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NG

30多年过去,来华演出的海外艺人更懂中国了?| 虎扯电台


Listen Later

1985年4月10日,英国乐队Wham!在北京工体举办演唱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来华演出的西方大牌乐队。


那场演出上,观众被要求始终坐在座位上,像听音乐会一样欣赏摇滚乐演出,还把乐队跟着鼓点打拍子的互动方式误解为要掌声,事后,乐队成员抱怨中国观众不够热情。而Wham!也按照要求较正常水准调低了音量。英国大使馆后来在一份报告中这样描述这场演出:“无论中国观众还是Wham!都不大懂,在做一件完全超越各自经验的事时,需要如何表现。”


歌手郭峰、崔健被这场演出深深震撼,33年过去,观众看海外艺人演出,已经像看场电影般稀松平常。8月被认为是演出业淡季,海外艺人却扎堆今年8月,10天内就能有3组海外艺人在北京举办演出。


到今天,我们已经完全有能力筹办并消费一场海外艺人演出,但我们对音乐的消费方式、海外艺人对中国市场的理解真的已经成熟?这块市场究竟在发生着什么?今年8月,我们机缘巧合在结实了本期的电台嘉宾Jason,跟他聊聊海外艺人来华演出的一些事儿。


在Jason的印象中,自2006年开始,他开始强烈地感受到国内演出市场对海外艺人的需求增长。2008年,中国借由奥运喊出“我家大门常打开”,这一年成为中国演出市场的分水岭,演出市场进一步开放,欧美歌手打破港台歌手对演出的垄断。


但在这个时期,海外艺人的表演也有批评声,观众认为他们表演敷衍了事。2010年,后街男孩就因舞台简陋、音响效果差饱受诟病。


即便北京举办奥运会已经过去十年,但Jason认为对于很多艺人来说,中国仍十分神秘。游长城、兵马俑对艺人的吸引力甚至超过演出收入,能玩上一把,演出费都可以商量。有些艺人在东亚做巡演,都会想办法在中国也安排一场,不枉此行。


这种心态更多是因为艺人对中国市场缺乏信心,“唱片没在中国发行过,恐怕也没有粉丝吧?我的音乐是不是都是盗版的?”这种心态普遍存在于海外艺人身上。他们不熟悉中国本土流媒体软件和版权规范,也缺乏于粉丝交流的意识和渠道。


尽管如此,海外艺人来到中国演出后,往往对中国有了更积极的认识,亲眼见到了粉丝,不仅建立了某种情感纽带,也增强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但对于那些只能在Live House里做一场几十块票价、不到百位观众演出的小众海外艺人来说,可能连机票都赚不回来。这些艺人一般会自带周边在现场售卖补贴收入,甚至有人为了不让经纪公司抽成,私印T恤,简化CD包装。


中国艺人也想走出去,但文化门槛高


Jason自嘲演出行业收入就是“刮风减半、下雨全无”,不可抗力让演出主办方风险大大提高,“我们不止要把艺人带进来,还要把艺人带出去,才可能挣钱。”




BGM Playlist:


Can't Stop Loving You - Van Halen


Always The Last To Know - Del Amitri 


Birds of Paradise - Snowy White


Always Gonna Love You - Gary Moore


The Day I Met You - Lillian Axe


The Search Is Over - Survivor


Remember My Name - House of Lords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那个NGBy 那个NG

  • 3.4
  • 3.4
  • 3.4
  • 3.4
  • 3.4

3.4

8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