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週航

9.誘因的例子:終身教職


Listen Later

歡迎留言與我互動:公眾留言區私訊留言區

((⏱️=10000))你好,這裡是齊丘的思路週航。
今天的航行,我想跟你分享一個話題:終身教職。
 
引言
 
我萌生這一集的想法,是當我在上一門名叫「經濟學原理」的台大公開課時,它是由名師——林明仁教授——所開的免費線上課程。
 
課程內的導言就有借鑒終身教職的例子,用來說明經濟學思維。
 
我聽完後非常有啟發,這堂課使我重新認識到了終身教職——這個充滿奧妙的設計。
 
終身教職,作為大學學術界的核心制度,長期以來吸引了經濟學家、教育政策制定者及高校管理者的深刻關注。
 
它既是一種保障,也是一種激勵;既需要在風險與效率之間取得平衡,也承載著學術自由與創新的期待。今天的航行將帶你用經濟學視角,探討終身教職如何透過制度設計處理風險分配、塑造激勵結構、化解世代衝突,並帶給我們關於制度設計的普遍啟示。
 
何為終身教職?
在高等教育的世界裡,「終身教職」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制度。它意味著,一位教授在經過一定年限的試用期與嚴格的評鑑後,若被授予終身教職,便不再需要擔心隨意被解雇。除非涉及重大違法行為或嚴重學術不端,學校幾乎沒有理由剝奪他的職位。
 
這種安排帶來了一種獨特的「穩定感」。在其他職業領域,即便是大公司裡的高階主管,也可能因市場波動或組織策略改變而被裁撤。然而,大學裡的終身教授卻享有相對長久的保障。
 
但我們要先釐清,終身教職並不等同於「鐵飯碗」。在美國,教授從博士畢業到真正取得終身教職,往往需要經過六到十年的磨練。他們必須在這段期間內持續發表高品質研究、爭取研究經費、展現教學能力,甚至在學術社群中建立聲望。失敗者將失去留校的資格,必須另謀出路。
 
換言之,終身教職不是一張保證書,而是一場「殘酷選拔」後的獎勵。能得到的人,不僅被認可為在學術上具備獨立思考與持久產出的能力,也意味著他們的職涯將進入一種「相對自由」的狀態。
 
終身教職的來由:從保障到誘因
在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歐洲與北美的大學仍以古典教育為主,強調人文素養、倫理修養與宗教教義的傳授。教授的角色,多半是知識的傳遞者,而非創新的推動者。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社會對知識的需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蒸汽機、電力、化學、醫學等領域的突破,讓科學研究成為推動國家現代化與工業競爭力的核心力量。
 
此時,大學開始從「教化機構」轉型為「知識生產中心」。研究型大學的概念逐漸成形,尤其以德國洪堡大學為代表,強調教學與研究的結合,主張學者應自由探索真理,不受外部干擾。
這種理念迅速影響了美國與英國的高等教育制度,促使大學逐步建立起以研究為導向的學術架構。
 
然而,隨著大學的功能擴張,學者的研究領域也越來越多地涉及公共政策、社會結構、經濟制度等敏感議題。這些研究往往挑戰既有權威,甚至可能與政府或企業的利益相衝突。
 
此時,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浮現:如果教授的職位與收入過度依賴政府資助、校方評價或市場導向,他們是否還能無懼地發表批判性言論?
 
歷史上不乏學者因政治立場或研究內容而遭到打壓的案例。例如,美國在麥卡錫主義盛行的1950年代,許多教授因被懷疑有「不忠」傾向而遭解雇;在某些威權政體中,批評政府政策的學者甚至可能面臨監禁或流放。這些事件不僅傷害個人,也動搖了整個學術體系的誠信與公信力。
 
因此,保障學術自由成為制度設計的首要任務。學者必須能夠在不受報復或懲罰的情況下,自由地提出問題、挑戰主流、探索未知。
誘因與競爭:前期壓力與後期安定
經濟學視角強調,行為的產出取決於誘因結構。終身教職的典型設計正是一個「錦標賽模型」的具體應用。這裡為你補充介紹一下,錦標賽理論認為,公司可以通過晉升來激勵員工,因為晉升伴隨著工資的大幅增長,這會促使員工更加努力地工作以獲得晉升機會。 換句話說,員工為了爭奪更高的職位,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工作和競爭中
 
年輕學者在博士後及助理教授階段,面對有限的晉升名額,必須通過論文發表、教學評價、研究計畫取得資源等多重考驗。
 
這種激烈的競爭猶如運動錦標賽,勝者獲得高額獎勵,敗者則可能被淘汰或轉戰其他領域。
 
在前期競爭中,隨著投入成本與預期收益並存,學者更願意全力投入研究以提升自身競爭力。這種高壓環境有效篩選出創新性強、執行力佳的研究者。
 
一旦取得終身教職,誘因結構發生質變:學者不再擔憂失業風險,可將注意力從「大量生產發表」轉向「深耕長期研究難題」。此階段的激勵來自於學術聲譽、學術獎項及學術共同體的認可,而非單純職位保有。從經濟學角度看,這種由「短期競爭激勵」平滑過渡到「長期投資激勵」的設計,正是讓學者能夠投入二三十年攻克理論難題的關鍵。
解決世代矛盾:資深教授為何願意招新血?
終身教職的設立,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這也是林明仁教授所提及的:——防止職位壟斷。
 
在沒有適當制度的傳統學術系統,往往存在「排擠誘因」:資深教授擔心新人威脅自身聲望或資源,傾向阻撓優秀後輩的晉升與聲譽,此即是典型的內部勞動市場僵化問題。
 
這種主管壟斷資源的問題,發生在一般的大公司也罷,優秀的人會自動跳槽到其他公司,人才的流動並不會停滯。
 
可是發生在學術界就不一樣了,因為學術界的流動性遠低於一般產業。企業中的人才可以因為待遇、職位或文化不合而選擇離職,甚至在市場上重新尋找更適合的舞台;但在學術界,尤其是研究型大學中,職位的稀缺性與晉升的高度競爭,教授職位往往是經過多年累積、層層審核才得以取得的成果,使得「跳槽」並非一個容易的選項。
 
終身教職巧妙解除了這一矛盾。既然職位安全不與新人直接競爭掛鉤,資深教授在招募與培養新血時,更傾向以「系所整體聲望」為考量,積極推薦、指導並爭取資源給有潛力的年輕學者。學術團隊的聲望提升,不僅有助於跨學科研究,也能為整個系所吸引更多學生與經費,形成正向循環。
 
此外,許多大學對資深教職員工設有「後備職位」或兼職研究崗位,讓教授退休後依然能夠帶領年輕學者、指導博士後,維持經驗與創新世代的有機對接。這種制度安排,我個人就蠻欣賞這種設計的,既讓資深學者分享研究成果,也促使新血更快融入學術共同體。
 
啟示
 
終身教職制度,表面上看似是學術界的專屬安排,實則蘊含著深刻的制度設計哲學。它不僅關乎個人職涯的保障,更是一種關於風險分配、誘因設計與組織動態的制度範式,我認為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兩點啟發。
 
一,制度時常需要在風險與保障之間取得動態平衡。
 
若過度保護個人,可能導致激勵不足與效率低落;反之,若風險過高,則容易造成焦慮與短期行為。終身教職制度的巧妙之處,在於它將風險集中於職涯早期,透過嚴格的評鑑與競爭機制篩選人才;而一旦通過考驗,則提供高度穩定的職位保障,使學者得以安心投入長期研究與教學。
 
這種「前期競爭、後期保障」的架構,正是一種誘因設計的典範。它不僅激發個人努力,也鼓勵長期承諾與深度投入。類似的邏輯亦可應用於企業內部,例如股權分配、期權激勵等制度,皆是透過延遲性回報來促進忠誠與創新。
 
二,透過保障來促進合作。
 
終身教職制度本身有助於促進組織內部的協同合作與世代銜接。當資深成員的職位已獲保障,他們更有誘因去培育後輩、分享資源,而非排擠競爭者。這種制度安排,有助於化解組織內部的權力緊張,讓不同世代能在互信基礎上共同提升整體競爭力。不論是政府部門、非營利組織,甚至大型企業,都可從中汲取制度設計的靈感。
 
結論
這邊我為你做個總結:
終身教職作為一種獨特的制度安排,深刻印證了經濟學中關於風險分配、激勵機制與制度效率的核心命題。透過前期競爭與後期保障、動態評估與長期投資,這一機制讓學術共同體得以兼顧自由探索與組織效率。
 
當我們從終身教職制度中抽象出其背後的經濟學原理,便能發現這不僅是高等教育的制度設計問題,更是一種普遍適用於各種組織與社會架構的思維方式。
 
制度的設計不只是技術性的安排,更是價值觀的體現。它反映了我們如何看待個體的努力與保障、如何理解風險與回報的關係、以及如何在集體目標與個人自由之間取得平衡。
 
更進一步地,終身教職制度也揭示了制度設計中的「時間維度」:即制度如何在不同時間點提供不同的誘因與保障。
 
這種時間上的漸進式安排,讓制度不再是靜態的規則,而是動態的激勵結構。它鼓勵個體在不同階段做出最符合長期利益的選擇,並在整體上促進組織的可持續發展。
 
這種思維也可以應用於企業管理。例如,許多企業在設計員工晉升與獎勵制度時,會採用類似的「錦標賽模型」:初期透過績效考核與競爭性晉升激勵員工努力,中期則提供穩定的職涯發展與技能培訓,後期則鼓勵資深員工擔任導師角色,協助新進人員成長。這種制度設計不僅提升了員工的忠誠度,也促進了組織的知識傳承與文化延續。
 
好了,今天的航行先到這邊,希望這些內容對你有幫助。
 
最後我給你留個問題:「為什麼美國大學強調終身教職,而亞洲很多地方則依賴合約制?這背後反映了什麼文化或經濟差異?歡迎留言和我互動,我每五集會精選幾個留言和大家分享,留言的連結已經放在了文稿開頭,我們週四見。
 
祝夏安,2025年8月19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思路週航By 齊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