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行宫》唐代·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词解释:】
往昔富丽堂皇的古行宫,
如今已然一片荒凉冷落。
宫中艳丽的花朵,
在寂寞寥落中静静绽放。
唯有仅存的几位白发苍苍的宫女闲坐无事,
谈论着玄宗往昔的轶事。
【词语:】
寥落:寂寞冷落的意思。
行宫:皇帝在京城外的宫殿。这首唐诗中所指的是,当时东都洛阳的皇帝行宫——上阳宫。
宫花:行宫里的花。
白头宫女: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中曾经写道,一些宫女天宝末年被“潜配”到上阳宫,在这冷宫里一闭四十多年,成了白发宫人。
说:谈论。
玄宗:唐玄宗。
【创作背景:】
元稹生活于中唐时期,彼时唐朝刚历经安史之乱不久,国力在各个方面皆呈下行之势。这首《行宫》可能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地点为洛阳。
《行宫》是一首五言绝句。此诗描绘了冷落寂寥的古行宫中红花盛开的景象,寂寞无聊的白头宫女闲坐谈论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的遗事。它展现了后期玄宗昏庸误国的事实,历史的沧桑之感尽在不言之中。全诗视角独特,意境深邃,诗味隽永。其语言平实且富有概括力,精警含蓄,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既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又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元稹的这首《行宫》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佳作。这首短小精悍的五言绝句意境深邃,诗味悠长,哀怨之情绵绵不绝,盛衰之感深沉凝重。
诗人先着笔于环境描写。首句中的“寥落”一词,已然点明了行宫的空虚冷落,再加上一个“古”字,更凸显其破旧之态。这样的环境本身就暗示着昔盛今衰的巨大变迁。接着以“宫花寂寞红”续笔,此处可见诗人运思之缜密。娇艳的红花与古旧的行宫相互映衬,更显行宫的“寥落”,进一步强化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这两句景语,让人的思绪完全沉浸其中,唯有沉沉的感伤萦绕心头。
后两句由景转至人,聚焦宫女。“白头”与第二句中的红花形成鲜明对比。宫中花开依旧,而当年花容月貌的宫女已变成白发老妪。物是人非,其中蕴含的哀怨与凄凉不言而喻。末句的“闲”字与上文的“寂寞”相互照应,写出了宫女们长年遭受冷落的孤寂与无奈。过去,她们的一颦一笑、盛装丽服只为取悦君王,如今再无缘得见龙颜,她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只能百无聊赖地“闲”在冷宫之中。而这些宫女们所谈论的仍旧是玄宗盛世。这一方面表现了她们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如今无可言说的空虚。两相比较之下,那种深沉的盛衰之感愈发鲜明突出且具体可感。
在此处,寥落古行宫中的白头宫女,堪称唐玄宗时代历史的见证者。唐玄宗在其继位后期,宠溺杨贵妃,整日沉湎于淫乐酒色之中,将政务悉数委予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致使朝纲紊乱,谄佞横行,最终酿成安史之乱。乱后,玄宗被迫退位,曾经赫赫不可一世的大唐王朝自此一蹶不振,日益走向下坡路。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曾深有感慨地写道:“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四句诗,已然形象地概括出玄宗昏聩好色与亡国致乱的历史缘由,其讽刺与揭露极为深刻。元稹的这首短诗自然不可能如白诗那般铺张扬厉,极尽渲染之能事,他只能采用对照、暗示、点染等方法,将这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高度浓缩,加以典型化处理,从而让人体味咀嚼。寥落的古行宫,那在寂寞之中随岁月更替而自生自落的宫花,那红颜少女变为白发老人,皆深深地带有时代盛衰迁移的印记。白头宫女亲历开元、天宝之世,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者,“闲坐说玄宗”所蕴含的由治而乱,既是诗篇主旨所在,也是诗人认为应引以为戒之处,却以貌似悠闲实则深沉的笔调加以呈现,言语虽少而意韵无穷。
二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皆得以展现,构成了一幅极为生动的画面。这幅画面引发读者连绵的浮想:宫女们年轻时皆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禁闭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中,整日寂寞无聊,望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白发渐增,如此被摧残,往事怎堪重新回顾!然而,她们被幽闭于冷宫,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唯有回顾天宝时代玄宗遗事,此景此情,令人凄绝。“寥落”“寂寞”“闲坐”,既描绘出当时的情景,又反映出诗人的倾向。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个字描绘出如此生动的画面,表现出如此深刻的思想。这首诗恰是运用以少总多的表现手法,言语虽少却意韵十足,有无穷之味。
另一种表现手法是以乐景写哀情。我国古典诗歌中,其所写景物有时会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与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往往能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也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用于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但在此处却起到了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与寥落的行宫相互映衬,增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与宫女的白发相互映衬,表现出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互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皆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所谓的“以乐景写哀”,更增添了一倍的哀情。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中“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的《行宫》则是以乐景作较为含蓄的反衬,更显余味悠长。
这首绝句语言平实,却极具概括力,精警动人且含蓄蕴藉,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历史沧桑之感尽在不言之中,寓意深刻,自来评价颇高。王建的《宫词》、白居易的《长恨歌》、元稹的《连昌宫词》,皆是长达千字左右的宏篇巨制,详尽地描述了唐玄宗时代治乱兴衰的历史进程,感叹兴亡,总结教训,内容广博而深刻。而这首唐诗短小精悍,字字珠玑。
《行宫》唐代·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词解释:】
往昔富丽堂皇的古行宫,
如今已然一片荒凉冷落。
宫中艳丽的花朵,
在寂寞寥落中静静绽放。
唯有仅存的几位白发苍苍的宫女闲坐无事,
谈论着玄宗往昔的轶事。
【词语:】
寥落:寂寞冷落的意思。
行宫:皇帝在京城外的宫殿。这首唐诗中所指的是,当时东都洛阳的皇帝行宫——上阳宫。
宫花:行宫里的花。
白头宫女: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中曾经写道,一些宫女天宝末年被“潜配”到上阳宫,在这冷宫里一闭四十多年,成了白发宫人。
说:谈论。
玄宗:唐玄宗。
【创作背景:】
元稹生活于中唐时期,彼时唐朝刚历经安史之乱不久,国力在各个方面皆呈下行之势。这首《行宫》可能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地点为洛阳。
《行宫》是一首五言绝句。此诗描绘了冷落寂寥的古行宫中红花盛开的景象,寂寞无聊的白头宫女闲坐谈论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的遗事。它展现了后期玄宗昏庸误国的事实,历史的沧桑之感尽在不言之中。全诗视角独特,意境深邃,诗味隽永。其语言平实且富有概括力,精警含蓄,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既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又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元稹的这首《行宫》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佳作。这首短小精悍的五言绝句意境深邃,诗味悠长,哀怨之情绵绵不绝,盛衰之感深沉凝重。
诗人先着笔于环境描写。首句中的“寥落”一词,已然点明了行宫的空虚冷落,再加上一个“古”字,更凸显其破旧之态。这样的环境本身就暗示着昔盛今衰的巨大变迁。接着以“宫花寂寞红”续笔,此处可见诗人运思之缜密。娇艳的红花与古旧的行宫相互映衬,更显行宫的“寥落”,进一步强化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这两句景语,让人的思绪完全沉浸其中,唯有沉沉的感伤萦绕心头。
后两句由景转至人,聚焦宫女。“白头”与第二句中的红花形成鲜明对比。宫中花开依旧,而当年花容月貌的宫女已变成白发老妪。物是人非,其中蕴含的哀怨与凄凉不言而喻。末句的“闲”字与上文的“寂寞”相互照应,写出了宫女们长年遭受冷落的孤寂与无奈。过去,她们的一颦一笑、盛装丽服只为取悦君王,如今再无缘得见龙颜,她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只能百无聊赖地“闲”在冷宫之中。而这些宫女们所谈论的仍旧是玄宗盛世。这一方面表现了她们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如今无可言说的空虚。两相比较之下,那种深沉的盛衰之感愈发鲜明突出且具体可感。
在此处,寥落古行宫中的白头宫女,堪称唐玄宗时代历史的见证者。唐玄宗在其继位后期,宠溺杨贵妃,整日沉湎于淫乐酒色之中,将政务悉数委予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致使朝纲紊乱,谄佞横行,最终酿成安史之乱。乱后,玄宗被迫退位,曾经赫赫不可一世的大唐王朝自此一蹶不振,日益走向下坡路。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曾深有感慨地写道:“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四句诗,已然形象地概括出玄宗昏聩好色与亡国致乱的历史缘由,其讽刺与揭露极为深刻。元稹的这首短诗自然不可能如白诗那般铺张扬厉,极尽渲染之能事,他只能采用对照、暗示、点染等方法,将这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高度浓缩,加以典型化处理,从而让人体味咀嚼。寥落的古行宫,那在寂寞之中随岁月更替而自生自落的宫花,那红颜少女变为白发老人,皆深深地带有时代盛衰迁移的印记。白头宫女亲历开元、天宝之世,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者,“闲坐说玄宗”所蕴含的由治而乱,既是诗篇主旨所在,也是诗人认为应引以为戒之处,却以貌似悠闲实则深沉的笔调加以呈现,言语虽少而意韵无穷。
二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皆得以展现,构成了一幅极为生动的画面。这幅画面引发读者连绵的浮想:宫女们年轻时皆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禁闭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中,整日寂寞无聊,望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白发渐增,如此被摧残,往事怎堪重新回顾!然而,她们被幽闭于冷宫,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唯有回顾天宝时代玄宗遗事,此景此情,令人凄绝。“寥落”“寂寞”“闲坐”,既描绘出当时的情景,又反映出诗人的倾向。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个字描绘出如此生动的画面,表现出如此深刻的思想。这首诗恰是运用以少总多的表现手法,言语虽少却意韵十足,有无穷之味。
另一种表现手法是以乐景写哀情。我国古典诗歌中,其所写景物有时会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与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往往能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也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用于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但在此处却起到了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与寥落的行宫相互映衬,增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与宫女的白发相互映衬,表现出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互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皆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所谓的“以乐景写哀”,更增添了一倍的哀情。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中“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的《行宫》则是以乐景作较为含蓄的反衬,更显余味悠长。
这首绝句语言平实,却极具概括力,精警动人且含蓄蕴藉,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历史沧桑之感尽在不言之中,寓意深刻,自来评价颇高。王建的《宫词》、白居易的《长恨歌》、元稹的《连昌宫词》,皆是长达千字左右的宏篇巨制,详尽地描述了唐玄宗时代治乱兴衰的历史进程,感叹兴亡,总结教训,内容广博而深刻。而这首唐诗短小精悍,字字珠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