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记|揭秘战争背后的细节真相

044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11


Listen Later

在二战后的数十年里,美国人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重新转过身子、向世界事物亮出后背、继续自顾自的过日子,还是走上旧欧洲的道路,建立新的全球性帝国?这种纠结心态,在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显著表现,就是不断增加的国际义务和不断削减的国防经费及兵力。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对手并不只是苏联,美国的潜在对手是整个欧亚大陆,尽管因为太大而不可能成为一个政治上的共同体。如何利用有限的力量(特别是有限的军事力量)来管理欧亚大陆?是美国国际政治中最大的课题,也是最需要艺术的课题。


一九四八年,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师主任——乔治凯南提出,世界上只有五个地区可以大量生产现代军事力量,英国、美国、苏联、莱茵河流域和日本。遏制战略的主要任务应限定在,保证除苏联外的其他四个重工业区不落入共产主义之手。凯南的思想在华盛顿赢得了广泛的认同,只要美国能牢牢控制住除苏联外的其他四个区域,即使苏联控制了中国大陆,也不会对美国的安全利益产生灾难性的影响。这是美国在蒋介石政权崩溃时,采取脱身政策的原因之一。要实现如此巨大的长期战略目标,一九五零年,美国手上能立即投入一线战场的常备步兵,居然只有不到四十万人。


当志愿军跨过三八线、发起向汉城的攻势时,美国仅在朝鲜半岛就投入了二十余万充斥着韩籍美军的步兵,而在更重要的欧洲只剩下十万人,日本列岛则干脆已经撤空了。


如果此时依然保持数百万作战兵力的苏联人向日本或者欧洲发起进攻,美国及其盟友基本无力阻挡。了解了美国在冷战初期的战略思想,以及其有限的兵力,就不难理解,继续在无足轻重的朝鲜半岛增加兵力是多么不合时宜的了。


最终结果是,除了补充兵,短期之内,美国不会向朝鲜战场输送新的部队,目前的兵力就是李奇微的全部家当,汉城他丢得起,部队无论如何丢不起。


上任之后的李奇微闭口不谈失败和撤退,挂着手雷,当着部下、媒体和韩国政府的面,大秀行为艺术,树立起光辉决绝的形象。尽管他要求部队:寸土必争以利恢复,背地里却早就做好了各种后退、甚至讲和的准备。


无独有偶,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也曾在回忆录中谈到,志愿军发起第三次战役时的主要目标是跨过三八线,完成有限度的进攻,能歼灭多少就歼灭多少,歼灭的少也无所谓。


就这样,攻方是力求有限进攻、有限歼敌,能有多大战果算多大战果。守方是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退。都是三心二意,根本没有跟对方死磕的意思,显然碰撞不出多少火花。


双方统帅的心里其实都十分清楚,真正的决战尚未到来


在志愿军的节节胜利当中,炮声隆隆的朝鲜前线终于再次沉寂下来。攻克汉城是现代历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武装占领他国首都,这样的情形直到今天也再没有重现过。然而,危险总是潜伏在平静的表面之下,朝鲜半岛上的联合国军并没有遭到致命的打击,美国人是不会就此吞下失败的苦果的。


中朝联军停下了南下的攻势,但是战争还将继续。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抗美援朝战记|揭秘战争背后的细节真相By 暮鼓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