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歡迎留言與我互動:公眾留言區、私訊留言區 
 
你好,這裡是齊丘的《思路週航》。 
很榮幸在這裡遇到你,我們要啟航了! 
 
作為專欄的第一集,我想先從一個問題談起:「為什麼我們需要主線思維?」 
 
我時常想,為什麼有些人讀很多書、做很多事,最後卻好像「什麼都沒留下」? 
 
就拿我的一個國中朋友為例。他是個傳統意義上的「全才」,每次考試一定是校排前五,除了主科以外,藝術、體育、手作和家政樣樣精通。班上只要有比賽,班導總是第一個想到他。我那時就很羨慕他身上的光芒,只恨自己沒有像他那樣的稟賦。然而,隨著時光飛逝,國三這個重要的人生分水嶺赫然出現在我們眼前。正當學校進入凝重的氣氛,所有學生都在備戰會考時,被我視為「神」的這位同學,竟然不來學校了。 
 
一開始我們都以為他只是請假幾天,沒人真正放在心上,直到有一次段考結束,我去他家找他,他才有點無奈地說:「我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我學了很多東西,會做很多事,可是現在要我選一條路,我一條都不確定。」 
 
我當下沒說什麼,甚至還有點被他這句話震住了。 
 
但現在回頭看,他不是沒有能力,而是缺乏方向感;他不是不夠用力,而是用力的太分散。他的國中生活像是拼圖——每一塊都很精緻、獨立地閃閃發光,但卻沒有一張「拼圖的封面」,來告訴他這些片段最終要拼成什麼樣子。 
 
這件事讓我第一次意識到: 
 
人生不是只靠興趣驅動,也不是只靠成績堆疊;我們還需要一條主線,一個可以貫穿所有選擇與努力的方向感。 
 
什麼是「主線思維?」 
 
所謂「主線思維」,不是指你從小就要立定志向、不容更改,也不是人生只能有一種可能,而是——在這個充滿選擇的世界裡,你得知道你為什麼做出某個選擇。 
 
主線是一種內在的邏輯,也是一套人生的選擇架構。 
 
當我們缺乏這條主線,就容易陷入資訊焦慮、選擇困難、或盲目效仿別人的節奏;但當我們擁有它,就能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秩序感與連續性——哪怕路會彎,哪怕方向會微調,但你知道你往哪裡走,你知道你為什麼要學這個、做那件事,而不是純粹因為「大家都在做」。 
 
只要有條主線存在,哪怕你的人生繞了遠路、經歷了不同嘗試,那些看似無關的片段,最終都能變成——有意義的累積。 
 
最終,經過輔導室的洽談後,他還是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封面」,順利考上第一志願。 
從知識的角度來看,主線思維並不是一個特定學科的理論,而是一種跨領域的「認知架構」——它是一種幫助我們把零碎資訊、有限資源、分散行動整合成意義與成果的方法。 
  
主線思維的三個核心特徵: 
  
第一,它具有方向性。 
主線就像航海圖的經線與緯線,在茫茫大海中幫助我們辨識自己在什麼位置,應該往哪裡走。方向性不意味著你不能改變志向,而是說:無論你做什麼,你都知道你為什麼要這麼做,這個選擇是否幫助你更靠近理想的自己。 
 
第二,它講求連續性。 
主線思維不鼓勵片段式的累積,而是鼓勵有機地串聯。你做過的每一件事,學過的每一個知識片段,不應該只是彼此獨立存在,而是需要慢慢編織成一條清晰的故事線。當別人問你:「你為什麼學這個?」你的答案不只是「我有興趣」,而是「這是我主線上的一塊拼圖」。 
  
第三,它幫助你建立選擇的標準。 
當代社會最大的挑戰,不是缺乏機會,而是選擇過多。面對五花八門的課程、活動、職涯選項、生活方式,沒有主線思維的人,往往陷入選擇焦慮,甚至錯失時間窗口。 
但擁有主線的人,會開始篩選:這件事和我的主線有沒有關聯?能不能增強我在某個核心領域的積累?這樣的人生,才不是被資訊推著走,而是自己主動規劃、主動演進。 
 
如果我們把一個人的能力比喻成「工具箱」,那麼主線思維,就是那根可以讓所有工具派上用場的主軸。沒有主線,再多的技能與知識也只是雜物;有了主線,每一件小事都能成為進步的槓桿。 
  
歷史上的案例: 
 
有許多傑出的人之所以能在動盪與選擇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不是因為他們從不迷茫,而是因為他們擁有清晰的主線思維。 
 
像是史蒂夫・賈伯斯。 
 
他從年輕時就對科技與人文的結合充滿執念,但他的求學歷程並不典型——從里德學院輟學後,他去上了自己有興趣的書法課、到印度旅行、在父母的車庫創業。他做過很多支線任務,但那些看似分散的選擇,最終都圍繞著一條核心主線:他想創造能夠改變人與工具關係的產品。 
 
多年後,這條主線使他能夠從字體美學的細節出發,設計出全世界第一台有圖形介面的個人電腦;也使他能在產品與使用者之間建立情感連結,讓 iPhone 不只是一個手機,而是一個嶄新的生活入口。 
 
賈伯斯的主線思維從來不是一條直線。他經歷過被自己創辦的公司趕走,創辦 NeXT、買下皮克斯,再回到蘋果,重塑品牌。但這一切都不是「跳來跳去」,而是主線的螺旋式前進。 
 
從這個角度來看,主線思維不是把人生變成一條單一通道,而是讓你在多元經歷中找到一個一以貫之的核心問題或使命——當你找到它,迷路也不再可怕,因為你知道你是往哪個方向走。 
 
說到底,主線思維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方法。 
 
它不會替你決定人生答案,但它能幫助你辨別哪些選項對你來說是「相關」的、哪些只是「熱鬧卻無關痛癢」的干擾。 
 
它是一種在變動時代中維持穩定方向的能力,一種不被資訊與選擇吞噬的思考方式。 
  
好了,今天的航行算是一個新的開始,分享給你的主線思維希望能幫助你在未來的航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祝夏安,2025年7月26 
 
By 齊丘 
歡迎留言與我互動:公眾留言區、私訊留言區 
 
你好,這裡是齊丘的《思路週航》。 
很榮幸在這裡遇到你,我們要啟航了! 
 
作為專欄的第一集,我想先從一個問題談起:「為什麼我們需要主線思維?」 
 
我時常想,為什麼有些人讀很多書、做很多事,最後卻好像「什麼都沒留下」? 
 
就拿我的一個國中朋友為例。他是個傳統意義上的「全才」,每次考試一定是校排前五,除了主科以外,藝術、體育、手作和家政樣樣精通。班上只要有比賽,班導總是第一個想到他。我那時就很羨慕他身上的光芒,只恨自己沒有像他那樣的稟賦。然而,隨著時光飛逝,國三這個重要的人生分水嶺赫然出現在我們眼前。正當學校進入凝重的氣氛,所有學生都在備戰會考時,被我視為「神」的這位同學,竟然不來學校了。 
 
一開始我們都以為他只是請假幾天,沒人真正放在心上,直到有一次段考結束,我去他家找他,他才有點無奈地說:「我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我學了很多東西,會做很多事,可是現在要我選一條路,我一條都不確定。」 
 
我當下沒說什麼,甚至還有點被他這句話震住了。 
 
但現在回頭看,他不是沒有能力,而是缺乏方向感;他不是不夠用力,而是用力的太分散。他的國中生活像是拼圖——每一塊都很精緻、獨立地閃閃發光,但卻沒有一張「拼圖的封面」,來告訴他這些片段最終要拼成什麼樣子。 
 
這件事讓我第一次意識到: 
 
人生不是只靠興趣驅動,也不是只靠成績堆疊;我們還需要一條主線,一個可以貫穿所有選擇與努力的方向感。 
 
什麼是「主線思維?」 
 
所謂「主線思維」,不是指你從小就要立定志向、不容更改,也不是人生只能有一種可能,而是——在這個充滿選擇的世界裡,你得知道你為什麼做出某個選擇。 
 
主線是一種內在的邏輯,也是一套人生的選擇架構。 
 
當我們缺乏這條主線,就容易陷入資訊焦慮、選擇困難、或盲目效仿別人的節奏;但當我們擁有它,就能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秩序感與連續性——哪怕路會彎,哪怕方向會微調,但你知道你往哪裡走,你知道你為什麼要學這個、做那件事,而不是純粹因為「大家都在做」。 
 
只要有條主線存在,哪怕你的人生繞了遠路、經歷了不同嘗試,那些看似無關的片段,最終都能變成——有意義的累積。 
 
最終,經過輔導室的洽談後,他還是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封面」,順利考上第一志願。 
從知識的角度來看,主線思維並不是一個特定學科的理論,而是一種跨領域的「認知架構」——它是一種幫助我們把零碎資訊、有限資源、分散行動整合成意義與成果的方法。 
  
主線思維的三個核心特徵: 
  
第一,它具有方向性。 
主線就像航海圖的經線與緯線,在茫茫大海中幫助我們辨識自己在什麼位置,應該往哪裡走。方向性不意味著你不能改變志向,而是說:無論你做什麼,你都知道你為什麼要這麼做,這個選擇是否幫助你更靠近理想的自己。 
 
第二,它講求連續性。 
主線思維不鼓勵片段式的累積,而是鼓勵有機地串聯。你做過的每一件事,學過的每一個知識片段,不應該只是彼此獨立存在,而是需要慢慢編織成一條清晰的故事線。當別人問你:「你為什麼學這個?」你的答案不只是「我有興趣」,而是「這是我主線上的一塊拼圖」。 
  
第三,它幫助你建立選擇的標準。 
當代社會最大的挑戰,不是缺乏機會,而是選擇過多。面對五花八門的課程、活動、職涯選項、生活方式,沒有主線思維的人,往往陷入選擇焦慮,甚至錯失時間窗口。 
但擁有主線的人,會開始篩選:這件事和我的主線有沒有關聯?能不能增強我在某個核心領域的積累?這樣的人生,才不是被資訊推著走,而是自己主動規劃、主動演進。 
 
如果我們把一個人的能力比喻成「工具箱」,那麼主線思維,就是那根可以讓所有工具派上用場的主軸。沒有主線,再多的技能與知識也只是雜物;有了主線,每一件小事都能成為進步的槓桿。 
  
歷史上的案例: 
 
有許多傑出的人之所以能在動盪與選擇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不是因為他們從不迷茫,而是因為他們擁有清晰的主線思維。 
 
像是史蒂夫・賈伯斯。 
 
他從年輕時就對科技與人文的結合充滿執念,但他的求學歷程並不典型——從里德學院輟學後,他去上了自己有興趣的書法課、到印度旅行、在父母的車庫創業。他做過很多支線任務,但那些看似分散的選擇,最終都圍繞著一條核心主線:他想創造能夠改變人與工具關係的產品。 
 
多年後,這條主線使他能夠從字體美學的細節出發,設計出全世界第一台有圖形介面的個人電腦;也使他能在產品與使用者之間建立情感連結,讓 iPhone 不只是一個手機,而是一個嶄新的生活入口。 
 
賈伯斯的主線思維從來不是一條直線。他經歷過被自己創辦的公司趕走,創辦 NeXT、買下皮克斯,再回到蘋果,重塑品牌。但這一切都不是「跳來跳去」,而是主線的螺旋式前進。 
 
從這個角度來看,主線思維不是把人生變成一條單一通道,而是讓你在多元經歷中找到一個一以貫之的核心問題或使命——當你找到它,迷路也不再可怕,因為你知道你是往哪個方向走。 
 
說到底,主線思維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方法。 
 
它不會替你決定人生答案,但它能幫助你辨別哪些選項對你來說是「相關」的、哪些只是「熱鬧卻無關痛癢」的干擾。 
 
它是一種在變動時代中維持穩定方向的能力,一種不被資訊與選擇吞噬的思考方式。 
  
好了,今天的航行算是一個新的開始,分享給你的主線思維希望能幫助你在未來的航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祝夏安,2025年7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