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歡迎留言與我互動:公眾留言區、私訊留言區
((⏱️=10000))你好,這裡是齊丘的思路週航。
今天的航行是讀者問答,我精選了這兩週的留言,準備在今天的航程中回覆。
第一則留言,讀者「涵」在公眾留言區留言道:「很喜歡你的觀點!論述也足夠細緻,希望有更多關於女性主義的內容!尤其想聽齊丘用女性主義的觀點詮釋《愛彌兒》這本著作,繼續加油喔」
首先,感謝你的鼓勵與回饋!很高興你覺得本集的論述足夠細緻。女性主義的主題確實值得更多探討,因為它不僅涉及性別平等,還觸及教育、社會制度、文化價值等議題。
關於《愛彌兒》,這本書表面上是教育論,但其背後隱含著十八世紀歐洲對「性別角色」的思考。盧梭一方面強調兒童的自然天性與自主發展,另一方面卻呈現出高度「性別化」的教育理念,認為女性應以溫柔、服從、賢慧為核心。
若用女性主義的觀點來詮釋,可以探討兩點問題:
1. 盧梭是否在「自然教育」的框架下,仍保留了對女性的刻板期待?
2. 這種觀點如何影響後來歐洲的教育思想與女性地位?
我會在之後的節目深入討論這些問題,也會結合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對盧梭的批判,看看她如何挑戰這種性別化的教育觀。再次謝謝你的建議,之後一定會推出更完整的女性主義專題!
第二則留言,讀者「世華華」私訊我說:
「齊丘你好,我很喜歡你的節目,時常當作每週通勤時的一部分。但最近我發現一個讓我不太了解的地方,就是你節目的主題好像有點分散,我想知道「思路週航」這個節目的核心主線是什麼?」
謝謝你的細心觀察與支持!你感受到「思路週航」的主題似乎分散,這一點其實沒錯。
這是因為它本身就不是一條單線航道,而是一組互相呼應的航程。節目的核心主線可以從兩個層面理解:
一,「思路週航」不是單純介紹學科知識,而是嘗試讓聽眾感受人類思想如何跨越時空、彼此呼應。無論談的是物理、經濟學、文學,或是哲學史,背後都在追問:我們如何理解世界,又如何理解自己?
二,在這個專欄的架構設計中,雖然採取多學科並行的策略,但主題並非隨意散落,而是圍繞著明確的核心支點,逐漸構築出一張有主軸且分層的知識網絡。
這個核心以兩大學科領域建構成: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它們分別提供理解世界的不同透鏡,一個探究規律與結構,另一個關注行為與脈絡。
自然科學的支點涵蓋物理、數學、生物以及認知科學等理科範疇,為我們提供探索客觀世界的工具與語言。
物理與數學揭示宇宙的底層邏輯,生物學揭開生命的演化機制,認知科學則追問人類如何感知、學習與建構經驗。當這些知識交織在一起時,世界運作的模型不再是抽象符號,而是可以驗證、可以推演的理性框架。
社會科學則以另一種方式展開觀察。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制度與思想傳承,讓我們看見人類如何組織資源、制定規則、選擇路徑並推動進步。
它們不僅研究制度的設計與演化,也探討價值如何生成、文化如何流動,補充了自然科學難以觸及的人類動機層面。
更具張力的是那些「副航道」:心理學、藝術、哲學與科技。心理學提供微觀洞察,揭示個體在制度與環境中的選擇模式;藝術以象徵和感性將抽象理論轉化為可感知的文化語言,讓思想獲得情感張力;哲學則作為方法論的支架,持續檢驗知識的邏輯一致性與倫理依據;至於科技,它既是研究對象,也是改變自然與社會互動模式的推動力量。
這樣的知識架構並非靜止,而是持續運作與更新。每篇文章都像一次思想實驗:從自然科學的理論啟航,經由社會科學的脈絡檢驗,再引入副航道的多重視角,補充、挑戰並深化核心觀點。
這種「核心—輻射—回饋」的模式,使專欄既有理論深度,又能保持思想的流動與開放。
在多重視角間穿梭,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搭建橋樑,在科學與人文的交界處尋找共鳴。深刻而靈活、嚴謹而不僵化、多元而仍有秩序——這正是專欄背後的態度與追求。
第三個留言,讀者「筆」在公眾留言區道:「敲碗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
謝謝筆的留言,也很高興你喜歡「人類大歷史」那一集!那集其實只是整條思想航程的起點。哈拉瑞的三部曲——《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不僅呈現了人類如何從石器時代走到人工智慧時代,更提出一個更根本的追問:我們接下來要成為什麼樣的存在?而又該如何面對這些轉變?
《人類大歷史》描繪了人類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的漫長歷程,揭示了語言、合作、敘事與制度如何讓智人成為地球上最具主導力的物種。
但這只是一段宏大敘事的前奏。《人類大命運》將視角推向未來,探討當人工智慧、基因編輯、腦機接口與演算法治理逐漸成為現實時,人類會不會試圖進化成一種「超越生物界限」的新存在——哈拉瑞稱之為「智神」。
這裡的問題不只是技術能否實現,而是倫理與意義如何重新定義。
如果死亡不再不可避免,如果記憶可以被編輯,如果情感與認知可由演算法增強——那麼,「人」這一概念還有何界限?自由意志與靈魂的觀念會如何被重新詮釋?
這些問題正是自然科學與哲學、人文、社會制度交錯之處,也是「思路週航」未來想深入探討的方向。
而《21世紀的21堂課》則將焦點拉回當下,從未來藍圖回到眼前挑戰。
它不是要我們沉迷於想像未來的「神性」,而是迫使我們面對當前的「不確定性」。
在人工智慧快速取代勞動力的時代,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教育?當全球化與民族主義拉鋸,人類如何維持跨國合作?當假訊息、深偽技術充斥,我們又該如何保護真實與信任?
這些課題不僅是政策辯論,也攸關每個人如何在複雜資訊環境中保持認知清晰,如何在道德與利益衝突之間作出選擇。
此內容在往後的航行中,會成為一座座關於人類學的島嶼,反覆出現在各位的視線中,敬請期待。
第四個問題,讀者「歐文」私訊我道:「你說終身教職是誘因結構的產物。能否進一步比較:這套制度在歐美、日本與台灣的學術生態中有何差異?」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在你作出提問之前,我還真沒想過。因此我又做了一番調研。
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終身教職的核心功能,是讓知識生產能在高不確定性下,擺脫短期績效的壓力。
它的主軸設計原理,是先要求學者在前期承受高壓、努力產出成果,通過嚴格審查後,才能換來後續長期的工作保障與自由研究空間。
這是一種制度性賭注:社會願意投注資源,讓研究者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探索未知。
但這套制度在不同國家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樣貌。資金來源、法律保障、評鑑機制與勞動市場結構的差異,形塑出各自獨特的誘因組合,進而影響研究風格、教學取向與人才流動。
以下我們比較美國、歐洲、日本與台灣的終身教職制度,看看它們如何回應這場知識與風險的博弈。
首先,美國的學術體制以「非升即走制度」為核心:助理教授在六至七年內必須通過嚴格審查,才能取得終身教職。
審查標準包括頂尖期刊發表、外部審查信、競爭性經費等,強調可量化的學術表現。
這種制度的誘因結構非常清楚,也幾乎等同於我在第九集航行中所提到的:早期壓力集中,鼓勵研究者選擇能快速產出、容易被審查的題目,並傾向有外部資金支持的領域。終身之後的穩定則由院系治理與章程保障。
代價是教學、研究與募款三重壓力下的時間稀缺,以及學門與機構間的聲望階層固化。
而歐洲的學術制度則更多元和複雜。在德語圈(如德國、奧地利、瑞士),高等教育與學術職涯仍保留傳統的資格階梯制度,這是一套分階段晉升的制度設計,旨在確保教授職位的高度專業性與學術成熟度。
年輕學者在取得博士學位後,通常需歷經博士後研究階段,接著進入任期限定職位,並透過累積研究成果、教學經驗與國際合作,爭取晉升至長期或終身職位。
這一過程往往需跨機構、甚至跨國移動,並面對多輪競爭與資格審查。
值得注意的是,德語圈的研究院體系提供以研究為主的永久職位,不以教學為核心,讓學者能在穩定的環境中深耕基礎科學與長期研究計畫。
這些機構在全球學術界享有高度聲譽,也成為許多學者追求學術自由與研究深度的重要選擇。
整體而言,德語圈的資格階梯制度雖然晉升路徑漫長且競爭激烈,但也促進了學術品質的嚴謹與研究環境的多元。這種制度設計反映出對學術成熟度與跨領域合作的高度重視。
在北歐國家(如瑞典、芬蘭、丹麥與挪威),高等教育與研究體系高度依賴公共資金支持,政府透過穩定的預算編列與政策導向,確保學術機構具備長期發展的能力。這種資金模式不僅降低了學術界對外部商業贊助的依賴,也強化了研究的公共性與社會責任。
此外,北歐地區的工會制度健全,學術人員普遍受益於強而有力的勞動法保障,包括合理工時、育嬰假、病假與退休制度等。這些制度促進了學術自由與生活平衡,使研究者能在相對穩定與尊重個人權益的環境中工作與生活。
整體而言,歐洲多數學術體系傾向將職涯風險「社會化」:透過公共資源、制度化評鑑與研究院體系,分散個體在早期階段所面臨的高度不確定性。
這種制度設計的回報是對長期議題的承載力與學科群的集體韌性;代價則可能是制度機動性較低,且部分機構的發展節奏受政策導向影響較深。
至於英國整體的教授晉升制度則更像美國,強調個人績效與國際能見度,晉升節奏更快但競爭壓力也較大。
而日本的終身教職制度深受「封閉性組織運作」文化影響。戰後大學體系以院內升遷、學派傳承與校內培育為主,形成穩定的權威結構。年資與序列不僅決定升等,也影響研究主題與風格。
1990年代後,隨國家科研競爭力政策轉型,逐步導入美國的非升即走制度,試圖在穩定與競爭間取得平衡。然而,院內協作文化、繁重教務與行政負擔,以及跨機構流動性不足,仍讓年輕學者在「如何取得獨立性」與「如何累積體制內信用」之間權衡。
「取得獨立性」意味著脫離傳統權威、擺脫指導教授,發展出自主的學術身份與研究路線。
而「累積體制內信用」則意味著,在現有學術機構與文化中,透過服從規範、參與行政、維持人際關係等方式,獲得升遷、資源與認可的機會
日本「封閉性組織運作」這個文化的優點是,長期專題與實驗室傳承可穩步累積;缺點則是議題換軌速度偏慢、國際流動率不足。隨著全球發表與合作成為衡量標準,日本正加速調整,但制度慣性仍深。
至於台灣,制度形式上也部分承襲美式:助理教授需在限定年限內通過升等審查,依據發表篇數、期刊等級、計畫主持與社會影響等量化指標。但在資源結構與法規環境上,則呈現獨特樣態。
首先,公立大學薪資與升等由全國性規範框定,院校之間差距主要來自資源密度與研究生規模。其次,國家型計畫與部會經費(如科技部)對研究議題有強烈引導力,研究者需同時對準「國家重點」與「國際能見度」。
再者,少子化與招生結構變化,使教學與行政負擔上升,年輕學者面臨研究時間被切碎的現實。誘因結構的影響,使得早期高度重視可度量的國際發表。
而獲取終身教職後,則在教學、行政與社會影響間重新配置時間。
然而,跨校流動、國際挖角與大型平台的長期投資仍待制度成熟,台灣在承襲美式升等門檻的同時,也面臨本地治理結構、資源分配與文化脈絡的挑戰,持續在全球化競爭與在地實踐之間尋求制度平衡。
比較四者,我們可以看出幾條清楚的分水嶺:
一,風險分攤方式:美國將風險前置到個體早期,歐洲以公共治理分散風險,日本與台灣則在穩定與競爭間尋求平衡。
二,流動性與人才循環:美國高流動性驅動學術重組,歐洲以計畫與評鑑推動跨國協作,日本偏向院內累積,台灣則受限於市場規模與薪資結構。
三,評鑑週期與研究風格:不同國家呈現出鮮明差異:美國制度傾向鼓勵能快速產生成果、盡快獲得證據支持的研究路徑;歐洲則更容易容納需要長時間醞釀的中長期議題;至於日本與台灣,則努力兼顧著研究的品質與社會影響。
我認為,終身教職不是答案本身,而是一個容器。容器盛裝的是社會對知識的賭注方式:賭在個體、賭在團隊、賭在公共機構。
而這些籌碼,就是未來的國力強弱。不同社會如何填滿這個容器,也就決定了它們的學術文化走向。
好了,以上是今天的讀者問答,我們回答了四個問題,希望這些內容對你有幫助。
歡迎繼續留言和我互動,我每五集會精選幾個留言和大家分享,留言的連結已經放在了文稿開頭,我們下週二見。
祝夏安,2025年8月29
By 齊丘歡迎留言與我互動:公眾留言區、私訊留言區
((⏱️=10000))你好,這裡是齊丘的思路週航。
今天的航行是讀者問答,我精選了這兩週的留言,準備在今天的航程中回覆。
第一則留言,讀者「涵」在公眾留言區留言道:「很喜歡你的觀點!論述也足夠細緻,希望有更多關於女性主義的內容!尤其想聽齊丘用女性主義的觀點詮釋《愛彌兒》這本著作,繼續加油喔」
首先,感謝你的鼓勵與回饋!很高興你覺得本集的論述足夠細緻。女性主義的主題確實值得更多探討,因為它不僅涉及性別平等,還觸及教育、社會制度、文化價值等議題。
關於《愛彌兒》,這本書表面上是教育論,但其背後隱含著十八世紀歐洲對「性別角色」的思考。盧梭一方面強調兒童的自然天性與自主發展,另一方面卻呈現出高度「性別化」的教育理念,認為女性應以溫柔、服從、賢慧為核心。
若用女性主義的觀點來詮釋,可以探討兩點問題:
1. 盧梭是否在「自然教育」的框架下,仍保留了對女性的刻板期待?
2. 這種觀點如何影響後來歐洲的教育思想與女性地位?
我會在之後的節目深入討論這些問題,也會結合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對盧梭的批判,看看她如何挑戰這種性別化的教育觀。再次謝謝你的建議,之後一定會推出更完整的女性主義專題!
第二則留言,讀者「世華華」私訊我說:
「齊丘你好,我很喜歡你的節目,時常當作每週通勤時的一部分。但最近我發現一個讓我不太了解的地方,就是你節目的主題好像有點分散,我想知道「思路週航」這個節目的核心主線是什麼?」
謝謝你的細心觀察與支持!你感受到「思路週航」的主題似乎分散,這一點其實沒錯。
這是因為它本身就不是一條單線航道,而是一組互相呼應的航程。節目的核心主線可以從兩個層面理解:
一,「思路週航」不是單純介紹學科知識,而是嘗試讓聽眾感受人類思想如何跨越時空、彼此呼應。無論談的是物理、經濟學、文學,或是哲學史,背後都在追問:我們如何理解世界,又如何理解自己?
二,在這個專欄的架構設計中,雖然採取多學科並行的策略,但主題並非隨意散落,而是圍繞著明確的核心支點,逐漸構築出一張有主軸且分層的知識網絡。
這個核心以兩大學科領域建構成: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它們分別提供理解世界的不同透鏡,一個探究規律與結構,另一個關注行為與脈絡。
自然科學的支點涵蓋物理、數學、生物以及認知科學等理科範疇,為我們提供探索客觀世界的工具與語言。
物理與數學揭示宇宙的底層邏輯,生物學揭開生命的演化機制,認知科學則追問人類如何感知、學習與建構經驗。當這些知識交織在一起時,世界運作的模型不再是抽象符號,而是可以驗證、可以推演的理性框架。
社會科學則以另一種方式展開觀察。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制度與思想傳承,讓我們看見人類如何組織資源、制定規則、選擇路徑並推動進步。
它們不僅研究制度的設計與演化,也探討價值如何生成、文化如何流動,補充了自然科學難以觸及的人類動機層面。
更具張力的是那些「副航道」:心理學、藝術、哲學與科技。心理學提供微觀洞察,揭示個體在制度與環境中的選擇模式;藝術以象徵和感性將抽象理論轉化為可感知的文化語言,讓思想獲得情感張力;哲學則作為方法論的支架,持續檢驗知識的邏輯一致性與倫理依據;至於科技,它既是研究對象,也是改變自然與社會互動模式的推動力量。
這樣的知識架構並非靜止,而是持續運作與更新。每篇文章都像一次思想實驗:從自然科學的理論啟航,經由社會科學的脈絡檢驗,再引入副航道的多重視角,補充、挑戰並深化核心觀點。
這種「核心—輻射—回饋」的模式,使專欄既有理論深度,又能保持思想的流動與開放。
在多重視角間穿梭,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搭建橋樑,在科學與人文的交界處尋找共鳴。深刻而靈活、嚴謹而不僵化、多元而仍有秩序——這正是專欄背後的態度與追求。
第三個留言,讀者「筆」在公眾留言區道:「敲碗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
謝謝筆的留言,也很高興你喜歡「人類大歷史」那一集!那集其實只是整條思想航程的起點。哈拉瑞的三部曲——《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不僅呈現了人類如何從石器時代走到人工智慧時代,更提出一個更根本的追問:我們接下來要成為什麼樣的存在?而又該如何面對這些轉變?
《人類大歷史》描繪了人類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的漫長歷程,揭示了語言、合作、敘事與制度如何讓智人成為地球上最具主導力的物種。
但這只是一段宏大敘事的前奏。《人類大命運》將視角推向未來,探討當人工智慧、基因編輯、腦機接口與演算法治理逐漸成為現實時,人類會不會試圖進化成一種「超越生物界限」的新存在——哈拉瑞稱之為「智神」。
這裡的問題不只是技術能否實現,而是倫理與意義如何重新定義。
如果死亡不再不可避免,如果記憶可以被編輯,如果情感與認知可由演算法增強——那麼,「人」這一概念還有何界限?自由意志與靈魂的觀念會如何被重新詮釋?
這些問題正是自然科學與哲學、人文、社會制度交錯之處,也是「思路週航」未來想深入探討的方向。
而《21世紀的21堂課》則將焦點拉回當下,從未來藍圖回到眼前挑戰。
它不是要我們沉迷於想像未來的「神性」,而是迫使我們面對當前的「不確定性」。
在人工智慧快速取代勞動力的時代,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教育?當全球化與民族主義拉鋸,人類如何維持跨國合作?當假訊息、深偽技術充斥,我們又該如何保護真實與信任?
這些課題不僅是政策辯論,也攸關每個人如何在複雜資訊環境中保持認知清晰,如何在道德與利益衝突之間作出選擇。
此內容在往後的航行中,會成為一座座關於人類學的島嶼,反覆出現在各位的視線中,敬請期待。
第四個問題,讀者「歐文」私訊我道:「你說終身教職是誘因結構的產物。能否進一步比較:這套制度在歐美、日本與台灣的學術生態中有何差異?」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在你作出提問之前,我還真沒想過。因此我又做了一番調研。
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終身教職的核心功能,是讓知識生產能在高不確定性下,擺脫短期績效的壓力。
它的主軸設計原理,是先要求學者在前期承受高壓、努力產出成果,通過嚴格審查後,才能換來後續長期的工作保障與自由研究空間。
這是一種制度性賭注:社會願意投注資源,讓研究者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探索未知。
但這套制度在不同國家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樣貌。資金來源、法律保障、評鑑機制與勞動市場結構的差異,形塑出各自獨特的誘因組合,進而影響研究風格、教學取向與人才流動。
以下我們比較美國、歐洲、日本與台灣的終身教職制度,看看它們如何回應這場知識與風險的博弈。
首先,美國的學術體制以「非升即走制度」為核心:助理教授在六至七年內必須通過嚴格審查,才能取得終身教職。
審查標準包括頂尖期刊發表、外部審查信、競爭性經費等,強調可量化的學術表現。
這種制度的誘因結構非常清楚,也幾乎等同於我在第九集航行中所提到的:早期壓力集中,鼓勵研究者選擇能快速產出、容易被審查的題目,並傾向有外部資金支持的領域。終身之後的穩定則由院系治理與章程保障。
代價是教學、研究與募款三重壓力下的時間稀缺,以及學門與機構間的聲望階層固化。
而歐洲的學術制度則更多元和複雜。在德語圈(如德國、奧地利、瑞士),高等教育與學術職涯仍保留傳統的資格階梯制度,這是一套分階段晉升的制度設計,旨在確保教授職位的高度專業性與學術成熟度。
年輕學者在取得博士學位後,通常需歷經博士後研究階段,接著進入任期限定職位,並透過累積研究成果、教學經驗與國際合作,爭取晉升至長期或終身職位。
這一過程往往需跨機構、甚至跨國移動,並面對多輪競爭與資格審查。
值得注意的是,德語圈的研究院體系提供以研究為主的永久職位,不以教學為核心,讓學者能在穩定的環境中深耕基礎科學與長期研究計畫。
這些機構在全球學術界享有高度聲譽,也成為許多學者追求學術自由與研究深度的重要選擇。
整體而言,德語圈的資格階梯制度雖然晉升路徑漫長且競爭激烈,但也促進了學術品質的嚴謹與研究環境的多元。這種制度設計反映出對學術成熟度與跨領域合作的高度重視。
在北歐國家(如瑞典、芬蘭、丹麥與挪威),高等教育與研究體系高度依賴公共資金支持,政府透過穩定的預算編列與政策導向,確保學術機構具備長期發展的能力。這種資金模式不僅降低了學術界對外部商業贊助的依賴,也強化了研究的公共性與社會責任。
此外,北歐地區的工會制度健全,學術人員普遍受益於強而有力的勞動法保障,包括合理工時、育嬰假、病假與退休制度等。這些制度促進了學術自由與生活平衡,使研究者能在相對穩定與尊重個人權益的環境中工作與生活。
整體而言,歐洲多數學術體系傾向將職涯風險「社會化」:透過公共資源、制度化評鑑與研究院體系,分散個體在早期階段所面臨的高度不確定性。
這種制度設計的回報是對長期議題的承載力與學科群的集體韌性;代價則可能是制度機動性較低,且部分機構的發展節奏受政策導向影響較深。
至於英國整體的教授晉升制度則更像美國,強調個人績效與國際能見度,晉升節奏更快但競爭壓力也較大。
而日本的終身教職制度深受「封閉性組織運作」文化影響。戰後大學體系以院內升遷、學派傳承與校內培育為主,形成穩定的權威結構。年資與序列不僅決定升等,也影響研究主題與風格。
1990年代後,隨國家科研競爭力政策轉型,逐步導入美國的非升即走制度,試圖在穩定與競爭間取得平衡。然而,院內協作文化、繁重教務與行政負擔,以及跨機構流動性不足,仍讓年輕學者在「如何取得獨立性」與「如何累積體制內信用」之間權衡。
「取得獨立性」意味著脫離傳統權威、擺脫指導教授,發展出自主的學術身份與研究路線。
而「累積體制內信用」則意味著,在現有學術機構與文化中,透過服從規範、參與行政、維持人際關係等方式,獲得升遷、資源與認可的機會
日本「封閉性組織運作」這個文化的優點是,長期專題與實驗室傳承可穩步累積;缺點則是議題換軌速度偏慢、國際流動率不足。隨著全球發表與合作成為衡量標準,日本正加速調整,但制度慣性仍深。
至於台灣,制度形式上也部分承襲美式:助理教授需在限定年限內通過升等審查,依據發表篇數、期刊等級、計畫主持與社會影響等量化指標。但在資源結構與法規環境上,則呈現獨特樣態。
首先,公立大學薪資與升等由全國性規範框定,院校之間差距主要來自資源密度與研究生規模。其次,國家型計畫與部會經費(如科技部)對研究議題有強烈引導力,研究者需同時對準「國家重點」與「國際能見度」。
再者,少子化與招生結構變化,使教學與行政負擔上升,年輕學者面臨研究時間被切碎的現實。誘因結構的影響,使得早期高度重視可度量的國際發表。
而獲取終身教職後,則在教學、行政與社會影響間重新配置時間。
然而,跨校流動、國際挖角與大型平台的長期投資仍待制度成熟,台灣在承襲美式升等門檻的同時,也面臨本地治理結構、資源分配與文化脈絡的挑戰,持續在全球化競爭與在地實踐之間尋求制度平衡。
比較四者,我們可以看出幾條清楚的分水嶺:
一,風險分攤方式:美國將風險前置到個體早期,歐洲以公共治理分散風險,日本與台灣則在穩定與競爭間尋求平衡。
二,流動性與人才循環:美國高流動性驅動學術重組,歐洲以計畫與評鑑推動跨國協作,日本偏向院內累積,台灣則受限於市場規模與薪資結構。
三,評鑑週期與研究風格:不同國家呈現出鮮明差異:美國制度傾向鼓勵能快速產生成果、盡快獲得證據支持的研究路徑;歐洲則更容易容納需要長時間醞釀的中長期議題;至於日本與台灣,則努力兼顧著研究的品質與社會影響。
我認為,終身教職不是答案本身,而是一個容器。容器盛裝的是社會對知識的賭注方式:賭在個體、賭在團隊、賭在公共機構。
而這些籌碼,就是未來的國力強弱。不同社會如何填滿這個容器,也就決定了它們的學術文化走向。
好了,以上是今天的讀者問答,我們回答了四個問題,希望這些內容對你有幫助。
歡迎繼續留言和我互動,我每五集會精選幾個留言和大家分享,留言的連結已經放在了文稿開頭,我們下週二見。
祝夏安,2025年8月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