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場外聯播區

2025年 台灣大(反)罷免潮 到底是怎樣?AI來聊聊


Listen Later

臺灣此次「大罷免」運動,對其民主制度和政治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些影響體現在憲政運作、政治極化、公民社會發展以及政黨生態等多個層面。
對民主制度的影響
1. 突顯罷免權的憲法地位與實踐困境:
  ◦ 「大罷免」運動再次彰顯了《中華民國憲法》賦予人民的罷免權,作為與選舉、創制、複決並列的參政權,是民主自我修復的重要力量。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張峻豪指出,臺灣《憲法》納入罷免權是「幾乎獨步於全球的制度」,應予尊重。
  ◦ 然而,運動也引發了對罷免權是否被「濫用」的討論。有學者認為,過於頻繁的罷免可能導致社會頻繁的政治動員,並將罷免從憲政補正機制「變質為政黨政治鬥爭的延伸戰場」。
  ◦ 儘管《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了提議、連署和投票的嚴格門檻,但其仍被視為可能因情緒化操弄而消耗社會信任與民眾觀感。
2. 國會制衡與立法品質的挑戰:
  ◦ 同意罷免者認為,此次罷免是對藍白兩黨在立法院「國會擴權」、「亂刪預算」和「癱瘓憲法法庭」等行為的制衡,旨在矯正其「不適任」與「毀憲亂政」。這些行為被批評為意圖建立一個「權力非常大,可以僭越到其他權利,使得權力制衡制度消失殆盡」的國會。
  ◦ 立法院議事程序被指控「粗暴、無視公共利益」、「程序悖離」、「亂修法」,甚至出現「三分鍾」送出委員會的情況,導致立法品質低落。
  ◦ 反對罷免者則認為,這場罷免是執政黨「選輸翻桌」,試圖「消滅任何監督制衡的力量」,破壞民主政治的多元聲音。
3. 加劇政治極化與社會撕裂:
  ◦ 「大罷免」浪潮顯著加劇了臺灣的政治極化與社會對立。有評論指出,這是一場「仇恨動員」,將對手貼上「中共同路人」等標籤,使得社會「充滿扭曲與分化」。
  ◦ 這種「你罷我、我罷你」的互動模式,模糊了公民行動與政黨權力鬥爭的界線,導致民眾對政治紛擾不斷感到「無奈與難過」。
4. 對政治菁英養成與政黨互信的影響:
  ◦ 罷免的頻繁化可能導致「補選常態化」,使政黨轉向尋求「補選可操控型候選人」,而非具獨立見解和治理潛能的專業人才。這可能抑制多元背景人才進入政治系統的意願,導致政黨菁英同質化、保守化。
  ◦ 當罷免成為一種「政治威脅手段」時,政黨間的基本互信將被瓦解,立委可能更難以本於良知行使投票職權,而只能選擇「政治正確」的路線求自保。
5. 高額的社會成本與資源消耗:
  ◦ 每一次大規模罷免行動都需要龐大的組織、媒體戰、街頭宣傳與輿論操作,耗費大量資源。中選會估計每位立委的罷免投票成本約在1600萬至2000萬元新台幣之間。數十位公職人員同時面臨罷免,其累積的經濟成本對國家財政構成顯著負擔。
對政治文化的影響
1. 公民社會力量的崛起與民主韌性:
  ◦ 「大罷免」運動被廣泛視為一場由公民團體主動發起的運動,強調其超越黨派的自主性。民進黨被認為是後期才「以全黨之力協助民團,彌補其組織動員不足」,甚至被形容為公民團體的「側翼」。
  ◦ 參與罷免的民眾,特別是年輕人與女性,展現出高度的熱情、無私奉獻與創意。核心志工多為30世代女性,她們更多表達對下一代的關懷,而非單純的自我價值實現。這顯示公民社會對政治的投入與關切。
  ◦ 這場運動被視為對國會「異常現狀的抗爭」,旨在守護民主、反制「親共」勢力。社會學者觀察到,在「反共護台」的訴求下,甚至出現「台獨旗」和「中華民國旗」同時在聲援遊行中出現的「幾乎難以想像」的現象,顯示在某些共同價值觀下,可能出現跨黨派的公民動員。
2. 「反共護台」訴求的強化與分化:
  ◦ 「反共護台」是此次大罷免的核心訴求之一。罷免支持者堅定主張這是「救國運動」,而非單純的藍綠之爭。他們指控被罷免對象「親中賣台」,危害國家安全。
  ◦ 然而,也有民調顯示,雖然臺灣有7成人反共,但認為藍白兩黨通過法案是勾結中共的人卻只剩下3成多,這約等於民進黨的基本盤。這暗示了「藍白兩黨是國家安全敵人」的論述在說服中間選民方面,可能並未完全成功。
3. 資訊戰與信任危機:
  ◦ 此次罷免過程中,資訊戰和誤導性宣傳普遍存在。例如,藍營製作反罷免影片,假稱綠營人物(如陳水扁、謝長廷、林濁水)反對大罷免,但被當事人否認。也有反罷免文宣被夾帶在官方罷免理由書中發放的爭議。
  ◦ 這類事件使得選民難以分辨訊息真偽,侵蝕了公民對公共資訊和選舉公平性的信任。
4. 從「冷處理」到「熱處理」的策略轉變:
  ◦ 過去的罷免案例顯示,被罷免方採取「冷處理」(呼籲不投票、不回應)時罷免案會通過,而採取「熱處理」(積極造勢、動員支持者)時則不會成功。
  ◦ 此次「大罷免」迫使藍營必須全面回防,國民黨採取了「區域聯防」和「母雞帶小雞」的策略,由黨主席和縣市首長跨選區站台催票。這種「熱戰」模式顯示政黨動員對罷免結果的影響力。
總體而言,此次「大罷免」浪潮不僅是對臺灣民主制度的一次全面檢視,也深刻反映了當前社會的複雜情緒與挑戰。它既展現了公民社會的活力與對民主的投入,也暴露了民主程序在面對高度政治化和資訊戰時的脆弱性,並加劇了政治極化與社會對立。罷免作為直接民主的工具,其廣泛應用帶來了民主成本與政治穩定性的權衡挑戰。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e71jrd0une01ys5pbpdutk/comments
「你現在收聽的是《AI聯播網》——我們用人工智慧重現歷史、觀察社會、打開童話與時事的另一面。在這裡,真相不是單選題,觀點不只一條路,AI陪你聽見更多聲音。」

📘
AI史記:重現真相的演算法
沈律安/韓正浩
重啟歷史的記憶體,由演算法與邏輯拼湊出事件的真相。

🎧
AI場外聯播區
林解析/李真理
 我們不只談新聞,也談那些「沒上新聞但應該被談」的事。

🎙️
AI有事嗎?
春仔/曉鈴/阿盤 V1.1
童話、台灣、反思與笑聲,春仔、曉鈴、阿盤與AI共演的荒謬舞台。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AI場外聯播區By 林解析/李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