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歡迎留言與我互動:公眾留言區、私訊留言區
((⏱️=10000))你好,這裡是齊丘的思路週航。
夏天快結束了,屬於盛夏的浪漫也即將進入尾聲。今天的航行,我們來聊一點輕鬆的話題。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看了最近上映的《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城篇,我繼上次的遊郭篇,再次被深深觸動。
或許你會以為,這是一部以戰鬥為核心的作品,劍光斬落,鬼血飛濺,呼吸法一式接著一式。然而,當我們細細體會,會發現真正打動觀眾的,不是那炫目的刀光,而是我們從人物身上看到的掙扎。
這是一種關於痛苦的哲學。
人可以在面對無可逆轉的創傷後,依舊選擇溫柔嗎?人能否讓痛苦成為力量,而非成為折磨他人的理由?
今天的航行,我們就從這裡出發。
二、鬼滅之刃故事背景簡介
這裡為沒看鬼滅的觀眾小小介紹一下。
《鬼滅之刃》的故事設定在大正時期,一個日本工業化初露端倪、卻依舊彌漫著舊時代氛圍的年代。
夜裡的街道仍昏黃,森林與深山仍保有古老而詭譎的氣息。
故事的核心世界觀是,「人類」與「鬼」共存於陰影與光明之間。鬼是被血肉慾望、恐懼和黑暗吞噬的人類,擁有驚人的力量與再生能力。唯一的弱點是陽光和位於脖子的心臟。
鬼殺隊便是在此背景下誕生的。這是一群承擔著家族滅門、親人慘死創傷的劍士,他們在極端鍛鍊下習得「呼吸法」——一種讓身體極限化、甚至在一瞬間突破常人的戰鬥技術。
他們揹負著信念、仇恨、恐懼與死亡,最終的目標是斬盡天下所有的惡鬼。
而主角炭治郎,就是其中的縮影。他的家人幾乎被鬼屠殺殆盡,唯一倖存的妹妹禰豆子變成鬼,卻仍保有人性。這成為他的旅程動力——他要尋回妹妹的人性,也要終結這場血色循環。
但如果《鬼滅之刃》只是一部「屠鬼」故事,它不會有今天的影響力。真正讓人難忘的,是角色背後的創傷,與他們如何面對這些創傷。
三、承受創傷與痛苦——轉化為力量
在這個世界裡,痛苦是普遍的,幾乎沒有角色能倖免於此。
不曉得各位有沒有發現一個細節——《鬼滅之刃》中,劍士的強弱,似乎與其所承受過的創傷有著相關性。
若以哲學邏輯來看,創傷或許並非成為強大劍士的充分條件。換言之,僅僅經歷痛苦並不足以讓一個人變得強大——有些人被痛苦壓垮,成為墮落的鬼;有些人則因傷痛而麻痺,失去行動的勇氣。
然而,創傷卻似乎是成為強大劍士的必要條件。作品中幾乎沒有一位頂尖劍士是「毫無傷痕」的;痛苦猶如一場淬火,唯有在其中鍛鍊過的人,才能擁有足以面對鬼與死亡的決心與韌性。
《鬼滅之刃》並沒有將痛苦描繪成單純的懲罰或悲劇,而是呈現出一種矛盾的張力:它既是折磨,也是淬煉;既可能摧毀一個人,也可能讓一個人誕生出全新的力量。
炭治郎的眼神總是充滿同情,因為他深知,若自己在失去家人時做出另一種選擇,或許早就墮落成鬼。
這種「險些墮落」的覺悟,使他不僅以劍對抗鬼,更以憐憫看待鬼。
對炭治郎而言,每一次揮劍都是一種溫柔的告別,而不是冷酷的斬殺。他戰鬥的根源,不是恨,而是對生命的悲憫——包括對敵人的生命。
炎柱——煉獄杏壽郎,在《無限列車篇》中的殞落,也並非以「強者的終極對決」作為敘事亮點,而是以一個深受父親冷漠陰影影響的男子,依舊選擇燃燒生命去守護他人。
煉獄的光芒並非源於他從未受過傷,而是源於他明白了傷痛的重量,仍決定將這份重量轉化為守護的決心。
蟲柱——蝴蝶忍,則是另一種極致的例子。她因姐姐慘死而毅然成為劍士,但她並沒有因為憎恨而扭曲自己,反而選擇以毒素、智慧與微笑作為戰鬥方式。
她的微笑並非純然的溫柔,而是一種與痛苦共處後產生的力量。它背後隱藏的是不言而喻的傷口,但這些傷口已被轉化為某種優雅而決絕的生存姿態。
這些角色告訴我們一個共同的真理:
「人之所以偉大,不在於沒有痛苦,而在於如何面對痛苦。」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創傷生成力」。它指的是,人類在經歷極端逆境後,往往可能不只是回到原點,甚至能因痛苦而獲得新的力量、新的價值觀、新的生命動力。
這與單純的「復原」不同,因為復原只是回到過去,而創傷生成力意味著一種蛻變——變得更加深刻、更加強韌,也更加溫柔。
《鬼滅之刃》將這種概念推向極致。角色們並不是「戰勝痛苦」才變強,而是「背負痛苦」才有力量。
他們沒有忘記失去,而是將失去化為劍刃。失去的重量沒有消失,但它被轉化為推動他們前進的力量。
這種敘事呈現出一種哲學性的思考:正是因為他們深知無常,才選擇溫柔;正是因為他們承受痛苦,才懂得如何守護。
而這不僅是一種虛構角色的美學,也是一面映照現實的鏡子。
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或許也曾經歷過失敗、喪失、孤獨,甚至一些無法對人傾訴的痛苦。問題不在於痛苦是否會來,因為它終究會來;問題在於——我們是否準備好承受它,並且讓它推動我們前行?
四、鬼殺隊 vs 鬼——同一條創傷之河的兩岸
最耐人尋味的地方,是《鬼滅之刃》幾乎每一個鬼的前身,都是人。更準確地說,都是「被痛苦壓垮」的人。
這一設定,使得「鬼」不再僅僅是邪惡的象徵,而是承受不住現實壓力後的扭曲。
上弦之陸的妓夫太郎與墮姬,本是相依為命的兄妹,卻因社會歧視與極端貧困,被迫活在地獄邊緣。妓夫太郎因容貌與身份飽受羞辱,而墮姬則在殘酷的環境中失去純真。
最終,他們選擇成為鬼,不是因為天性邪惡,而是因為世界給了他們難以承受的殘酷。
同樣,下弦之六——累——那位用絲線編織「家」的少年——其實曾渴望溫暖,渴望有父母的關愛。但當他變成鬼後,父母想要殺死他以結束悲劇,這份恐懼與背叛徹底將他推入黑暗深淵。
從此,他不再追求真實的親情,而是用恐懼綑綁所謂的「家人」。
這些故事讓人明白:
鬼不是天生邪惡,而是無法承受痛苦。
然而,與之對照,鬼殺隊的成員同樣背負沉重的失落:炭治郎失去家人、煉獄承受父親的否定、蝴蝶忍與香奈乎因為親人慘死而被迫獨立。
不同的是,他們選擇將痛苦轉化為守護,將恨化為決心。
這不只是一種敘事手法,而是一種倫理辯證。
當你被傷害時,你是否有權傷害他人?
當世界對你不公,你是否能選擇不把痛苦傳染出去?
《鬼滅之刃》透過這種辯證,提出了極具哲學意味的問題:
如果一個人因不幸而變得殘酷,是否值得被憐憫?
如果另一個人因同樣的不幸而選擇堅守善良,是否更值得敬佩?
換言之,鬼與鬼殺隊站在同一條河的兩岸——一邊是逃避與墮落,一邊是承擔與成長。
這條河,名為「創傷」。角色們都在其上掙扎,只是選擇了不同的方向。
五、承受痛苦的技藝——呼吸法的象徵意義
在鬼滅之刃中,呼吸法,看似戰鬥技巧,實則是一種對生命最原始的修行。它不只是教會劍士如何在生死交界保持力量,更教會他們如何在絕望中找到一線秩序。呼吸,是生命最基本的韻律,也是人類面對恐懼時最容易失去的節奏。
在極端壓力下,人的呼吸往往急促、紊亂,象徵著內心陷入混亂。而《鬼滅之刃》告訴我們,唯有在死亡邊緣仍能穩定呼吸的人,才能夠將恐懼收束,將憤怒馴服,將悲傷轉化為力量。
這與現代心理學的「正念練習」深度契合。正念不是逃離痛苦,而是以覺察之心去感受它、容納它,讓它在呼吸之間逐漸沉澱,化為可用的力量。
呼吸成為「內在秩序化」的起點,也成為面對極端情境時的精神支柱。
在東方文化中,呼吸更被視為「氣」的流動——每一次呼吸都是自我確認的瞬間:我仍在此,我仍能決定如何活。
武士道亦強調「一息一劍」,意即在揮刀之際,必須將生命意志凝縮在一息之間,才能不被恐懼吞噬。
因此,鬼殺隊每一式「型」不僅是招式,更是一種將創傷編碼為秩序的儀式。每一次揮刀,都是向痛苦宣告:「我能承受你,並將你化為力量。」
炭治郎與其他劍士們用呼吸守住的不只是生命,更是心靈的清明。
這讓作品具有一種存在主義的意味——人類在不可避免的苦難面前,仍有能力選擇以何種方式存在。
呼吸法便是這種自由的象徵。即使身處死亡邊緣,即使被創傷重壓,仍能以一口穩定的氣息告訴自己:「我仍能掌控我的心,我仍能決定我的劍落向何處。」
在現實世界中,這樣的象徵同樣成立。我們可能不會與鬼搏鬥,但卻要面對失敗、孤獨、焦慮,甚至生活本身的荒謬感。呼吸提醒我們:真正的力量不在於壓抑情緒,而在於與它共存,直到它成為推動我們前行的力量。
結語:成為自己的「劍士」
當我們從影院走出,或許該問的問題不是「下一部會怎麼打?」而是:
「在現實生活裡,我該如何承受屬於自己的痛苦和創傷?」
我認為,其實在大部分人心中都存在著一隻鬼和一位劍士。他們之間水火不容,無時無刻都不在決鬥,分分秒秒皆撕裂著火花。
這種意象,和大家所熟悉的「天使VS魔鬼」有點像,但又不全然相同——天使與魔鬼這種艱難抉擇,常見在單純的「善」、「惡」之內心抗衡中。
而「鬼VS劍士」這種意象,卻呈現了人類艱難的抉擇——「面對」與「逃避」。
其所掙扎的,是人類最難釋懷的痛苦:創傷。那一閃而逝的刀光,正是我們生命裡最璀璨的瞬間。
它不是勝利的象徵,而是掙扎的軌跡;不是炫耀的光芒,而是靈魂在創傷縫隙中迸發出名為「勇氣」的火花。
好了,今天的航行先到這邊,希望這些內容對你有幫助。 最後我給你留個問題:「在現實中,你的『呼吸法』是什麼?有什麼能讓你在痛苦中保持穩定?」,歡迎留言和我互動,我每五集會精選幾個留言和大家分享,留言的連結已經放在了文稿開頭,我們週五見。
祝勇敢, 2025年8月26
By 齊丘歡迎留言與我互動:公眾留言區、私訊留言區
((⏱️=10000))你好,這裡是齊丘的思路週航。
夏天快結束了,屬於盛夏的浪漫也即將進入尾聲。今天的航行,我們來聊一點輕鬆的話題。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看了最近上映的《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城篇,我繼上次的遊郭篇,再次被深深觸動。
或許你會以為,這是一部以戰鬥為核心的作品,劍光斬落,鬼血飛濺,呼吸法一式接著一式。然而,當我們細細體會,會發現真正打動觀眾的,不是那炫目的刀光,而是我們從人物身上看到的掙扎。
這是一種關於痛苦的哲學。
人可以在面對無可逆轉的創傷後,依舊選擇溫柔嗎?人能否讓痛苦成為力量,而非成為折磨他人的理由?
今天的航行,我們就從這裡出發。
二、鬼滅之刃故事背景簡介
這裡為沒看鬼滅的觀眾小小介紹一下。
《鬼滅之刃》的故事設定在大正時期,一個日本工業化初露端倪、卻依舊彌漫著舊時代氛圍的年代。
夜裡的街道仍昏黃,森林與深山仍保有古老而詭譎的氣息。
故事的核心世界觀是,「人類」與「鬼」共存於陰影與光明之間。鬼是被血肉慾望、恐懼和黑暗吞噬的人類,擁有驚人的力量與再生能力。唯一的弱點是陽光和位於脖子的心臟。
鬼殺隊便是在此背景下誕生的。這是一群承擔著家族滅門、親人慘死創傷的劍士,他們在極端鍛鍊下習得「呼吸法」——一種讓身體極限化、甚至在一瞬間突破常人的戰鬥技術。
他們揹負著信念、仇恨、恐懼與死亡,最終的目標是斬盡天下所有的惡鬼。
而主角炭治郎,就是其中的縮影。他的家人幾乎被鬼屠殺殆盡,唯一倖存的妹妹禰豆子變成鬼,卻仍保有人性。這成為他的旅程動力——他要尋回妹妹的人性,也要終結這場血色循環。
但如果《鬼滅之刃》只是一部「屠鬼」故事,它不會有今天的影響力。真正讓人難忘的,是角色背後的創傷,與他們如何面對這些創傷。
三、承受創傷與痛苦——轉化為力量
在這個世界裡,痛苦是普遍的,幾乎沒有角色能倖免於此。
不曉得各位有沒有發現一個細節——《鬼滅之刃》中,劍士的強弱,似乎與其所承受過的創傷有著相關性。
若以哲學邏輯來看,創傷或許並非成為強大劍士的充分條件。換言之,僅僅經歷痛苦並不足以讓一個人變得強大——有些人被痛苦壓垮,成為墮落的鬼;有些人則因傷痛而麻痺,失去行動的勇氣。
然而,創傷卻似乎是成為強大劍士的必要條件。作品中幾乎沒有一位頂尖劍士是「毫無傷痕」的;痛苦猶如一場淬火,唯有在其中鍛鍊過的人,才能擁有足以面對鬼與死亡的決心與韌性。
《鬼滅之刃》並沒有將痛苦描繪成單純的懲罰或悲劇,而是呈現出一種矛盾的張力:它既是折磨,也是淬煉;既可能摧毀一個人,也可能讓一個人誕生出全新的力量。
炭治郎的眼神總是充滿同情,因為他深知,若自己在失去家人時做出另一種選擇,或許早就墮落成鬼。
這種「險些墮落」的覺悟,使他不僅以劍對抗鬼,更以憐憫看待鬼。
對炭治郎而言,每一次揮劍都是一種溫柔的告別,而不是冷酷的斬殺。他戰鬥的根源,不是恨,而是對生命的悲憫——包括對敵人的生命。
炎柱——煉獄杏壽郎,在《無限列車篇》中的殞落,也並非以「強者的終極對決」作為敘事亮點,而是以一個深受父親冷漠陰影影響的男子,依舊選擇燃燒生命去守護他人。
煉獄的光芒並非源於他從未受過傷,而是源於他明白了傷痛的重量,仍決定將這份重量轉化為守護的決心。
蟲柱——蝴蝶忍,則是另一種極致的例子。她因姐姐慘死而毅然成為劍士,但她並沒有因為憎恨而扭曲自己,反而選擇以毒素、智慧與微笑作為戰鬥方式。
她的微笑並非純然的溫柔,而是一種與痛苦共處後產生的力量。它背後隱藏的是不言而喻的傷口,但這些傷口已被轉化為某種優雅而決絕的生存姿態。
這些角色告訴我們一個共同的真理:
「人之所以偉大,不在於沒有痛苦,而在於如何面對痛苦。」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創傷生成力」。它指的是,人類在經歷極端逆境後,往往可能不只是回到原點,甚至能因痛苦而獲得新的力量、新的價值觀、新的生命動力。
這與單純的「復原」不同,因為復原只是回到過去,而創傷生成力意味著一種蛻變——變得更加深刻、更加強韌,也更加溫柔。
《鬼滅之刃》將這種概念推向極致。角色們並不是「戰勝痛苦」才變強,而是「背負痛苦」才有力量。
他們沒有忘記失去,而是將失去化為劍刃。失去的重量沒有消失,但它被轉化為推動他們前進的力量。
這種敘事呈現出一種哲學性的思考:正是因為他們深知無常,才選擇溫柔;正是因為他們承受痛苦,才懂得如何守護。
而這不僅是一種虛構角色的美學,也是一面映照現實的鏡子。
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或許也曾經歷過失敗、喪失、孤獨,甚至一些無法對人傾訴的痛苦。問題不在於痛苦是否會來,因為它終究會來;問題在於——我們是否準備好承受它,並且讓它推動我們前行?
四、鬼殺隊 vs 鬼——同一條創傷之河的兩岸
最耐人尋味的地方,是《鬼滅之刃》幾乎每一個鬼的前身,都是人。更準確地說,都是「被痛苦壓垮」的人。
這一設定,使得「鬼」不再僅僅是邪惡的象徵,而是承受不住現實壓力後的扭曲。
上弦之陸的妓夫太郎與墮姬,本是相依為命的兄妹,卻因社會歧視與極端貧困,被迫活在地獄邊緣。妓夫太郎因容貌與身份飽受羞辱,而墮姬則在殘酷的環境中失去純真。
最終,他們選擇成為鬼,不是因為天性邪惡,而是因為世界給了他們難以承受的殘酷。
同樣,下弦之六——累——那位用絲線編織「家」的少年——其實曾渴望溫暖,渴望有父母的關愛。但當他變成鬼後,父母想要殺死他以結束悲劇,這份恐懼與背叛徹底將他推入黑暗深淵。
從此,他不再追求真實的親情,而是用恐懼綑綁所謂的「家人」。
這些故事讓人明白:
鬼不是天生邪惡,而是無法承受痛苦。
然而,與之對照,鬼殺隊的成員同樣背負沉重的失落:炭治郎失去家人、煉獄承受父親的否定、蝴蝶忍與香奈乎因為親人慘死而被迫獨立。
不同的是,他們選擇將痛苦轉化為守護,將恨化為決心。
這不只是一種敘事手法,而是一種倫理辯證。
當你被傷害時,你是否有權傷害他人?
當世界對你不公,你是否能選擇不把痛苦傳染出去?
《鬼滅之刃》透過這種辯證,提出了極具哲學意味的問題:
如果一個人因不幸而變得殘酷,是否值得被憐憫?
如果另一個人因同樣的不幸而選擇堅守善良,是否更值得敬佩?
換言之,鬼與鬼殺隊站在同一條河的兩岸——一邊是逃避與墮落,一邊是承擔與成長。
這條河,名為「創傷」。角色們都在其上掙扎,只是選擇了不同的方向。
五、承受痛苦的技藝——呼吸法的象徵意義
在鬼滅之刃中,呼吸法,看似戰鬥技巧,實則是一種對生命最原始的修行。它不只是教會劍士如何在生死交界保持力量,更教會他們如何在絕望中找到一線秩序。呼吸,是生命最基本的韻律,也是人類面對恐懼時最容易失去的節奏。
在極端壓力下,人的呼吸往往急促、紊亂,象徵著內心陷入混亂。而《鬼滅之刃》告訴我們,唯有在死亡邊緣仍能穩定呼吸的人,才能夠將恐懼收束,將憤怒馴服,將悲傷轉化為力量。
這與現代心理學的「正念練習」深度契合。正念不是逃離痛苦,而是以覺察之心去感受它、容納它,讓它在呼吸之間逐漸沉澱,化為可用的力量。
呼吸成為「內在秩序化」的起點,也成為面對極端情境時的精神支柱。
在東方文化中,呼吸更被視為「氣」的流動——每一次呼吸都是自我確認的瞬間:我仍在此,我仍能決定如何活。
武士道亦強調「一息一劍」,意即在揮刀之際,必須將生命意志凝縮在一息之間,才能不被恐懼吞噬。
因此,鬼殺隊每一式「型」不僅是招式,更是一種將創傷編碼為秩序的儀式。每一次揮刀,都是向痛苦宣告:「我能承受你,並將你化為力量。」
炭治郎與其他劍士們用呼吸守住的不只是生命,更是心靈的清明。
這讓作品具有一種存在主義的意味——人類在不可避免的苦難面前,仍有能力選擇以何種方式存在。
呼吸法便是這種自由的象徵。即使身處死亡邊緣,即使被創傷重壓,仍能以一口穩定的氣息告訴自己:「我仍能掌控我的心,我仍能決定我的劍落向何處。」
在現實世界中,這樣的象徵同樣成立。我們可能不會與鬼搏鬥,但卻要面對失敗、孤獨、焦慮,甚至生活本身的荒謬感。呼吸提醒我們:真正的力量不在於壓抑情緒,而在於與它共存,直到它成為推動我們前行的力量。
結語:成為自己的「劍士」
當我們從影院走出,或許該問的問題不是「下一部會怎麼打?」而是:
「在現實生活裡,我該如何承受屬於自己的痛苦和創傷?」
我認為,其實在大部分人心中都存在著一隻鬼和一位劍士。他們之間水火不容,無時無刻都不在決鬥,分分秒秒皆撕裂著火花。
這種意象,和大家所熟悉的「天使VS魔鬼」有點像,但又不全然相同——天使與魔鬼這種艱難抉擇,常見在單純的「善」、「惡」之內心抗衡中。
而「鬼VS劍士」這種意象,卻呈現了人類艱難的抉擇——「面對」與「逃避」。
其所掙扎的,是人類最難釋懷的痛苦:創傷。那一閃而逝的刀光,正是我們生命裡最璀璨的瞬間。
它不是勝利的象徵,而是掙扎的軌跡;不是炫耀的光芒,而是靈魂在創傷縫隙中迸發出名為「勇氣」的火花。
好了,今天的航行先到這邊,希望這些內容對你有幫助。 最後我給你留個問題:「在現實中,你的『呼吸法』是什麼?有什麼能讓你在痛苦中保持穩定?」,歡迎留言和我互動,我每五集會精選幾個留言和大家分享,留言的連結已經放在了文稿開頭,我們週五見。
祝勇敢, 2025年8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