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欢迎收听《2025中国社交新趋势》!在这个AI技术飞速迭代、经济步入换档期的时代,中国年轻人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心态震荡。报告指出,社交关系中“自我”被无限放大,“自恋”已成为时代的文化流行病。AI带来的“超绝回音壁”效应,让整个世界仿佛成为“自我”的倒影,许多人因此陷入“自我收敛”的孤独循环。在普遍的“被害妄想”下,年轻人交往中格外注意边界,甚至采用“假面缝合”的策略,以临时身份应对碎片化社交,本质是为了自我防御,守护内在空间不被过度消耗。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我们观察到年轻人正探索全新的社会连接方式,它们不约而同地指向对安全感、共鸣感和低压力的深层需求:
这些趋势共同描绘了中国年轻人社交需求的深刻转变:他们正从高压的商业社交中抽离,转而寻求低成本、高信任、具情感共鸣的连接。在变幻莫测的时代,这不仅是简单的生活方式选择,更是他们为自己搭建的心理避风港和情感连接网。这是一种对幸福感受的重新定义,从宏大的“必答题”转向能通往幸福的“加分题”。
加入我们,一同解码这份2025中国社交新图景,理解年轻人如何以更柔软、更智慧的方式,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温柔而坚定地成为自己!
来源:2025中国大社交趋势观察报告-袤则咨询
https://docs.qq.com/pdf/DZURWVEZXa0Jqb25K?
🔗 本期节目NotebookLM 资料库:
https://notebooklm.google.com/notebook/e8ca88b9-f742-4257-872f-7d650aac1ffe
个体自我主导性在AI情感陪伴等技术加持下被置于绝对优先,形成“超绝回音壁”,品牌需转变为提供沟通元素的“策划者”,以强化用户的自我认同。
外国个体在中国的日常生活直播体验,因其真实的反差感和情感共鸣,成为新的跨文化交流热点,为代表便捷生活方式的品牌带来出海机会。
年轻人在非核心社交场景中,会快速构建临时甚至虚假的身份作为防御机制,反映了“液态现代性”下身份的流动与工具化。
网络上的“忏悔式”内容,其目的并非寻求宽恕,而是通过分享不完美来寻求共情和圈层认同,构建基于共同脆弱性的连接。
怀旧周期被极大压缩,人们通过怀念近期(两三年前)和“互联网考古”来寻找确定性与希望感,品牌营销需注重情绪共振而非简单复刻。
年轻人将处理人际关系视为一门需要学习的学问,追求功能性的得体社交以避免麻烦,反映了社会化教育的缺失和内卷的延伸。
公司层面自上而下推行的“反过度加班”措施,多数沦为形式主义,实际工作负担被隐性化,未能改变高强度绩效的底层逻辑。
尽管现实中文科面临就业困境,但在AI时代,人们对无法被技术替代的人文精神、意义和审美等“新人文”消费需求反而日益增长。
新一代父母的育儿观念从追求单一路径的冲刺,转向注重培育孩子的内在生命能量,如身心健康、好奇心和抗挫折能力。
相比商业场所,如图书馆、社区中心等免费或低价的公共福利性空间因其提供的“制度性安全感”而越来越受欢迎。
【关于本播客】
在这个AI技术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我们不禁自问:作为“人”的独特价值究竟是什么?本播客借助经典哲学与社会学著作,与AI深度对谈,共同探寻在智能时代里安身立命的路径。
🎧 在其他平台收听: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UCTkCuYSc14WdVboln1UJaBPy5hI62Xq
* 小宇宙: 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6811f40a6b45dee62db6b477
* Apple Podcasts: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id1811972474
*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4ExTP0ADTkLE74xDfXr4EQ
👋 联系与互动:
https://x.com/kexinxie630
#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 #AI #哲学
By 谢可新欢迎收听《2025中国社交新趋势》!在这个AI技术飞速迭代、经济步入换档期的时代,中国年轻人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心态震荡。报告指出,社交关系中“自我”被无限放大,“自恋”已成为时代的文化流行病。AI带来的“超绝回音壁”效应,让整个世界仿佛成为“自我”的倒影,许多人因此陷入“自我收敛”的孤独循环。在普遍的“被害妄想”下,年轻人交往中格外注意边界,甚至采用“假面缝合”的策略,以临时身份应对碎片化社交,本质是为了自我防御,守护内在空间不被过度消耗。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我们观察到年轻人正探索全新的社会连接方式,它们不约而同地指向对安全感、共鸣感和低压力的深层需求:
这些趋势共同描绘了中国年轻人社交需求的深刻转变:他们正从高压的商业社交中抽离,转而寻求低成本、高信任、具情感共鸣的连接。在变幻莫测的时代,这不仅是简单的生活方式选择,更是他们为自己搭建的心理避风港和情感连接网。这是一种对幸福感受的重新定义,从宏大的“必答题”转向能通往幸福的“加分题”。
加入我们,一同解码这份2025中国社交新图景,理解年轻人如何以更柔软、更智慧的方式,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温柔而坚定地成为自己!
来源:2025中国大社交趋势观察报告-袤则咨询
https://docs.qq.com/pdf/DZURWVEZXa0Jqb25K?
🔗 本期节目NotebookLM 资料库:
https://notebooklm.google.com/notebook/e8ca88b9-f742-4257-872f-7d650aac1ffe
个体自我主导性在AI情感陪伴等技术加持下被置于绝对优先,形成“超绝回音壁”,品牌需转变为提供沟通元素的“策划者”,以强化用户的自我认同。
外国个体在中国的日常生活直播体验,因其真实的反差感和情感共鸣,成为新的跨文化交流热点,为代表便捷生活方式的品牌带来出海机会。
年轻人在非核心社交场景中,会快速构建临时甚至虚假的身份作为防御机制,反映了“液态现代性”下身份的流动与工具化。
网络上的“忏悔式”内容,其目的并非寻求宽恕,而是通过分享不完美来寻求共情和圈层认同,构建基于共同脆弱性的连接。
怀旧周期被极大压缩,人们通过怀念近期(两三年前)和“互联网考古”来寻找确定性与希望感,品牌营销需注重情绪共振而非简单复刻。
年轻人将处理人际关系视为一门需要学习的学问,追求功能性的得体社交以避免麻烦,反映了社会化教育的缺失和内卷的延伸。
公司层面自上而下推行的“反过度加班”措施,多数沦为形式主义,实际工作负担被隐性化,未能改变高强度绩效的底层逻辑。
尽管现实中文科面临就业困境,但在AI时代,人们对无法被技术替代的人文精神、意义和审美等“新人文”消费需求反而日益增长。
新一代父母的育儿观念从追求单一路径的冲刺,转向注重培育孩子的内在生命能量,如身心健康、好奇心和抗挫折能力。
相比商业场所,如图书馆、社区中心等免费或低价的公共福利性空间因其提供的“制度性安全感”而越来越受欢迎。
【关于本播客】
在这个AI技术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我们不禁自问:作为“人”的独特价值究竟是什么?本播客借助经典哲学与社会学著作,与AI深度对谈,共同探寻在智能时代里安身立命的路径。
🎧 在其他平台收听: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UCTkCuYSc14WdVboln1UJaBPy5hI62Xq
* 小宇宙: 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6811f40a6b45dee62db6b477
* Apple Podcasts: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id1811972474
*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4ExTP0ADTkLE74xDfXr4EQ
👋 联系与互动:
https://x.com/kexinxie630
#NotebookLM的自我思考 #AI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