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引言】
《艺术道场》第6期,我邀请到了艺术家光吉。作为一个北京土著,本该衣食无忧。但因自幼经历了家庭变故,复杂的家庭关系,让他成为北京人中孤零零的“北漂儿”,这个特殊身份也深远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艺术创作。虽然大学专业与艺术无关,但从小对绘画的热爱,以及后来做策展人助理的经历,激发了他对艺术的向往。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后,他决定追随内心的声音,成为一名艺术创作者。在绘画中,他找到了与自己对话的方式——通过画笔去表达内心深处有关灵性、内观、以及自我成长的声音。
光吉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和而谦逊的,他在对话中透露出一种好奇、敏锐、深沉、和内省的气质。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请跟我一起走进光吉的灵性世界。
【嘉宾简介】
光吉,都会野生行者,艺术创作者,艺术疗愈师,诗人,一名探索身心灵成长及自我疗愈的独立艺术家。在大学读书期间,受到某种“愿力”的牵引进入艺术行业工作,这段经历为他打开了探索艺术表达及哲学思考的大门。他将都市流浪与灵性探索的感悟投注到作品中,企图达到自我治愈。作品中的形象多闭目沉思,通过内观,可以“看到更多”并感悟实相,内观者可以此达到源头层面的“圆满状态”,他主张通过艺术表达唤起“当下的寂静”。同时,作品尽量多地保留了创作行为的自发性、原始性和直觉性。
随着作品的成熟,理念的明晰,他整合创作中达到自我治愈的实践结果,于2023年春在线下开展了艺术疗愈工作坊——“艺术疗愈休养所”。正如荣格所说:“youhave to feel, in order to heal”,他期望更多人可以向内探索真切感受,体会到艺术表达的治愈力量。
【重要观点】
l 自幼,复杂的原生家庭问题,为光吉带来了诸多心理困扰。他也曾因此而一度怨恨他的家人,并一遍遍地向天追问:为什么是我?凭什么?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慢慢意识到,家庭关系中的每个人都可能是这场遭遇的受益者和受害者。糟糕的境遇甩给了他一堆心理困扰,也赋予了他独特的能力。而现在,他更愿意接纳这些问题,转而把关注点放在对那些被不幸而赋予的特殊能力的探索上。他在用更积极的视角,将一切苦难化解。接纳遭遇,也是在接纳和重新发现、认可自己。这是一种“能量转换”。能量是中性的,本无善恶。被外界伤得有多狠,就有多少潜在的能力被封印在了你体内,等待你去发现和转换。
l 每个人生下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资源包。只不过,这个资源包是加密的,你要不停地向内看,不断地去找寻密码。后天习得的能力都是向外看,是向外索取的,是永无止境的。而被上天赋予的能力都是向内看,比如享受生命的能力。人是本自具足的,无需向外索取。一旦你解锁了这个资源包,你会发现你自己本来就拥有的,比你一直试图向外索取的,要多的多。
l 内观的过程,其实就是脱掉一件又一件的长衫的过程。今天脱掉的是孔乙己的长衫,可能明天脱掉的就是毕加索的长衫。脱到最后,你会发现一个闪闪发光的、特别的东西,走近一看,原来那就是你。其实你生下来就拥有一切,无需向外索取。
l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佛造像,这源于他感受到了佛造像艺术的吸引力。在绘画的过程中,会进入到一种寂静和无我的状态。同时,他也把描绘佛像作为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他不是在描摹一个客观的佛造像,而是在画他自己,或者他心中的自己,是一个更理想、更完美的自己。在绘画语言上,更多地投入了自己的想法。跟普世的佛造像相比,他笔下的佛,眉眼更上挑,是介于平和和欲望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反应的就是那个还在修行中的、亦正亦邪的“我”,那个当下的真实的“我”。
l 光吉说自己是一个我执很重的人。但他并不因此而苦恼,或者并未试图努力清除我执,而是充分利用这种力量,去投射到创作中去。这也是一种聪慧的“能量转换”。
l 艺术表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疗愈。对光吉而言,艺术创作是一种近乎拯救式的事业。如果不让他表达或失去表达的能力,就像身体失去了自由,他会觉得无法活下去。“不画画我就会死”,他把画画作为调和自己的一种方式。
l 光吉喜欢读《金刚经》,并受到《了凡四训》和《觉海慈航》两本书的影响,认为可以通过信念和善行去更改写自己的命运。觉知,就能改命,这给了他对于生命的更多期待。他发现命运就像一个剧本,当你突然知道你是在电影里面的一个一直遵照剧本走流程的演员的话,你就有可能突破这个银幕的屏障,坦然地坐在屏幕前,成为自己人生这部戏的观众。这样你就知道怎么改写这个剧本了,或者让他演他的,你过你的。
l 绘画更像照镜子的过程,而画布就是艺术家的镜子。这个过程能让人清理掉所有无意义的思绪,回归当下的寂静,脱掉很多件外套,看见那个真正的自己。
l 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通向这种回归当下,找到内心寂静的状态,例如冥想、颂钵、茶道、香道等。看似高雅的事情,都是慢吞吞的。我们在去学习这些高雅技艺或方法的时候,老师通常都会传授一些非常繁复的流程。其实流程本身并不重要,走流程的目的是让你对这件事充分尊敬——此时此刻只能做这一件事。就像必须经过一个狭长的通道才能进入另外一个空间,让你在走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把自己从繁杂的事务和思绪中剥离出来。
l 道家思想里有个观念:人这一辈子的生命能量是个定数,是有限的。不管是正向的情绪还是负面的情绪,只要你在肆无忌惮地倾泻你的情绪,都是对你生命能量的消耗。生命能量是需要养的,食补和药补补的都是肉身,不是生命能量,养生命能量的唯一途径,就是控制它的消耗。作为普通人,我们很难完全戒断对情绪的迷恋,而且人生难道不是贵在体验吗?一个聪明的解法,就是接受你对情绪的迷恋,然后觉察它,让它释放一会,并且定个时间,然后告诉自己:“好啦,收!”。类似佛家“无漏”的观念。
l 光吉喜欢走路,认为这提供了一个自我相处的空间。之前喜欢一个人走,但后来发现与徒步团一起走也有独特的体验,他觉得徒步团的人都是寂静的行者,享受自然状态,没有社交压力,他很渴望这种寂静和自然的状态。
l 光吉十分渴望自己能进入一种克制、平衡的生命历程。但每当积压的东西特别多的时候,他就会释放一次大的。就像宇宙大爆炸,所有宏达的天体和微观粒子都被击碎,散开,然后归于平稳的波动。他描述自己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爆炸,毁灭,重生的过程。如此巨大的人生起伏节奏,也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窥见一二。
l 走路、弹尤克里里,是光吉与自己相处的舒适方式。后来他发现了一个进阶的走路方式,就是徒步。“我不是不合群的人,只是不想把自己的时间和意识交给自己的时候,还需要和其他人过多互动。”玩徒步的人,多数都是寂静的行者。你知道身边一直有人在,但你还是可以关注自己,这种体验非常棒。在徒步中,你并不孤独,但队友又不会打扰你当下的寂静,又挑战了心肺,洗涤了眼睛。对于渴望归属感的一部分i人而言,真是一举多得,而且分寸拿捏恰到好处,推荐大家多去体验一下。
l 光吉认为,在寻找伴侣的过程中,可以接受三观不一致。美美与共也是一种很美好的状态,你坚守你的,我坚守我的,一起讨论的时候还能经常更新认知,开拓更多视角,或者更加稳固自己的认知。
l 光吉喜欢看脑科学、身体科学领域的书籍,希望能搞明白身体和大脑的运行机制,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就能更好地使用自己被赋予的东西,让自己走到自己想去的那个地方,或者说被某种力量吸引到的地方。“还是刚才提到的“无漏”的观念,如果我自己的身体是一笔存款的话,我研究明白了自己的命运,我就会一掷千金砸出一条路来,而不会在其他方向浪费生命。”
l 佛学里的轮回生死观,大概是说,当你此生挂掉的那一刻,你的脑子里就像过电影一样,把你一生的经历全都过一遍,某些存在执念的、放不下的东西,就是你此生还没活明白的东西,会构成你下一世的命运,并把你拽到一下世继续修行。轮回生死观对我们的积极启示就是,一切都是游戏,不要对任何事存在过度的执念。
l 社交媒体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诅咒。幸运的点是,通过网络,所有人都被赋予了自由、平等表达的权利;不幸的是,你既然认真做了内容,就会对数据反馈有所期待,就希望自己创作的优质内容能被更多人看到,而复杂的运营规则会变成你自由表达之路上的一种累赘。每天都要跟飘忽不定的平台规则斗,跟算法斗,跟ai斗,仿佛背后一直存在一双无形的大黑手,在不断夯实资本独裁与奴役的高墙。
【特别鸣谢】
本期片头、片尾背景音乐《牡丹亭·游园·皂罗袍》,由独立音乐人“L+R王璐”提供,并授权《艺术道场》使用。欢迎大家在网易云音乐、QQ音乐、Apple Music平台,搜索关键词:L+R王璐,欣赏他的更多音乐作品。
【节目简介】
我是野力青年美术馆的主理人叶飞。你正在收听的,是一档漫谈文化艺术、生活方式、流行文化、与个人成长的播客节目——《艺术道场》。
我会邀请各个领域的艺术家、设计师、文化学者、生活方式博主,也会邀请对文化艺术敏感的普通人。大家聚在一起,不正经地聊聊天,可能会谈经论道,也可能会胡扯八道。你听着图个乐就行,不用太在意对错。严肃,从不是我的初衷,不正经才是真正的正经事。
希望《艺术道场》为你繁忙的生活和紧张的头脑,打开一扇小天窗,让艺术之光照进来。正如艺术诞生之初,它本是巫术,是人类与神进行对话的语言。艺术毫无用处,因为它不是“真相”,但又比你我双眼看的到的一切,都无限接近真相。
每月初和月中在全平台(豆瓣/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微信听一听/Podcast)同步更新。如果你喜欢《艺术道场》,欢迎用订阅、互动和分享的方式支持我。把节目分享到朋友圈、豆瓣、小红书,让更多朋友获得这段共振频率。
【主播简介】
叶飞,不正经的广告人、策展人、艺评人。广告行业摸爬20年,40岁任性做艺术。山水共和(广告公司)创始人、野力青年美术馆(艺术机构)主理人,艺术知识博主。以图文、短视频、播客等形式,寻访出色的展览、有趣的艺术家、鲜活的普通人,用轻松的方式,带你从更多视角读懂艺术、文化、和人。(小红书:野力青年美术馆叶飞)
【节目团队】
主播/策划/文案:叶飞
策划助理/文案:谭伊恬
制作:叶飞、Miya
编辑:叶飞、杨嘉炜
【欢迎添加小助理微信:yelipopo(备注:艺术道场粉丝),进入粉丝群,有机会参与抽奖,成为受访对象,或线下访谈录制观众,抢先获得优质艺术展信息】
【引言】
《艺术道场》第6期,我邀请到了艺术家光吉。作为一个北京土著,本该衣食无忧。但因自幼经历了家庭变故,复杂的家庭关系,让他成为北京人中孤零零的“北漂儿”,这个特殊身份也深远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艺术创作。虽然大学专业与艺术无关,但从小对绘画的热爱,以及后来做策展人助理的经历,激发了他对艺术的向往。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后,他决定追随内心的声音,成为一名艺术创作者。在绘画中,他找到了与自己对话的方式——通过画笔去表达内心深处有关灵性、内观、以及自我成长的声音。
光吉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和而谦逊的,他在对话中透露出一种好奇、敏锐、深沉、和内省的气质。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请跟我一起走进光吉的灵性世界。
【嘉宾简介】
光吉,都会野生行者,艺术创作者,艺术疗愈师,诗人,一名探索身心灵成长及自我疗愈的独立艺术家。在大学读书期间,受到某种“愿力”的牵引进入艺术行业工作,这段经历为他打开了探索艺术表达及哲学思考的大门。他将都市流浪与灵性探索的感悟投注到作品中,企图达到自我治愈。作品中的形象多闭目沉思,通过内观,可以“看到更多”并感悟实相,内观者可以此达到源头层面的“圆满状态”,他主张通过艺术表达唤起“当下的寂静”。同时,作品尽量多地保留了创作行为的自发性、原始性和直觉性。
随着作品的成熟,理念的明晰,他整合创作中达到自我治愈的实践结果,于2023年春在线下开展了艺术疗愈工作坊——“艺术疗愈休养所”。正如荣格所说:“youhave to feel, in order to heal”,他期望更多人可以向内探索真切感受,体会到艺术表达的治愈力量。
【重要观点】
l 自幼,复杂的原生家庭问题,为光吉带来了诸多心理困扰。他也曾因此而一度怨恨他的家人,并一遍遍地向天追问:为什么是我?凭什么?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慢慢意识到,家庭关系中的每个人都可能是这场遭遇的受益者和受害者。糟糕的境遇甩给了他一堆心理困扰,也赋予了他独特的能力。而现在,他更愿意接纳这些问题,转而把关注点放在对那些被不幸而赋予的特殊能力的探索上。他在用更积极的视角,将一切苦难化解。接纳遭遇,也是在接纳和重新发现、认可自己。这是一种“能量转换”。能量是中性的,本无善恶。被外界伤得有多狠,就有多少潜在的能力被封印在了你体内,等待你去发现和转换。
l 每个人生下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资源包。只不过,这个资源包是加密的,你要不停地向内看,不断地去找寻密码。后天习得的能力都是向外看,是向外索取的,是永无止境的。而被上天赋予的能力都是向内看,比如享受生命的能力。人是本自具足的,无需向外索取。一旦你解锁了这个资源包,你会发现你自己本来就拥有的,比你一直试图向外索取的,要多的多。
l 内观的过程,其实就是脱掉一件又一件的长衫的过程。今天脱掉的是孔乙己的长衫,可能明天脱掉的就是毕加索的长衫。脱到最后,你会发现一个闪闪发光的、特别的东西,走近一看,原来那就是你。其实你生下来就拥有一切,无需向外索取。
l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佛造像,这源于他感受到了佛造像艺术的吸引力。在绘画的过程中,会进入到一种寂静和无我的状态。同时,他也把描绘佛像作为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他不是在描摹一个客观的佛造像,而是在画他自己,或者他心中的自己,是一个更理想、更完美的自己。在绘画语言上,更多地投入了自己的想法。跟普世的佛造像相比,他笔下的佛,眉眼更上挑,是介于平和和欲望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反应的就是那个还在修行中的、亦正亦邪的“我”,那个当下的真实的“我”。
l 光吉说自己是一个我执很重的人。但他并不因此而苦恼,或者并未试图努力清除我执,而是充分利用这种力量,去投射到创作中去。这也是一种聪慧的“能量转换”。
l 艺术表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疗愈。对光吉而言,艺术创作是一种近乎拯救式的事业。如果不让他表达或失去表达的能力,就像身体失去了自由,他会觉得无法活下去。“不画画我就会死”,他把画画作为调和自己的一种方式。
l 光吉喜欢读《金刚经》,并受到《了凡四训》和《觉海慈航》两本书的影响,认为可以通过信念和善行去更改写自己的命运。觉知,就能改命,这给了他对于生命的更多期待。他发现命运就像一个剧本,当你突然知道你是在电影里面的一个一直遵照剧本走流程的演员的话,你就有可能突破这个银幕的屏障,坦然地坐在屏幕前,成为自己人生这部戏的观众。这样你就知道怎么改写这个剧本了,或者让他演他的,你过你的。
l 绘画更像照镜子的过程,而画布就是艺术家的镜子。这个过程能让人清理掉所有无意义的思绪,回归当下的寂静,脱掉很多件外套,看见那个真正的自己。
l 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通向这种回归当下,找到内心寂静的状态,例如冥想、颂钵、茶道、香道等。看似高雅的事情,都是慢吞吞的。我们在去学习这些高雅技艺或方法的时候,老师通常都会传授一些非常繁复的流程。其实流程本身并不重要,走流程的目的是让你对这件事充分尊敬——此时此刻只能做这一件事。就像必须经过一个狭长的通道才能进入另外一个空间,让你在走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把自己从繁杂的事务和思绪中剥离出来。
l 道家思想里有个观念:人这一辈子的生命能量是个定数,是有限的。不管是正向的情绪还是负面的情绪,只要你在肆无忌惮地倾泻你的情绪,都是对你生命能量的消耗。生命能量是需要养的,食补和药补补的都是肉身,不是生命能量,养生命能量的唯一途径,就是控制它的消耗。作为普通人,我们很难完全戒断对情绪的迷恋,而且人生难道不是贵在体验吗?一个聪明的解法,就是接受你对情绪的迷恋,然后觉察它,让它释放一会,并且定个时间,然后告诉自己:“好啦,收!”。类似佛家“无漏”的观念。
l 光吉喜欢走路,认为这提供了一个自我相处的空间。之前喜欢一个人走,但后来发现与徒步团一起走也有独特的体验,他觉得徒步团的人都是寂静的行者,享受自然状态,没有社交压力,他很渴望这种寂静和自然的状态。
l 光吉十分渴望自己能进入一种克制、平衡的生命历程。但每当积压的东西特别多的时候,他就会释放一次大的。就像宇宙大爆炸,所有宏达的天体和微观粒子都被击碎,散开,然后归于平稳的波动。他描述自己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爆炸,毁灭,重生的过程。如此巨大的人生起伏节奏,也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窥见一二。
l 走路、弹尤克里里,是光吉与自己相处的舒适方式。后来他发现了一个进阶的走路方式,就是徒步。“我不是不合群的人,只是不想把自己的时间和意识交给自己的时候,还需要和其他人过多互动。”玩徒步的人,多数都是寂静的行者。你知道身边一直有人在,但你还是可以关注自己,这种体验非常棒。在徒步中,你并不孤独,但队友又不会打扰你当下的寂静,又挑战了心肺,洗涤了眼睛。对于渴望归属感的一部分i人而言,真是一举多得,而且分寸拿捏恰到好处,推荐大家多去体验一下。
l 光吉认为,在寻找伴侣的过程中,可以接受三观不一致。美美与共也是一种很美好的状态,你坚守你的,我坚守我的,一起讨论的时候还能经常更新认知,开拓更多视角,或者更加稳固自己的认知。
l 光吉喜欢看脑科学、身体科学领域的书籍,希望能搞明白身体和大脑的运行机制,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就能更好地使用自己被赋予的东西,让自己走到自己想去的那个地方,或者说被某种力量吸引到的地方。“还是刚才提到的“无漏”的观念,如果我自己的身体是一笔存款的话,我研究明白了自己的命运,我就会一掷千金砸出一条路来,而不会在其他方向浪费生命。”
l 佛学里的轮回生死观,大概是说,当你此生挂掉的那一刻,你的脑子里就像过电影一样,把你一生的经历全都过一遍,某些存在执念的、放不下的东西,就是你此生还没活明白的东西,会构成你下一世的命运,并把你拽到一下世继续修行。轮回生死观对我们的积极启示就是,一切都是游戏,不要对任何事存在过度的执念。
l 社交媒体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诅咒。幸运的点是,通过网络,所有人都被赋予了自由、平等表达的权利;不幸的是,你既然认真做了内容,就会对数据反馈有所期待,就希望自己创作的优质内容能被更多人看到,而复杂的运营规则会变成你自由表达之路上的一种累赘。每天都要跟飘忽不定的平台规则斗,跟算法斗,跟ai斗,仿佛背后一直存在一双无形的大黑手,在不断夯实资本独裁与奴役的高墙。
【特别鸣谢】
本期片头、片尾背景音乐《牡丹亭·游园·皂罗袍》,由独立音乐人“L+R王璐”提供,并授权《艺术道场》使用。欢迎大家在网易云音乐、QQ音乐、Apple Music平台,搜索关键词:L+R王璐,欣赏他的更多音乐作品。
【节目简介】
我是野力青年美术馆的主理人叶飞。你正在收听的,是一档漫谈文化艺术、生活方式、流行文化、与个人成长的播客节目——《艺术道场》。
我会邀请各个领域的艺术家、设计师、文化学者、生活方式博主,也会邀请对文化艺术敏感的普通人。大家聚在一起,不正经地聊聊天,可能会谈经论道,也可能会胡扯八道。你听着图个乐就行,不用太在意对错。严肃,从不是我的初衷,不正经才是真正的正经事。
希望《艺术道场》为你繁忙的生活和紧张的头脑,打开一扇小天窗,让艺术之光照进来。正如艺术诞生之初,它本是巫术,是人类与神进行对话的语言。艺术毫无用处,因为它不是“真相”,但又比你我双眼看的到的一切,都无限接近真相。
每月初和月中在全平台(豆瓣/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微信听一听/Podcast)同步更新。如果你喜欢《艺术道场》,欢迎用订阅、互动和分享的方式支持我。把节目分享到朋友圈、豆瓣、小红书,让更多朋友获得这段共振频率。
【主播简介】
叶飞,不正经的广告人、策展人、艺评人。广告行业摸爬20年,40岁任性做艺术。山水共和(广告公司)创始人、野力青年美术馆(艺术机构)主理人,艺术知识博主。以图文、短视频、播客等形式,寻访出色的展览、有趣的艺术家、鲜活的普通人,用轻松的方式,带你从更多视角读懂艺术、文化、和人。(小红书:野力青年美术馆叶飞)
【节目团队】
主播/策划/文案:叶飞
策划助理/文案:谭伊恬
制作:叶飞、Miya
编辑:叶飞、杨嘉炜
【欢迎添加小助理微信:yelipopo(备注:艺术道场粉丝),进入粉丝群,有机会参与抽奖,成为受访对象,或线下访谈录制观众,抢先获得优质艺术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