受救助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借助社交媒体扩散,那么流浪猫的受救助率将会大幅提升,理论上当扩散得足够充分的时候,其受救助率就会无限逼近100%,当然,必须要把传播扩散的负外部性考虑在其中,普通人如果频繁看到此类信息,救助的意向反而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降低,再考虑到领养人经济代价,对于目标地域范围以外的人来说,这纯粹就是无效信息,基于以上的考虑,C坚信通过这样的一番设计,流浪猫的将会得到救助,自己的这套方法应该固定下来作为一种普遍方案,C一边这么想着,一边编辑朋友圈文案,并选择了目标地域的好友可见……
变奏四
C在路边发现了两只流浪小猫。C在动物保护方面是一个激进主义者,其不仅仅是理念上的激进,在实践上也是毫不含糊。对于C而言,没有行动的理念毫无意义。愚蠢的哲学家只关心解释,而C要做的则是改变。但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对于动物保护的都仅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支持,其实也不完全是动物保护的理念,任何理念都是一样……如果只是凭借这种薄弱的共识是根本不可能去拯救流浪猫的,而这一切必须要由C来改变,由C来宣判弃猫者是有罪的,但是C不是宪兵,没有办法真正意义上执行审判,那么,C要做的就是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弃猫是有罪的,于是C声色俱厉地编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变奏五
C在路边发现了两只流浪小猫,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纷乱地思绪涌过心头,C喜欢猫,经常云上吸猫,在现实生活中也撸过猫,所以看到两只小猫嗷嗷待哺的时候感觉自己心都要融化了。C想要立刻就把小猫收养了,但是只一瞬间就打消了这个想法,自己才来大城市打工不久,如果养猫而且一下就是两只,经济上恐怕也会承受一些负担吧,如果只是猫粮猫砂和绝育还好,但是万一猫猫生病了呢?自己真的能够应对这样的情况吗?还有,自己并非独居,还要考虑室友的态度,还有房东,还有父母,他们会怎么想呢?自己刚工作不久就买了猫,会被看作是玩物丧志吧,对不起了,小猫们,我没有能力负担起你们,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更多人知道你们的情况……
变奏六
C在路边看见了两只流浪小猫。C喜欢猫,而且是那种很自然而然的,在自己还不知道有喜欢猫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已经喜欢上了。C很小的时候父母很忙,经常把自己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很爱自己,但却不是很好的玩伴,C有时候也会非常孤独,好在爷爷奶奶家的院子里经常会来各种猫,于是自己就会和它们一起玩,对于那时的自己来说,猫就像是朋友一样。长大后的现在,自己还是像孩子一样喜欢猫,与之相对应的,猫也喜欢自己,在公园里,甚至是工作的园区里面,各种完全不熟悉地猫猫都会聚拢在自己身边,就是因为这种吸猫体质,自己还被同事和朋友戏称为德鲁伊……C身边的人也会养猫,各种社交媒体上养猫的视频也不胜枚举,但无论是视频里,还是朋友的谈论中,C都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与其说他们是喜欢和猫猫一起玩,不如说是喜欢猫猫做出自己想要的反应,人的反应,这不是说就像是训狗一样,因为这种行为并不是追求猫猫对于命令的精确反应,更像是人通过一系列的指令或者刺激,逼出猫猫类似于人的反应,只有当这种类似于人的反应出现的时候,人才会产生情感上的刺激。C蹲下身子,用指腹轻轻摸了摸小猫的头顶,童年记忆中的玩伴们曾经也是这样的小而脆弱吧,C站了起来,离开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