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见|深度报道,真知灼见

宝妈带2岁儿子进女厕引争议,倒逼建好管好第三卫生间丨时评


Listen Later

文/张西流

近日,福建泉州一宝妈独自带2岁儿子去逛商场,其间身体不适,怕孩子独自在厕所外不安全就带着去了女厕。卫生间都是独立的隔间,就让孩子站到隔间里,但还是被人骂没素质。在生活中,“父母带子女进入异性更衣室/厕所”是一个常见的争议话题,不能只有争吵的口水,没有解决方案。(11月3日澎湃新闻)

年轻妈妈带2岁儿子进女厕,看似一件小事,却引发网友热议,且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独自带娃,又没有第三性别洗手间,确实不方便,情急下可以理解;有人认为别人的包容是别人大度,不应该理所应当觉得别人该忍让。事实上,出现如此尴尬一幕,缘于商场“第三卫生间”的缺失。我国在2016年修订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中就要求,城市中的一类固定式公共厕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公共厕所,商业区、重要公共设施及重要交通客运设施区域的活动式公共厕所,均应设置第三卫生间。

第三卫生间最早出现在泰国,是专门供有变性倾向的男性使用的。随着社会进步,第三卫生间逐渐成为男女都能使用,残疾人、老人和幼儿可以在异性家属陪同下进入的公厕,也有人称其为“第三空间”,一般用“男女,中间加个轮椅”作为标识。近年来,不少地方积极探索在医院、商业区、交通枢纽区域、景区等公共场所设置第三卫生间。

从节约资源方面考虑,设置第三卫生间,能节约土地和建材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厕的利用率。传统公厕对男性更便利,设置第三卫生间,能更好地解决女性如厕难,体现城市对女性的关爱,还能缓解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如厕难问题。然而,目前第三卫生间的数量相对较少,即便有的公共场所设置了第三卫生间,也存在使用率不高、标识模糊等情况。此前,有媒体报道,北京多处景区第三卫生间,不仅“上座率”不高,而且有的几乎成了摆设,显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另外,对于第三卫生间,由于管理服务比较滞后,如厕尴尬事件时有发生。比如,在郑州一座第三卫生间,一位20多岁的男子因内急,拉开了一道没上锁的门,结果里面正巧有一位女士在方便。那女士以为该男子想耍流氓,当即给了他一记耳光。类似这样的尴尬事件,自第三卫生间投入使用以来,已不是一两次了。可见,男性怕被称为流氓,女性怕走光,不同人等的顾虑影响了第三卫生间的利用率。

宝妈带2岁儿子进女厕引争议,倒逼建好管好第三卫生间。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第三卫生间的认知度。对新生事物,人们总有一个从不习惯到习惯的适应过程,要接受一个新事物,关键在于转变观念,转变观念需要有突破习惯性思维和挑战传统的勇气。只要市民观念改变了,接受第三卫生间也就自然了。同时,应严格按照《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中性卫生间”建设指导意见》规划设计,更好地体现第三卫生间对老、幼、病、残、妇等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对于如厕尴尬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制作鲜明的公厕标记,和引导人们养成随手关门的习惯来克服。人们一旦形成习惯,使用第三卫生间就不会再有尴尬。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傅铭途 王隽杰

校对 | 赵丹丹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深见|深度报道,真知灼见By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