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记|揭秘战争背后的细节真相

059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7


Listen Later

一九五一年,中朝联军攻克了汉城,将联合国军一直逼退到了北纬三十七度线一带。经过连续数月的极度艰苦的恶战,志愿军的官兵们终于得到了难得的喘息机会。然而,他们即将面对的将是一个非常不同的美国指挥体系和一支非常不同的联合国军,此时的对手并不打算留给他们太多的喘息时间。李奇微在志愿军最不适合作战的时候,下达了全线反击的命令,汉江决战的前哨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一九五一年一月二十五日,被压缩在三七线上的美军开始大举北上,进行试探性的全面进攻作战。


跟他们此时的统帅李奇微一样,参加行动的绝大多数人,心里并没有底:美军有能力战胜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吗?


毋庸置疑,李奇微接了个烂摊子。不单单是朝鲜战局的烂摊子,在光鲜的外表下,当时的整支美军都是一个烂摊子。自二战以来,美军的基本军事思路在于认为:武器装备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而人的因素反而居于次要地位。这种思路本身算不上错误,可是手里好牌太多的玩家往往也会自己挑花眼睛,当时的美国已经领先世界五年进入了核武器时代。


李奇微曾在自己回忆录的开头中写道,“美国人相信自己的下一场战争将是同苏联人的全面战争,而美国将依靠核武器赢得这场战争。”


与所有迷信按钮战争的国家一样,美国人普遍在心理上把自己藏在了由核武器铸造的马奇诺防线之后。作为最古老的兵种——步兵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受到质疑。越来越多的资源被抽走,用来研制和生产以核战争为背景的各种飞机、导弹,甚至可以发射战术原子弹的火炮。


在战后连续五年的裁军行动中,“裁减步兵部队”一直是个主要内容,躲在掩体里的美军开始指望飞机和大炮替他们战斗。


与二战中那支训练有素、孔武有力的美国陆军不同,出现在朝鲜战场上的美军完全是另外一支军队。尽管攥着威力无比的武器,大多数士兵却训练低劣、素质低下,许多兵员都只是仓促上阵的中学生。军队的纪律涣散现象,在驻日美军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由于战后初期的日本国民极度贫困,而且十分顺从,少数几个美元就可以买到一切服务,很多美国士兵甚至连枪都懒得自己擦了。一支把精力都花费在妓院而非射击场的军队,其在朝鲜悲剧性的表演可想而知。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抗美援朝战记|揭秘战争背后的细节真相By 暮鼓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