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攻克汉城之后,不顾疲劳、连续作战的志愿军部队终于得到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被提到首要地位,那就是把前三次战役的伤员尽快护送到祖国后方的医院。
然而由于美国飞机的严密封锁,志愿军的运输能力遭到严重限制,大量伤员被滞留在距离前线不远的地方。为了照料暂时无法后送的伤员,志愿军从部队机关里抽调了许多人充当临时的照顾员。中南军政大学的毕业生——于开志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于开志回忆道,“我们被抽出来护理彩号,一共十二个伤员。有一个是班长,他的大腿被打断了,躺在担架上,安排我护理他。我护理他有五天五夜,头两天,班长在那里痛苦的很,只要动一动担架他就喊疼的要命。结果,第三天开始要解手,他说:照顾员我想解大手,我说:你是老兵,班长,我是新兵,你给我说方法,我来配合你。他说:你上外面找几块石头,把我的担架给抬高,把帆布给我挖开,把屁股露出来。我说好。我到外边找了几块石头,掀起担架的一个角给他垫一个;掀起一个就垫一个。抬高担架以后,我身上正好带着这么长的削苹果刀,我拿刀帮他弄帆布,在屁股那里往下挖个洞,在他的裤头那里挖个洞,把敌人吃饭用的鸭蛋形的饭盒(带着把手),我拾过来一二十个,往门后一搁,我说:这里有十来个,谁解大手小手都可以在屋里解,不用出去,不会暴露目标。结果解决了‘解大手的困难’。我又弄了个棉袄袖,截掉以后在他屁股位置给他垫起来——解完以后给他垫起来。那个班长叫王家福,东北黑龙江人,结果好感谢我,我说:你别感谢我,这是党交给我的任务,我能完成任务,让你满意、让你少受点痛苦。”
除了志愿军的伤员,很多受了伤的“联合国军”俘虏,也被分散的安排在伤员队伍里。
于开志回忆道,“咱们那里有志愿军伤员十四个人,联军俘虏四个人(两个黑人、两个土耳其人),安排在对门住着,结果,一吃饭我就发愁,伤员吃完后剩下的饭,他说:护理员,这个饭你要吃你就吃,你要不吃送给伙房或者扔了都行,不能叫敌人吃,叫敌人吃了我们不愿意。我说:好了同志们,饿死他们,我不叫他们吃。吃罢饭了,安排他们解手,我把门从外边插上门闩,再叫俘虏吃饭。”
在质朴的志愿军士兵眼里,美国战俘内部的关系也十分耐人寻味。
于开志回忆道,“在离我们有二里地的地方,关着有三十七个完整无缺、没有受伤的俘虏,结果,政工科长——郭威过来说:小于,我听说这里有几十个没有受伤的俘虏。我说:离那里有两里路,那是个独房子,在那里关着。他说:走,你跟我去。我说:我咋跟你去,这里还有任务呢!他说:不要紧不要紧,警卫人员还在这里住着,没事,走吧,跟我去。到了那里,一个副连长带一个班在那里看押那37个俘虏。我说:李连长咋弄,政工科长想看看俘虏。他说:那不行,已经两天两夜没吃东西了——没吃饭了,要是暴动了咋弄。科长说:你把机枪端好对准。然后开了门。呼一下,几十个人都趴在门口挤着,他们看见我的脊梁后背着干粮袋,手乱指。科长说:倒给他们叫他们吃。我说:就剩这些了,不知道啥时候再发呢!科长说:我想法给你弄。我还怪为难的。门口有个破钢盔,我捏住一小半多,把一多半倒到钢盔里面。我这里还没倒进来,那边一堆俘虏一下扎进去抢光了。在门口里边蹲着一个黑人,动都不敢动。科长又发现问题了。他说:小于,你把你手里剩的这点给那个黑人吃,把黑人叫到门外叫黑人吃。我说:科长你这不是找难题么,他敢吃不敢吃呀?科长说:咋不敢吃,他不饿呀!白人饿他不饿呀!结果,警卫员拉着他叫他过来,把钢盔拿过来,我呼啦一下倒给他吃。他看那些白人,看一遍看一遍,就是不敢吃。科长说:这是给你吃的。倒给他吃。那货吃了两把,钢盔就挪到里面去,叫白人吃去了。我说:科长你找事呀,到夜里这些白人不把他掐死才怪。科长说:那咋弄呢?我说:咋弄啊,带走吧,和我的两个彩号搁一块去。”
攻克汉城之后,不顾疲劳、连续作战的志愿军部队终于得到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被提到首要地位,那就是把前三次战役的伤员尽快护送到祖国后方的医院。
然而由于美国飞机的严密封锁,志愿军的运输能力遭到严重限制,大量伤员被滞留在距离前线不远的地方。为了照料暂时无法后送的伤员,志愿军从部队机关里抽调了许多人充当临时的照顾员。中南军政大学的毕业生——于开志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于开志回忆道,“我们被抽出来护理彩号,一共十二个伤员。有一个是班长,他的大腿被打断了,躺在担架上,安排我护理他。我护理他有五天五夜,头两天,班长在那里痛苦的很,只要动一动担架他就喊疼的要命。结果,第三天开始要解手,他说:照顾员我想解大手,我说:你是老兵,班长,我是新兵,你给我说方法,我来配合你。他说:你上外面找几块石头,把我的担架给抬高,把帆布给我挖开,把屁股露出来。我说好。我到外边找了几块石头,掀起担架的一个角给他垫一个;掀起一个就垫一个。抬高担架以后,我身上正好带着这么长的削苹果刀,我拿刀帮他弄帆布,在屁股那里往下挖个洞,在他的裤头那里挖个洞,把敌人吃饭用的鸭蛋形的饭盒(带着把手),我拾过来一二十个,往门后一搁,我说:这里有十来个,谁解大手小手都可以在屋里解,不用出去,不会暴露目标。结果解决了‘解大手的困难’。我又弄了个棉袄袖,截掉以后在他屁股位置给他垫起来——解完以后给他垫起来。那个班长叫王家福,东北黑龙江人,结果好感谢我,我说:你别感谢我,这是党交给我的任务,我能完成任务,让你满意、让你少受点痛苦。”
除了志愿军的伤员,很多受了伤的“联合国军”俘虏,也被分散的安排在伤员队伍里。
于开志回忆道,“咱们那里有志愿军伤员十四个人,联军俘虏四个人(两个黑人、两个土耳其人),安排在对门住着,结果,一吃饭我就发愁,伤员吃完后剩下的饭,他说:护理员,这个饭你要吃你就吃,你要不吃送给伙房或者扔了都行,不能叫敌人吃,叫敌人吃了我们不愿意。我说:好了同志们,饿死他们,我不叫他们吃。吃罢饭了,安排他们解手,我把门从外边插上门闩,再叫俘虏吃饭。”
在质朴的志愿军士兵眼里,美国战俘内部的关系也十分耐人寻味。
于开志回忆道,“在离我们有二里地的地方,关着有三十七个完整无缺、没有受伤的俘虏,结果,政工科长——郭威过来说:小于,我听说这里有几十个没有受伤的俘虏。我说:离那里有两里路,那是个独房子,在那里关着。他说:走,你跟我去。我说:我咋跟你去,这里还有任务呢!他说:不要紧不要紧,警卫人员还在这里住着,没事,走吧,跟我去。到了那里,一个副连长带一个班在那里看押那37个俘虏。我说:李连长咋弄,政工科长想看看俘虏。他说:那不行,已经两天两夜没吃东西了——没吃饭了,要是暴动了咋弄。科长说:你把机枪端好对准。然后开了门。呼一下,几十个人都趴在门口挤着,他们看见我的脊梁后背着干粮袋,手乱指。科长说:倒给他们叫他们吃。我说:就剩这些了,不知道啥时候再发呢!科长说:我想法给你弄。我还怪为难的。门口有个破钢盔,我捏住一小半多,把一多半倒到钢盔里面。我这里还没倒进来,那边一堆俘虏一下扎进去抢光了。在门口里边蹲着一个黑人,动都不敢动。科长又发现问题了。他说:小于,你把你手里剩的这点给那个黑人吃,把黑人叫到门外叫黑人吃。我说:科长你这不是找难题么,他敢吃不敢吃呀?科长说:咋不敢吃,他不饿呀!白人饿他不饿呀!结果,警卫员拉着他叫他过来,把钢盔拿过来,我呼啦一下倒给他吃。他看那些白人,看一遍看一遍,就是不敢吃。科长说:这是给你吃的。倒给他吃。那货吃了两把,钢盔就挪到里面去,叫白人吃去了。我说:科长你找事呀,到夜里这些白人不把他掐死才怪。科长说:那咋弄呢?我说:咋弄啊,带走吧,和我的两个彩号搁一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