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好听|易学易唱的中国古诗歌|原创音乐歌曲

39蝶恋花·春景-都市抒情版: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原作者:宋代苏轼


Listen Later

《蝶恋花·春景》
原词作者:宋代·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

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

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围墙里有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

慢慢地,围墙里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这首词的编年问题在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朱祖谋本和龙榆生本未对其进行编年。后续学者的编年意见分歧较大,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曹树铭本认为:从词的上片意境来看,与《满江红》上片相似;下片意境又与《蝶恋花》下片相近。这两首词均创作于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任职密州期间。因此,曹树铭推测这首词可能也是在密州创作的,但还需进一步考证。
2.薛瑞生本、邹同庆本和王宗堂本:根据《冷斋夜话》记载,王朝云在惠州贬所曾唱此词,且苏轼在惠州时期的诗文中常用“天涯”一词,因此将此词系于绍圣二年(1095年)春,认为作于惠州。陈迩冬在《苏轼词选》中也推测此词可能是“谪岭南时期的作品”。
3.张志烈在《苏词二首系年略考》中提出:这首词是苏轼在罢定州任后,被贬往英州途中所作,创作于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他认为这首词是苏轼在南行途中触景生情而作。
4.李世忠在《苏轼〈蝶恋花·春景〉作时考》中指出:根据词中的“青杏”“燕子”“柳绵”等意象,认为此词不可能作于苏轼贬惠期间。从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来看,更符合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心境,但未给出具体创作年份。
这首词是一首伤春之作。苏轼以豪放著称,同时也擅长婉约风格。词中所描写的春景清新秀丽,景中蕴含着情理。人们常用“何处无芳草”来自我安慰和鼓励。词中的“多情却被无情恼”并不仅限于对“佳人”的思念。下片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其他寄托,只是一首优秀的婉约词。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提到:“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这表明这首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词的开篇描绘了暮春景象: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枝头只剩下青涩的小杏子。作者从一棵杏树入手,注意到花儿凋谢,红色逐渐褪去,而幼小的青杏开始生长。作者对初生的青杏表现出怜惜和喜爱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之前的伤感。“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在空中飞舞,绿水环绕着一户人家。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面,但缺少了花树的点缀,仍显得有些美中不足。“绕”字曾有人认为应为“晓”,但从全词来看,并无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此“绕”字更为贴切。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行,一个“绕”字生动地展现了这些场景。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树上的柳絮在风中飘落,越来越少,春天即将结束。难道天下之大,竟找不到一处美丽的景色吗?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令人伤感,但芳草青绿,又展现出另一番景象。苏轼的旷达情怀在此可见一斑。“天涯”一句,源自屈原《离骚》中的“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表达了卜者灵氛对屈原的劝慰,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相呼应。最终,苏轼被贬至遥远的岭南。此时,他已年老,遥望故乡,几乎如同天涯。这种境遇与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上阕描绘了一组暮春景色,虽有亮色,但因缺少花草,更多地呈现出衰败和萧索之感,这正反映了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远离家人,内心孤独惆怅,试图寻找美好的景物来排解郁闷,却难以找到,心情愈发低落。上阕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经过时,只听见墙内传来荡秋千的欢声笑语,原来是女子在荡秋千。这一场景瞬间驱散了上阕的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不禁驻足欣赏。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巧妙地运用了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描写了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余的则留给行人去想象,从而产生无穷的意味。尽管小词忌讳词语重复,但这三句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各重复两次,却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是欢快的生活,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并未明说,却在无言中透露出一种冷落寂寞之感。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或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回房;或许是佳人继续玩乐,而行人已渐行渐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消失,四周变得寂静。然而,行人的心却难以平静。墙内女子的笑声消失,墙外行人却心绪难平。他听到女子的笑声,却无法看到她的模样;女子对行人的存在一无所知。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解释为爱情,但实际上,它包含了感怀身世、思乡之情、对青春的向往、报国之志等多种情感。而佳人则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无伤春之感,也无人生烦恼,堪称“无情”。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却未明确“无情”之人究竟会引发他怎样的思绪。或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或许是引发他对君臣关系的联想,或许是倍感华年不再的惆怅,或许是引发对人生哲理的思索,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回味和想象空间。
下阕写人,描绘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恋以及佳人的冷漠,使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代表上阕中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一组意象的刻画,展现了他抑郁难解的心绪。
综观全词,词人描写了春天的景致和人物,而后者也可视为一种特殊的景观。词人本欲有所作为,却未能如愿。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清新中蕴含哀怨,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治愈好听|易学易唱的中国古诗歌|原创音乐歌曲By 丹丹在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