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週航

10.邁向工業5.0


Listen Later

歡迎留言與我互動:公眾留言區私訊留言區

((⏱️=10000))你好,這裡是齊丘的思路週航。
 
今天的航行,要帶大家駛過一場我覺得非常值得分享的盛會——2025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
 
這是一個聚集了全球自動化科技、智慧製造與產業最新突破的展覽。對於任何對未來產業、科技走向、甚至是國家競爭力有興趣的人來說,這個展會就像一個「趨勢探測站」,我們能在這裡看到過去幾年累積的成果,也能窺見未來幾年的自動化工業發展方向。
 
當我走進展場時,心裡有一個很直覺的感受:這裡的每一個展品,不僅是單純的機械、儀器或系統,它們其實都像是一個國家或一家公司對外展示的「科技宣言」。
 
因為工業自動化並不是單點突破的技術,而是一種把工程、資訊、材料、能源、環保、AI 等等全部拼湊在一起的綜合能力。
 
因此,我想透過這一集節目,跟你分享我在展場中觀察到的三大趨勢,以及工業4.0至5.0的升級進程。這三個趨勢分別為:1.自動化工業儀器的輕型化、2.效率大幅提升,3.更環保的設計理念。
 
接著,我跟你細說一下這三個趨勢,讓大家更直觀地理解:這些技術並不是抽象的,而是真正在改變工廠的樣貌,甚至間接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我從展場觀察到的自動化工業趨勢
 
過去我們對工業設備的印象,大多是龐大、笨重,往往需要固定在地面,甚至還要重新設計廠房結構來配合。可是這次的參展,我注意到展場上的新機器越來越講究「輕量化」與「模組化」。
 
輕型化並不只是把重量減輕,它背後涉及到的是材料科學、能源效率、以及系統設計的突破。比如說,一台機械手臂如果從原本的一噸縮小到三百公斤,不僅意味著搬運更方便,還代表它的能耗、維護成本、甚至 AI 控制的靈活度都能提升。
 
這種變化,讓自動化設備不再只是「大工廠專屬」,而是可以走進更多中小型企業。
 
另一個我想分享的趨勢,就是自動化生產的「效率的提升」。
 
看似是老生常談,但這幾年的差別在於:自動化機器不再只是單純加快速度,製造流程還藉由 AI 與資料分析,真正做到「智慧化的效率」。
 
在展場裡我看到不少廠商在強調「閉環控制系統」,這裡為你補充一下,閉環控制系統是指:將控制系統的部分輸出,透過特定的方法與裝置,回傳至輸入端,並與原始輸入訊號進行比較。系統再根據比較結果進行調整與控制,以達成改善品質的目標。
 
這意味著,過去需要人類技師調校的工作,現在機器自己就能完成。
 
最後一個我覺得很值得強調的,就是環保趨勢。以往大家談綠色工業,大多聚焦在「減少碳排」或「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但這次展場給我的感覺是,很多公司已經走到下一步:循環設計。
 
什麼是循環設計呢?就是在設計一個機器或製程的時候,就考慮它的全生命週期。比如說,這個機器未來要怎麼拆解?它的零件是否能回收再利用?它運作過程中所需要的耗材,能否用可替代或可再生的材料?
 
這種思維讓自動化工業把「永續」納入核心價值,成為自動化工業發展上的重要指標。
 
 
 
具體實例
 
在分享了這些總體的趨勢之後,我想舉三個具體的案例,讓大家能更直觀地感受到這些變化。
 
(一)更輕型的智慧儲藏機器人
 
第一個例子是智慧倉儲領域的「輕型機器人」。我們都知道電商產業崛起以後,物流效率成為一個國家競爭力的縮影。
 
亞馬遜、阿里巴巴這些巨頭早就用機器人來搬運貨架、分揀包裹。但有趣的是,過去的倉儲機器人大多體積龐大,需要固定的路徑規劃。
 
而我在展場看到的新一代儲藏機器人,體積更小、重量更輕,甚至能夠靈活穿梭在狹窄的貨架之間,酷似一台稍大的掃地機器人。
 
它們內建的 AI 導航系統也進步許多,不需要依賴地上的磁條或 QR 碼,完全可以像自駕車一樣,依靠感測器與即時演算法來判斷路線。
 
這種輕型化的設計,不僅降低了倉庫的改造成本,也讓中小型企業更容易導入智慧倉儲系統。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有象徵性的突破:自動化進入更普遍的產業環境,而不再屬於「大企業的專利」。
 
 
(二)AI 視覺檢測系統
 
第二個案例,是我覺得最能代表未來工廠智慧化的一環——AI 視覺檢測。在傳統製造業裡,品質檢測是一個耗時且容易出錯的環節,通常需要大量人工逐一檢查。
 
但 AI 視覺系統的崛起,讓這件事完全不一樣了。我在展場看到的檢測設備,已經可以在高速生產線上,即時捕捉每一個產品的細節,並透過深度學習判斷它是否符合標準。這種系統甚至能檢測出人眼難以察覺的瑕疵。
 
更重要的是,這些 AI 系統不再只是「被動檢查」,而是能夠「預測性維護」。舉例來說,如果某條生產線的產品出現了特定的瑕疵模式,AI 系統能夠反推是哪個環節可能出現異常,並提醒工程師提前處理。這就讓工廠從「事後補救」轉向「事前預防」,大幅提升穩定性與良率。
 
 
(三)生產製程中的電漿技術
 
第三個例子,是在半導體與精密製造中常見的「電漿技術」,它雖然和自動化工業本身沒有直接關係,但我認為:在生產過程中導入電漿技術,是現代自動化工業轉型永續的一大步。
 
電漿被稱為「物質的第四態」,是由高能量激發氣體產生的帶電粒子混合體,具有高度反應性。它能用來處理表面、清潔、蝕刻,甚至改變材料的性質。
 
早期它只是一個表面加工技術,但隨著環保趨勢興起,電漿意外地成為了工業中的環保推手。
 
傳統製程常使用大量化學藥劑,造成廢水與廢氣排放。但這次展場上,我看到一些公司展示如何以電漿乾式製程取代濕式化學處理,不僅達到同樣甚至更好的效果,還能減少污染。
 
舉例來說,電漿可在極短時間內改變材料表面結構,讓金屬更耐磨,或讓塑料更容易附著塗層,而其所產生的直接或間接污染,遠小於化學藥劑。
 
這不僅提高了效率,也大幅降低廢棄物與環境負擔,對永續工業是一大進步。更重要的是,這項技術具備跨產業應用潛力,從半導體、航太到醫療器材,皆可受益。
 
以上是我觀察到的趨勢分享,但當我們談到這些具體的技術案例時,其實也慢慢揭開了我們今天的另一個主題——現代自動化工業的演進。
 
接下來,我想帶大家進一步理解「工業4.0」與「工業5.0」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與趨勢。
 
何為工業4.0和5.0?
工業發展歷經過四大階段,目前正朝向第五階段邁進,這你為你稍微介紹一下:
1.0 時期,時間大約18世紀末,以蒸汽動力推動機械化生產,開啟工業革命。
2.0 階段,時間大約19世紀末,工業開始導入電力,實現大量生產與分工,提升製造效率。
 
進入工業 3.0時,大約在1970年代,數位自動化興起,開始起了電子信息化時代的篇章。生產過程廣泛應用電子與信息技術,使製造過程自動化控制程度進一步大幅度提高,並且建立了智慧控制基礎。
 
而工業4.0這個詞,最早出現在2011年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展,當時它被視為製造業的第四次革命。
 
這場革命的核心,是讓工廠變得更聰明。透過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與雲端運算,工業4.0讓機器之間能夠互相溝通、即時反應,甚至自主調整生產流程。
 
這不再是單純的自動化,而是智慧化的製造。工廠不只是執行命令的場所,更是成為一個能夠學習、預測、優化的系統。
 
在這樣的系統中,每一台機器都像是有感知能力的個體。它們透過感測器收集資料,透過演算法分析狀況,甚至能夠在發生異常前就提出警告。
 
這種「預測性維護」的能力,大幅降低了停機風險與維修成本。更重要的是,工業4.0讓生產不再是僵化的流程,而是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快速調整的彈性系統。
 
然而,隨著技術的成熟,人們開始思考:這樣的智慧工廠,是否真的以人為本?是否真的考慮到環境與社會的永續?於是,工業5.0的概念逐漸浮現。
 
工業5.0不是工業4.0的替代品,而是它的延伸與深化。它強調的是價值重塑。
 
在工業5.0的世界裡,機器設計的重點不是取代人力,而是成為人類作業時的夥伴。這是一種更人性化的製造模式,也是一種更具創造力的工作方式。
 
同時,工業5.0也將永續發展納入核心。減少碳排放的同時,也從產品設計開始著手,考慮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的環境影響——材料是否可回收?製程是否節能?設備是否容易維修與升級?
 
這些問題成為設計自動化工業流程的起點。「循環設計」的思維,使得製造業廠商能以新的方式,去落實社會責任。
 
此外,工業5.0也強調系統的韌性。在面對疫情、地緣政治、供應鏈中斷等不確定因素時,企業需要具備快速調整與應變的能力。
 
從展場上的觀察來看,我認為我們正處於工業4.0與5.0的交會點。許多設備已經具備智慧化的能力,但它們的設計理念、操作介面與環保思維,則逐漸向工業5.0靠攏。
 
像是AI視覺檢測不只是提升良率,而是減少人力負擔、提升工作品質的工具;電漿技術不只是製程創新,更是減少污染、促進永續的解方。
 
在我剛才提到的三個例子中,其實均可以看見工業4.0轉型至5.0的影子。對於工業5.0還有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協作型機器人。
 
它在展場中格外吸睛。協作型機器人設計不再強調隔離與防護,而是走向更安全、更靈活的互動模式。
 
外型輕巧,具備柔性關節與感測皮膚,能與人類操作員共享工作空間,甚至即時感知人類的動作並做出調整。
 
其中一款我看到的機器手臂,被應用在精密組裝領域,展現出極高的協調性。
 
技師進行細部操作時,機器人會主動遞交工具、固定零件,甚至穩定工作平台,讓整個流程更順暢。
 
這種互補式的工作方式,大大地提升效率,相較於工業4.0,也更具備人性化。
 
總結
這裡為你總結一下,2025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展現了製造業邁向智慧化與永續化的新高度。
 
展場上,設備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輕型化與模組化特徵,重量降低帶來更高的能源效率,維護與搬運變得靈活,中小企業也能以較低門檻進入智慧製造的行列。
 
AI與閉環控制系統讓生產流程具備即時調整與預測能力,機器能像熟練技師般持續優化運作,提升良率與穩定度。
 
環保理念也全面滲透至設計階段,循環設計思維從材料選擇、製程耗材到設備拆解都考慮再利用與減少污染,電漿乾式製程便是一個代表性應用。
 
展場案例更將這些趨勢具體化:輕型智慧儲藏機器人穿梭於貨架之間展現靈活運作,AI視覺檢測高速捕捉微小瑕疵並提前發出維護預警,而電漿技術在提升製程品質的同時降低了環境負擔。
 
從這些觀察中,可以得到兩點啟發。其一,未來製造將更以「人」為中心,不論是讓員工專注於高價值工作,還是提供更安全、舒適的生產環境,皆反映工業形式伴隨人類文明的進步。
 
其二,永續設計正成為工業競爭力的關鍵,企業不再只是追求產能,還要以全生命週期的視角思考產品與設備,將環境責任變成創新驅動力。
 
這些訊號顯示,我們已從工業4.0的智慧製造,逐步跨入工業5.0的人機協作與永續價值時代,展場彷彿一場未來工廠的預演,揭示製造業正在邁向更高層次的轉型。
 
好了,今天的航行先到這邊,希望這些內容對你有幫助。 最後我給你留個問題:「教育體系應如何重新設計課程以支援工業5.0需求?」,歡迎留言和我互動,我每五集會精選幾個留言和大家分享,留言的連結已經放在了文稿開頭。
 
在節目的尾聲,想和各位朋友做個小公告:由於節目剛起步,本人尚不熟悉航行,前十集的更新頻率仍顯飄忽,時快時慢。就像一艘剛離岸的小船,仍在霧海中尋找風的方向,時而被浪推得太急,時而又因暗潮而停頓。
 
而今,我學會依循星圖,調整帆面與航向,讓船身進入等速度運行——自此將以每週兩次,星期二和星期五這兩天,平穩而深邃地穿越思想之洋。
 
願每一道航跡,都在夜色中留下微光,宛如一串能指引我們抵達遠方的燈火。
 
我們下週二見。祝夏安,2025年8月22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思路週航By 齊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