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歡迎留言與我互動:公眾留言區、私訊留言區
((⏱️=10000))你好,這裡是齊丘的思路週航。
今天的航行,我們要來探究陰謀論。
你或許曾經聽過這些說法:
登月是假的,是美國拍出來的。
COVID-19 是某個政府刻意放出的生化武器。
5G 基地台會控制我們的大腦。
這些說法有的荒謬、有的看似合理,有的甚至混淆了科學與政治。
但它們有一個共通點——它們都是陰謀論。
為什麼我們今天要特別來談談陰謀論呢?
因為在這個資訊爆炸、真假難辨的時代,陰謀論正悄悄成為一種集體認知的毒素。
我真正意識到這個問題,是當我聽到一位朋友在公共場合發表他的「光明會控制世界」理論。
他是這樣說的,你可以試試看自己能不能找出破綻:
「戰爭從來不是偶然的衝突,而是被高層控制的秩序重建工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看似偶發的事件後爆發,但事實上,它有效瓦解了許多帝國,為新型國際金融體系鋪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如此,表面上是極權衝突,實際上它讓全球進入以美元為中心的經濟架構。
至於1948年以來的中東戰爭接連不斷,實際上並非解放或是防衛,而是為了讓區域保持不穩,方便能源利益分配與軍工業生存。
這些戰爭發生的背景,總是需要重整人口結構和經濟資源。
這不是巧合,而是模式。
他們能夠操控選票,更換內閣,從而掌握核心利益。
政治人物只不過是傀儡而已,真正的權力從不出現在檯面上。」
以上就是那位朋友的言論。
聽到的當下我一時之間也找不出破綻,只是覺得聽起來不太對勁。
後來回家仔細想過後,才總結出了幾點問題。
一, 關於一戰的敘述,他倒因為果了。帝國瓦解是戰爭的結果,而不是目的。
我猜你可能會想:「帝國瓦解可能對光明會有利益,所有可能是發動戰爭的動因」
如果你真的這麼想,那麼你也許中了事後推因謬誤的陷阱:
例如A事件後可以讓B得利,但不代表A就是B故意造成的
我們來看他的第二個錯誤,關於中東戰爭的例子,他犯了單因論謬誤。
具體來說,中東戰爭是由各種複雜的因素組成,包括宗教、國族認同與冷戰代理衝突。
不可以把他簡單歸因於能源操作。
由於時間關係,我只提了兩點比較大的錯誤,其實這段論述漏洞百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跟我討論剩下的錯誤。
接下來我們進入下一個標題:「陰謀論是怎麼來的?」
陰謀論的起源,其實是人類演化史的一部分。
從遠古時期開始,我們的大腦就被設計成尋找模式的機器。
這種能力幫助我們在野外辨識掠食者、預測天氣、發現食物來源。
但這種模式識別的天性,在面對複雜的社會現象時,卻容易導致我們過度解讀關聯性、過度簡化原因。
舉個例子:當你發現某件大事發生,例如一場金融危機。
我們的大腦會自動想找「誰要負責?」、「是誰造成的?」
若有一套看似有邏輯的敘事出現,說明這一切是某個有權勢的集團背後操作的結果,它就很容易讓人信服——因為它給你提供了一種掌控感與解釋力。
心理學家稱之為意圖性偏誤,我們傾向認為背後一定有某個操縱者,而非純粹的隨機或系統性因素。
這在人類歷史的初期是有用的,但在現代社會卻常常產生誤導。
加上社群媒體的演算法設計,更進一步強化了陰謀論的擴散。
大眾點開一個影片,演算法就會推播更多相似內容。
久而久之,人們會以為「大家都在說這件事」、「這應該是真的」,這就是認知泡泡與資訊同溫層的產物。
接著我們進入下一個標題,陰謀論的特性。
陰謀論的第一個特性是:不可證偽性。
換句話說,你無法證明它是假的,因為一切反駁都會被視為「他們掩蓋真相」。
當一個說法無法被證偽,它就不是科學性的陳述。
例如我說:「所有的金屬在常溫下都導電」,這段話就屬於一個科學命題,因為只要找到在常溫下不導電的金屬,就可以證偽它。
反之,你無法透過科學方法去證偽陰謀論,所有它的本質上是一種信仰。
陰謀論的第二個特性是二元化思維。
陰謀論將世界分成「覺醒的人」和「被蒙蔽的人」,或是「邪惡的他們」與「受害的我們」。
這種非黑即白的敘事方式,剝奪了人們對複雜性的忍受力,容易製造社會對立與仇恨。
這種觀點有別於宗教對神鬼的描述。
在大部分的宗教作品中,宗旨依舊是強調善的部分。而對於惡的部分採行感化的態度。
然而陰謀論卻恰恰相反,它的特性是凸顯惡的部分,使部分人找到可以發洩生活不順的出口,並且長期讓社會處於對立狀態。
第三是自我強化機制。
一旦你相信一套陰謀論,你會開始重新解讀所有資訊,讓它符合你原本的想法。這叫做確認偏誤。
即使真相擺在眼前,也會被你視為假訊息或操縱。
陰謀論最大的弊端,是它會逐漸侵蝕民主社會所依賴的共識與信任。
當每個人都活在不同版本的「真相」中,新聞、學術、甚至醫療體系都被質疑,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就失去了基礎。
面對陰謀論,我們不能只是一味批判或嘲笑,因為它背後反映的是人類對不確定性的不安、對權威的懷疑,以及對世界秩序的焦慮。
我們應該認真看待這個問題,並且在這個紛亂的社會中,辨別出什麼是陰謀論。
很多人會覺得,只有那些生活不如意的人才會偏信陰謀論。
但這正是陰謀論最難以察覺、也最具破壞力的地方。
它並不是只吸引邊緣人或失敗者——相反,它往往偽裝成理性思辨的延伸。
用「質疑主流」、「突破盲點」、「看穿表象」的姿態,引導人們一步步滑向深淵。
像是我上述提到的朋友,他其實是位菁英人士,從小到大讀了很多書,說話儀態和思維方式都有條有理,但仍舊會被看似理性的陰謀論誤導。
因此,當你掌握了陰謀論的慣用套路和特性後,其實對你大有利處,可以避免掉很多不必要的彎路。
以我身邊的人為例,我看過太多所謂的菁英陷入陰謀論中出不來。
他們會把這套思維代入職場和生活中,時常毫無證據的懷疑上司、同事、甚至家人。
在無法相信任何人的情況下,別人也很難相信他。於是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就我的觀察,這種人往往比較難得到晉升。
最後我們做個總結。
陰謀論的本質是不必要的懷疑,這種危險的思維誤區有三個特徵:
一, 不可證偽性
陰謀論無法用科學方法證偽,因為信徒總是會推因為「組織掩蓋真相」。
二, 二元化思維
陰謀論就像是抹去善意的宗教,它強調對立的概念,並且引發仇恨。
三, 自我強化機制
當人們成為陰謀論的信徒後,想再自己爬出來就困難了,因為認知偏誤的作用,原本的世界觀會被解釋成另一種版本。
最後,我想引用卡爾·波普的一句話作為結尾:
「陰謀論將歷史視為一場由神秘力量操控的劇本,而這不只是錯誤的看法,更是一種對自由社會的危險詮釋。」
好了,今天的航行先到這邊,希望這些內容對你有幫助。
最後我給你留個思考題:「誰會從陰謀論中獲利?」
歡迎留言和我互動,我每兩週會精選幾則留言和大家分享,留言的連結已經放在了文稿開頭。
祝夏安,2025年,7月30日
By 齊丘
歡迎留言與我互動:公眾留言區、私訊留言區
((⏱️=10000))你好,這裡是齊丘的思路週航。
今天的航行,我們要來探究陰謀論。
你或許曾經聽過這些說法:
登月是假的,是美國拍出來的。
COVID-19 是某個政府刻意放出的生化武器。
5G 基地台會控制我們的大腦。
這些說法有的荒謬、有的看似合理,有的甚至混淆了科學與政治。
但它們有一個共通點——它們都是陰謀論。
為什麼我們今天要特別來談談陰謀論呢?
因為在這個資訊爆炸、真假難辨的時代,陰謀論正悄悄成為一種集體認知的毒素。
我真正意識到這個問題,是當我聽到一位朋友在公共場合發表他的「光明會控制世界」理論。
他是這樣說的,你可以試試看自己能不能找出破綻:
「戰爭從來不是偶然的衝突,而是被高層控制的秩序重建工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看似偶發的事件後爆發,但事實上,它有效瓦解了許多帝國,為新型國際金融體系鋪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如此,表面上是極權衝突,實際上它讓全球進入以美元為中心的經濟架構。
至於1948年以來的中東戰爭接連不斷,實際上並非解放或是防衛,而是為了讓區域保持不穩,方便能源利益分配與軍工業生存。
這些戰爭發生的背景,總是需要重整人口結構和經濟資源。
這不是巧合,而是模式。
他們能夠操控選票,更換內閣,從而掌握核心利益。
政治人物只不過是傀儡而已,真正的權力從不出現在檯面上。」
以上就是那位朋友的言論。
聽到的當下我一時之間也找不出破綻,只是覺得聽起來不太對勁。
後來回家仔細想過後,才總結出了幾點問題。
一, 關於一戰的敘述,他倒因為果了。帝國瓦解是戰爭的結果,而不是目的。
我猜你可能會想:「帝國瓦解可能對光明會有利益,所有可能是發動戰爭的動因」
如果你真的這麼想,那麼你也許中了事後推因謬誤的陷阱:
例如A事件後可以讓B得利,但不代表A就是B故意造成的
我們來看他的第二個錯誤,關於中東戰爭的例子,他犯了單因論謬誤。
具體來說,中東戰爭是由各種複雜的因素組成,包括宗教、國族認同與冷戰代理衝突。
不可以把他簡單歸因於能源操作。
由於時間關係,我只提了兩點比較大的錯誤,其實這段論述漏洞百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跟我討論剩下的錯誤。
接下來我們進入下一個標題:「陰謀論是怎麼來的?」
陰謀論的起源,其實是人類演化史的一部分。
從遠古時期開始,我們的大腦就被設計成尋找模式的機器。
這種能力幫助我們在野外辨識掠食者、預測天氣、發現食物來源。
但這種模式識別的天性,在面對複雜的社會現象時,卻容易導致我們過度解讀關聯性、過度簡化原因。
舉個例子:當你發現某件大事發生,例如一場金融危機。
我們的大腦會自動想找「誰要負責?」、「是誰造成的?」
若有一套看似有邏輯的敘事出現,說明這一切是某個有權勢的集團背後操作的結果,它就很容易讓人信服——因為它給你提供了一種掌控感與解釋力。
心理學家稱之為意圖性偏誤,我們傾向認為背後一定有某個操縱者,而非純粹的隨機或系統性因素。
這在人類歷史的初期是有用的,但在現代社會卻常常產生誤導。
加上社群媒體的演算法設計,更進一步強化了陰謀論的擴散。
大眾點開一個影片,演算法就會推播更多相似內容。
久而久之,人們會以為「大家都在說這件事」、「這應該是真的」,這就是認知泡泡與資訊同溫層的產物。
接著我們進入下一個標題,陰謀論的特性。
陰謀論的第一個特性是:不可證偽性。
換句話說,你無法證明它是假的,因為一切反駁都會被視為「他們掩蓋真相」。
當一個說法無法被證偽,它就不是科學性的陳述。
例如我說:「所有的金屬在常溫下都導電」,這段話就屬於一個科學命題,因為只要找到在常溫下不導電的金屬,就可以證偽它。
反之,你無法透過科學方法去證偽陰謀論,所有它的本質上是一種信仰。
陰謀論的第二個特性是二元化思維。
陰謀論將世界分成「覺醒的人」和「被蒙蔽的人」,或是「邪惡的他們」與「受害的我們」。
這種非黑即白的敘事方式,剝奪了人們對複雜性的忍受力,容易製造社會對立與仇恨。
這種觀點有別於宗教對神鬼的描述。
在大部分的宗教作品中,宗旨依舊是強調善的部分。而對於惡的部分採行感化的態度。
然而陰謀論卻恰恰相反,它的特性是凸顯惡的部分,使部分人找到可以發洩生活不順的出口,並且長期讓社會處於對立狀態。
第三是自我強化機制。
一旦你相信一套陰謀論,你會開始重新解讀所有資訊,讓它符合你原本的想法。這叫做確認偏誤。
即使真相擺在眼前,也會被你視為假訊息或操縱。
陰謀論最大的弊端,是它會逐漸侵蝕民主社會所依賴的共識與信任。
當每個人都活在不同版本的「真相」中,新聞、學術、甚至醫療體系都被質疑,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就失去了基礎。
面對陰謀論,我們不能只是一味批判或嘲笑,因為它背後反映的是人類對不確定性的不安、對權威的懷疑,以及對世界秩序的焦慮。
我們應該認真看待這個問題,並且在這個紛亂的社會中,辨別出什麼是陰謀論。
很多人會覺得,只有那些生活不如意的人才會偏信陰謀論。
但這正是陰謀論最難以察覺、也最具破壞力的地方。
它並不是只吸引邊緣人或失敗者——相反,它往往偽裝成理性思辨的延伸。
用「質疑主流」、「突破盲點」、「看穿表象」的姿態,引導人們一步步滑向深淵。
像是我上述提到的朋友,他其實是位菁英人士,從小到大讀了很多書,說話儀態和思維方式都有條有理,但仍舊會被看似理性的陰謀論誤導。
因此,當你掌握了陰謀論的慣用套路和特性後,其實對你大有利處,可以避免掉很多不必要的彎路。
以我身邊的人為例,我看過太多所謂的菁英陷入陰謀論中出不來。
他們會把這套思維代入職場和生活中,時常毫無證據的懷疑上司、同事、甚至家人。
在無法相信任何人的情況下,別人也很難相信他。於是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就我的觀察,這種人往往比較難得到晉升。
最後我們做個總結。
陰謀論的本質是不必要的懷疑,這種危險的思維誤區有三個特徵:
一, 不可證偽性
陰謀論無法用科學方法證偽,因為信徒總是會推因為「組織掩蓋真相」。
二, 二元化思維
陰謀論就像是抹去善意的宗教,它強調對立的概念,並且引發仇恨。
三, 自我強化機制
當人們成為陰謀論的信徒後,想再自己爬出來就困難了,因為認知偏誤的作用,原本的世界觀會被解釋成另一種版本。
最後,我想引用卡爾·波普的一句話作為結尾:
「陰謀論將歷史視為一場由神秘力量操控的劇本,而這不只是錯誤的看法,更是一種對自由社會的危險詮釋。」
好了,今天的航行先到這邊,希望這些內容對你有幫助。
最後我給你留個思考題:「誰會從陰謀論中獲利?」
歡迎留言和我互動,我每兩週會精選幾則留言和大家分享,留言的連結已經放在了文稿開頭。
祝夏安,2025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