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新嫁娘词》
(唐代·王建)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创作背景:】
在唐代社会,尽管封建礼教的控制相对有所放松,但新嫁娘刚过门,便需尝试处理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新媳妇着实不好当。此诗正是为描绘这种情形而创作。这首诗是《新嫁娘词三首》中的第三首。它描写了一位刚刚嫁入夫家的新娘的经历与感受,极为细致地展现出唐代新嫁娘的生活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当时的婚姻风俗。仅仅用寥寥数笔,便将新娘子想要讨好婆婆却又唯恐得罪婆婆的这种进退维谷的心境刻画得惟妙惟肖,历来广为流传诵读。
【原诗歌赏析:】
中唐之人常以白描之法叙述日常生活,往往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人情世故。朱庆余的《闺意上张水部》所描绘的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难忘;王建的《新嫁娘词》在内容上犹如朱诗之延续,在艺术成就上亦不逊色。
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持有“新媳妇难当”这一观点。然而,也有一些新媳妇在新嫁的处境中找到了应对之策,成功化解了难题,使得事情的发展充满戏剧性,甚至富有诗意。王建的这首诗所描写的,便属于此类情况。这也是唐代封建社会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展现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意思是,新婚三天来到厨房,亲自洗手制作羹汤。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恰好表明其为“新嫁娘”。“洗手”标志着新媳妇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劳动,表现出她郑重其事,力求做得干净利落。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诗的后两句是说,新媳妇不知道婆婆的口味喜好,做好羹汤后先让小姑品尝。然而,婆婆喜欢什么口味的饭菜,对她来说还是未知数。粗心的媳妇或许凭借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可能皱起眉头。而细心、聪慧的媳妇则会考虑得更深入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以便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让婆婆满意。
这位聪明、细心,甚至略带心机的新嫁娘,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问她的丈夫呢?这是因为厨房是小姑经常出入的场所,羹汤做好以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非小姑莫属。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再到“先遣小姑尝”,不仅与人物身份紧密贴合,而且与具体的环境、场所一一紧密相扣。清代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新嫁娘词》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让人联想到这些内容,但是如果直接将这些写入诗中,不免会带有庸俗之气。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与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被新嫁娘引入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像这样的诗,在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和把握有诗意的题材方面,似乎能够给读者一些启示。
读这首诗,人们无疑会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机欣赏有加,诗的韵味也正在于此。新嫁娘所遵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逻辑推理过程:其一,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其二,小姑是婆婆抚养长大的,食性应当与婆婆一致;其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可以推知婆婆的食性。但这样一个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与诗完美结合。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与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被新嫁娘引入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像这样的诗,来源于生活,并敏感地捕捉到诗意的表现,它的成功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新嫁娘词》
(唐代·王建)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创作背景:】
在唐代社会,尽管封建礼教的控制相对有所放松,但新嫁娘刚过门,便需尝试处理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新媳妇着实不好当。此诗正是为描绘这种情形而创作。这首诗是《新嫁娘词三首》中的第三首。它描写了一位刚刚嫁入夫家的新娘的经历与感受,极为细致地展现出唐代新嫁娘的生活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当时的婚姻风俗。仅仅用寥寥数笔,便将新娘子想要讨好婆婆却又唯恐得罪婆婆的这种进退维谷的心境刻画得惟妙惟肖,历来广为流传诵读。
【原诗歌赏析:】
中唐之人常以白描之法叙述日常生活,往往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人情世故。朱庆余的《闺意上张水部》所描绘的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难忘;王建的《新嫁娘词》在内容上犹如朱诗之延续,在艺术成就上亦不逊色。
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持有“新媳妇难当”这一观点。然而,也有一些新媳妇在新嫁的处境中找到了应对之策,成功化解了难题,使得事情的发展充满戏剧性,甚至富有诗意。王建的这首诗所描写的,便属于此类情况。这也是唐代封建社会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展现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意思是,新婚三天来到厨房,亲自洗手制作羹汤。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恰好表明其为“新嫁娘”。“洗手”标志着新媳妇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劳动,表现出她郑重其事,力求做得干净利落。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诗的后两句是说,新媳妇不知道婆婆的口味喜好,做好羹汤后先让小姑品尝。然而,婆婆喜欢什么口味的饭菜,对她来说还是未知数。粗心的媳妇或许凭借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可能皱起眉头。而细心、聪慧的媳妇则会考虑得更深入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以便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让婆婆满意。
这位聪明、细心,甚至略带心机的新嫁娘,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问她的丈夫呢?这是因为厨房是小姑经常出入的场所,羹汤做好以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非小姑莫属。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再到“先遣小姑尝”,不仅与人物身份紧密贴合,而且与具体的环境、场所一一紧密相扣。清代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新嫁娘词》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让人联想到这些内容,但是如果直接将这些写入诗中,不免会带有庸俗之气。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与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被新嫁娘引入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像这样的诗,在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和把握有诗意的题材方面,似乎能够给读者一些启示。
读这首诗,人们无疑会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机欣赏有加,诗的韵味也正在于此。新嫁娘所遵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逻辑推理过程:其一,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其二,小姑是婆婆抚养长大的,食性应当与婆婆一致;其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可以推知婆婆的食性。但这样一个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与诗完美结合。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与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被新嫁娘引入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像这样的诗,来源于生活,并敏感地捕捉到诗意的表现,它的成功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