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歡迎留言與我互動:公眾留言區、私訊留言區 
((⏱️=10000))你好,這裡是齊丘的思路週航。 
  
今天的航行,我們繼續來講「物理之美」。 
  
上次航行,我們探索了物理之美的第一章——簡單就是美。費曼以重力定律作為開場,幽默而風趣地講述了幾個物理學的原則和趣事,為後面的演講鋪上基底。 
  
今天,我們繼續前進第二章,標題是:「當物理遇上數學」。 
  
這一章的內容非常有趣,他詳細解說了物理學和數學這兩門學科之間的關係,他主要的觀點為:「數學作為一門邏輯嚴謹的學科,對於物理研究大有裨益。雖然兩者在各方面相差甚遠,甚至有一些基礎層面是對立的,不過兩者最終能夠相輔相成。」 
  
全文雖然還有提到其他東西,但我認為這是第二章重點想探討的事情,因此我們直接來討論:「物理學和數學究竟有什麼差別?」 
  
這不僅僅是一個「學科之間差異」的問題,它更深地觸及我們如何認識世界,如何捕捉自然規律,甚至如何理解「真理」本身的樣貌。 
  
有人說,數學是科學的語言;有人說,數學是宇宙的骨架;也有人認為,數學只是人類的發明,並沒有在自然界中真實存在。那麼,物理與數學究竟是如何彼此依存、又如何區別開來的呢? 
  
一、物理定律需依賴數學來表達,但物理不等於數學 
  
首先,我們再拿牛頓的經典力學作為範例。在牛頓之前,人們或許能用哲學式的語言描述運動,例如:蘋果會掉下來、被越大顆的蘋果擊中會越痛、蘋果調到頭上後會碎裂等等。 
  
但這些描述並不準確,很難讓人系統地研究這些現象。 
  
但如果我們將這些現象,用數學的形式凝固下來,將使人們能夠更抽象地研究它,因此衍生出了牛段三大運動定律。 
  
這些定律中的數學符號看似冷冰冰,但它們背後承載著對宇宙最深刻的洞察。假設沒有數學,牛頓也許能寫下一本觀察筆記,但那會更像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描述性的,卻無法預測或演算。 
  
然而,我們不能因此說物理就是數學。 
  
數學的定理可以在沒有任何物理世界的前提下成立。這是數學最令人著迷的特性之一:它的真理性不依賴於觀察、實驗,甚至不依賴於宇宙的存在本身。 
  
舉例來說,歐幾里得在《幾何原本》中所建立的幾何體系,是建立在一套公理之上的邏輯推演。 
  
在這個系統中,「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 180 度」是一個必然的命題,它並不需要我們去量測每一個三角形來驗證其正確性;它是從公理出發,透過演繹邏輯所導出的結果。 
  
當然,這個命題的成立是建立在歐幾里得幾何的公理架構之下,非歐幾里得幾何並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內。 
  
這種真理的性質與物理定律形成鮮明對比。物理定律,例如牛頓的運動定律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雖然也具有數學形式,但它們的有效性來自於實驗的支持與自然界的回應。 
  
物理理論的價值在於其能否準確描述並預測自然現象,而這種描述能力必須透過觀察與實證來檢驗。 
  
如果明天整個宇宙突然毀滅,物理定律將失去其「應用場域」,而數學定理則依然「成立」——它們不需要空間、不需要時間、不需要物質,它們只依賴邏輯與公理架構。 
  
簡單來說:數學追求的是邏輯必然性,而物理追求的是經驗世界的真實性。 
  
二、物理重歸納、數學重演繹:兩者思維方式不同 
  
這裡,我想跟你更深入地探究兩者差別。 
  
在數學的進程中,往往是從少數公理出發,逐步推演出龐大的結構。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就是典範,他從五條公設和五條公理出發,搭建出一整個演繹系統。 
  
到了近代,數學家們甚至開始玩「公理化遊戲」——比如,假設第五公設不成立,會不會產生另一種幾何?結果真的產生了:非歐幾何。 
  
這是一種純粹的「演繹式」精神。數學並不一定要和物理世界對應,它更像是一場「如果怎麼樣,那麼怎麼樣」的推理遊戲。 
  
物理學則不同。物理往往起點不是公理,而是觀察。 
  
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丟下鐵球;杜卜勒窮盡心力研究行星運動數據;法拉第在實驗室裡不斷試驗磁力線。物理學家先有一堆現象,然後嘗試歸納出規律,最後再透過數學表達出來。 
  
這正是歸納與演繹的差異: 
數學:從「少數前提」出發 → 推導出「必然結果」 
物理:從「大量現象」出發 → 歸納出「假設性定律」 
當然,物理學也不斷吸收演繹式思維。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時,他其實不是先有數據,而是先有思想實驗(光速不變,等效原理),再用數學推導完整理論。 
  
但在整體的發展上,兩者分別的的歸納和演繹特色可說是非常明顯。 
  
三、數學可以用多種等效敘述呈現一件事,物理學則不同 
  
另外,在數學中,「等效」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 
  
舉個例子: 
像是圓的面積公式可以寫成簡單的方程式,也可以透過積分的方式逐步計算出來。 
  
或是一個數學定理,可以用代數語言敘述,也可以用幾何圖像表達。 
  
甚至在高等數學中,「不同形式化卻等效」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甚至成為理論深化的關鍵。 
  
例如微分方程的解法:同一個微分方程可以透過不同方法求解。例如,你可以使用解析技巧直接求出解函數,也可以透過拉普拉斯變換將問題轉換到頻域,化為代數方程求解後再反變換回時域。 
  
這兩種方法雖然在應用上各有優勢,具體需取決於問題的性質與邊界條件,但在邏輯上是等效的。 
  
換言之,數學的多樣性允許我們「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而這些角度最終是等價的。 
  
然而,物理世界並不是這樣。 
  
在物理中,一個定律就是一個定律。你不能同時接受兩種互相矛盾的理論來描述同一個現象。這不只是語言或坐標系的差異,而是對自然本質的理解是否正確的問題。 
  
牛頓認為重力是一種作用力,物體之間透過距離瞬間相互吸引;但愛因斯坦提出,重力不是力,而是時空的彎曲——一種場的幾何性質。 
  
這兩種理論在本質上是衝突的,不能並存。在極端條件下(如黑洞附近或高速運動),牛頓力學的預測會失效,而相對論則能準確描述現象。這正說明了:自然只選擇一條路,而不是兩條都對的路。 
  
這也是為什麼物理學家的數學表述,常常承受「唯一正確」的壓力。數學可以提供無數個等效的形式,但物理必須選出那一個與實驗吻合的版本。 
  
你不能說:「我有另一種理論也能解釋重力」,如果它與觀測不符,那它就不是物理定律。 
  
四、物理學家的探索方式相對數學,更偏向預測與直覺搜尋 
  
最後一點差異,我認為是探索世界的方式: 
  
數學家追求的是嚴密的證明,邏輯上沒有漏洞。假如某個定理缺少嚴格證明,那麼它暫時不能算是「數學」。 
  
但物理學家不一樣,他們常常先憑直覺走在前頭,證明與否暫時不是首要任務。 
  
例如:狄拉克方程。狄拉克在1928年寫下這個方程式,本意是要結合相對論與量子力學。 
  
結果這個方程意外地「預測」了反物質的存在。當時並沒有人在實驗室看到正電子,但方程式裡「自動」冒出來。幾年後,安德森真的在宇宙射線中發現了正電子。 
  
這種現象,數學世界裡幾乎難以想像。數學家不會因為某個公式「暗示了」某個物件存在,就當作真實。可是物理學家卻敢依靠直覺與數學結構,去預測世界可能的樣貌。 
再舉一個例子:上次航行我們有提到「落後的木星」的例子,這裡為大家複習一下: 
  
17世紀的天文學家奧勒·羅默。他在巴黎天文台觀測木星的衛星——木衛一,發現他的「掩食」現象。 
  
羅默注意到:當地球靠近木星時,掩食現象比預測早發生;當地球遠離木星時,則晚發生。這種時間差最多可達8至10分鐘。他推論,這不是木衛一「遲到」,而是光需要時間才能從木衛一傳到地球。 
  
這不僅是一次天文學上的突破,更是一場哲學上的革命。羅默讓人類第一次意識到:光不是瞬間傳播的,它有速度。而這一發現,源自他對重力運行規律的信心與對自然現象的敏銳觀察。 
  
因此我們可以說:數學像是築牆,而物理更像是探路。 
 
  數學家關心牆體的結構是否嚴密;物理學家則拿著數學做的火把,往黑暗的自然深處探索。 
  
五、欣賞自然之美,必須學習其語言——數學 
最後,我想談一個更人文的角度:美感。 
  
物理學家們常常強調,數學之所以是物理的語言,不只是因為它精確,更因為它優雅。 
  
愛因斯坦曾說:「最不可思議的事,是宇宙居然可以被人類理解。」這句話深藏著一種敬畏。 
  
當我們看見馬克士威方程組,四條簡潔的公式竟能涵蓋電磁世界的所有現象;當我們看見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 ,短短三個符號卻揭示能量與質量的深刻同一性——我們不得不承認,數學是大自然的詩歌。 
  
如果說音樂是用音符組成的美,那麼物理的美就是用數學組成的。 
  
因此我自己認為,學習數學,不僅是為了「學業需求」,更是為了能聽懂自然的語言。 
  
正如同一個人如果不懂樂理,或許仍能欣賞旋律,但他無法真正理解交響曲中的結構與深意。 
  
同樣,若我們不懂數學,就只能停留在「自然很壯麗」的直觀,而無法體會方程式背後那種秩序與和諧。 
  
好了,今天的航行,我主要和你分享了物理學和數學之間浪漫的關係。 最後我給你留個問題:「物理需要數學來表達,但數學本身卻可以完全獨立存在。因此,你認為數學是人類的「發明」,還是宇宙的「發現」?」。 
  
歡迎留言和我互動,我每五集會精選幾個留言和大家分享,留言的連結已經放在了文稿開頭,我們下週二早上7點見。 
  
祝快樂,2025年9月5日 
By 齊丘歡迎留言與我互動:公眾留言區、私訊留言區 
((⏱️=10000))你好,這裡是齊丘的思路週航。 
  
今天的航行,我們繼續來講「物理之美」。 
  
上次航行,我們探索了物理之美的第一章——簡單就是美。費曼以重力定律作為開場,幽默而風趣地講述了幾個物理學的原則和趣事,為後面的演講鋪上基底。 
  
今天,我們繼續前進第二章,標題是:「當物理遇上數學」。 
  
這一章的內容非常有趣,他詳細解說了物理學和數學這兩門學科之間的關係,他主要的觀點為:「數學作為一門邏輯嚴謹的學科,對於物理研究大有裨益。雖然兩者在各方面相差甚遠,甚至有一些基礎層面是對立的,不過兩者最終能夠相輔相成。」 
  
全文雖然還有提到其他東西,但我認為這是第二章重點想探討的事情,因此我們直接來討論:「物理學和數學究竟有什麼差別?」 
  
這不僅僅是一個「學科之間差異」的問題,它更深地觸及我們如何認識世界,如何捕捉自然規律,甚至如何理解「真理」本身的樣貌。 
  
有人說,數學是科學的語言;有人說,數學是宇宙的骨架;也有人認為,數學只是人類的發明,並沒有在自然界中真實存在。那麼,物理與數學究竟是如何彼此依存、又如何區別開來的呢? 
  
一、物理定律需依賴數學來表達,但物理不等於數學 
  
首先,我們再拿牛頓的經典力學作為範例。在牛頓之前,人們或許能用哲學式的語言描述運動,例如:蘋果會掉下來、被越大顆的蘋果擊中會越痛、蘋果調到頭上後會碎裂等等。 
  
但這些描述並不準確,很難讓人系統地研究這些現象。 
  
但如果我們將這些現象,用數學的形式凝固下來,將使人們能夠更抽象地研究它,因此衍生出了牛段三大運動定律。 
  
這些定律中的數學符號看似冷冰冰,但它們背後承載著對宇宙最深刻的洞察。假設沒有數學,牛頓也許能寫下一本觀察筆記,但那會更像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描述性的,卻無法預測或演算。 
  
然而,我們不能因此說物理就是數學。 
  
數學的定理可以在沒有任何物理世界的前提下成立。這是數學最令人著迷的特性之一:它的真理性不依賴於觀察、實驗,甚至不依賴於宇宙的存在本身。 
  
舉例來說,歐幾里得在《幾何原本》中所建立的幾何體系,是建立在一套公理之上的邏輯推演。 
  
在這個系統中,「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 180 度」是一個必然的命題,它並不需要我們去量測每一個三角形來驗證其正確性;它是從公理出發,透過演繹邏輯所導出的結果。 
  
當然,這個命題的成立是建立在歐幾里得幾何的公理架構之下,非歐幾里得幾何並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內。 
  
這種真理的性質與物理定律形成鮮明對比。物理定律,例如牛頓的運動定律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雖然也具有數學形式,但它們的有效性來自於實驗的支持與自然界的回應。 
  
物理理論的價值在於其能否準確描述並預測自然現象,而這種描述能力必須透過觀察與實證來檢驗。 
  
如果明天整個宇宙突然毀滅,物理定律將失去其「應用場域」,而數學定理則依然「成立」——它們不需要空間、不需要時間、不需要物質,它們只依賴邏輯與公理架構。 
  
簡單來說:數學追求的是邏輯必然性,而物理追求的是經驗世界的真實性。 
  
二、物理重歸納、數學重演繹:兩者思維方式不同 
  
這裡,我想跟你更深入地探究兩者差別。 
  
在數學的進程中,往往是從少數公理出發,逐步推演出龐大的結構。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就是典範,他從五條公設和五條公理出發,搭建出一整個演繹系統。 
  
到了近代,數學家們甚至開始玩「公理化遊戲」——比如,假設第五公設不成立,會不會產生另一種幾何?結果真的產生了:非歐幾何。 
  
這是一種純粹的「演繹式」精神。數學並不一定要和物理世界對應,它更像是一場「如果怎麼樣,那麼怎麼樣」的推理遊戲。 
  
物理學則不同。物理往往起點不是公理,而是觀察。 
  
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丟下鐵球;杜卜勒窮盡心力研究行星運動數據;法拉第在實驗室裡不斷試驗磁力線。物理學家先有一堆現象,然後嘗試歸納出規律,最後再透過數學表達出來。 
  
這正是歸納與演繹的差異: 
數學:從「少數前提」出發 → 推導出「必然結果」 
物理:從「大量現象」出發 → 歸納出「假設性定律」 
當然,物理學也不斷吸收演繹式思維。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時,他其實不是先有數據,而是先有思想實驗(光速不變,等效原理),再用數學推導完整理論。 
  
但在整體的發展上,兩者分別的的歸納和演繹特色可說是非常明顯。 
  
三、數學可以用多種等效敘述呈現一件事,物理學則不同 
  
另外,在數學中,「等效」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 
  
舉個例子: 
像是圓的面積公式可以寫成簡單的方程式,也可以透過積分的方式逐步計算出來。 
  
或是一個數學定理,可以用代數語言敘述,也可以用幾何圖像表達。 
  
甚至在高等數學中,「不同形式化卻等效」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甚至成為理論深化的關鍵。 
  
例如微分方程的解法:同一個微分方程可以透過不同方法求解。例如,你可以使用解析技巧直接求出解函數,也可以透過拉普拉斯變換將問題轉換到頻域,化為代數方程求解後再反變換回時域。 
  
這兩種方法雖然在應用上各有優勢,具體需取決於問題的性質與邊界條件,但在邏輯上是等效的。 
  
換言之,數學的多樣性允許我們「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而這些角度最終是等價的。 
  
然而,物理世界並不是這樣。 
  
在物理中,一個定律就是一個定律。你不能同時接受兩種互相矛盾的理論來描述同一個現象。這不只是語言或坐標系的差異,而是對自然本質的理解是否正確的問題。 
  
牛頓認為重力是一種作用力,物體之間透過距離瞬間相互吸引;但愛因斯坦提出,重力不是力,而是時空的彎曲——一種場的幾何性質。 
  
這兩種理論在本質上是衝突的,不能並存。在極端條件下(如黑洞附近或高速運動),牛頓力學的預測會失效,而相對論則能準確描述現象。這正說明了:自然只選擇一條路,而不是兩條都對的路。 
  
這也是為什麼物理學家的數學表述,常常承受「唯一正確」的壓力。數學可以提供無數個等效的形式,但物理必須選出那一個與實驗吻合的版本。 
  
你不能說:「我有另一種理論也能解釋重力」,如果它與觀測不符,那它就不是物理定律。 
  
四、物理學家的探索方式相對數學,更偏向預測與直覺搜尋 
  
最後一點差異,我認為是探索世界的方式: 
  
數學家追求的是嚴密的證明,邏輯上沒有漏洞。假如某個定理缺少嚴格證明,那麼它暫時不能算是「數學」。 
  
但物理學家不一樣,他們常常先憑直覺走在前頭,證明與否暫時不是首要任務。 
  
例如:狄拉克方程。狄拉克在1928年寫下這個方程式,本意是要結合相對論與量子力學。 
  
結果這個方程意外地「預測」了反物質的存在。當時並沒有人在實驗室看到正電子,但方程式裡「自動」冒出來。幾年後,安德森真的在宇宙射線中發現了正電子。 
  
這種現象,數學世界裡幾乎難以想像。數學家不會因為某個公式「暗示了」某個物件存在,就當作真實。可是物理學家卻敢依靠直覺與數學結構,去預測世界可能的樣貌。 
再舉一個例子:上次航行我們有提到「落後的木星」的例子,這裡為大家複習一下: 
  
17世紀的天文學家奧勒·羅默。他在巴黎天文台觀測木星的衛星——木衛一,發現他的「掩食」現象。 
  
羅默注意到:當地球靠近木星時,掩食現象比預測早發生;當地球遠離木星時,則晚發生。這種時間差最多可達8至10分鐘。他推論,這不是木衛一「遲到」,而是光需要時間才能從木衛一傳到地球。 
  
這不僅是一次天文學上的突破,更是一場哲學上的革命。羅默讓人類第一次意識到:光不是瞬間傳播的,它有速度。而這一發現,源自他對重力運行規律的信心與對自然現象的敏銳觀察。 
  
因此我們可以說:數學像是築牆,而物理更像是探路。 
 
  數學家關心牆體的結構是否嚴密;物理學家則拿著數學做的火把,往黑暗的自然深處探索。 
  
五、欣賞自然之美,必須學習其語言——數學 
最後,我想談一個更人文的角度:美感。 
  
物理學家們常常強調,數學之所以是物理的語言,不只是因為它精確,更因為它優雅。 
  
愛因斯坦曾說:「最不可思議的事,是宇宙居然可以被人類理解。」這句話深藏著一種敬畏。 
  
當我們看見馬克士威方程組,四條簡潔的公式竟能涵蓋電磁世界的所有現象;當我們看見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 ,短短三個符號卻揭示能量與質量的深刻同一性——我們不得不承認,數學是大自然的詩歌。 
  
如果說音樂是用音符組成的美,那麼物理的美就是用數學組成的。 
  
因此我自己認為,學習數學,不僅是為了「學業需求」,更是為了能聽懂自然的語言。 
  
正如同一個人如果不懂樂理,或許仍能欣賞旋律,但他無法真正理解交響曲中的結構與深意。 
  
同樣,若我們不懂數學,就只能停留在「自然很壯麗」的直觀,而無法體會方程式背後那種秩序與和諧。 
  
好了,今天的航行,我主要和你分享了物理學和數學之間浪漫的關係。 最後我給你留個問題:「物理需要數學來表達,但數學本身卻可以完全獨立存在。因此,你認為數學是人類的「發明」,還是宇宙的「發現」?」。 
  
歡迎留言和我互動,我每五集會精選幾個留言和大家分享,留言的連結已經放在了文稿開頭,我們下週二早上7點見。 
  
祝快樂,2025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