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中国的陶瓷艺术之精湛早已闻名于世,但相对于青花瓷和彩瓷,单色瓷也就是单一色彩的瓷器只是近些年才引起中外收藏家的注意。2024年6月11日,法国巴黎的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与香港收藏家简永桢先生的竹月堂联手,举办中国单色釉瓷器特展,横跨上千年中国瓷器发展史。两百五十多件展品至纯至简的不同色调组成满堂缤纷,烘托出这次展览的中文名称:简素为绚。
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其实是世界上中国瓷器收藏最为丰富的博物馆之一,但是举办单色釉主题展览还是第一次。而这也是得益于出身香港实业世家的简永桢先生的个人收藏。几十年的收藏努力之后,简永桢先生的竹月堂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中国单色釉收藏之一。几十年的文物收藏生涯中,简永桢与巴黎吉美博物馆结下一段特殊的姻缘。2011年-2012年,他与另外一名港人共同出资购买了一幅18世纪的画作,送给吉美博物馆,双方首次有了具体的合作关系。同一时期,简永桢又出资将一件14世纪的青花瓷梅瓶买下,赠予吉美博物馆,正好与吉美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同时代青花瓷梅瓶相映成趣。但简永桢先生认为,真正让吉美博物馆起心动意,提议与他合作办展的起因,应该是吉美博物馆从他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瑞士鲍氏东方艺术馆举办的特展中得到了启发。双方开始接洽商谈。经过两年半的磨合,展览终于在巴黎与观众见面。
所谓釉是指陶瓷器物外表的无色或有色玻璃质薄层。它的功能不仅仅是为瓷器外表的光泽美感增添色彩或图案,而且也提高了器皿的机械强度,增加不透水性。在中国绵长的瓷器发展史上,单色釉瓷器因其绚丽的色彩和特殊工艺而独树一帜。吉美博物馆的展览介绍称单色釉为中国陶瓷工艺中的最高境界,不仅要求材质纯净,而且需要有对烧制技术的完全把握。
这次展览的香港策展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研究员林业强先生告诉本台:
林业强:单色釉也称“一道釉”,在中国瓷器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与青花瓷和彩瓷三者鼎足而立。彩瓷五彩缤纷,很绚烂,青花也有它自己的特色。单色釉只有一种颜色,皇宫或者士大夫在祭祀的时候,会选择特定的颜色。所以每个朝代都会有一定的单色釉制造。单色釉因此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在明清时代,陶瓷烧制主要集中在江西景德镇。瓷胎要以1300多度的高温烧制。但单色釉分低温釉和高温釉两种,高温釉可以与瓷胎一起烧制,1300多度。低温釉则不行,要先对瓷胎高温素烧,然后将低温釉上色,再入窑烧制,有时候还要烧第三次。所以烧制工艺不同。另外,单色釉的成色因为使用的金属不同,方法也不同。有些在烧制的时候,需要用还原火焰,有些时候用氧化火焰。温度高或温度低,也都会出现不同的颜色。所以要烧出好的颜色,温度、烧制过程、上釉过程等都要求特别严谨。所以,好的单色釉烧制很困难。
法广: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是一个追求至纯至美的过程。策展人Claire Déléry表示:
Claire Déléry:景德镇瓷窑都有大师督导。他们反复实验很多次才能得出这些颜色绝美的作品。如今我们能看到的都是制作完美的作品。当时在官窑,所有不完美的作品都会被扔掉或打碎,不会被保留下来。在景德镇的考古挖掘中,我们发现了一些碎片和稍微不那么成功的作品,特别是红色的。因为如果烧制的温度不合适,想要的红色就会变成棕色。所有这类作品都被淘汰了。所以,我们在这次展览中看到的单色瓷器确实都是最完美的、曾经送入皇宫的作品。这些都是中国陶艺家经过大量科学研究的结果。
法广:单色釉瓷器发展的特点业在于它所在时代的文化背景赋予它的象征意义。
Claire Déléry:单色瓷器的特点实际上是多方面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因为这次展览展示了从8世纪到18世纪的瓷器,跨度超过1000年。单色瓷器的象征意义在这段时间里也发生了变化。但最重要的单色瓷器艺术是在明朝和清朝,这次展览中占大多数展品都来自这个两个朝代。这些展品的一个特别之处,是它们与中国的(各种祭祀或喜庆)仪式相关,主要是餐具,这些仪式使用的餐具必须完美无瑕,而且,一些颜色与特定的皇室(宫廷)仪式相关。 比如,黄色用于(祭拜土地)向大地致敬的皇室仪式,蓝色用于(祭天)向天空致敬的仪式,红色则与太阳祭祀有关等等。这次展览展示的因此都是最具代表性的单色瓷器。指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对皇室仪式纯洁性的要求迫使景德镇的作坊不断追求精湛技术,并制作出完美的、颜色均匀、没有任何瑕疵的瓷器。
林业强:单色釉的颜色选择与当时的皇帝或士大夫,以及当时朝代的艺术气氛有很大关系。比如,元朝的蒙古人以白色为上,认为白色是正常颜色?所以从元朝皇族一直到明朝永乐年间,皇宫都喜欢白瓷。此后明清两代的皇帝都喜欢黄釉,就把黄色作为皇宫皇族的专用颜色。但在祭祀的地方,比如祭天的天坛,器皿就使用蓝色。月坛则常用月白颜色。所以,所有颜色都有它特别的功能,也有特别的使用对象。
法广:由于可以耐受高温的的色彩原料较少,中国瓷器的颜色选择曾长期局限于白,黑,绿和蜂蜜色四种色调。但为了取悦皇宫,中国工匠不断探索,寻找新的颜色。明朝和清朝时陶瓷工艺达到顶峰,单色釉也变得越发多姿多彩。简永桢先生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在明清时代的47种单色釉色调中,90%的色调都可以在他的收藏中找到样本。中国单色瓷明快清晰的外形和细腻无穷的釉色显然都令他着迷。在他看来,简单的就是最好的:
简永桢:我一直对简单的事物感兴趣。我不喜欢复杂的事物,就像有些人,我认为他们让生活变得过于复杂,这是不必要的。要过上最好的生活,你不需要做最复杂的事情。
瓷器自出现起,就有单色、多色和青花瓷三大类。我不是说其他人错了,也不是说我对还是错。我只是说,我喜欢简单的事物,所以我不太喜欢彩花瓷。青花瓷嘛,它只有两种颜色。你可以有100件青花瓷物品,也还是只有蓝白两色,而单色瓷器则有许多颜色,这些颜色不是混合在一起,而是每种颜色都独立存在。而且,每一件单色瓷器,只要有任何轻微的瑕疵,比如一个裂缝、一个黑点,你都可以立即发现,就失去了收藏价值。我也不会收藏这样的瓷器,因为我追求完美无暇。我想要最好的颜色,我想要最好的造型。我喜欢流线型的物件,这里有两个技术词语:一个是精简,一个是流线型造型,也就是圆润光滑的线条。我不喜欢有棱角的东西。
这次吉美博物馆中国单色釉瓷器特展也力图展现陶艺背后的文化底蕴。展厅里布置了中国文人墨客面对一件精美的陶瓷器皿有感而发留下的诗句,也有诗人对眼前五彩缤纷的大自然的描述,与展厅中色彩斑斓的陈列品的呼应。中国文人雅士曾以白雪、冰莹等词语来形容早期的白瓷,也会将青瓷比喻成玉石。Claire Déléry女士表示,唐朝作家陆羽在他的«茶经»中就曾用白雪来形容白瓷。这些比喻也许在中国文化中已经习以为常,但对于欧洲人来说却是完全陌生的想象。
这次中国单色釉瓷器特展也是吉美博物馆配合中法建交60周年举办的“中国年”活动的一部分。林业强先生希望这次单色瓷展览能够提高法国人或欧洲人乃至全世界,对中国传统瓷器的颜色的欣赏,也把单色瓷的审美眼光,带到欧洲,带到西方,起到促进中外交流的作用。
展览将持续到9月16日。接踵而至的将是中国明代皇宫金饰展。
中国的陶瓷艺术之精湛早已闻名于世,但相对于青花瓷和彩瓷,单色瓷也就是单一色彩的瓷器只是近些年才引起中外收藏家的注意。2024年6月11日,法国巴黎的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与香港收藏家简永桢先生的竹月堂联手,举办中国单色釉瓷器特展,横跨上千年中国瓷器发展史。两百五十多件展品至纯至简的不同色调组成满堂缤纷,烘托出这次展览的中文名称:简素为绚。
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其实是世界上中国瓷器收藏最为丰富的博物馆之一,但是举办单色釉主题展览还是第一次。而这也是得益于出身香港实业世家的简永桢先生的个人收藏。几十年的收藏努力之后,简永桢先生的竹月堂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中国单色釉收藏之一。几十年的文物收藏生涯中,简永桢与巴黎吉美博物馆结下一段特殊的姻缘。2011年-2012年,他与另外一名港人共同出资购买了一幅18世纪的画作,送给吉美博物馆,双方首次有了具体的合作关系。同一时期,简永桢又出资将一件14世纪的青花瓷梅瓶买下,赠予吉美博物馆,正好与吉美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同时代青花瓷梅瓶相映成趣。但简永桢先生认为,真正让吉美博物馆起心动意,提议与他合作办展的起因,应该是吉美博物馆从他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瑞士鲍氏东方艺术馆举办的特展中得到了启发。双方开始接洽商谈。经过两年半的磨合,展览终于在巴黎与观众见面。
所谓釉是指陶瓷器物外表的无色或有色玻璃质薄层。它的功能不仅仅是为瓷器外表的光泽美感增添色彩或图案,而且也提高了器皿的机械强度,增加不透水性。在中国绵长的瓷器发展史上,单色釉瓷器因其绚丽的色彩和特殊工艺而独树一帜。吉美博物馆的展览介绍称单色釉为中国陶瓷工艺中的最高境界,不仅要求材质纯净,而且需要有对烧制技术的完全把握。
这次展览的香港策展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研究员林业强先生告诉本台:
林业强:单色釉也称“一道釉”,在中国瓷器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与青花瓷和彩瓷三者鼎足而立。彩瓷五彩缤纷,很绚烂,青花也有它自己的特色。单色釉只有一种颜色,皇宫或者士大夫在祭祀的时候,会选择特定的颜色。所以每个朝代都会有一定的单色釉制造。单色釉因此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在明清时代,陶瓷烧制主要集中在江西景德镇。瓷胎要以1300多度的高温烧制。但单色釉分低温釉和高温釉两种,高温釉可以与瓷胎一起烧制,1300多度。低温釉则不行,要先对瓷胎高温素烧,然后将低温釉上色,再入窑烧制,有时候还要烧第三次。所以烧制工艺不同。另外,单色釉的成色因为使用的金属不同,方法也不同。有些在烧制的时候,需要用还原火焰,有些时候用氧化火焰。温度高或温度低,也都会出现不同的颜色。所以要烧出好的颜色,温度、烧制过程、上釉过程等都要求特别严谨。所以,好的单色釉烧制很困难。
法广: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是一个追求至纯至美的过程。策展人Claire Déléry表示:
Claire Déléry:景德镇瓷窑都有大师督导。他们反复实验很多次才能得出这些颜色绝美的作品。如今我们能看到的都是制作完美的作品。当时在官窑,所有不完美的作品都会被扔掉或打碎,不会被保留下来。在景德镇的考古挖掘中,我们发现了一些碎片和稍微不那么成功的作品,特别是红色的。因为如果烧制的温度不合适,想要的红色就会变成棕色。所有这类作品都被淘汰了。所以,我们在这次展览中看到的单色瓷器确实都是最完美的、曾经送入皇宫的作品。这些都是中国陶艺家经过大量科学研究的结果。
法广:单色釉瓷器发展的特点业在于它所在时代的文化背景赋予它的象征意义。
Claire Déléry:单色瓷器的特点实际上是多方面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因为这次展览展示了从8世纪到18世纪的瓷器,跨度超过1000年。单色瓷器的象征意义在这段时间里也发生了变化。但最重要的单色瓷器艺术是在明朝和清朝,这次展览中占大多数展品都来自这个两个朝代。这些展品的一个特别之处,是它们与中国的(各种祭祀或喜庆)仪式相关,主要是餐具,这些仪式使用的餐具必须完美无瑕,而且,一些颜色与特定的皇室(宫廷)仪式相关。 比如,黄色用于(祭拜土地)向大地致敬的皇室仪式,蓝色用于(祭天)向天空致敬的仪式,红色则与太阳祭祀有关等等。这次展览展示的因此都是最具代表性的单色瓷器。指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对皇室仪式纯洁性的要求迫使景德镇的作坊不断追求精湛技术,并制作出完美的、颜色均匀、没有任何瑕疵的瓷器。
林业强:单色釉的颜色选择与当时的皇帝或士大夫,以及当时朝代的艺术气氛有很大关系。比如,元朝的蒙古人以白色为上,认为白色是正常颜色?所以从元朝皇族一直到明朝永乐年间,皇宫都喜欢白瓷。此后明清两代的皇帝都喜欢黄釉,就把黄色作为皇宫皇族的专用颜色。但在祭祀的地方,比如祭天的天坛,器皿就使用蓝色。月坛则常用月白颜色。所以,所有颜色都有它特别的功能,也有特别的使用对象。
法广:由于可以耐受高温的的色彩原料较少,中国瓷器的颜色选择曾长期局限于白,黑,绿和蜂蜜色四种色调。但为了取悦皇宫,中国工匠不断探索,寻找新的颜色。明朝和清朝时陶瓷工艺达到顶峰,单色釉也变得越发多姿多彩。简永桢先生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在明清时代的47种单色釉色调中,90%的色调都可以在他的收藏中找到样本。中国单色瓷明快清晰的外形和细腻无穷的釉色显然都令他着迷。在他看来,简单的就是最好的:
简永桢:我一直对简单的事物感兴趣。我不喜欢复杂的事物,就像有些人,我认为他们让生活变得过于复杂,这是不必要的。要过上最好的生活,你不需要做最复杂的事情。
瓷器自出现起,就有单色、多色和青花瓷三大类。我不是说其他人错了,也不是说我对还是错。我只是说,我喜欢简单的事物,所以我不太喜欢彩花瓷。青花瓷嘛,它只有两种颜色。你可以有100件青花瓷物品,也还是只有蓝白两色,而单色瓷器则有许多颜色,这些颜色不是混合在一起,而是每种颜色都独立存在。而且,每一件单色瓷器,只要有任何轻微的瑕疵,比如一个裂缝、一个黑点,你都可以立即发现,就失去了收藏价值。我也不会收藏这样的瓷器,因为我追求完美无暇。我想要最好的颜色,我想要最好的造型。我喜欢流线型的物件,这里有两个技术词语:一个是精简,一个是流线型造型,也就是圆润光滑的线条。我不喜欢有棱角的东西。
这次吉美博物馆中国单色釉瓷器特展也力图展现陶艺背后的文化底蕴。展厅里布置了中国文人墨客面对一件精美的陶瓷器皿有感而发留下的诗句,也有诗人对眼前五彩缤纷的大自然的描述,与展厅中色彩斑斓的陈列品的呼应。中国文人雅士曾以白雪、冰莹等词语来形容早期的白瓷,也会将青瓷比喻成玉石。Claire Déléry女士表示,唐朝作家陆羽在他的«茶经»中就曾用白雪来形容白瓷。这些比喻也许在中国文化中已经习以为常,但对于欧洲人来说却是完全陌生的想象。
这次中国单色釉瓷器特展也是吉美博物馆配合中法建交60周年举办的“中国年”活动的一部分。林业强先生希望这次单色瓷展览能够提高法国人或欧洲人乃至全世界,对中国传统瓷器的颜色的欣赏,也把单色瓷的审美眼光,带到欧洲,带到西方,起到促进中外交流的作用。
展览将持续到9月16日。接踵而至的将是中国明代皇宫金饰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