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作背景】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今日有,故人何处寻。丙辰年(公元 1076 年)中秋佳节,欢饮达旦,沉醉之际,趁兴挥笔写下此文,以寄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怀念之情。
中秋之夜,明月高悬,如此良辰美景何时再有?吾执酒遥问苍天。不知那高远在上的宫阙,现今又是何番光景。吾欲借风之力飞返天际一探究竟,却又担忧那美玉砌成之楼宇过高,吾不堪其寒。起身翩然起舞,赏玩着月光下自身清朗之影,然月宫终究难比人间烟火之温情。
月儿缓缓移动,转过朱红色之楼阁,低低悬于雕花窗棂之上,映照那无眠之人。明月应无对人之怨恨,却为何总在人离别之时方才圆满?人生自有悲欢离合,月儿亦常有圆缺,人团圆时月亮正好圆满此等好事,自古难全。
此词乃公元 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于密州所作。词前小序详述写词之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与当权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相左,自请外放,辗转各地为官。其曾求调至距苏辙较近之地为官,以期兄弟多聚。公元 1074 年(熙宁七年),苏轼任密州知州。至此,这一愿望仍未实现。公元 1076 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洒地,词人与其胞弟苏辙分别已七年,未能团聚。此刻,面对明月,词人思绪万千,乘酒兴正浓,写下此千古名篇。
此词为中秋望月怀人之作,满含对胞弟苏辙之无尽思念。丙辰之年,乃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 1076 年),彼时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中秋之夜,他赏月饮酒,直至天明,遂作《水调歌头》。词人巧用形象描绘之法,营造出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之境界氛围。苏轼一生,推崇儒学,注重实务。然其亦“龆龀好道”,中年后曾表“归依佛僧”,常处于儒释道之纠葛中。每逢挫折失意,老庄思想便占上风,助其阐释穷通进退之困惑。熙宁四年(公元 1071 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乃为避开汴京政争之漩涡。熙宁七年(公元 1074 年)调知密州,虽看似出于自愿,实则仍处被外放冷遇之境。尽管当时“面貌加丰”,略有旷达之态,却难掩内心深处之郁愤。此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之升华与总结。“大醉”以遣怀为主,“兼怀子由”为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之作者而言,手足分离之情与个人私情,相较廷忧边患之国势,终究属于次要之伦理负担。此点在题序中有精妙之提示。
在大自然之景物中,月亮极具浪漫色彩,极易引发人们之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令人联想到初生之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使人联想到美好之团圆生活;月亮之皎洁,可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之人格。月亮这一意象,凝聚了人类无限美好之憧憬与理想。苏轼乃性格豪放、气质浪漫之文学家,当他举首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添翼,于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于词中,遂成就一种豪放洒脱之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具超逸之兴致,高接混茫之境,又脚踏实地,自有雅量风范。开篇即提出一问:明月是何时出现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把酒问天的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及李白的《把酒问月》存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思之逸尘,确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其中。从创作动因来看,屈原《天问》那洋洋洒洒 170 余问的磅礴诗情,乃是他被放逐后彷徨于山泽、历经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为:“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应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皆有起笔突兀、发问离奇之特点。从创作心理而言,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便已“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之精神状态,故而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因失意怅惘而生的郁勃意绪,亦是清晰可闻。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彼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怀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境,故值中秋佳节,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则脉络暗通。
苏轼将青天视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彰显出他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此处语气较为舒缓,而苏轼因欲飞往月宫,故语气更为强烈、迫切。“明月几时有?”此问饶有意趣,似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似在惊叹造化之巧妙。读者从中可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随后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一层。自明月诞生之日起已历经诸多岁月,不知月宫中今晚是何等日子?诗人想象那定是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般圆、这般亮。他极想去一探究竟,于是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亦设想前生为月中人,因而生起“乘风归去”之念。他欲乘风飞向月宫,却又担忧那里的琼楼玉宇过高,难以承受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前,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后,果然冷得难以支撑。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将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极为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留意,便是“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何说是归去呢?或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极为向往,早已将那里视作自己的归宿。从苏轼的思想来看,他受道家影响颇深,秉持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爱道教的养生之术,故而常有出世登仙之念。他的《前赤壁赋》描绘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道:“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亦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与此词相互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思妙想,一方面源于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源于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众多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至黄州,时常有类似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设想,尚未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显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旧在写中秋月景,读者能够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展现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从而为词带来一种旷达的风格。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终究更热爱人间的生活,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清影”,指的是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同舞蹈嬉戏之意。李白《月下独酌》云:“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便是由此脱胎而来。“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关键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起码还能与自己的清影相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此处又回归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再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合中,展现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最终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据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彰显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慨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皆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在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所有人。“无眠”泛指那些因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无法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何等遗憾之事!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道:“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何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比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幸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说出一番宽慰之语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自己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进行了高度概括。从语气上看,仿佛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看,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极具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之意,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之说,好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等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相互参看。但愿人们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便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局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乃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来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而言,词的前半部分纵情抒写,后半部分横向铺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部分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部分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讲,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树立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了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非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十分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简析: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词人运用形象的描绘手法,营造出一个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意境。这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的作品,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展现了他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从艺术成就上看,这首词构思独特,蹊径独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是公认的中秋词中的佳作。全词以咏月为中心,呈现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同时,词人表达了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意境清新,富有哲理和人情味。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自然情感的流露。此首词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了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 -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 -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作背景】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今日有,故人何处寻。丙辰年(公元 1076 年)中秋佳节,欢饮达旦,沉醉之际,趁兴挥笔写下此文,以寄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怀念之情。
中秋之夜,明月高悬,如此良辰美景何时再有?吾执酒遥问苍天。不知那高远在上的宫阙,现今又是何番光景。吾欲借风之力飞返天际一探究竟,却又担忧那美玉砌成之楼宇过高,吾不堪其寒。起身翩然起舞,赏玩着月光下自身清朗之影,然月宫终究难比人间烟火之温情。
月儿缓缓移动,转过朱红色之楼阁,低低悬于雕花窗棂之上,映照那无眠之人。明月应无对人之怨恨,却为何总在人离别之时方才圆满?人生自有悲欢离合,月儿亦常有圆缺,人团圆时月亮正好圆满此等好事,自古难全。
此词乃公元 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于密州所作。词前小序详述写词之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与当权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相左,自请外放,辗转各地为官。其曾求调至距苏辙较近之地为官,以期兄弟多聚。公元 1074 年(熙宁七年),苏轼任密州知州。至此,这一愿望仍未实现。公元 1076 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洒地,词人与其胞弟苏辙分别已七年,未能团聚。此刻,面对明月,词人思绪万千,乘酒兴正浓,写下此千古名篇。
此词为中秋望月怀人之作,满含对胞弟苏辙之无尽思念。丙辰之年,乃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 1076 年),彼时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中秋之夜,他赏月饮酒,直至天明,遂作《水调歌头》。词人巧用形象描绘之法,营造出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之境界氛围。苏轼一生,推崇儒学,注重实务。然其亦“龆龀好道”,中年后曾表“归依佛僧”,常处于儒释道之纠葛中。每逢挫折失意,老庄思想便占上风,助其阐释穷通进退之困惑。熙宁四年(公元 1071 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乃为避开汴京政争之漩涡。熙宁七年(公元 1074 年)调知密州,虽看似出于自愿,实则仍处被外放冷遇之境。尽管当时“面貌加丰”,略有旷达之态,却难掩内心深处之郁愤。此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之升华与总结。“大醉”以遣怀为主,“兼怀子由”为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之作者而言,手足分离之情与个人私情,相较廷忧边患之国势,终究属于次要之伦理负担。此点在题序中有精妙之提示。
在大自然之景物中,月亮极具浪漫色彩,极易引发人们之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令人联想到初生之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使人联想到美好之团圆生活;月亮之皎洁,可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之人格。月亮这一意象,凝聚了人类无限美好之憧憬与理想。苏轼乃性格豪放、气质浪漫之文学家,当他举首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添翼,于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于词中,遂成就一种豪放洒脱之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具超逸之兴致,高接混茫之境,又脚踏实地,自有雅量风范。开篇即提出一问:明月是何时出现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把酒问天的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及李白的《把酒问月》存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思之逸尘,确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其中。从创作动因来看,屈原《天问》那洋洋洒洒 170 余问的磅礴诗情,乃是他被放逐后彷徨于山泽、历经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为:“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应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皆有起笔突兀、发问离奇之特点。从创作心理而言,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便已“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之精神状态,故而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因失意怅惘而生的郁勃意绪,亦是清晰可闻。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彼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怀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境,故值中秋佳节,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则脉络暗通。
苏轼将青天视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彰显出他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此处语气较为舒缓,而苏轼因欲飞往月宫,故语气更为强烈、迫切。“明月几时有?”此问饶有意趣,似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似在惊叹造化之巧妙。读者从中可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随后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一层。自明月诞生之日起已历经诸多岁月,不知月宫中今晚是何等日子?诗人想象那定是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般圆、这般亮。他极想去一探究竟,于是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亦设想前生为月中人,因而生起“乘风归去”之念。他欲乘风飞向月宫,却又担忧那里的琼楼玉宇过高,难以承受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前,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后,果然冷得难以支撑。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将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极为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留意,便是“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何说是归去呢?或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极为向往,早已将那里视作自己的归宿。从苏轼的思想来看,他受道家影响颇深,秉持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爱道教的养生之术,故而常有出世登仙之念。他的《前赤壁赋》描绘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道:“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亦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与此词相互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思妙想,一方面源于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源于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众多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至黄州,时常有类似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设想,尚未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显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旧在写中秋月景,读者能够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展现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从而为词带来一种旷达的风格。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终究更热爱人间的生活,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清影”,指的是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同舞蹈嬉戏之意。李白《月下独酌》云:“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便是由此脱胎而来。“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关键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起码还能与自己的清影相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此处又回归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再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合中,展现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最终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据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彰显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慨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皆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在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所有人。“无眠”泛指那些因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无法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何等遗憾之事!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道:“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何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比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幸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说出一番宽慰之语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自己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进行了高度概括。从语气上看,仿佛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看,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极具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之意,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之说,好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等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相互参看。但愿人们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便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局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乃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来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而言,词的前半部分纵情抒写,后半部分横向铺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部分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部分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讲,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树立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了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非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十分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简析: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词人运用形象的描绘手法,营造出一个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意境。这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的作品,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展现了他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从艺术成就上看,这首词构思独特,蹊径独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是公认的中秋词中的佳作。全词以咏月为中心,呈现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同时,词人表达了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意境清新,富有哲理和人情味。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自然情感的流露。此首词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了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 -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 -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