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抑扬格终于开始闲聊了!本期的主题是两个主播都很关心、曾反复讨论过、也与这档播客息息相关的问题:文本、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我们从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聊到20世纪的“作者已死”与先秦时代的“赋诗断章”,我们想说阅读是自由的,或许这种自由是天生的,又或许它来自于抗争。我们从本雅明聊到刘禹锡,我们想说文学关乎生命,文学解读关乎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呼吸与共,在解读的核心、在解释学的想象力的核心,是共情与对话的能力。我们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聊到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批评,我们想说文学解读从来都不是单义的,它多元、批判、各执己见、有时甚至不可调和,但这没什么可怕的,相反很有趣。
最后,我们讨论了解读中批评与尊重的辩证法:这个讨论没有任何权威性,但我们想提倡一种阅读方式,一种我们自己很喜欢、很享受的阅读方式——被热情点燃的阅读,把自己完全投入文本之中的阅读,带着身体、带着情感、带着好恶的阅读。这种自由的阅读不拘方法、笑骂随心,它因而有趣、丰盈、无限,会把我们都带到更远的地方。
昱彤,德语哲学研究者。
安迪,前德语文学研究者。
01:02 本期闲聊的缘起
02:37 听众的第一个问题:读诗与解题有什么区别?
04:03 “阅读理解”?一种服从性测试
06:33 解题的权力结构——甚至文本作者也服从于出题人的意图
11:05 从解题聊回诗歌:文本是个谜,背后藏着作者的意图?薛讷(Albrecht Schöne)的例子
13:36 作者的意图重要吗?后现代的“作者已死”呼应着先秦的“赋诗断章”
19:01 “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来自权力而非智识
20:46 关于阅读的自由:我们生来自由吗?还是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25:50 听众的第二个问题:如果诗的作者不明,这首诗还必然具有同样的审美价值吗?
27:04 作者意图不重要,但作者本身又很重要——这矛盾吗?
31:48 文学与作者的历史性生命息息相关:本雅明的“灵韵”与刘禹锡的“长恨人心不如水”
41:54 我们自己不断在谈论的问题:文本的价值由谁赋予?
42:48 一个相对主义者的自白:文本地位归根到底是由话语秩序决定的
44:51 康德的审美判断:一个兼具主观性与普遍性的矛盾——我爱这朵花是主观看法,可是我又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应爱这朵花
46:39 重新思考“传统“这个词:只是一种规训吗?
49:13 难以调和的文学观之争:托尔斯泰与莎士比亚
52:18 如果审美是相对的,批判还可能吗?
54:28 关于批评:严肃地讨厌一个作品——审美能力建立的开始
58:20 我们为什么不批评策兰?以后的节目中也会缺少批评吗?
59:47 人文学界中“尊重先于批评”的话语:它的内涵与危险
1:05:51 兴趣胜过尊重,有热情的阅读胜过有方法的阅读
封面设计:Chai
音乐:Franz Schubert, Drei Klavierstücke, i, D. 946(演奏:张础禹)
抑扬格是一档立足文本的哲学与文学播客。在一个热衷于借助AI回避文本的时代里,我们致力于做一档以文本根基和旨归的播客。文本是要求你我理解和解释的东西,是待破译的符码,值得玩味的物件,甚至是花鸟走兽般活生生的东西。文本可以呈现为多种形式:诗、小说、学术论文,对话、票据、法律文件,展览、音乐、考古材料。去考察和谈论文本,就是去叩问我们赖以为生的语言,在日常生活里识别意义和荒谬,去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和与我们共处的他人。我们希望能在播客里和大家一起走进让人束手无策、敬而远之的——或者相反——在切近的接触中忘了应该如何谈论的文本。
小红书:@抑扬格播客
邮箱:[email protected]
By 抑扬格播客抑扬格终于开始闲聊了!本期的主题是两个主播都很关心、曾反复讨论过、也与这档播客息息相关的问题:文本、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我们从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聊到20世纪的“作者已死”与先秦时代的“赋诗断章”,我们想说阅读是自由的,或许这种自由是天生的,又或许它来自于抗争。我们从本雅明聊到刘禹锡,我们想说文学关乎生命,文学解读关乎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呼吸与共,在解读的核心、在解释学的想象力的核心,是共情与对话的能力。我们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聊到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批评,我们想说文学解读从来都不是单义的,它多元、批判、各执己见、有时甚至不可调和,但这没什么可怕的,相反很有趣。
最后,我们讨论了解读中批评与尊重的辩证法:这个讨论没有任何权威性,但我们想提倡一种阅读方式,一种我们自己很喜欢、很享受的阅读方式——被热情点燃的阅读,把自己完全投入文本之中的阅读,带着身体、带着情感、带着好恶的阅读。这种自由的阅读不拘方法、笑骂随心,它因而有趣、丰盈、无限,会把我们都带到更远的地方。
昱彤,德语哲学研究者。
安迪,前德语文学研究者。
01:02 本期闲聊的缘起
02:37 听众的第一个问题:读诗与解题有什么区别?
04:03 “阅读理解”?一种服从性测试
06:33 解题的权力结构——甚至文本作者也服从于出题人的意图
11:05 从解题聊回诗歌:文本是个谜,背后藏着作者的意图?薛讷(Albrecht Schöne)的例子
13:36 作者的意图重要吗?后现代的“作者已死”呼应着先秦的“赋诗断章”
19:01 “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来自权力而非智识
20:46 关于阅读的自由:我们生来自由吗?还是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25:50 听众的第二个问题:如果诗的作者不明,这首诗还必然具有同样的审美价值吗?
27:04 作者意图不重要,但作者本身又很重要——这矛盾吗?
31:48 文学与作者的历史性生命息息相关:本雅明的“灵韵”与刘禹锡的“长恨人心不如水”
41:54 我们自己不断在谈论的问题:文本的价值由谁赋予?
42:48 一个相对主义者的自白:文本地位归根到底是由话语秩序决定的
44:51 康德的审美判断:一个兼具主观性与普遍性的矛盾——我爱这朵花是主观看法,可是我又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应爱这朵花
46:39 重新思考“传统“这个词:只是一种规训吗?
49:13 难以调和的文学观之争:托尔斯泰与莎士比亚
52:18 如果审美是相对的,批判还可能吗?
54:28 关于批评:严肃地讨厌一个作品——审美能力建立的开始
58:20 我们为什么不批评策兰?以后的节目中也会缺少批评吗?
59:47 人文学界中“尊重先于批评”的话语:它的内涵与危险
1:05:51 兴趣胜过尊重,有热情的阅读胜过有方法的阅读
封面设计:Chai
音乐:Franz Schubert, Drei Klavierstücke, i, D. 946(演奏:张础禹)
抑扬格是一档立足文本的哲学与文学播客。在一个热衷于借助AI回避文本的时代里,我们致力于做一档以文本根基和旨归的播客。文本是要求你我理解和解释的东西,是待破译的符码,值得玩味的物件,甚至是花鸟走兽般活生生的东西。文本可以呈现为多种形式:诗、小说、学术论文,对话、票据、法律文件,展览、音乐、考古材料。去考察和谈论文本,就是去叩问我们赖以为生的语言,在日常生活里识别意义和荒谬,去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和与我们共处的他人。我们希望能在播客里和大家一起走进让人束手无策、敬而远之的——或者相反——在切近的接触中忘了应该如何谈论的文本。
小红书:@抑扬格播客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