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大家好!今天要跟大家分享「1300精品瓷器」作品: 舞獅 (鴻圖大展)背後的故事。
舞獅是一種東亞民間傳統表演藝術,於中國大陸、日本、朝鮮半島、香港、澳門、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琉球都能找到。然而,各地獅子的樣貌,皆是對獅子形態宛然不同的藝術詮譯。在臺灣稱「弄獅」、在日本稱「獅子舞」
在浩瀚的歷史長卷中,舞獅的起源眾說紛紜,有的神話傳說是以前山中出現獅子,吃掉村莊內的村民,後來村民學會武功,打死獅子,村民模仿獅子的形態而成為舞獅;亦有神話版本說是如來佛把獅子引走,因此南獅中常有「大頭佛」引領獅子。其中較為可靠的說法是: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貎、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史書中,《漢書禮樂志》中提到「象人」,據三國時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到了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當時的「太平樂」亦稱為「五方獅子舞」出於天竺與獅子國。
白居易的詩中描述獅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當時的舞獅跟今日我們所見的已十分相似。 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 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
1300精品瓷器: 舞獅 (鴻圖大展)作品中,將老虎創作成舞獅模樣
釋放童年的記憶,重新詮釋傳統的繡花布老虎,過去一針一線細細縫上眼、身與紋飾的布老虎,搖身轉換成瓷器材質,創造了全然不同的觸感與風格,以虎父與虎子的親情互動表現真摯的親子之情,猶如父子倆攜手獻上祝福。
以上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故事,希望您會喜歡
1
11 ratings
大家好!今天要跟大家分享「1300精品瓷器」作品: 舞獅 (鴻圖大展)背後的故事。
舞獅是一種東亞民間傳統表演藝術,於中國大陸、日本、朝鮮半島、香港、澳門、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琉球都能找到。然而,各地獅子的樣貌,皆是對獅子形態宛然不同的藝術詮譯。在臺灣稱「弄獅」、在日本稱「獅子舞」
在浩瀚的歷史長卷中,舞獅的起源眾說紛紜,有的神話傳說是以前山中出現獅子,吃掉村莊內的村民,後來村民學會武功,打死獅子,村民模仿獅子的形態而成為舞獅;亦有神話版本說是如來佛把獅子引走,因此南獅中常有「大頭佛」引領獅子。其中較為可靠的說法是: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貎、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史書中,《漢書禮樂志》中提到「象人」,據三國時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到了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當時的「太平樂」亦稱為「五方獅子舞」出於天竺與獅子國。
白居易的詩中描述獅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當時的舞獅跟今日我們所見的已十分相似。 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 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
1300精品瓷器: 舞獅 (鴻圖大展)作品中,將老虎創作成舞獅模樣
釋放童年的記憶,重新詮釋傳統的繡花布老虎,過去一針一線細細縫上眼、身與紋飾的布老虎,搖身轉換成瓷器材質,創造了全然不同的觸感與風格,以虎父與虎子的親情互動表現真摯的親子之情,猶如父子倆攜手獻上祝福。
以上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故事,希望您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