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歡迎留言與我互動:公眾留言區、私訊留言區 
 
((⏱️=10000)) 你好,這裡是齊丘的思路週航。 
今天的航行,我們來討論一點哲學話題。 
我時常想:是什麼啟發了現代自由主義? 
當我問別人時,不少人的答案是啟蒙運動。 
  
而當我再追問下去,又是什麼啟發了啟蒙運動,熟悉歷史的人也許會想到宗教改革。中世紀教會的腐敗、文藝復興、十字軍東征⋯⋯,催生宗教改革運動。 
  
這些回答都沒有錯,卻並非我要找尋的答案。我想知道究竟是哪塊思想土壤最直接地孕育出宗教改革。 
  
而這個問題的答案,正是我們今天的主題:基督教人本主義。 
  
在宗教改革前的中世紀,有一批思想家與學者,他們不像馬丁路德後來那樣採取公開對抗的方式,但卻默默進行著一場深刻的內在革新。 
  
他們不是要推翻信仰,而是渴望讓信仰回到原點。 
他們深入研究聖經原文、閱讀古典文學、批判教會的貪婪與迷信,但不是以抗爭者的姿態,而是以學者、教育家、牧者的身份,用理性去更新信仰,用信仰去守護人的尊嚴與良知。 
  
而這場無聲的革命,為宗教改革悄悄地布下了火種。 
  
要談到基督教人本主義,我們必須先介紹一個人,他就說著名的思想家——湯瑪斯·阿奎那。 
  
托馬斯·阿奎那誕生於1225年左右,地點在義大利南部的羅卡塞卡—一個介於羅馬與拿坡里之間的小鎮。 
  
他的父親是一位地方貴族,擁有封地與軍權,母親則是神聖羅馬帝國貴族的後代。叔叔西尼巴爾德,是附近卡西諾山本篤會修道院的院長。由於伯爵一家寄望阿奎那長大後能侄承叔,於是阿奎那從小被安排走上宗教之路。 
  
五歲時,他就被送往卡西諾修道院——這裡正是聖本篤創立的本篤會總院。這段早期修道生活,培養了他對神聖經典的熟悉,也讓他逐步遠離了貴族社會的世俗誘惑。 
  
1240年左右,當拿坡里大學建立後,他進入那裡學習「七藝」——文法、修辭、邏輯、算數、幾何、天文、音樂。 
這是當時培養知識份子的基礎教育。在這裡,他遇到了亞里斯多德的哲學作品,也首次接觸了理性與信仰之間的對話。 
  
約1244年,年僅十九歲的阿奎那,做了一個驚人的選擇:他拒絕成為修道院院長或主教,而是加入了道明會,一個以清貧與傳道為志的教會。 
  
這個決定在當時相當震撼——對一個貴族家庭而言,道明會就像是「街頭佈道者」,毫無地位與財產。 
  
阿奎那的家族大為震怒,派人將他綁回家中,並且將他軟禁了兩年,甚至還安排了一位女子來「誘惑」他放棄修道志向。但堅定的教徒阿奎那不為所動。 
  
最終,家族不得不妥協,他重新獲得自由,並被送往巴黎與科隆,向道明會的知識導師學習——其中最著名的,是阿爾伯特大師,即後來被尊稱為「大阿爾伯特」。 
  
由於阿奎那非常肥胖,因此他的同學們戲稱他為「啞牛」。然而,機智的大阿爾伯特卻洞悉出了阿奎那的潛力,冀望他將會超越自己,成為一位傑出的人。 
  
根據傳說,大阿爾伯特曾站在所有學生面前宣稱:「我們將這個年輕人稱為『啞牛』,但我告訴你們,整個世界將會聽到他的聲音!」 
  
果不其然,阿奎那之後展現出驚人的理解力與邏輯思辨能力。 
  
他不僅學會亞里斯多德哲學,更開始著手整合信仰與理性、啟示與哲學,並試圖回答一個核心問題:上帝的真理,是能夠和人類的理性相融的嗎?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歐洲陷入長時間的政治動盪與文化退縮,史學家常稱為「黑暗時代」。 
  
這段時間,許多古希臘與羅馬的哲學、科學與醫學文獻在歐洲逐漸失傳,尤其是亞里斯多德的自然哲學與邏輯學。相反的,這些知識在伊斯蘭世界卻被廣泛保留與發展。 
  
11世紀末至13世紀期間,由於十字軍東征的影響與東西方興起的貿易交流,西歐開始大規模翻譯阿拉伯世界的哲學與科學著作。 
  
其中亞里斯多德的思想以理性、經驗、自然秩序為中心,與中世紀教會重啟示、重靈魂、重救贖的框架存在張力。 
  
因此,一開始教會對這些新思想充滿懷疑甚至禁止,如1210年與1277年的巴黎大學禁令,限制部分亞里斯多德作品的教學。 
  
然而另一方面,某些中世紀的學者,特別是阿奎那,並不認為理性是信仰的敵人,反而視其為信仰的盟友。 
  
他們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也賦予人理性。既然理性來自上帝,那麼正確使用理性,就能更深地認識祂的創造與真理。 
  
這樣的觀點,正是阿奎那在《神學大全》中所採取的立場。 
  
這部鉅著不只是一本神學書,更像是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 
  
在這裡,阿奎那試圖將亞里斯多德的邏輯、自然哲學與倫理學,整合到基督教的信仰架構中。 
  
他分門別類地討論各種問題,例如:「上帝是否存在?」「人的靈魂是什麼?」「法律與道德的根據在哪裡?」「什麼是幸福?」 
  
這些問題不只是神學範疇,更觸及政治、倫理、教育與法治等領域。他不只面對信仰本身,也回應社會現實。 
  
舉一個例子:阿奎那提出「自然法」的觀念。根據他的理解,自然法是一種理性可以認識的道德秩序,它反映出上帝的意志。 
  
換句話說,即使一個人沒有讀過聖經,只要他運用理性,就有可能分辨出善與惡,並作出正當的行為選擇。 
  
這種想法後來深深影響了西方的法律思想。像是美國獨立宣言中「天賦人權」的說法,其實就可以追溯到自然法的源頭——人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尊嚴與權利,這不是國王或政府給的,而是人的本性使然。 
  
而這種本性觀的深層理據,正是阿奎那所建立的自然法傳統。 
  
再者,阿奎那也強調信仰與理性的「雙重真理」概念。 
  
他認為,真理只有一個,但它可以從兩條道路到達:一條是啟示的信仰,一條是哲學的理性。 
  
當這兩條路達到一致時,會讓人對真理產生更深的信心;但當它們出現衝突時,不能立刻斷言理性錯了,也不能簡單地說信仰有誤,而應該仔細檢討是哪一邊的理解出了問題。 
  
這種開放與寬容的態度,使他成為中世紀最重要的思想橋梁,也為日後知識界與信仰界的對話奠定基礎。 
  
到了十四與十五世紀,人文主義興起,一批基督教學者如伊拉斯謨、托馬斯·摩爾,他們開始強調對原始經典的回歸,主張理性與教育應與信仰相輔相成。 
  
這些人,其實就是阿奎那思想的延續者。只是他們將視野從亞里斯多德轉向柏拉圖與聖經原文,將神學從學院走回日常生活,讓信仰更貼近人心。 
  
再往後,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的爆發。這對教會權威提出挑戰,主張人可直接閱讀聖經、直接與上帝對話。 
  
而這種強調個人良知與理性的宗教態度,也並非無本之木——它的思想基礎,正來自先前那場對「信仰與理性的重新整理」。 
  
即使到了今天,阿奎那的思想仍不時被引用在現代哲學、神學、倫理學、法理學等領域。天主教會更在19世紀以後,正式將他尊為「聖師」,成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神學家之一。 
  
我們回到阿奎那的核心思想,他提出了「信仰需要理性」的概念:信仰若只是情緒性的相信,或純粹來自理想的狀態,那麼它很容易動搖,也無法持久。 
 
 理性讓信仰者能夠理解所信的是什麼、為什麼這樣相信,並且能夠在社會上實踐它的核心價值。 
  
而阿奎那也提出了「理性依賴信仰」的概念,如果世界上只有純理性,那麼將是缺乏希望而冷酷的世界。 
  
信仰使我們感受到信、忘、愛,並且能夠觸發我們內心的張力,它絕非理性的拖油瓶,而恰恰是支撐理性的基石。 
  
阿奎那為理性解禁,使人類的思考不再僅限於神學命題,這種對理性價值的肯定,為後來人文主義思潮鋪路。 
  
更進一步地,他對「人性」的理解,也為文藝復興的核心精神打開了通道。 
  
在當時的神學架構中,人被定義為墮落的、罪惡的存在,需要靠神的救恩才能得以拯救。這樣的圖像中,人是脆弱的、無能為力的。 
  
但阿奎那卻提出了另一種觀點:人擁有自由意志,有能力選擇善、追求真、實踐愛。 
  
他建立的自然法理論指出,每個人內在都擁有一種道德感知的能力,不依賴經文或教會命令,而是出於理性的本能。 
  
這種對倫理主體性的肯定,雖仍在神學語境中表述,實際上已經為「人文主義」鋪設了哲學地基。 
  
  
總結今天的航行,我們討論了基督教人本主義,它是一套於中世紀建立的哲學體系,旨在強調理性與信仰之間的相輔相成。 
  
而回顧阿奎那的一生,我們會發現他所做的不只是寫下一套神學體系,更像是搭建了一座橋——一座將古希臘理性、亞伯拉罕信仰、阿拉伯智慧與基督教信仰整合在一起的橋。它是一位偉大的協調者。 
  
而從基督教人本主義的建立,我們可以發現兩點啟發: 
  
1.   並非每件思想衝突都是必要的,人們有時可以在其中發現平衡點,進而顧及兩面。例如:基督教人本主義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協調的系統,再一次次的優化和改善後,人們能找到最佳平衡點。 
  
2.   人們有時需要追求興趣和志向所在,才能真正做好一件事。 
像是阿奎那,他若不是堅持自己的理念,執意投入道明會潛修,他將無法深受感悟進而研究基督教人本主義。我想他今天也就是個淹沒在歷史中的修道院長。 
  
唯有適度的堅持己志,才能發現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好了,今天的航行先到這邊,希望這些內容對你有幫助。 
最後,我邀請你一起思考:「你心中有沒有一位現代的阿奎那?」歡迎留言和我互動,我每五集會精選幾個留言和大家分享,留言的連結已經放在了文稿開頭。 
  
祝夏安,2025年8月5號 
By 齊丘 
歡迎留言與我互動:公眾留言區、私訊留言區 
 
((⏱️=10000)) 你好,這裡是齊丘的思路週航。 
今天的航行,我們來討論一點哲學話題。 
我時常想:是什麼啟發了現代自由主義? 
當我問別人時,不少人的答案是啟蒙運動。 
  
而當我再追問下去,又是什麼啟發了啟蒙運動,熟悉歷史的人也許會想到宗教改革。中世紀教會的腐敗、文藝復興、十字軍東征⋯⋯,催生宗教改革運動。 
  
這些回答都沒有錯,卻並非我要找尋的答案。我想知道究竟是哪塊思想土壤最直接地孕育出宗教改革。 
  
而這個問題的答案,正是我們今天的主題:基督教人本主義。 
  
在宗教改革前的中世紀,有一批思想家與學者,他們不像馬丁路德後來那樣採取公開對抗的方式,但卻默默進行著一場深刻的內在革新。 
  
他們不是要推翻信仰,而是渴望讓信仰回到原點。 
他們深入研究聖經原文、閱讀古典文學、批判教會的貪婪與迷信,但不是以抗爭者的姿態,而是以學者、教育家、牧者的身份,用理性去更新信仰,用信仰去守護人的尊嚴與良知。 
  
而這場無聲的革命,為宗教改革悄悄地布下了火種。 
  
要談到基督教人本主義,我們必須先介紹一個人,他就說著名的思想家——湯瑪斯·阿奎那。 
  
托馬斯·阿奎那誕生於1225年左右,地點在義大利南部的羅卡塞卡—一個介於羅馬與拿坡里之間的小鎮。 
  
他的父親是一位地方貴族,擁有封地與軍權,母親則是神聖羅馬帝國貴族的後代。叔叔西尼巴爾德,是附近卡西諾山本篤會修道院的院長。由於伯爵一家寄望阿奎那長大後能侄承叔,於是阿奎那從小被安排走上宗教之路。 
  
五歲時,他就被送往卡西諾修道院——這裡正是聖本篤創立的本篤會總院。這段早期修道生活,培養了他對神聖經典的熟悉,也讓他逐步遠離了貴族社會的世俗誘惑。 
  
1240年左右,當拿坡里大學建立後,他進入那裡學習「七藝」——文法、修辭、邏輯、算數、幾何、天文、音樂。 
這是當時培養知識份子的基礎教育。在這裡,他遇到了亞里斯多德的哲學作品,也首次接觸了理性與信仰之間的對話。 
  
約1244年,年僅十九歲的阿奎那,做了一個驚人的選擇:他拒絕成為修道院院長或主教,而是加入了道明會,一個以清貧與傳道為志的教會。 
  
這個決定在當時相當震撼——對一個貴族家庭而言,道明會就像是「街頭佈道者」,毫無地位與財產。 
  
阿奎那的家族大為震怒,派人將他綁回家中,並且將他軟禁了兩年,甚至還安排了一位女子來「誘惑」他放棄修道志向。但堅定的教徒阿奎那不為所動。 
  
最終,家族不得不妥協,他重新獲得自由,並被送往巴黎與科隆,向道明會的知識導師學習——其中最著名的,是阿爾伯特大師,即後來被尊稱為「大阿爾伯特」。 
  
由於阿奎那非常肥胖,因此他的同學們戲稱他為「啞牛」。然而,機智的大阿爾伯特卻洞悉出了阿奎那的潛力,冀望他將會超越自己,成為一位傑出的人。 
  
根據傳說,大阿爾伯特曾站在所有學生面前宣稱:「我們將這個年輕人稱為『啞牛』,但我告訴你們,整個世界將會聽到他的聲音!」 
  
果不其然,阿奎那之後展現出驚人的理解力與邏輯思辨能力。 
  
他不僅學會亞里斯多德哲學,更開始著手整合信仰與理性、啟示與哲學,並試圖回答一個核心問題:上帝的真理,是能夠和人類的理性相融的嗎?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歐洲陷入長時間的政治動盪與文化退縮,史學家常稱為「黑暗時代」。 
  
這段時間,許多古希臘與羅馬的哲學、科學與醫學文獻在歐洲逐漸失傳,尤其是亞里斯多德的自然哲學與邏輯學。相反的,這些知識在伊斯蘭世界卻被廣泛保留與發展。 
  
11世紀末至13世紀期間,由於十字軍東征的影響與東西方興起的貿易交流,西歐開始大規模翻譯阿拉伯世界的哲學與科學著作。 
  
其中亞里斯多德的思想以理性、經驗、自然秩序為中心,與中世紀教會重啟示、重靈魂、重救贖的框架存在張力。 
  
因此,一開始教會對這些新思想充滿懷疑甚至禁止,如1210年與1277年的巴黎大學禁令,限制部分亞里斯多德作品的教學。 
  
然而另一方面,某些中世紀的學者,特別是阿奎那,並不認為理性是信仰的敵人,反而視其為信仰的盟友。 
  
他們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也賦予人理性。既然理性來自上帝,那麼正確使用理性,就能更深地認識祂的創造與真理。 
  
這樣的觀點,正是阿奎那在《神學大全》中所採取的立場。 
  
這部鉅著不只是一本神學書,更像是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 
  
在這裡,阿奎那試圖將亞里斯多德的邏輯、自然哲學與倫理學,整合到基督教的信仰架構中。 
  
他分門別類地討論各種問題,例如:「上帝是否存在?」「人的靈魂是什麼?」「法律與道德的根據在哪裡?」「什麼是幸福?」 
  
這些問題不只是神學範疇,更觸及政治、倫理、教育與法治等領域。他不只面對信仰本身,也回應社會現實。 
  
舉一個例子:阿奎那提出「自然法」的觀念。根據他的理解,自然法是一種理性可以認識的道德秩序,它反映出上帝的意志。 
  
換句話說,即使一個人沒有讀過聖經,只要他運用理性,就有可能分辨出善與惡,並作出正當的行為選擇。 
  
這種想法後來深深影響了西方的法律思想。像是美國獨立宣言中「天賦人權」的說法,其實就可以追溯到自然法的源頭——人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尊嚴與權利,這不是國王或政府給的,而是人的本性使然。 
  
而這種本性觀的深層理據,正是阿奎那所建立的自然法傳統。 
  
再者,阿奎那也強調信仰與理性的「雙重真理」概念。 
  
他認為,真理只有一個,但它可以從兩條道路到達:一條是啟示的信仰,一條是哲學的理性。 
  
當這兩條路達到一致時,會讓人對真理產生更深的信心;但當它們出現衝突時,不能立刻斷言理性錯了,也不能簡單地說信仰有誤,而應該仔細檢討是哪一邊的理解出了問題。 
  
這種開放與寬容的態度,使他成為中世紀最重要的思想橋梁,也為日後知識界與信仰界的對話奠定基礎。 
  
到了十四與十五世紀,人文主義興起,一批基督教學者如伊拉斯謨、托馬斯·摩爾,他們開始強調對原始經典的回歸,主張理性與教育應與信仰相輔相成。 
  
這些人,其實就是阿奎那思想的延續者。只是他們將視野從亞里斯多德轉向柏拉圖與聖經原文,將神學從學院走回日常生活,讓信仰更貼近人心。 
  
再往後,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的爆發。這對教會權威提出挑戰,主張人可直接閱讀聖經、直接與上帝對話。 
  
而這種強調個人良知與理性的宗教態度,也並非無本之木——它的思想基礎,正來自先前那場對「信仰與理性的重新整理」。 
  
即使到了今天,阿奎那的思想仍不時被引用在現代哲學、神學、倫理學、法理學等領域。天主教會更在19世紀以後,正式將他尊為「聖師」,成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神學家之一。 
  
我們回到阿奎那的核心思想,他提出了「信仰需要理性」的概念:信仰若只是情緒性的相信,或純粹來自理想的狀態,那麼它很容易動搖,也無法持久。 
 
 理性讓信仰者能夠理解所信的是什麼、為什麼這樣相信,並且能夠在社會上實踐它的核心價值。 
  
而阿奎那也提出了「理性依賴信仰」的概念,如果世界上只有純理性,那麼將是缺乏希望而冷酷的世界。 
  
信仰使我們感受到信、忘、愛,並且能夠觸發我們內心的張力,它絕非理性的拖油瓶,而恰恰是支撐理性的基石。 
  
阿奎那為理性解禁,使人類的思考不再僅限於神學命題,這種對理性價值的肯定,為後來人文主義思潮鋪路。 
  
更進一步地,他對「人性」的理解,也為文藝復興的核心精神打開了通道。 
  
在當時的神學架構中,人被定義為墮落的、罪惡的存在,需要靠神的救恩才能得以拯救。這樣的圖像中,人是脆弱的、無能為力的。 
  
但阿奎那卻提出了另一種觀點:人擁有自由意志,有能力選擇善、追求真、實踐愛。 
  
他建立的自然法理論指出,每個人內在都擁有一種道德感知的能力,不依賴經文或教會命令,而是出於理性的本能。 
  
這種對倫理主體性的肯定,雖仍在神學語境中表述,實際上已經為「人文主義」鋪設了哲學地基。 
  
  
總結今天的航行,我們討論了基督教人本主義,它是一套於中世紀建立的哲學體系,旨在強調理性與信仰之間的相輔相成。 
  
而回顧阿奎那的一生,我們會發現他所做的不只是寫下一套神學體系,更像是搭建了一座橋——一座將古希臘理性、亞伯拉罕信仰、阿拉伯智慧與基督教信仰整合在一起的橋。它是一位偉大的協調者。 
  
而從基督教人本主義的建立,我們可以發現兩點啟發: 
  
1.   並非每件思想衝突都是必要的,人們有時可以在其中發現平衡點,進而顧及兩面。例如:基督教人本主義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協調的系統,再一次次的優化和改善後,人們能找到最佳平衡點。 
  
2.   人們有時需要追求興趣和志向所在,才能真正做好一件事。 
像是阿奎那,他若不是堅持自己的理念,執意投入道明會潛修,他將無法深受感悟進而研究基督教人本主義。我想他今天也就是個淹沒在歷史中的修道院長。 
  
唯有適度的堅持己志,才能發現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好了,今天的航行先到這邊,希望這些內容對你有幫助。 
最後,我邀請你一起思考:「你心中有沒有一位現代的阿奎那?」歡迎留言和我互動,我每五集會精選幾個留言和大家分享,留言的連結已經放在了文稿開頭。 
  
祝夏安,2025年8月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