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子午线》(Der Meridian)是保罗·策兰唯一的诗学理论作品,也是他在1960年获授德国文学最高奖项——格奥尔格·毕希纳奖——时发表的获奖感言。文章篇幅本身很短,大概不到二十页,但策兰为此花费五个月写作,留下大量手稿。
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互文的迷宫,牵涉到的人物作品令人眼花缭乱,其中的核心是毕希纳——策兰所获奖项就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格奥尔格·毕希纳(1813—1837)是短寿却多产的19世纪德国作家,他的传世作品包括戏剧《丹东之死》和《棱茨》。策兰在获奖感言中时时提到两部作品,并让毕希纳笔下的人物重新开口说话。而让事情更复杂的是,两部戏剧也有自己的历史原型。乔治·雅克·丹东(1759—1794)是法国大革命领导人,被罗伯斯庇尔送上断头台,而雅各布·棱茨(1751—1792)则是“狂飙突进”时期的德国作家。20世纪的策兰在追念19世纪的毕希纳,而两位诗人又各自在怀想18世纪的丹东与棱茨。人物成为象征,人名成为标题,人的生命成为诗的内容本身。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会试着解开这多重指涉后面埋藏的草蛇灰线,聊聊策兰诗学中一些最重要的概念,譬如日期、呼吸、沉默、荒谬,以及瓶中信,从而体会策兰在诗与现实之间搭建的那座桥梁——一条穿越历史创伤、通向真实对话的子午线。
安迪,前德语文学研究者。
昱彤,德语哲学研究者。
01:26 《子午线》的三种命名方式:一篇诗学散文、一篇授奖词、“子午线”
03:39 “毕希纳文学奖”简介:毕希纳其人,以及策兰与毕希纳的关系
09:02 毕希纳的《棱茨》:策兰撰写《子午线》时最早想到的文本
11:27 策兰诗学概念之一:“日期”——“每一首诗都在书写自己的1月20号”
14:17 结合《呼吸结晶》理解“日期”:时间的正常流动被一个特殊的日子打断,诗从这个时间的裂隙中生长出来
18:28 《丹东之死》中的“日期”:在恐怖统治下,灾难到来的日期只是历史的标点符号
20:18 策兰诗学概念之二:“呼吸”——诗的来源是生命,是“个体的呼吸者的在场”。
21:45 诗与“换气”的关系:罗森茨威格和马丁·布伯的圣经翻译中的“呼吸单元”
22:31 策兰的“呼吸间歇”(Atempause):面对不可名状者的呼吸暂停
25:28 策兰诗学的历史性和具体性:在他所属的时代,呼吸是艰难的
28:33 策兰的诗学概念之三:“艺术”——《丹东之死》:“艺术是木偶般的、五部抑扬格的、无后的生物”
30:44 如何理解策兰的艺术批判和他以此传达的诗学?反对技巧性的造作与支配,提倡来自生命的写作
37:14 策兰诗学概念之四:“沉默”——诗由沉默构成,却又要反抗沉默
39:47 诗如何表现沉默?从鲁迅的《野草》读回策兰的《图宾根,一月》(欢迎收听我们的第一期节目)
42:23 策兰诗学概念之五:“荒谬”——《丹东之死》:“国王万岁!”
43:07 《丹东之死》剧情简介:革命失控时的荒谬,诗歌即对这种荒谬的见证与反抗
46:31 《丹东之死》中的女性角色,以及策兰对传统书写中性别秩序的颠倒:在喑哑的露西尔身上找到真正的诗
48:57 诗与荒谬的进一步关联:《棱茨》为什么要“用头走路”?
55:50 《棱茨》中与虚无主义的斗争,策兰自己与虚无主义的斗争
56:38 策兰的诗学概念之六:“瓶中信”——从曼德尔施塔姆而来,诗歌与他者、与读者的关系
58:49 诗人必须完全从自己的生命出发写诗,但这样的诗却能让出自己的时间、为他者说话
1:01:47 策兰是悲观的还是充满希望的?我们对“子午线”这个词的不同解读
1:05:37 “子午线”与策兰对譬喻(Tropen/trope)和图像的批判
1:10:52 我们做了【策兰专题】之后的感想
1:13:44 预告下一个专题:推理小说!(在下周的特辑中,我们会详细聊聊从策兰到推理小说这样一个大跳跃)
策兰作品
毕希纳及其作品
其他人物和作品
封面设计:Chai
音乐:Franz Schubert, Drei Klavierstücke, i, D. 946(演奏:张础禹)
抑扬格是一档立足文本的哲学与文学播客。
小红书:@抑扬格播客
邮箱:[email protected]
策兰篇第一|保罗·策兰,在语言的疆界上流亡
策兰篇第二|保罗·策兰,巴黎和耶路撒冷的陌生人
策兰篇第三|死亡的赋格?死亡的探戈?大屠杀中的诗与歌
策兰篇加更|《死亡赋格》的孪生作?魏斯格拉斯的《他》
策兰篇第四|语言和时间的地貌:策兰的晚期作品《呼吸结晶》
策兰篇特辑|保罗·策兰与海德格尔:走在诗歌的荨麻路上
策兰篇第五|头足倒置的诗学:走在《子午线》上
By 抑扬格播客《子午线》(Der Meridian)是保罗·策兰唯一的诗学理论作品,也是他在1960年获授德国文学最高奖项——格奥尔格·毕希纳奖——时发表的获奖感言。文章篇幅本身很短,大概不到二十页,但策兰为此花费五个月写作,留下大量手稿。
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互文的迷宫,牵涉到的人物作品令人眼花缭乱,其中的核心是毕希纳——策兰所获奖项就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格奥尔格·毕希纳(1813—1837)是短寿却多产的19世纪德国作家,他的传世作品包括戏剧《丹东之死》和《棱茨》。策兰在获奖感言中时时提到两部作品,并让毕希纳笔下的人物重新开口说话。而让事情更复杂的是,两部戏剧也有自己的历史原型。乔治·雅克·丹东(1759—1794)是法国大革命领导人,被罗伯斯庇尔送上断头台,而雅各布·棱茨(1751—1792)则是“狂飙突进”时期的德国作家。20世纪的策兰在追念19世纪的毕希纳,而两位诗人又各自在怀想18世纪的丹东与棱茨。人物成为象征,人名成为标题,人的生命成为诗的内容本身。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会试着解开这多重指涉后面埋藏的草蛇灰线,聊聊策兰诗学中一些最重要的概念,譬如日期、呼吸、沉默、荒谬,以及瓶中信,从而体会策兰在诗与现实之间搭建的那座桥梁——一条穿越历史创伤、通向真实对话的子午线。
安迪,前德语文学研究者。
昱彤,德语哲学研究者。
01:26 《子午线》的三种命名方式:一篇诗学散文、一篇授奖词、“子午线”
03:39 “毕希纳文学奖”简介:毕希纳其人,以及策兰与毕希纳的关系
09:02 毕希纳的《棱茨》:策兰撰写《子午线》时最早想到的文本
11:27 策兰诗学概念之一:“日期”——“每一首诗都在书写自己的1月20号”
14:17 结合《呼吸结晶》理解“日期”:时间的正常流动被一个特殊的日子打断,诗从这个时间的裂隙中生长出来
18:28 《丹东之死》中的“日期”:在恐怖统治下,灾难到来的日期只是历史的标点符号
20:18 策兰诗学概念之二:“呼吸”——诗的来源是生命,是“个体的呼吸者的在场”。
21:45 诗与“换气”的关系:罗森茨威格和马丁·布伯的圣经翻译中的“呼吸单元”
22:31 策兰的“呼吸间歇”(Atempause):面对不可名状者的呼吸暂停
25:28 策兰诗学的历史性和具体性:在他所属的时代,呼吸是艰难的
28:33 策兰的诗学概念之三:“艺术”——《丹东之死》:“艺术是木偶般的、五部抑扬格的、无后的生物”
30:44 如何理解策兰的艺术批判和他以此传达的诗学?反对技巧性的造作与支配,提倡来自生命的写作
37:14 策兰诗学概念之四:“沉默”——诗由沉默构成,却又要反抗沉默
39:47 诗如何表现沉默?从鲁迅的《野草》读回策兰的《图宾根,一月》(欢迎收听我们的第一期节目)
42:23 策兰诗学概念之五:“荒谬”——《丹东之死》:“国王万岁!”
43:07 《丹东之死》剧情简介:革命失控时的荒谬,诗歌即对这种荒谬的见证与反抗
46:31 《丹东之死》中的女性角色,以及策兰对传统书写中性别秩序的颠倒:在喑哑的露西尔身上找到真正的诗
48:57 诗与荒谬的进一步关联:《棱茨》为什么要“用头走路”?
55:50 《棱茨》中与虚无主义的斗争,策兰自己与虚无主义的斗争
56:38 策兰的诗学概念之六:“瓶中信”——从曼德尔施塔姆而来,诗歌与他者、与读者的关系
58:49 诗人必须完全从自己的生命出发写诗,但这样的诗却能让出自己的时间、为他者说话
1:01:47 策兰是悲观的还是充满希望的?我们对“子午线”这个词的不同解读
1:05:37 “子午线”与策兰对譬喻(Tropen/trope)和图像的批判
1:10:52 我们做了【策兰专题】之后的感想
1:13:44 预告下一个专题:推理小说!(在下周的特辑中,我们会详细聊聊从策兰到推理小说这样一个大跳跃)
策兰作品
毕希纳及其作品
其他人物和作品
封面设计:Chai
音乐:Franz Schubert, Drei Klavierstücke, i, D. 946(演奏:张础禹)
抑扬格是一档立足文本的哲学与文学播客。
小红书:@抑扬格播客
邮箱:[email protected]
策兰篇第一|保罗·策兰,在语言的疆界上流亡
策兰篇第二|保罗·策兰,巴黎和耶路撒冷的陌生人
策兰篇第三|死亡的赋格?死亡的探戈?大屠杀中的诗与歌
策兰篇加更|《死亡赋格》的孪生作?魏斯格拉斯的《他》
策兰篇第四|语言和时间的地貌:策兰的晚期作品《呼吸结晶》
策兰篇特辑|保罗·策兰与海德格尔:走在诗歌的荨麻路上
策兰篇第五|头足倒置的诗学:走在《子午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