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那些斑驳的青铜编钟,在古籍里读到"八音克谐"的记载时,很少有人会想到——华夏最早的音乐发明权,竟属于一位女性。《路史》中那段被时光冲淡的记载:"女娲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像一束穿越五千年的光,突然照进了被男性英雄叙事主导的历史长廊。
考古学家在贾湖遗址发现的骨笛,距今已有九千年历史。这些用鹤类尺骨制成的乐器,能完整演奏七声音阶。而创造它们的先民,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这恰好印证了《路史》的记载:在文字诞生前的漫长岁月里,女性不仅是生命的孕育者,更是文明的奠基人。娥陵氏制作的都良管,或许就是后世箫笛类乐器的雏形。
这种文化创造权的性别归属,在商周之际发生了微妙转变。甲骨文中"乐"字写作"木"上系丝弦,而主持乐事的"巫"仍多为女性。到西周建立礼乐制度时,伶伦、师旷等男性乐官开始成为记载主角。但《周礼》仍保留着"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的记载,暗示着女性在祭祀音乐中的特殊地位。
秦汉以后的历史书写,将文明创造的神话集中归于黄帝名下。指南车、历法、文字等发明被编织成完整的"黄帝叙事",而女娲只剩下补天造人的单一形象。这种历史记忆的筛选,与汉代确立的"阳尊阴卑"观念深度绑定。但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乐书要录》残卷,仍记载着"昔娲皇命素女鼓五十弦瑟"的古老传说。
值得玩味的是,在民间记忆的暗河里,女性创造者的形象从未断绝。湘西苗族至今传唱着《娥陵歌》,讲述女神教人制作芦笙的故事;泉州南音艺人供奉的祖师神像,仍是手持拍板的女性形象。这些活态传承,构成了对抗历史失忆的另一种证据。
当我们重新审视"上下五千年"这个时间框架,会发现其中隐藏着两套计时系统:一套是青铜器铭文记载的王朝更迭,另一套是陶器纹样、民歌旋律中的生活记忆。在良渚玉琮的神人兽面纹里,在曾侯乙编钟的错金铭文中,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女性匠人,用另一种方式书写着文明史。
三星堆新出土的青铜人像,面部戴着黄金面罩。有学者猜测这可能是女性祭司的形象。若推测成立,那么长江流域的古蜀国,或许保留着更古老的性别分工记忆。这种多元文明图景,正在改写我们对"华夏"单一源流的认知。
站在二里头遗址的夯土台基上,看着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清理出的绿松石龙形器,突然意识到:所谓五千年文明,不仅是王侯将相的更替,更是无数个"娥陵氏"用智慧垒砌的时间纪念碑。当我们在博物馆听到编钟演奏《幽兰》时,那穿越时空的旋律里,或许正回荡着女娲时代的遗音。
By 昆仑四哥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那些斑驳的青铜编钟,在古籍里读到"八音克谐"的记载时,很少有人会想到——华夏最早的音乐发明权,竟属于一位女性。《路史》中那段被时光冲淡的记载:"女娲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像一束穿越五千年的光,突然照进了被男性英雄叙事主导的历史长廊。
考古学家在贾湖遗址发现的骨笛,距今已有九千年历史。这些用鹤类尺骨制成的乐器,能完整演奏七声音阶。而创造它们的先民,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这恰好印证了《路史》的记载:在文字诞生前的漫长岁月里,女性不仅是生命的孕育者,更是文明的奠基人。娥陵氏制作的都良管,或许就是后世箫笛类乐器的雏形。
这种文化创造权的性别归属,在商周之际发生了微妙转变。甲骨文中"乐"字写作"木"上系丝弦,而主持乐事的"巫"仍多为女性。到西周建立礼乐制度时,伶伦、师旷等男性乐官开始成为记载主角。但《周礼》仍保留着"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的记载,暗示着女性在祭祀音乐中的特殊地位。
秦汉以后的历史书写,将文明创造的神话集中归于黄帝名下。指南车、历法、文字等发明被编织成完整的"黄帝叙事",而女娲只剩下补天造人的单一形象。这种历史记忆的筛选,与汉代确立的"阳尊阴卑"观念深度绑定。但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乐书要录》残卷,仍记载着"昔娲皇命素女鼓五十弦瑟"的古老传说。
值得玩味的是,在民间记忆的暗河里,女性创造者的形象从未断绝。湘西苗族至今传唱着《娥陵歌》,讲述女神教人制作芦笙的故事;泉州南音艺人供奉的祖师神像,仍是手持拍板的女性形象。这些活态传承,构成了对抗历史失忆的另一种证据。
当我们重新审视"上下五千年"这个时间框架,会发现其中隐藏着两套计时系统:一套是青铜器铭文记载的王朝更迭,另一套是陶器纹样、民歌旋律中的生活记忆。在良渚玉琮的神人兽面纹里,在曾侯乙编钟的错金铭文中,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女性匠人,用另一种方式书写着文明史。
三星堆新出土的青铜人像,面部戴着黄金面罩。有学者猜测这可能是女性祭司的形象。若推测成立,那么长江流域的古蜀国,或许保留着更古老的性别分工记忆。这种多元文明图景,正在改写我们对"华夏"单一源流的认知。
站在二里头遗址的夯土台基上,看着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清理出的绿松石龙形器,突然意识到:所谓五千年文明,不仅是王侯将相的更替,更是无数个"娥陵氏"用智慧垒砌的时间纪念碑。当我们在博物馆听到编钟演奏《幽兰》时,那穿越时空的旋律里,或许正回荡着女娲时代的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