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会说话

8.大学连年扩招,为什么还有这么多高考复读生?


Listen Later

本周,我们来聊一聊高考复读。

【本期节目提到的数据和参考资料】

1. 人口出生队列及对应年份的高考报名人数

2. 熊丙奇:高考人数八年来首降,怎么理解 | 澎湃新闻

去年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曾被一些自媒体解读为复读生有400万。这也是错误的解读。高考报名人数,不只是普通高考报名人数,还包含职教高考人数。2024年,我国普通高中毕业生约880万,中职学生参加职教高考人数约300万,高考复读生只有约160万,占高考报名人数的比例为10%多。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高考人数为1291万,而通过高考录取的本专科人数为1042万,怎么可能有400万复读生?

相比2024年,我国普通高中毕业生人数增加,中职毕业生人数稍微减少。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我国普通高中招生947.54万人,比上年增加42.59万人;2022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484.78万人,同口径比上年减少4.21万人。测算下来,我国2025年总体高中毕业生人数增加。

那为何高考报名人数有所减少呢?并不是复读生减少,而是中职学生中贯通培养,主要是中高职贯通、五年一贯制长学制培养学生增多(少数地区还推行中本贯通培养),这些学生并不参加高考,也就不计算为高考报名人数。我国早在2019年,已经取消中职毕业生升学限制,所以越来越多的中职毕业生参加高考,这是过去几年高考报名人数增加的主因

3. 高考“加工厂”:寓言镇上的神话中学 | 《中国青年报》作者:陈璇

毛坦厂不是工厂,跟毛毯也完全不沾边儿,它是安徽省六安市下面的一个乡镇。倒是这个镇上的高中,在社会上流传着一个与“工厂”有关的名声——“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

每年有近万名复读生及应届高三学生在这里进行“锻造”,在高考的检验下过关后,输往全国各地的大学。从规模和“产品合格率”来说,这家皖西山区的“高考工厂”,制造着高考史上的“神话”。

复读,或者按照校方的标准表述——补习,无疑是这里最响亮的品牌。近年来,每年有超过8000名来自安徽省内外的复读生涌进这里,接受再次的加工和磨砺。

4. 周扬,谢宇. 从大学到精英大学:高等教育扩张下的异质性收入回报与社会归类机制[J]. 教育研究,2020,41(05):86-98.

摘要:自20世纪末,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扩张,高等教育从精英主义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扩张过程重塑了普通大学和精英大学的相对机会结构,从而影响了高等教育机制对社会分层的作用。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探究高等教育扩张背景下的异质性收入回报及其归类机制发现,扩张前的精英主义阶段,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的收入回报无显著差别,都显著高于高中教育,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会获得更高收益,表现为“门槛式”回报;而扩张后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重点大学的收入回报显著高于非重点大学,但非重点大学与高中教育的收入回报无显著差异,此时高等教育内部分流带来的回报差异大于大学与高中两阶段之间的差异,表现为“精英维持式”回报。这种异质性收入回报表明,高等教育机会扩张带来了从大学到精英大学教育的社会归类逻辑的显著变化,进一步塑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

5. 张燕,丁延庆,李虹辉,等. 高考复读有用吗?——基于断点回归的因果推断[J]. 全球教育展望,2019,48(07):111-128.

摘要:高考复读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每年平均有10%-20%的高考学生选择复读。然而现有文献里缺少对高考复读的严格定量研究。本文使用来自宁夏的高考数据,发现理科、男性、农村、高考总分较低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复读;高考复读收益具有异质性,高分学生复读不易有效。我们利用高考录取批次线的外生条件,采用断点回归设计估计高考复读的因果效果,发现二本线下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复读,且能取得积极效果。我们的实证发现与来自一线教师的观察是一致的。本文对高考复读的文献、个人决策以及政策讨论都提供了一定参考。

6. 吴秋翔,崔盛. 复读经历是学生生涯发展“不可逾越”的坎儿吗?——来自首都大学生的实证证据[J]. 教育与经济,2019,(02):57-66.

摘要:复读是学生高考后重要的教育选择,以往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讨论复读合理性等问题,或从微观层面探究高三复读学生的相关表现,缺乏复读生进入大学后在学涯与职涯方面的相关研究。本文使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BCSPS)数据,具体研究复读经历对复读生生涯发展的实际作用与机制。研究发现,复读经历对学生的大学学业成绩产生消极作用,但从长期趋势来看,并不会持续影响他们的综合表现与就业发展;复读生在大学期间依然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认为,心理健康是复读经历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中介机制,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复读生在大学期间的心理辅导与学业帮扶。

7. 嘲笑毛坦厂中学,可能是残忍和轻浮的 | 《中国青年报》作者:王钟的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信任高考,这是因为如果不通过高考改变命运,那么就可能被命运所改变。上一所二本学校,并不会让考生出人头地;但考不上一所大学,学生未来前途无疑会增加不确定性。这就是那么多家庭愿意让孩子再考一次、再搏一把的内在动力。在优质中学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一流的中学教育资源局限在大城市的时候,这些乡镇中学所承担的任务,就是输出普通而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并且向他们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8. 迷失旷野:男孩走出衡中后 | 《南方周末》作者:罗兰

多年来,从确保上名校、力求进清北到确保进王牌专业,男孩被教育为了好的生活而忍受枯燥和痛苦,但什么是好的生活,还没有人和他好好讨论。

在大学的旷野里,他没能找到那个社会实验的按钮,于是归结于钱,觉得赚到足够多的钱,到那时,理想的生活将到来,世界还是个巨大的衡中。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数据会说话By 付宇FoooYu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