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创新思维,特别是军事创新思维,往往呈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美国人的军事创新是什么样的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们从德国人那里学到了机械化作战;从英国人那里学到了海战;从日本人那里学到了岛屿作战;从越南人那里学到了特种作战。美国人模仿能力很强,全是学别人的。他们自认为,对世界唯一的贡献就是数字化部队、信息化作战。
真正逼使美国人进行大规模改革的,是越战的空前失败。詹姆斯·邓尼根和雷蒙德·马赛多尼亚在《美军大改革:从越南战争到海湾战争》一书中说:
“越战经历,和C3I系统(也就是将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各分系统紧密联在一起的综合系统),使美军同过去的军事传统彻底决裂。此后,高速发展的信息处理技术加快了美军的战法改革。信息化作战,最终使美军在世界军事中独树一帜。”
创新往往源于挫折,大挫折往往造就大变革。创新借助于危机推动。
朝鲜战争后期,美国人的创新曾让中国吃了大亏。
麦克阿瑟认为,在朝鲜半岛,如果不使用原子弹就得后撤。当时美军的计划是准备从半岛撤往日本部署。麦克阿瑟被撤职后,李奇微出任美第8军司令,这时情况就不一样了。他稳住了美军的战线,迅速向北推进,最后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上,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毛泽东当时要求“把美国人赶到大海里去”。李奇微就是在美军最灰暗的时候上任的。
由于原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意外车祸身亡,李奇微于1950年12月担任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1951年1月,李奇微以放弃汉城为战略诱饵,于1951年2月发动反击,遏制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攻势。在此后一年多里,李奇微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头痛的对象。
和狂妄的麦克阿瑟相比,李奇微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寻找志愿军的弱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战术。
他上任初始就开始研究志愿军的打法特点,人员构成和组织机构等问题,再仔细研究志愿军前三次战役,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每次战斗只持续八天。
李奇微瞬间明白这个数字绝对不是巧合,而是志愿军的攻势只能维持八天。由于我军推进速度太快,战线越拉越长,再加上美军掌握绝对制空权,不仅桥梁公路被炸毁,运送物资的卡车绝大部分也都被炸毁,大量物资运送不到前线。无奈只能凭借人力牛车运输,最终导致前线步履维艰,只能进行八天时间的作战。
除此之外,李奇微还发现,志愿军为了弥补空中力量的缺失,非常擅长打运动战,而且只会选择在夜晚突袭。
李奇微抓到了志愿军作战的规律,把它称为“礼拜攻势”。李奇微正是掌握了这个特点,最后才使我们陷入了很大的被动。
李奇微采取“磁性战术”来对付我们的“礼拜攻势”。我方攻势发起后,他们就节节后退。每天晚上志愿军到了攻击停止线,他们就与志愿军保持3000米至4000米的距离。当他们后退到第六天、第七天时开始反击。这时志愿军的粮食不够了,后面的供应又不能及时送上来,美军就用优势炮火实施猛烈突击。志愿军的战役目的未能达到,在第五次战役中受到重大损失。这就是对方在战法上的创新。
当我们的弱点被对方抓住之后,战局就发生了变化。第五次战役损失较大,之后就是谈判了。朝鲜战争最辉煌的就是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后面两次战役没有打好,完全是对方的创新给我们造成了伤害。
美军作战理论中的进攻战术,就是在到达顶点之前攻占目标,“防御战术”就是把进攻一方引向顶点。美军认为礼拜攻势就是防御的顶点,我们到达顶点,他们就开始反攻。
美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然全面获胜,但他们自认为朝鲜战争让他们跌了个大跟头,甚至跌入谷底。越南战争更糟,跌入谷底的谷底。而在海湾战争却重新登上了高峰。下一场战争是谷底还是高峰?美国人自己也不知道。为了力图避免马鞍形走势,所以积极创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人对战争的经验总结非常谨慎。1991年海湾战争胜利,但是,美国国防大学陆军军事学院、海军军事学院竟然没有海湾战争的战例。
中国的三大战役:淮海、辽沈、平津,我们到现在还在讲。我想,如果海湾战争是我们进行的,我们的教材会大力宣扬这场战争,但美国人根本不讲海湾战争。
为什么不教这个战例呢?时任参联会主席的鲍威尔讲:“海湾战争是理想的战争,碰到了理想的敌人;建立了理想的联盟;拥有理想的设施、理想的地形;获得了理想的战场。以后这种理想条件很难再现,所以,美国人反复警告,海湾战争没有针对意义。”
我们大讲海湾战争,说这是信息化战争的转折点,把它抬得很高,而美国人却把它放在一边。这就是对方的警醒,这种警醒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海湾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国防部致国会的报告中对这场战争的描述,与我们的描述完全不同。报告称:
“美国地面和海上部队训练和装备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这一点令人遗憾。战场通信能力严重不足,使那些距离稍微拉开、彼此喊话刚刚听不见的部队之间无法进行通信联系。提供的战术情报经常是‘马后炮’,而且不能令人满意或者毫无价值。由于缺乏夜视器材,海军陆战队每天天黑后,不得不停止作战行动。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缺乏运输工具,不得不在世界范围内到处租借卡车。事实上有些系统性能不佳,在作战中妨碍了部队的调动。情报支援的不足,也越来越严重地制约武器效能的发挥。目前使用的压制敌方防空武器的飞机均已陈旧。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时,有些型号的飞机甚至正在退出现役。”
以我们惯常的思路来看,他们的总结对成绩挖掘不深;对优点概括不精;对意义升华不高。但他们对问题却挖掘很深;概括很精;升华很高。
美国人如此重视自己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警惕。“我们这个对手很难对付,因为他还在保持清醒,还在创新,每一次作战之后,都重视总结经验,特别是查找问题;他把条令都搞成活页的,以便随时修订。”这非常值得我们注意。
创新思维,特别是军事创新思维,往往呈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美国人的军事创新是什么样的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们从德国人那里学到了机械化作战;从英国人那里学到了海战;从日本人那里学到了岛屿作战;从越南人那里学到了特种作战。美国人模仿能力很强,全是学别人的。他们自认为,对世界唯一的贡献就是数字化部队、信息化作战。
真正逼使美国人进行大规模改革的,是越战的空前失败。詹姆斯·邓尼根和雷蒙德·马赛多尼亚在《美军大改革:从越南战争到海湾战争》一书中说:
“越战经历,和C3I系统(也就是将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各分系统紧密联在一起的综合系统),使美军同过去的军事传统彻底决裂。此后,高速发展的信息处理技术加快了美军的战法改革。信息化作战,最终使美军在世界军事中独树一帜。”
创新往往源于挫折,大挫折往往造就大变革。创新借助于危机推动。
朝鲜战争后期,美国人的创新曾让中国吃了大亏。
麦克阿瑟认为,在朝鲜半岛,如果不使用原子弹就得后撤。当时美军的计划是准备从半岛撤往日本部署。麦克阿瑟被撤职后,李奇微出任美第8军司令,这时情况就不一样了。他稳住了美军的战线,迅速向北推进,最后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上,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毛泽东当时要求“把美国人赶到大海里去”。李奇微就是在美军最灰暗的时候上任的。
由于原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意外车祸身亡,李奇微于1950年12月担任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1951年1月,李奇微以放弃汉城为战略诱饵,于1951年2月发动反击,遏制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攻势。在此后一年多里,李奇微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头痛的对象。
和狂妄的麦克阿瑟相比,李奇微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寻找志愿军的弱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战术。
他上任初始就开始研究志愿军的打法特点,人员构成和组织机构等问题,再仔细研究志愿军前三次战役,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每次战斗只持续八天。
李奇微瞬间明白这个数字绝对不是巧合,而是志愿军的攻势只能维持八天。由于我军推进速度太快,战线越拉越长,再加上美军掌握绝对制空权,不仅桥梁公路被炸毁,运送物资的卡车绝大部分也都被炸毁,大量物资运送不到前线。无奈只能凭借人力牛车运输,最终导致前线步履维艰,只能进行八天时间的作战。
除此之外,李奇微还发现,志愿军为了弥补空中力量的缺失,非常擅长打运动战,而且只会选择在夜晚突袭。
李奇微抓到了志愿军作战的规律,把它称为“礼拜攻势”。李奇微正是掌握了这个特点,最后才使我们陷入了很大的被动。
李奇微采取“磁性战术”来对付我们的“礼拜攻势”。我方攻势发起后,他们就节节后退。每天晚上志愿军到了攻击停止线,他们就与志愿军保持3000米至4000米的距离。当他们后退到第六天、第七天时开始反击。这时志愿军的粮食不够了,后面的供应又不能及时送上来,美军就用优势炮火实施猛烈突击。志愿军的战役目的未能达到,在第五次战役中受到重大损失。这就是对方在战法上的创新。
当我们的弱点被对方抓住之后,战局就发生了变化。第五次战役损失较大,之后就是谈判了。朝鲜战争最辉煌的就是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后面两次战役没有打好,完全是对方的创新给我们造成了伤害。
美军作战理论中的进攻战术,就是在到达顶点之前攻占目标,“防御战术”就是把进攻一方引向顶点。美军认为礼拜攻势就是防御的顶点,我们到达顶点,他们就开始反攻。
美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然全面获胜,但他们自认为朝鲜战争让他们跌了个大跟头,甚至跌入谷底。越南战争更糟,跌入谷底的谷底。而在海湾战争却重新登上了高峰。下一场战争是谷底还是高峰?美国人自己也不知道。为了力图避免马鞍形走势,所以积极创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人对战争的经验总结非常谨慎。1991年海湾战争胜利,但是,美国国防大学陆军军事学院、海军军事学院竟然没有海湾战争的战例。
中国的三大战役:淮海、辽沈、平津,我们到现在还在讲。我想,如果海湾战争是我们进行的,我们的教材会大力宣扬这场战争,但美国人根本不讲海湾战争。
为什么不教这个战例呢?时任参联会主席的鲍威尔讲:“海湾战争是理想的战争,碰到了理想的敌人;建立了理想的联盟;拥有理想的设施、理想的地形;获得了理想的战场。以后这种理想条件很难再现,所以,美国人反复警告,海湾战争没有针对意义。”
我们大讲海湾战争,说这是信息化战争的转折点,把它抬得很高,而美国人却把它放在一边。这就是对方的警醒,这种警醒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海湾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国防部致国会的报告中对这场战争的描述,与我们的描述完全不同。报告称:
“美国地面和海上部队训练和装备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这一点令人遗憾。战场通信能力严重不足,使那些距离稍微拉开、彼此喊话刚刚听不见的部队之间无法进行通信联系。提供的战术情报经常是‘马后炮’,而且不能令人满意或者毫无价值。由于缺乏夜视器材,海军陆战队每天天黑后,不得不停止作战行动。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缺乏运输工具,不得不在世界范围内到处租借卡车。事实上有些系统性能不佳,在作战中妨碍了部队的调动。情报支援的不足,也越来越严重地制约武器效能的发挥。目前使用的压制敌方防空武器的飞机均已陈旧。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时,有些型号的飞机甚至正在退出现役。”
以我们惯常的思路来看,他们的总结对成绩挖掘不深;对优点概括不精;对意义升华不高。但他们对问题却挖掘很深;概括很精;升华很高。
美国人如此重视自己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警惕。“我们这个对手很难对付,因为他还在保持清醒,还在创新,每一次作战之后,都重视总结经验,特别是查找问题;他把条令都搞成活页的,以便随时修订。”这非常值得我们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