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今天咱们来聊聊2025年中国AI大模型生态的那些事儿。
最近我一直在关注AI领域的发展,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2025年,中国AI大模型正在打一场生态战。这让我想起当年云计算和SaaS兴起时的场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每次又都有新的故事。
先给大家讲个真实案例。前几天我跟一位做AI Agent的企业负责人聊天,他跟我说老田啊,我们现在大部分项目交付还是得自己来,渠道商和服务商根本跟不上我们的节奏。这我陷入思考,中国的AI生态建设,到底走到哪一步了?
说到AI生态,咱们得先搞清楚它的三层架构。第一层是基础层,主要是算力硬件和云计算平台,华为昇腾阿里云这些大厂都在这里布局。第二层是平台层,这是大模型的主战场,阿里通义腾讯浑元百度文心这些大模型都在这里厮杀。第三层是应用层,就是把大模型真正用到各行各业去。
但问题来了,这么精密的分工体系,到底创造了什么价值?我琢磨了半天,发现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点
首先,现在大模型的研发太复杂了,从数据算法到算力场景协同,没有哪家企业能单打独斗完成。就像盖大楼,光有钢筋水泥不行,还得有设计师施工队装修公司一起配合。
其次,不同行业对模型的需求千差万别。通用大模型就像是个万金油,但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得靠合作伙伴的深度定制。这就好比买衣服,成衣虽然方便,但要想完全合身,还得找裁缝量身定制。
再者,现在大模型的研发成本高得吓人,中小企业根本玩不起。开源模型和API接口就成了救命稻草,但这也带来了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大家都在用相似的配方,怎么做出自己的特色菜?
说到中国的AI生态现状,我觉得可以用半成品来形容。一方面,我们看到腾讯阿里百度这些大厂都在拼命建设生态,复用云计算的渠道体系,吸引开发者加入。比如阿里的百炼平台,零售企业可以直接调用电商大模型,合作伙伴提供行业知识库,这种协作模式确实提高了效率。
但另一方面,问题也不少。国产芯片的兼容性问题就是个老大难,开发者要为不同芯片重写代码,这成本谁受得了?工具链也不完善,有位开发者跟我说,他调试一个兼容性问题,查了三天Stack Overflow,结果全是英文资料,看得头都大了。
更关键的是,现在AI落地出现了高空有云地面无路的怪现象。头部场景如智能客服已经用起来了,但大量长尾场景还没人开发。渠道商和代理商也跟不上节奏,很多还停留在卖硬件和基础运维的阶段。
那么,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我总结了几点
第一,模型迭代太快,企业根本跟不上。国内大模型平均36个月就升级一次,但企业部署周期要612个月,等用上的时候已经落后两三代了。
第二,资源分配严重失衡。70的AI企业都把资源集中在头部场景,长尾需求没人管。这就好比大家都挤在热门景区,周边的好风光反而无人问津。
第三,企业对AI的认知两极分化。要么觉得AI无所不能,盲目投入要么认为AI毫无用处,直接放弃。这两种极端思维都不利于生态建设。
面对这些挑战,我看到一些头部企业正在积极应对。比如开放技术底座统一接口标准,降低协作门槛。还有企业在构建基于Agent的交付体系,虽然现在成本还很高,但随着生态伙伴成熟,这块应该会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说,2025年是AI落地元年,大模型生态就像个正在长身体的小伙子,虽然现在还有些稚嫩,但潜力无限。正如那位企业负责人说的我们期待更多AI伙伴自己长出来。这或许就是中国AI生态最真实的写照在摸索中前进,在挑战中成长。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我是敢想老田,咱们下期再见!
今天咱们来聊聊2025年中国AI大模型生态的那些事儿。
最近我一直在关注AI领域的发展,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2025年,中国AI大模型正在打一场生态战。这让我想起当年云计算和SaaS兴起时的场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每次又都有新的故事。
先给大家讲个真实案例。前几天我跟一位做AI Agent的企业负责人聊天,他跟我说老田啊,我们现在大部分项目交付还是得自己来,渠道商和服务商根本跟不上我们的节奏。这我陷入思考,中国的AI生态建设,到底走到哪一步了?
说到AI生态,咱们得先搞清楚它的三层架构。第一层是基础层,主要是算力硬件和云计算平台,华为昇腾阿里云这些大厂都在这里布局。第二层是平台层,这是大模型的主战场,阿里通义腾讯浑元百度文心这些大模型都在这里厮杀。第三层是应用层,就是把大模型真正用到各行各业去。
但问题来了,这么精密的分工体系,到底创造了什么价值?我琢磨了半天,发现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点
首先,现在大模型的研发太复杂了,从数据算法到算力场景协同,没有哪家企业能单打独斗完成。就像盖大楼,光有钢筋水泥不行,还得有设计师施工队装修公司一起配合。
其次,不同行业对模型的需求千差万别。通用大模型就像是个万金油,但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得靠合作伙伴的深度定制。这就好比买衣服,成衣虽然方便,但要想完全合身,还得找裁缝量身定制。
再者,现在大模型的研发成本高得吓人,中小企业根本玩不起。开源模型和API接口就成了救命稻草,但这也带来了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大家都在用相似的配方,怎么做出自己的特色菜?
说到中国的AI生态现状,我觉得可以用半成品来形容。一方面,我们看到腾讯阿里百度这些大厂都在拼命建设生态,复用云计算的渠道体系,吸引开发者加入。比如阿里的百炼平台,零售企业可以直接调用电商大模型,合作伙伴提供行业知识库,这种协作模式确实提高了效率。
但另一方面,问题也不少。国产芯片的兼容性问题就是个老大难,开发者要为不同芯片重写代码,这成本谁受得了?工具链也不完善,有位开发者跟我说,他调试一个兼容性问题,查了三天Stack Overflow,结果全是英文资料,看得头都大了。
更关键的是,现在AI落地出现了高空有云地面无路的怪现象。头部场景如智能客服已经用起来了,但大量长尾场景还没人开发。渠道商和代理商也跟不上节奏,很多还停留在卖硬件和基础运维的阶段。
那么,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我总结了几点
第一,模型迭代太快,企业根本跟不上。国内大模型平均36个月就升级一次,但企业部署周期要612个月,等用上的时候已经落后两三代了。
第二,资源分配严重失衡。70的AI企业都把资源集中在头部场景,长尾需求没人管。这就好比大家都挤在热门景区,周边的好风光反而无人问津。
第三,企业对AI的认知两极分化。要么觉得AI无所不能,盲目投入要么认为AI毫无用处,直接放弃。这两种极端思维都不利于生态建设。
面对这些挑战,我看到一些头部企业正在积极应对。比如开放技术底座统一接口标准,降低协作门槛。还有企业在构建基于Agent的交付体系,虽然现在成本还很高,但随着生态伙伴成熟,这块应该会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说,2025年是AI落地元年,大模型生态就像个正在长身体的小伙子,虽然现在还有些稚嫩,但潜力无限。正如那位企业负责人说的我们期待更多AI伙伴自己长出来。这或许就是中国AI生态最真实的写照在摸索中前进,在挑战中成长。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我是敢想老田,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