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火:铁血对决

056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4


Listen Later

1951年2月17日,彭德怀调整了军事部署,决定全线转入运动防御,准备以空间换取时间。在南起汉江北岸至横城一线,北至三八线一线地区,构筑三道防线,每道防线力争坚守20天至30天,共争取两个月的时间。掩护志愿军第二番作战部队开进集结和进行反击准备,待“联合国军”持续深入之后,再发起新的反击。


在一切部署妥当之后,彭德怀认为自己有必要回国一趟,当面向毛主席汇报战场实际情况,同时协调解决后勤供给等诸多问题。2月21日下午,彭德怀风尘仆仆赶到了北京。在与毛主席会面之后,彭德怀如实客观向毛主席汇报了战场实际情况,并讲述了自己的观点:抗美援朝是无法取得速胜的。毛主席听到战场严峻的形势非常动容,随即表态说道:“嗯,这件事我要负责任,我看我们需要调整作战方针,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不能急于求成。”


毛主席毕竟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和军事家,他的表态是非常正确和英明的决断。同时,毛主席的表态,也给了彭德怀一个很大的相机处置的余地。毛主席和彭德怀在战役的实际进程中,不断让政治目的和军事手段相互磨合,逐渐统一了思想认识,舍弃了不切实际的目标。这一切的一切,为第四次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是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进行坚守防御、战役反击和运动防御作战。此战先后持续87天,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共计毙伤俘敌7.8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歼敌5.3万余人)。完成防御任务、赢得时间、掩护了志愿军第二番部队集结入朝,为进行第五次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中,李奇微趁着志愿军休整发起进攻。彭德怀从军事实际角度出发,建议主动后撤,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毛主席从政治角度出发,不仅不同意志愿军主动后撤,反而要求彭德怀立即组织发起第四次战役,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一切军事都要服从于政治。


试想一下,面对敌人大举进攻,如果无力再战的志愿军选择主动后撤,或许能够避免损失,但是也势必将面对十分巨大的政治压力。这个政治压力就是:不久前,志愿军刚刚突破三八线,将敌人击溃至三七线;现在面对敌人的进攻,志愿军怎么一下子从三七线又退回到三八线了呢?这是一个谁也不好回答的问题。可以说,军事决定第四次战役不能打,政治决定第四次战役必须打。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经历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有一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么肯定是每战必败了。


在第四次战役进行之中,彭德怀经过和毛主席的当面沟通,使毛主席充分了解到战场的实际情况,实现了知己知彼,最终达成了政治目的和军事手段之间的磨合与平衡。从此之后,志愿军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从三七线节节抗击敌人,步步退回到三八线,不仅大量歼灭了敌人有生兵力,同时也为第二番部队入朝作战争取了时间,为组织发起第五次战役开创了有利条件。历史事实证明,志愿军在第四次战役中且战且退,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朝鲜战火:铁血对决By 暮鼓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