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仇一 制作|仝瀚元 宣发|孙坤
本周《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的《财新周刊》封面文章《100%给到科研团队》。让我们看看曾经让思科与谷歌成长为巨头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国内的土壤上面临哪些掣肘,又在经历怎样的变革?
102.3万件,是截至2023年底全国科研院校的有效发明专利数。然而,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其中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只有3.9%。
一位高校人士说,即使是最简单的一次性转让,十多年前一个专利的平均转让收益只有 7 万元左右,作为发明人的高校学者只能占科技成果收益的30%或更少。
“卖一个专利 100万元,实打实到手不一定有30万,前前后后所有事情都是老师自己干,稍微哪里做得不好还可能被扣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这种风险收益比是不可能鼓励老师进行成果转化的。”
直到2019年,财政部修订了在2006年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其中一项里程碑式的变革在于,新版《暂行办法》中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
至此,捆在学校身上“最粗的一根绳子”松开。
与国内许多改革类似,高校成果转化机制的变革采用了试点模式。这其中,又以上海交大的改革最为激进。
首先是更为清晰的知识产权赋权方式。学校作为专利申请人仍自动拥有高校老师职务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完成人对自己拥有的份额享有代表学校开展转化推广、协商谈判等转化权利。
此外,赋予完成人长期使用权的,学校既不会进行科技成果评估,完成人也不需因为获得长期使用权而向学校支付费用。在此基础上,如果需要进一步对科技成果进行转让、许可或完成人实施,则按照不同转化路径对剩余部分进行赋权。
最重要的,则是对科技成果完成人更大的激励。在取得的现金收益中,学校、所属单位与科技成果完成人之间,原则上按 15% ∶ 15% ∶ 70% 进行比例分配。
在交大的“完成人实施”模式下,学校科研人员的职务科技成果将被允许赋权个人用于创业,学校国资不直接持股,既可以实现教师创业,也可以在创业成功后获得学校赋权措施带来的约定收益。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徐路易、张而弛,文章中除了全面剖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变革路径。还讨论了在解决了流程问题后,在非升即走、聘期考核等等压力下,学者又是否能够有精力突破制度约束去实现科学成果转化?以及,从高校转化出来的科创企业又如何穿过“死亡之谷”。
《长期照护夹缝求生》
前不久,一则“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的话题热度迅速攀升。50多岁正值盛年的北大新闻学院教授胡泳,为了照顾因阿尔茨海默病卧床的母亲,变成了全天候护理人员。他向媒体分享了自己的照护经历,引发不少经历相似者的共鸣。
在老龄化大潮的当下,未来20年内,中国失能老人或将数以亿计。而他们的孩子,也就是“独生一代”,将不得不直面空前的养老照护压力。
一面是剧烈增长的社会照料需求,而另一面,是长期照护行业发展举步维艰。
在政策层面,有学者认为,顶层制度设计习惯于将养老与长期照护混为一谈,政策焦点出偏,导致服务资源供需错配,面向失能失智群体的照护服务始终处于边缘地带。
而在服务供给侧,长期照护机构普遍在盈亏线上挣扎。业内认为,机构的入住率要达到50%—70%,才能实现盈利。然而,包括长期照护机构在内,目前全国养老机构的床位入住率仅有40%左右。
专业化照护不菲的价格,对消费者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以北京为例,重度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护理机构,每个月的平均费用在8000元左右,高端型则突破1万元。但即便如此,对于人力成本等开支巨大的照护机构而言,这样的收费标准还远谈不上“暴利”。
长期护理服务需求迎来“井喷”的当下,如何化解与有限照护资源间的矛盾?又如何补足与需求相匹配的、充足的专业照护人员?更多内容,请关注报道《长期照护夹缝求生》。
《低龄犯罪之变》
“六一”儿童节前夕,最高检察院发布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这已经是自2020年以来,最高检第三年在固定时间发布这一白皮书。
这份白皮书聚焦的,是18岁以下未成年刑事案件相关数据情况。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的未成年犯罪人数为9.7万人,2022年是7.8万人,同比增长24%。其中,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14周岁至16周岁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1万人出头,同比上升15.5%。而从罪名排名来看,未成年人涉及盗窃罪长期稳居第一,聚众斗殴罪、强奸罪这两年则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
如何治理未成年人,特别是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一直以来观点各异。而三个月前发生在河北邯郸的三名初中生杀害同学事件,更将这一讨论扩大化。
一部分人主张严惩。而立法对此已经有回应。2021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增加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然而,也有声音认为,更重要的是全面研判、系统治理低龄犯罪的整体形势,而非过度迷信、偏重惩治手段的运用。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先降后升,犯罪类型更加集中,直接和间接的原因有哪些?从家庭、学校到社区各个环节,如何真正有效预防未成年不良行为?更多内容,请关注报道《低龄犯罪之变》。
《信托牌照价值何在》
在“三分类”新规之下,中国信托业转型进入深水区,规模与利润走势呈现分化状态,曾经号称“万能牌照”的信托公司,“赚快钱和轻松钱”的时代已经过去。
根据近期59家信托公司披露的2023年年报,其中有30家信托公司营业收入负增长,实现净利润正增长的信托公司不足一半;有6家为亏损状态。
中粮信托报告指出,随着行业转型,信托报酬率相对较高的传统业务规模持续下降,曾经是信托公司重要收入来源的房地产信托和政信类信托,由于是具有类信贷特点的非标业务,在2018年资管新规实施之后,成为压降对象,近几年规模和占比都持续下降。
另一方面,在监管鼓励下,资产服务信托增长的势头凶猛,在2023年6月至12月新成立的信托产品规模中,占比达57%。但对多数信托公司而言,这块业务费率低、投入大、重运营,目前还是“赚吆喝不赚钱”的状态。
相比之下,利润相对丰厚的资产管理信托,成为目前信托公司重要的盈利来源。以股票、债券、基金为主要投向的证券投资成为主要选择——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信托规模合计为6.6万亿元,同比增幅高达51.52%。
而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资产管理信托受开拓严监管、融资规模、转型压力等诸多限制,利润易降难增。信托行业应该坚守私募定位,从固收为主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化。
更多有关信托业转型的分析内容,请关注报道《信托牌照价值何在》。
《保障房迎拐点》
中国新一轮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筹集启动已将近一年时间。2023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围绕配售型保障房,要求地方政府按划拨方式供地和负责建设配套设施,在此基础上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
而在此前备受关注的“517会议”中,政策层也首次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商品房去库存结合施策,鼓励地方政府下场,从开发商手里“买房买地”,用作配售型保障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
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近期,多数城市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均宣布开工建设,但各地的进展不一。2024年以来,各地合计上报的拟筹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规模超过10万套,但时至年中,开工量仅约三成,部分城市的开工量尚不足年内计划的十分之一。
对于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入市后,会否对本已疲弱的商品房市场带来冲击,各地政府都有所顾虑。另一方面,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成本,难以通过市场化租金来对冲,实则变相增加了以地方国资为主的开发企业的债务规模。
而从需求端来看,省会城市住建部门人士表示,当地居民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需求“还不是非常大”,对这类住房不能上市交易、封闭运行心存顾虑;即便是买保障性住房,也担心未来的很多不确定风险。
此轮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规模性建设,能否科学匹配相应需求?保障性住房未来又将如何重塑中国的住房供需格局?更多内容,请关注报道《保障房迎拐点》。
《中国出口回暖之辨》
2023年11月至2024年5月,中国出口整体处于回暖区间,但受到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红海航路阻断、美国、欧洲“301关税”“反补贴调查”等诸多因素扰动,下半年出口能否持续回暖,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量升价降”在2024年的出口趋势中尤为突出。海关数据显示,5月,中国前五个月累计出口货运量为7.65亿吨,同比增长6%;但是,同期中国的出口总值仅同比增长2.7%,与货量的增幅相比,差距较大。
其中,作为2023年中国出口额增长主力的“新三样”,即光伏、锂电池和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2024年前四个月,中国对欧洲出口光伏主材同比下降50.88%,对美国锂电池出口量为4445.6万个,同比大降52.8%。
光伏、锂电对欧美出口降温的同期,中国对美国的消费品出口却进入增长区间。多家券商研报预计,伴随美国补库周期的到来,中国消费品出口在2024年将保持较高的景气度。其中包括美国家具、家电等行业。
欧美之外,中国对新兴市场出口的商品结构也在转换。以越南为例,2023年,中国对越南出口中,主要是箱包、纺服等消费品增长较快;2024年以来,则主要是以钢铁为代表的生产原料,以锅炉机械器具为代表的生产设备涨幅更高。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仇一 制作|仝瀚元 宣发|孙坤
本周《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的《财新周刊》封面文章《100%给到科研团队》。让我们看看曾经让思科与谷歌成长为巨头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国内的土壤上面临哪些掣肘,又在经历怎样的变革?
102.3万件,是截至2023年底全国科研院校的有效发明专利数。然而,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其中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只有3.9%。
一位高校人士说,即使是最简单的一次性转让,十多年前一个专利的平均转让收益只有 7 万元左右,作为发明人的高校学者只能占科技成果收益的30%或更少。
“卖一个专利 100万元,实打实到手不一定有30万,前前后后所有事情都是老师自己干,稍微哪里做得不好还可能被扣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这种风险收益比是不可能鼓励老师进行成果转化的。”
直到2019年,财政部修订了在2006年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其中一项里程碑式的变革在于,新版《暂行办法》中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
至此,捆在学校身上“最粗的一根绳子”松开。
与国内许多改革类似,高校成果转化机制的变革采用了试点模式。这其中,又以上海交大的改革最为激进。
首先是更为清晰的知识产权赋权方式。学校作为专利申请人仍自动拥有高校老师职务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完成人对自己拥有的份额享有代表学校开展转化推广、协商谈判等转化权利。
此外,赋予完成人长期使用权的,学校既不会进行科技成果评估,完成人也不需因为获得长期使用权而向学校支付费用。在此基础上,如果需要进一步对科技成果进行转让、许可或完成人实施,则按照不同转化路径对剩余部分进行赋权。
最重要的,则是对科技成果完成人更大的激励。在取得的现金收益中,学校、所属单位与科技成果完成人之间,原则上按 15% ∶ 15% ∶ 70% 进行比例分配。
在交大的“完成人实施”模式下,学校科研人员的职务科技成果将被允许赋权个人用于创业,学校国资不直接持股,既可以实现教师创业,也可以在创业成功后获得学校赋权措施带来的约定收益。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徐路易、张而弛,文章中除了全面剖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变革路径。还讨论了在解决了流程问题后,在非升即走、聘期考核等等压力下,学者又是否能够有精力突破制度约束去实现科学成果转化?以及,从高校转化出来的科创企业又如何穿过“死亡之谷”。
《长期照护夹缝求生》
前不久,一则“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的话题热度迅速攀升。50多岁正值盛年的北大新闻学院教授胡泳,为了照顾因阿尔茨海默病卧床的母亲,变成了全天候护理人员。他向媒体分享了自己的照护经历,引发不少经历相似者的共鸣。
在老龄化大潮的当下,未来20年内,中国失能老人或将数以亿计。而他们的孩子,也就是“独生一代”,将不得不直面空前的养老照护压力。
一面是剧烈增长的社会照料需求,而另一面,是长期照护行业发展举步维艰。
在政策层面,有学者认为,顶层制度设计习惯于将养老与长期照护混为一谈,政策焦点出偏,导致服务资源供需错配,面向失能失智群体的照护服务始终处于边缘地带。
而在服务供给侧,长期照护机构普遍在盈亏线上挣扎。业内认为,机构的入住率要达到50%—70%,才能实现盈利。然而,包括长期照护机构在内,目前全国养老机构的床位入住率仅有40%左右。
专业化照护不菲的价格,对消费者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以北京为例,重度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护理机构,每个月的平均费用在8000元左右,高端型则突破1万元。但即便如此,对于人力成本等开支巨大的照护机构而言,这样的收费标准还远谈不上“暴利”。
长期护理服务需求迎来“井喷”的当下,如何化解与有限照护资源间的矛盾?又如何补足与需求相匹配的、充足的专业照护人员?更多内容,请关注报道《长期照护夹缝求生》。
《低龄犯罪之变》
“六一”儿童节前夕,最高检察院发布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这已经是自2020年以来,最高检第三年在固定时间发布这一白皮书。
这份白皮书聚焦的,是18岁以下未成年刑事案件相关数据情况。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的未成年犯罪人数为9.7万人,2022年是7.8万人,同比增长24%。其中,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14周岁至16周岁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1万人出头,同比上升15.5%。而从罪名排名来看,未成年人涉及盗窃罪长期稳居第一,聚众斗殴罪、强奸罪这两年则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
如何治理未成年人,特别是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一直以来观点各异。而三个月前发生在河北邯郸的三名初中生杀害同学事件,更将这一讨论扩大化。
一部分人主张严惩。而立法对此已经有回应。2021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增加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然而,也有声音认为,更重要的是全面研判、系统治理低龄犯罪的整体形势,而非过度迷信、偏重惩治手段的运用。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先降后升,犯罪类型更加集中,直接和间接的原因有哪些?从家庭、学校到社区各个环节,如何真正有效预防未成年不良行为?更多内容,请关注报道《低龄犯罪之变》。
《信托牌照价值何在》
在“三分类”新规之下,中国信托业转型进入深水区,规模与利润走势呈现分化状态,曾经号称“万能牌照”的信托公司,“赚快钱和轻松钱”的时代已经过去。
根据近期59家信托公司披露的2023年年报,其中有30家信托公司营业收入负增长,实现净利润正增长的信托公司不足一半;有6家为亏损状态。
中粮信托报告指出,随着行业转型,信托报酬率相对较高的传统业务规模持续下降,曾经是信托公司重要收入来源的房地产信托和政信类信托,由于是具有类信贷特点的非标业务,在2018年资管新规实施之后,成为压降对象,近几年规模和占比都持续下降。
另一方面,在监管鼓励下,资产服务信托增长的势头凶猛,在2023年6月至12月新成立的信托产品规模中,占比达57%。但对多数信托公司而言,这块业务费率低、投入大、重运营,目前还是“赚吆喝不赚钱”的状态。
相比之下,利润相对丰厚的资产管理信托,成为目前信托公司重要的盈利来源。以股票、债券、基金为主要投向的证券投资成为主要选择——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信托规模合计为6.6万亿元,同比增幅高达51.52%。
而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资产管理信托受开拓严监管、融资规模、转型压力等诸多限制,利润易降难增。信托行业应该坚守私募定位,从固收为主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化。
更多有关信托业转型的分析内容,请关注报道《信托牌照价值何在》。
《保障房迎拐点》
中国新一轮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筹集启动已将近一年时间。2023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围绕配售型保障房,要求地方政府按划拨方式供地和负责建设配套设施,在此基础上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
而在此前备受关注的“517会议”中,政策层也首次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商品房去库存结合施策,鼓励地方政府下场,从开发商手里“买房买地”,用作配售型保障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
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近期,多数城市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均宣布开工建设,但各地的进展不一。2024年以来,各地合计上报的拟筹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规模超过10万套,但时至年中,开工量仅约三成,部分城市的开工量尚不足年内计划的十分之一。
对于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入市后,会否对本已疲弱的商品房市场带来冲击,各地政府都有所顾虑。另一方面,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成本,难以通过市场化租金来对冲,实则变相增加了以地方国资为主的开发企业的债务规模。
而从需求端来看,省会城市住建部门人士表示,当地居民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需求“还不是非常大”,对这类住房不能上市交易、封闭运行心存顾虑;即便是买保障性住房,也担心未来的很多不确定风险。
此轮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规模性建设,能否科学匹配相应需求?保障性住房未来又将如何重塑中国的住房供需格局?更多内容,请关注报道《保障房迎拐点》。
《中国出口回暖之辨》
2023年11月至2024年5月,中国出口整体处于回暖区间,但受到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红海航路阻断、美国、欧洲“301关税”“反补贴调查”等诸多因素扰动,下半年出口能否持续回暖,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量升价降”在2024年的出口趋势中尤为突出。海关数据显示,5月,中国前五个月累计出口货运量为7.65亿吨,同比增长6%;但是,同期中国的出口总值仅同比增长2.7%,与货量的增幅相比,差距较大。
其中,作为2023年中国出口额增长主力的“新三样”,即光伏、锂电池和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2024年前四个月,中国对欧洲出口光伏主材同比下降50.88%,对美国锂电池出口量为4445.6万个,同比大降52.8%。
光伏、锂电对欧美出口降温的同期,中国对美国的消费品出口却进入增长区间。多家券商研报预计,伴随美国补库周期的到来,中国消费品出口在2024年将保持较高的景气度。其中包括美国家具、家电等行业。
欧美之外,中国对新兴市场出口的商品结构也在转换。以越南为例,2023年,中国对越南出口中,主要是箱包、纺服等消费品增长较快;2024年以来,则主要是以钢铁为代表的生产原料,以锅炉机械器具为代表的生产设备涨幅更高。